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回到上古开公司 » 第八十六章 木炭和风箱

第八十六章 木炭和风箱

    木炭生产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让木材不完全燃烧,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热解,形成多孔固体。

    这玩意要比纯粹的木柴高级多了,不管是烧瓷还是炼铜、炼铁都是教好的燃料。

    东西虽好,不过烧制的过程稍微麻烦一点,特别是需要特制的窑,然后满装木材,从窑门点燃,使木材在窑内炭化,最终形成木炭。

    这个过程十分考验窑的设计。

    此时正是农忙时节,人力资源紧缺,很难抽出大量的人力挖制新的窑洞。

    那就先看看是否能利用现有资源。

    在熊微的陪同下,王多馀“视察”了村子里烧陶的窑。

    这是一处极其简陋的场地,两个用泥土筑堆的简易穴式窑刚刚熄灭,窑口随意摆放着着各式各样粗糙的陶器。

    王多馀凑近查看,发现这些窑由的结构是由火膛、火道、窑室三部分组成,应该是他在书上看到过的竖穴窑。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这已经是算是比较先进的窑洞了。但和后世的比起来完全不在一个层次,更遑论用来制造瓷器了。

    不光制瓷够呛,就连烧制木炭都不太合格。

    负责烧陶的人叫熊本,据熊微介绍说,他是公司的“制陶专员”——也是他的堂弟,多年来,这位熊本同志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部族的陶器制造业,取得了劳苦功高但质量堪忧的尴尬成绩。

    熊微骄傲地夸赞自己的堂弟,说他作为这方面的专家,没有人比他更懂制陶。

    旁边的熊本羞红了脸,憨厚地搓着手,准备接受王多馀接下来的夸奖。

    王多馀只是嗯嗯了几声,虽然没有明确打击这位“制陶专员”的积极性,但还是让他有些失望。

    经过反复查看,王多馀下了结论:这种窑除了文物价值和“艰苦奋斗、忆苦思甜”的教育价值外,几乎没有任何实际利用价值。

    要想烧炭,只能是另起炉灶,建设新窑了。

    没能得到王总的认可,熊本有些丧气,但接下来,王多馀作出了一个让他受宠若惊的动作——他拍了拍熊本的肩膀,道:“本儿啊,你很有进步空间……”

    这一拍,让熊本骨头都酥软了几分,胸中立刻激发了干事创业的雄心壮志:我一定好好干,为公司的高质量可持续特色发展添砖加瓦。

    在心中一顿慷慨激昂地表态后,他和堂哥熊微一起,亦步亦趋地跟着王总在村子周边转悠了半天,虽然不明白他这是要干什么,但这些人已经养成了一种条件反射:王总不管做任何事情都有他的道理。

    自己跟着就行了。

    终于,在一顿寻摸后,王多馀在村东南找到了合适的地方,这里土质合适,地面平整,还临近大河,取水、运输都方便。

    嗯,就是这里了。

    王多馀想起自己手里那本WG时期出版的《土法工业大全》对烧炭方法的描述,结合自己农村时期的经验,已经琢磨好怎么设计建造了。

    一声令下,他让熊微把技术生产部所有人从田地里拽回来,然后按照他的设计,开始垒造火窑。

    人到齐后,村东南立刻成了一片热闹的施工现场。

    闲得蛋疼的老人和孩子们对这一新的工程十分稀奇,特别是那些“气氛部”的老头子们,一个个端着陶碗来看西洋景。

    而小屁孩们则光着腚、流着鼻涕,用后世看挖掘机的神情目不转睛地盯着大人们施工。

    “奶奶滴,逃课了这是?”人高马大的王多馀走来。

    老爷子们见此情景,赶紧溜之大吉……

    热火朝天的场地上,技术生产部的汉子们分成两拨,一拨人挖土,并用王多馀教他们编织的细竹篾筛土。等土筛干净,再加入水、草木灰、石灰。

    然后,喊着嘹亮的口号,将泥踩实。

    另一拨人的工作比较繁重:搬来一些石头,然后费力地将石头凿得相对平整。

    等这些琐碎的准备工作完成后,汉子们在王多馀的指导下,开始用泥土和石头垒制三个大火窑。

    与此同时,原材料的工作也没耽误。王多馀命熊仓组织人员收集大量木柴,并嘱咐他,最好是收集那些比较大的树枝、树干。

    之所以要大块头,是因为这样炼制的木炭个体比较大,利用的次数可以更多。

    熊仓虽然不知道王多馀又要做什么,但还是很听话地发动男女老少,漫山遍野地收集木柴。

    三天后,经过一番复杂的工序,三个两人多高的火窑建造成型了,采集来的木柴也堆得像小山一样高。

    王多馀命熊微组织人将这些木柴砍成胳膊长大小的木块,由于没有金属砍伐和切割工具,这项工作估计得耗费些体力和时日。王多馀也不愿将自己宝贵的钢锯和油锯用在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上,毕竟,现代物品坏一件就真少一件。

    火窑建成后,他仔细检查了一遍,没发现什么问题。这样的话,只等窑风干,就能正式开始烧制工作。

    但在这之前,自己还得制作另外一件必要的工具:手推式风箱。

    这玩意俗称风匣,构造也简单,王多馀根据书中的图纸,先设计了一个草图——是后世农村曾经普遍使用的那种样子。

    同时,命熊仓带人弄来一些上好的木材、鱼鳔胶和野鸡毛,再拿出精钢制成的锛凿斧锯,将木材制成平整的木板和各种部件。

    这种手推式风箱的构造是由箱体、堵风板、推拉杆、风舌与出风嘴等部件组合而成。

    箱体是六块木板,由前后左右挡板与底板以榫铆结构相组装,顶板为活动盖板,缝隙用鱼鳔胶黏糊密封,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长立方体。

    在制作时,他在前后两块挡板的下部留出一个方形的空洞作为进风口。

    在两个进风口的上部内壁各用一小木条作架,再装上木转轴的活动木板,作为风舌。

    在后挡板的中部打出精确的圆孔作为为推拉杆孔,在左侧挡板的中下部打出方形风道并留出进风口,在中间位置装上活动舌板并留出出风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