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高宗朱雄英 » 第四十三章 代皇帝

第四十三章 代皇帝

    第二天的朝会,众位大人们都怀着愉悦的心情来上班。黑面神朱元璋不在这些天差不多开国以来,朝臣们过的最舒心的日子。

    洪武朝的尚书能坐到三年就可以烧高香了,吏部尚书人称天官,詹徽又加封了太子少保。

    太子监国,他自然站在微臣之首。大家听到昨天宫里传出来的消息,都忍不住弹冠相庆。这洪武朝的苦日子终于熬到头了,即将迎来的是圣人垂拱而治,衮衮诸公众正盈朝的太平盛世。

    朱标戴着天子十二冕旒,身上十二章服黑色玄衣身高坐金台龙椅之上,接受众臣朝拜。

    “诸位爱卿平身。”

    太监黄狗儿手拿圣旨宣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太子标忠孝仁厚为天下臣民表率,朕命太子总摄天下一切军政。执掌皇帝御宝,一切规制与朕无异,钦此。”

    “孤受陛下之命从即日起总摄朝政。”

    台下的大臣们表面上面面相嘘,实则脸上洋溢是笑容出卖他们内心的喜悦。洪武大帝是谁?那是压在他们文臣勋贵头顶上的一座大山,压的他们透不过气整整二十四年了。

    现在终于守得月开见月明了,众人无不跪地口称陛下圣明。心里想的是太子爷摄政多不好听,要不您让陛下现在让位得了。反正也就一个名头的事。

    朱标看着台下戏精们乐得合不拢嘴,尤其是方孝孺、黄子澄、齐泰、练子宁这些东宫老人。

    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他自然懂,可他自从看了那本册子对方孝孺、黄子澄二人再无好感。

    于是他出声道:“曹国公你账上还有多少银子?”

    李景隆没想到太子临朝称制后第一件事居然是点他的名。

    立刻拜倒道:“回禀陛……殿下,微臣奉旨售卖房地共收获一千二百七十万两白银。但因为沈旺资金周转困难只付了四百万两,勋贵们只付了订金不愿意支尾款。实际只有四百二十万两现银。”

    勋贵圈大头们都跟着冯胜、傅友德去草原捡功劳。剩下的小猫三两只也一副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嘴脸。

    朱标略微思索后出声道:“蒋瓛带着锦衣卫照着文契挨家挨户要,那些推脱大人不在家的,把世子请到诏狱喝茶。”

    蒋瓛为难道:“标下顾虑各家公侯伯爵府上都有家丁护院要是奉旨不尊应当如何?”

    “自古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若有不从,孤亲自带着京营十七卫上门讨要。”

    此话一出,台下大臣们纷纷觉得朝堂之上弥漫一股肃杀之气。

    他们揉揉眼睛看着那个如同往日般脸上笑容和善的太子爷,变得好像和平时有点不太一样。

    “标下遵命。”自胡惟庸案后,蒋瓛一直是朱元璋心腹。他脑海里只有皇爷那句话:太子用你才可活。

    他抱着决心离开了,朱标没让大臣们奏事而是继续道:“李景隆将你手上的银两移交户部,陛下还有六年就要七十大寿。民间百姓尚且知道孝顺父母,孤要送陛下一份大大的寿礼。”

    李景隆见识过朱雄英的手段,他一脸为难道:“太孙嘱咐过要用这笔钱来做修建顺天府的启动资金。”

    “孙儿为祖父贺寿乃孝道本分,孤是他的父亲成全他的孝心,替他做这个主。”

    李景隆点头称是,只能心里对着千里之外的表弟说声表哥尽力了。

    台下诸位大臣看到这一幕,心想哪怕是把礼部尚书骂哭的太孙身在此地也得哑口无言了。

    “命皇太孙为总编,方孝孺、黄子澄、解缙、杨士奇副总编。翰林院为主编,编撰《洪武大典》,史子集诸子百家无所不包。”

    “钱粮人力一切管够,孤只有一个要求在陛下七十大寿时献礼。”

    “太子殿下仁孝厚爱实为社稷之福。”

    “太子殿下英明神武深肖陛下。”

    台下文臣无不称善,只要钱粮管够,毕竟是千古留名的好事。只有盛世之下才有美差,不像修《元史》宋濂和王祎那两个倒霉蛋。

    朱标不理会台下的窃窃私语,继续说道:“西宫之设有违礼教,将太孙等人迁回东宫由孤亲自教导。”

    “皇太孙朱雄英擅自出军,险些造成我北出征虏安定边地大计功亏一篑。”

    “传我旨意:收回朱雄英金印金册,贬为燕王。赏四十军棍以此为戒。”

    “孤尚未登基,按《皇明祖训》,孤之子女当为郡王、郡主。”

    “朱允熥降为汉中王,朱明月为江都郡主、朱满月为宜伦郡主。”

    “朱允炆仁厚谦逊深得孤意,降为广泽王去中都看守祖陵。”

    “此为拨乱反正,以示孤不凌驾于宗藩之上的决心。”

    朝中大臣连连称是,至于新鲜出炉扎眼的燕王。都从君降到臣了还有啥好说的呢?

    朱标站起身在金台上负手踱步道:“边塞苦寒之地路途遥远,不仅是父皇和母后,孤也常日夜思念各位弟弟。孤冥思苦想出一个法子,不如让边境九藩实行轮换,以五年为期,期满之日阖家到京团聚。既能让苦守边塞的诸位弟弟有机会承欢父母膝下,又不至于让内地藩王沉迷享乐,腐化堕落。”

    “众位爱卿以为如何啊?”

    九大塞王轮边一出,整个朝堂顿时鸦雀无声。

    兵部尚书茹常越出众人跪拜道:

    “太子此举大善,解除了藩王尾大不掉之祸。”

    礼部尚书任亨泰叩拜道:“太子仁善之至,既成全了子女孝敬父母之心,也成全了兄弟团聚之义。”

    “太子殿下仁德恩义实为天下人典范,臣等无不敬服。”

    今天朝会朱标第一次笑了,紧接着宣布道:“中都凤阳修建的雄壮瑰丽,耗费天下人力物力,弃置不用尤为可惜。传孤的旨意除凤阳神宫外,所有宫殿拆除运到北京修建紫禁城。”

    他知道父亲修建中都还有迁徙天下豪强和勋贵的用途。但是在汉武帝修建茂陵以后,这些人都变得鬼精鬼精的,刀架在脖子上也不会赶去。

    大不了北京建成时将这些人都迁徙过来就是了。

    接下来的时间,他如往日般跟大臣奏对处理朝政。

    当他的脚跨出奉天殿宫门时,忍不住往向北方冷笑道:“逆子你想当皇帝?让为父先给你打个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