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南明大主宰 » 第八章 草庐定计

第八章 草庐定计

    定计出发

    朱致朗坏笑道:“要说藏,我可比不上你周毅啊,一个活生生的大姑娘都让你藏得神不知鬼不觉;一个智谋超群的人竟藏在周府管事的身份下无人得知,你才是真善‘藏’啊!

    好了,我们也不要互相吹捧了,你刚才说了那么多好话,也别‘藏’了,你到底有什么打算?”

    周毅道:“殿下,当年诸葛草庐定计,判定天下大势;今天小人斗胆,为殿下说说当前情势。小人身在周府,常与外人打交道,一直十分留意天下形势,现在北方形势逐渐稳定,南方情形传到北边来的不多。如今北京城已经牢牢掌握在满人手中,听说满人皇帝已经在路上,将迁都至此,可见清廷之志不小,有窥伺神州之意。满人兵锋所向无敌,当年我大明精锐与之野战,几无胜算。

    如今满人已数次击溃李闯,我料李闯亦非满人对手,其余如张献忠之流,偏居一隅,难有作为。

    从李自成破北京算起,已经过去半年,南京按理已经有新主了。但南京之主威不足统一各方,勇不能压服镇将,手上无可战之兵,恕小人直言,如满人愿南北分治,则南方尚有机会存留,如清朝欲一统天下,则南京必危。”

    朱致朗心道:“这个周毅,难道是诸葛转世,他分析的形势跟后来发生的历史十分接近了。尤其是南京方面的问题,历史上南明政权一直就没开成统一的指挥,内耗严重,四大镇各自为战,各种添油战术一波一波送人头,最后其实是南明的兵灭了南明。”

    周毅道:“小人认为,殿下此去南京,想要恢复太子身份地位不难,想要有所作为,难,而且非常难。

    第一难是此时殿下已失先机,如果南京新帝已立,殿下如何自处?继续当太子,则手无大权,处处受制,想要一翻大作为,恐怕第一难便在内部了。

    第二难是南京镇将跋扈,如何撑握武力?没武力则一切皆虚妄。殿下现在,除了一个太子的身份,身边无兵无将,几无可用之人,无存生之地,当此危急之时,如此局势,相当凶险。

    第三难是如何统一对敌策略。如何对满清,如何对李闯,如何对张献忠?此政策不明确则大方向不清晰,兵家大忌,但要统一何其难也。”

    朱致朗心想,“眼下还有一难,是你不方便说还是没有想到呢?到了南方怎么样证明我的身份,这个时代认人,一看衣装打扮,二看太子印钤等物件证明,三是靠知名人士介绍,没有这三项条件,确认身份就是个难题。历史上可是一直有‘真假太子’‘南北太子’流传的。”不过周毅没提,他也不说,只是把它放在心上。

    朱致朗对周毅道:“你说的很有些道理,你再说说本宫到南京应该如何应对?”

    周毅道:“小人以为,殿下至南京,如有机会能御极,让已立的皇帝退位则为最佳,必当全力争取;如不能,则争一藩地,暗蓄力量,到非常之时,尚有一争之力。其实以小人的看法,要单从军事上来讲,最明智的是与李自成和张献忠联合对抗满清,至少有一战之力,可惜难,太难了,难在人心。”

    朱致朗心道:“难,太难了,我怎么就在这么个尴尬的时候才到大明,要穿越也让我早个一年半载,眼下连去南京登基看来都不大有机会了。周毅的考虑已经是十分不易了,联合农民军,站在后世来看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但在当时的大臣们来看,简直是不可思议,与贼谋和对与很多看似正直的大臣来说,宁不如死。

    好在,我对未来的了解可比周毅准确,只要让我稳住脚跟,有的是办法搞钱,搞兵,而且清廷的八旗兵入主中原后,战斗力退化极快,后期金声桓、李成栋、姜瓖等一大批实权武将反正,中间只要抓住一两次机会,绝对能打败清军。”

    想到这里,朱致朗精神一振,脱口道:“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难,再难我也要迎难而上!天下纷扰,黎民倒悬,灾祸频发,战乱不止,我乃大明太子,誓要平定四方,主宰天下!”

    周毅看到朱致朗不惧困难,反而迸发出平定四方,主宰天下的豪情,心悦诚服。当即道:“小人愿追随殿下,建功立业,鞠躬尽瘁!”

    朱致朗很高兴,周毅这个人现在就有这么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看问题准,又务实,将来多加历练,一定能给自己很大的帮助。不会像很多大臣,表面看忠于国家,其实夸夸其谈,毫无作用,于国无用,于民无利,偏偏在历史上还留下美名。这些人将来少不了也会成为自己的绊脚石。

    朱致朗心道:“前面狂拍马屁,原来是想要跟随我去干一番大事业,难道是怕自己出身低微被我嫌弃?用人唯才,乱世尤其如此,出身算个狗屁东西!

    这个太子身份还是很有用的,至少招揽人才上,一亮招牌,果然就有人相助了。”于是高兴的拉着周毅的手说:“你能来助我,我很高兴。我决心尽快南下,正是需要一个人陪同,何况你的才能出众,正是我的良助。”

    周毅道:“谢殿下信任。周毅竭尽所能,赴汤蹈火追随殿下!”

    周奎府上乱成一锅粥,日常管事的周毅也失踪了,很快奴仆们能偷的偷,能拿的拿,周府就这样彻底没落了。现在北京刚稳定,清朝政府官员们忙着迎接顺治皇帝,周府的命案和太子失踪的事,也没有人站出来认真追查下去。

    周毅从周府拿了不少金银财宝出来,反正不拿白不拿,拿了也没有什么不道义的心理负担。南下沿路并不太平,所以他把杜鹃留在了村里,找了几个熟悉的农家给了点银子,请他们照顾,等到他们到南方安定下来再来接杜鹃。

    周毅经验丰富,作了充分的准备,带足银子,防身武器,买了一辆骡车,安排好了路线,第二天凌晨就出发。

    周毅计划是从京师一路往东南走,经过信安镇再到河间府,直到天津卫,在天津卫北塘口坐海船南下。

    朱致朗印象中,历史上曾有传言说太子逃出城后,就是到天津坐般南下,野史上记有一笔“太子浮海南下。”想来这个路线是比较可行的,便同意了。

    两人风餐露宿,除了需要补充食物,他们尽量避开城镇,避开大路。一路行来十分辛苦,好在朱致朗从小是吃过苦的,这点困难他根本不在乎。但看在周毅眼中,却是不一样,他认为太子能忍常人之不能忍,必是心有大志,正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更加敬佩得五体投地。

    行了两三日,两人进入河间府景和镇。由于尽量走小路,在荒郊野外过夜是常有的事,这天他们行到天快黑了,还没看到一户人家。周毅下车观望了下,发现不远处山坳里,似乎一坐庙宇,于是两人朝那里赶去。俗话说望山跑死马,看着不是很远,赶到那里却已经天黑了。

    曾经有个人讲笑话说,古代小说里一到野外投宿就会看到一座庙,然后就会下大雨,再然后必定会有另一拨人也进来躲雨,最后前后两拨人要么大打出手,要么旧友重逢,相拥而泣。

    这笑话说的也是一个事实,在古代交通不发达,很多道路离村庄城镇又很远,这个时候古人往往会在荒野之处建庙,建在这些地方,一方面是让菩萨清净修行,一方面是照顾远行之人避雨或过夜。

    这是一座破旧的山神庙,但建制完整,占地有二亩多,前后二进,前面大堂非常宽敞,供着一尊菩萨,后面还有两个小隔间,与外面的大堂相隔开。朱致朗两人赶了一天路累坏了,在庙后停好骡车,躲到小隔间里吃了干粮,谨慎起见,两个人一个睡觉时,另一个值守。

    凌晨,天还没有大亮,忽然传了一阵脚步声,步子很急,也是冲着这庙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