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戏说演义之冷眼观三国其一 » 第三回 传梅花玉真子隐世

第三回 传梅花玉真子隐世

    且说熹平六年八月十五,童渊与韩琼师兄弟二人夜间赏月,因意见不合,最终不欢而散。次日童渊早起发现韩琼早已不知去向。

    正在担忧之时,门外传来了声音:“无量天尊,院中怎么没人练功呢?”童渊闻听大喜,急忙走到院中,见院中站着一位道人,头戴紫金冠,身着无忧氅。颔下银须飘洒,左手持一柄月白色拂尘,右手拎一个长条包袱,正是外出五年未曾归来的玉真子。

    见到师傅,童渊倒身便拜。玉真子将其扶起,师徒二人回到房中就坐,玉真子问道:“怎么不见你师弟?”童渊神色一暗,便将昨夜之事说了一遍,一边说一边懊悔。

    玉真子似乎早有预料一般,开口道:“你也不必太过懊悔,你所说也并没有什么错,他既想去参军,便随他去吧,这个年纪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何况他已学全72路枪法,想必不会遇到什么危险。”

    童渊听师傅如此说,也就点头不再去想了,随后便将这五年来发生的事情,向玉真子说了一遍。又询问玉真子的经历。

    玉真子道:“为师外出云游,和以往倒也相似,没有什么出奇之处。倒是你,几年下来功夫有没有长进啊,来,随为师到院中。”说完,起身向院中走去。

    童渊会意,拿起倚在墙上的宝枪,来到院中,见玉真子将宽大的袖口挽了挽,顺手抄起兵器架上的白蜡杆,等待童渊进攻。

    童渊早已适应,口中说了声师傅小心,持手中“凤嘴绿沉枪”便向前刺去。玉真子用手中白蜡杆遮拦挡架,一味的防守,有心看看童渊的本事。师徒二人一个进攻,一个防守直打了两个时辰。

    只见童渊以枪为棍,泰山压顶向玉真子头顶打来,玉真子撤步闪身,让过了枪头,趁童渊后力未发之际,用手中白蜡杆将凤嘴绿沉枪压下后,向左边闪了半个身子,道:“可以了,再打下去为师这把老骨头可就要散了。”说完,将手中白蜡杆放回兵器架,满是笑容的看向童渊。

    童渊忙松开手中枪,擦了一下头上的汗水,咧嘴笑道:“我的师傅,徒儿就是累的舞不动枪了,您老人家也不会出丁点儿的汗啊。”说罢,一脸期待的等着玉真子点评刚刚的比斗。

    玉真子看出了童渊的心思,却故意说道:“大中午的还不去做饭,傻站着干什么,莫非在等贫道去给你化缘不成?”童渊闻听,脸上一红,快步向厨下走去。

    玉真子看着童渊远去的背影,忍不住笑了起来,自语道:“孩子倒是个好孩子,只可惜志向不在于此,否则贫道又何需······”

    师徒二人用过了饭菜,玉真子又将童渊之前枪法中的不足,一一指出,并耐心讲解了一番,童渊自是受益匪浅。

    自此,玉真子与童渊师徒二人仍与往常一般,每日白间谈文,夜间论武,玉真子对于童渊似乎比往前更加严格,童渊也隐隐察觉到了一丝变化,却也未曾多想,只道是师弟不辞而别,师傅心中难过,将传承的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才如此严格要求自己。于是比以往更加的勤奋练功,每日二五更的功夫,从未间断,兵书、战策也是越发的熟习。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到了熹平六年十月二十七日,一天事毕,夜间师徒二人向往常一般在院中闲聊,谈到日后打算,童渊言道:“弟子久闻金陵姚家,枪法一绝,当代家主姚虚更是武艺盖世,掌中八宝鼍龙枪,不减当年‘汉太岁赛霸王’——姚期之勇,弟子有意待到日后艺成,南下金陵,前往姚家拜访。”

    玉真子笑道:“倘若如你师弟那般,参军从戎,之前所学之枪法,足以让你扬名天下。然而,如果想要挑战天下名家,甚至集百家之所长,汇于一身,你,却仍差了一点儿火候。”

    童渊一惊,似乎有些出乎意料,忙开口问道:“师傅,弟子自认已将所学融会贯通,而今也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尤其是枪法,虽不说完全了解,却也识认八分,难道非要将天下武学尽数掌握,才可称艺成吗?”

    玉真子对于童渊所问,丝毫不吃惊,缓缓道:“子康,依你看来,武艺之精华在何处?”

    童渊道:“弟子认为是博,倘若天下武艺尽数掌握,自然便是第一。”

    玉真子道:“你之所言,虽不能说不对。但转到实际中,却根本无法变为现实。你可知为什么?”

    童渊不解的问道:“难道是因为没有人能够学全天下武学?”

    玉真子笑道:“换个问法,你已将自身所学尽数传给你师弟了,那么日后动起手来,就一定会平分秋色吗?”

    童渊想了想,道:“应该不会,即使我二人每天在一起,所学均是一般,但每个人的想法是不同的,领悟出来的也不相同,最终导致功夫也一定有所不同。”

    玉真子点头道:“不错,即使对面之人底细你全部知晓,也不能保证你就一定会胜过他。武艺的精华就在于这个‘悟’字,如果不能悟透自身所学,使之真正成为自己独有的东西,即使你真的能够学全天下武学,也可能败在一个武艺学的不如你多,却拥有自创功夫的人手中。”

    童渊听着师傅说的话,愣在了当场,大脑飞速运转,仔细品味着这句话。半晌,童渊双眼一亮,站起身来,躬身道:“弟子已有所感,但不知如何入境,还请师傅指教。”

    玉真子满意的点了点头,一边起身,一边拿起了童渊倚在院中的凤嘴绿沉枪,口中说道:“子康,你且看好,这便是为师自创的‘梅花七蕊’。”

    十月三十吃罢了晚饭,童渊将师傅送下了山,在山脚下望着玉真子孤零零的背影,心中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回想这十年间,从自己与韩琼被师傅救上山,到后来拜师学艺,是师傅亲手将自己由一个只会粗拳笨腿的热血青年教导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武术大家,而今听见师傅要离开,并且就此归隐,恐今生再难见面,心中又怎会没有触动呢。

    童渊也曾表示要跟随玉真子一同归隐,陪伴师傅一生,甘愿终老山林。然而却被玉真子严词拒绝了,并指明其身负重任,绝不可跟随自己。至于所谓“重任”究竟指的是什么,玉真子却怎么也不肯说了。

    童渊深知师命难违,也只得送师傅离开。在山脚下,看着师傅那如当年一般的无忧氅,越发明亮的月白色拂尘,双腿一软,跪在了地上,向师傅的背影重重的叩了三个头。

    直到再也看不见玉真子的影子了,童渊才站起身来,无精打采的回到了住处。

    一夜无话,第二日童渊直睡到日上三竿方才起床,简单吃了点儿东西,便又躺回了床上,双手背后枕在头上,眼睛望着房顶,脑海中不住地思索着玉真子所说的自创武学一事。

    这三日里,师徒二人每天在一起谈论此事,有时童渊提到不懂之处,玉真子便以“梅花枪”举例,分开讲解每招每式的奥妙之处,变化之法,以及自己是由何处得到的灵感,招式又源于何处等等。

    这期间,童渊获益匪浅,不仅学会了“梅花枪”,更是领悟出了许多以前不曾想到的奥妙之处,创作灵感也是不住地涌现,只是不知为什么,却始终差了一个契机,难以真正创出属于自己的枪法。

    夜间想到师傅所说,自创武艺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成功的,如果没有恰当的机缘,终其一生也难以成功。思来想去,便决定先外出游历一番,一来可以长长见识,二来说不定走出去机缘就到了。

    第二天,童渊吃过了早饭,简单收拾了一下包裹,带了些换洗的衣物,以及玉真子留下的那个长条包袱,提起“凤嘴绿沉枪”,便踏上了行程。

    欲知童渊此行如何,且听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