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东汉开国全传 » 东汉开国全传(30)

东汉开国全传(30)

    2.赤眉军的来历

    接着说第二件事。

    还是在十月,洛阳城突然来了二十多个起义军首领,他们是来投奔更始政权的,而且都来自同一支起义军——赤眉军,带队的是最高首领樊崇。

    不久前,赤眉军接到更始帝招抚的诏书,这些首领们一合计,觉得刘玄是刘氏宗族成员,是正统皇帝。如果再和皇帝对着干,那不就成了反贼流寇了吗?

    虽然他们就是流寇,但也不想一辈子背着这个坏名声。他们也知道:现在归顺皇帝,肯定能捞个一官半职,何乐而不为呢?

    看得出来,此时的赤眉军政治野心并不大,还知道投奔刘氏宗族的皇帝。

    于是,他们把大部队留在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然后来洛阳投奔更始政权。

    好了,赤眉军——中国历史上最凶悍的农民起义军之一,现在正式登场了,有必要先介绍一下他们的历史。

    时间要回溯到王莽的天凤五年(公元18年),当时全国各地都在闹饥荒,起义的人也很多。

    在徐州琅琊郡莒县(今山东省日照市的莒县),有个叫樊崇的人也起义了,时间要比绿林军晚一年。

    樊崇的家就在琅琊郡,这个郡的范围在今天山东半岛的东南部。刚起义的时候,这支队伍只有一百多人,这就是赤眉军的雏形。

    樊崇为什么要起义呢?因为他家遭了水灾,而且是非常严重的水灾。

    据《汉书》和其他资料记载:虽然王莽在位只有十六年,但他的点儿也确实太背——仅在这个期间,黄河就发生了两次大水灾。

    第一次水灾大概在公元4年左右,当时大到黄河改了道,第二次水灾是在公元11年。

    两次大水灾过后,黄河的河道就变为两条:一条和今天的河道差不多,另一条河道则流向东南,最后进入了淮河。

    按两千年前的水利工程技术,这种规模的水灾,政府根本处理不了,只能是任其发展。

    说了可能大家都不信,直到公元70年,也就是第二次水灾发生的59年后,黄河流入淮河的那段河道才被堵住。

    现在每年到了汛期,有些地方也会发洪水,但是基本很快就能控制住。像这样一闹就是好几十年的水灾,今天别说见过,听都没听说过。可见,当时的灾害有多么严重。

    不过,樊崇家的情况更为严重。因为他在琅琊郡,位于今天的山东半岛上,当时就夹在两条河道之间,不但受灾最重,逃都不好逃出去。

    樊崇起义,纯粹是饿急了,开始也只是为抢点粮食,饿不死就行。

    此后,哪里有粮食他们就去哪儿抢,这样一路走一路抢,就从徐州慢慢进入西面的兖州,到了泰山郡。

    泰山郡也在今天山东省境内,在泰山东边。这个郡地方不大,包括现在泰安市东半边、临沂市西北部。再加上淄博、济南市南边的各一小部分。

    樊崇这个人比较猛,周围起义军都纷纷归附他。不到一年时间,队伍就发展到一万多人。不过,这支队伍现在还没有名字,叫赤眉军还要再等上三年。

    在泰山郡待了一阵儿,估计是没的可抢了,樊崇又领着队伍回到琅琊郡,去攻打莒县县城。结果县城没打下来,这支队伍就在青州、徐州一带游荡着抢掠东西。

    青州、徐州这两个地方,在史书中经常出现,所以顺便说一下它们的范围,——咱们说的是汉朝时期的范围。

    青州在今天山东省北部,现在的山东半岛基本都属于青州地界。

    徐州在青州南边,面积比青州大,范围是今天山东省东南部,再加上江苏高官江以北的地方。

    到地皇三年(公元22年)四月,可能青州、徐州也没得抢了,他们又转回兖州泰山郡,驻扎在南城(山东临沂市平邑县)。

    这时候,队伍已经成立四年,从最开始的一百多人,发展到十几万人。

    现在,樊崇他们也觉出来了:都十几万人了,也该立点规矩了。不然这么大的队伍确实不好带,非乱了不可——成立四年才想起立规矩,看来过去竟然什么规矩也没有,干什么都是随心所欲,这不是流寇是什么?

    樊崇和下面头领一商量,定下两条规矩:杀人者死;伤人者赔偿——剩下什么也没有了,而且这两条规矩也是口头约定。

    再后来,他们又发现:这么多人,指挥员和士兵总该有个区别吧?不然打起仗来,到底谁听谁的呀?

    于是,樊崇他们又设置了三个官职:最高的叫“三老”,下一级叫从事,再次一级叫卒史。

    十几万人的队伍,就这么三种干部。当然,以他们的文化程度,可能就知道这三种官职。

    并且,整个队伍没有旗帜、号令,就连军队的最基本建制,比如军、师、旅、团、营等,统统没有。

    而且这么庞大的军队,竟然没有统一的军装,都穿着老百姓的衣服。至于什么文书档案,那就想也不要想了,真算是史上最“精兵简政”的军队。

    有人会说:这叫什么军队呀?不就是一帮乌合之众吗?肯定是一打就散,有什么可怕的?

    如果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样一支看似混乱不堪的队伍,竟然成了那个时代最凶悍的起义军,无人可挡。

    巧得很,队伍刚刚“整编”完成,王莽的正规军就打来了。

    地皇三年(公元22年)冬季,王莽手下的名将廉丹、太师王匡率领部队前来镇压这支起义军。

    廉丹在历史上知名度不高,但他的祖先中国人应该都知道——就是那位负荆请罪的赵国名将廉颇。

    他们家传到廉丹时,他和父亲廉褒都是武将,而且都是新朝的名将。王莽派他过来,可见对这次行动相当重视。

    樊崇知道廉丹来了,也不敢轻敌,准备和官军恶战一场。为了在战斗中能分清敌我,樊崇就让起义军都把眉毛涂成红色。从此后,这支队伍开始叫做赤眉军。

    我一开始,对此还有疑问:赤眉军是农民武装,没统一军服可以理解。但官军可是正规军,应该有军装吧。打仗时看军装不就行了?有军装的是官军,没有的就是自己人,为什么还要把眉毛涂成红色呢?

    后来想想,大概就是:王莽政府腐败,军队也跟着腐败。所以,有的部队可能连军装也配不齐。赤眉军也是没了办法,只能把眉毛涂成红色。

    这次战斗结果很简单,赤眉军大获全胜,把官军向西赶出很远。最后在无盐县(今山东泰安市东平县一带),把廉丹和他手下二十多位将领都杀了。

    此后,赤眉军继续向西南,最远到达豫州一带。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十月,他们又回到兖州,驻扎在东郡的濮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