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东汉开国全传 » 东汉开国全传(31)

东汉开国全传(31)

    3.什么是封侯

    赤眉军在濮阳接受了更始帝刘玄的招抚,樊崇把部队留在濮阳,亲自带领手下将领来到洛阳,拜见刘玄。

    他们来后,更始帝刘玄看着也非常够意思,给他们都封了列侯。

    以后会经常说到封侯,咱们先简单介绍一下这方面的事儿。

    先说一些概念:首先,列侯这个称呼来自秦朝设立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西汉也沿用了这个制度。

    这二十个级别从小到大分别是:公士、上造、簪袅(zānniǎo)、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大良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列侯(通侯、彻侯)。

    这些称呼,很多听着怪怪的,但每个都有讲究,不是随便叫的,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查查。

    列侯是第二十级,也是最高级别的爵位。咱们平时听到的“封侯”,就是封了列侯。

    列侯里也分三个级别,从小到大是:亭侯、乡侯、县侯。不管什么级别的列侯,封地里百姓应上交国家的赋税,都归列侯所有,这是一笔不少的钱。

    举个例子,说两个大家都知道的列侯:关羽和诸葛亮。

    关羽是汉寿亭侯,诸葛亮是武乡侯。他们就是列侯里的亭侯和乡侯。

    很多朋友知道,亭和乡在汉朝是很小的行政单位。和这两位的名气相比,他们的封地确实不大。

    如果一个列侯是县侯,就是说他的封地是一个县。那么这片封地或者说这个县就可以称为“国”,叫做侯国。

    比如后面提到的:中山国、赵国、真定国等等,都是侯国。如果不知道的,听着一个国好像地方很大。其实面积就是一到三个县那么大,人口大概一到三万户,很少有列侯的封地超过四个县。

    在那个皇权统治的时代,除了诸侯王的封地可以称作国,其他敢称国的地方,也就是这些列侯的侯国了。

    再普及几个数字:很多朋友都听说过“万户侯”这个词。如果皇帝封一个大臣是列侯,给他的封地是一万户,这个封赏已经很重了。

    现在明白了吧,小说、评书、演义中经常说的、可以光宗耀祖的封侯,就是这么回事。

    再补充一点:一般情况下,列侯是可以继承的,老子死了,儿子接着当。只要这家人一直有儿子,或者没犯什么大错,就可以一辈接一辈地传下去。

    万一这家没了儿子,或犯了大错,他列侯的爵位会被撤销,封国也随之废除,封国名字就会改为原来的县名。

    看完这些,大家会觉得:刘玄这不对赤眉军挺好呀,刚见面就给他们都封了列侯。

    其实,事情并没那么简单。在封侯时,刘玄耍了一个很大的心眼儿:他表面给这些人封了列侯,却没给他们封地。这就是说:包括樊崇在内的赤眉军将领,只得到一个空头衔,什么用也没有。

    人谁都不傻,很快这些将领就缓过味儿来:不对呀,咱们这不是让刘玄坑了吗?不给封地,光给个空头衔有什么用?而且封了侯就只能待在洛阳,这不等于被刘玄变相囚禁了吗?

    此时,从濮阳那边也传来消息:由于赤眉军的主要领导都来了洛阳,濮阳的大部队没人监管。由于长期见不到领导,也不清楚洛阳这边是什么情况,已经军心不稳了。再这么下去,队伍就该自己解散了。

    听到这些,赤眉军将领更不干了:我们可是主动来投奔你的,现在不但什么都没捞到,如果自己的兵再跑了,咱们不都成大傻帽儿了吗?

    于是,他们也没给刘玄打招呼,直接跑回了濮阳。自此,赤眉军和更始政权彻底决裂,双方将在战场上刀兵相见。

    政权刚刚建立,国家还不稳定,本来是收拢人心的时候。但刘玄这个草头皇帝,根本没有把控政局的概念,不知道收服赤眉军这么强大的队伍,对自己政权有多重要。

    他不信任前来投奔的将领,虽说这些人也没什么信誉,投奔不一定是百分百真心。但更始帝至少也该装装样子,用高官厚禄拉拢这些人,借机收编了他们的队伍,怎么也不应该像糊弄傻子一样对待人家。

    由于刘玄的愚蠢,更始政权失去了一个可以团结的力量,同时树立了一个非常强大的敌人,也给自己培养出一个掘墓之人。几年后,正是这个敌人推翻了更始政权,结果了刘玄的性命。

    以后咱们会看到,同样面对十多万投降的河北铜马军,刘秀是怎么收服他们的,就会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天下之主。

    他和草头皇帝刘玄的差别,真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泥里面。

    (十一)逃脱牢笼

    1.得不得,在河北

    十月份发生的事情太多,终于要说到第三件大事了,而这件事也和刘秀切实相关。

    刘玄要办的这件大事,就是招抚河北。这里说的河北,可不是今天的河北省,而是黄河以北的地区,大致范围是今天河南、山东省古黄河以北,再加上整个河北省、北京市,还有内蒙古自治区的南部。

    为什么说“古黄河”呢?因为自古以来黄河经常改道,两千年前的黄河河道,和现在相差很多,这个有机会再介绍。

    刘玄的招抚行动也很正常,因为现在王莽被灭,他成了新皇帝,当然要向天下宣示一下主权,让尽可能多的地方归顺自己。最后剩下那些死硬不投降的,再派兵消灭他们。

    于是,刘玄向全国各地派出很多使者,但让谁去招抚河北,他始终定不下来。广大的河北地区,对更始政权太重要了。

    当时流传着一句童谣:“谐不谐,在赤眉;得不得,在河北。”意思是说:政权是否稳定,要看赤眉军的态度;是否真正得到天下,要看是不是得到了河北。

    有人要问了:“这片地方虽然大,但今天看着,也不怎么显山露水,当时有那么重要吗?”

    没错,两千年前,河北地区不光面积大,招抚的地方超级多。最重要的,是这里的地理位置:当时河北地区北面和匈奴、鲜卑、乌桓等少数民族接壤。

    这些游牧民族有多厉害,大家应该清楚。河北最北面的代、上谷、渔阳等郡,自古就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军事重地。

    这么看来,河北地区的战略位置是相当重要。

    还有一点:在两千年前的汉朝,河北南部还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

    所以,河北无论地理还是经济方面,对更始政权都非常重要。

    但和上面几点相比,刘玄更忧虑的是河北的政治形式——那里既有刘氏宗族后裔,也有地方豪强势力,还有很多大小不等的起义军队伍。

    河北和关中(首都长安所在地)、关东地区(洛阳所在地)都隔着黄河,那时候交通不发达,通信更不发达,赶上这个政权交替、天下大乱的时候,谁也摸不清那里对更始政权是什么态度。

    从这些因素综合来看:那句童谣说得不错,招抚河北的使者,必须是一个重量级人物——各方面能力必须强,职务还不能低。

    这下可把刘玄头疼坏了,他把手下人扒拉了半天,还真找不到这样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