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难得糊涂的爱 » 第305章

第305章

    除了关于盐的习俗,巴根还向徐继辉讲解了蒙古族其他风俗。

    蒙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NMG自治区、XJ、青海、甘肃、黑龙江等地。蒙古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其风俗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方式

    蒙古族传统上是以游牧为主的民族,以马为生活的中心,喜欢自由奔放的生活。他们居住在圆形的毡房(蒙古包)里,随时可以拆装迁移。

    蒙古包内部布置有壁炉、床铺、家具等,十分温馨舒适。蒙古族人喜欢饲养各种牲畜,比如马、羊、牛、骆驼等,以其提供的肉、奶、毛、皮等为主要生活物资。

    2,饮食习惯

    蒙古族人以肉食为主,尤其喜欢吃羊肉和马肉。他们有一种特殊的烹饪方法,就是将整只羊或马放入一个大锅中,加水煮熟,然后用刀割开,分给各自的客人或家庭成员。这种食物叫做手扒肉,是蒙古族人最重要的节日或宴会菜肴。

    除了肉类之外,蒙古族人还喜欢吃奶制品,如奶茶、奶酪、奶油等。他们用一种特制的茶壶来煮奶茶,将茶叶、水、奶、盐等混合在一起,不断搅拌,直到沸腾。奶茶是蒙古族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也是招待客人的礼仪。

    3,服饰特色

    蒙古族人的服饰以长袍为主,男女都穿。长袍一般是用羊毛或棉布制成,颜色多为深色或素色,有时也会用花布或绣花装饰。

    长袍的特点是宽松舒适,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长袍有一个大口袋,可以放置各种物品,如钱包、手帕、烟斗等。长袍的领口和袖口都有扣子,可以根据气温调节开合。男子的长袍一般比女子的长袍稍短一些,下摆到膝盖以下。女子的长袍则长至脚踝,下摆有裙摆。男女都会佩戴各种首饰和配件,如耳环、项链、戒指、帽子、围巾等。

    4,音乐与舞蹈

    蒙古族的音乐有两大类,一类是民歌,一类是乐器演奏。民歌是蒙古族人最常见的音乐形式,它可以分为长调、短调和合唱三种。

    长调是一种独唱的歌曲,它以高亢悠扬的嗓音,表达对草原和生活的赞美。长调的歌词一般没有固定的格式,可以根据歌者的心情和环境即兴创作。

    短调是一种节奏明快的歌曲,它以简单明了的语言,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和情感。短调的歌词一般有固定的韵律和押韵,可以由一个人或多个人轮流唱。

    合唱是一种多声部的歌曲,它以和谐优美的声音,展现蒙古族人的团结和友爱。合唱的歌词一般有固定的主题和内容,可以由男女混合或单一性别组成。

    蒙古族的乐器有很多种,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马头琴、呼麦和蒙古包鼓。

    马头琴是一种弦乐器,它以马头形状的琴头和马尾做成的弓而得名。马头琴有两根弦,分别代表天空和大地。马头琴的音色清亮悦耳,可以模仿各种自然声音,如风、雨、雷、鸟、马等。

    呼麦是一种喉音唱法,它以喉咙发出两种或以上不同高度的声音而成名。呼麦可以分为单声部、多声部和变声部三种。呼麦的音色低沉浑厚,可以表达对祖先和自然的敬畏和祈祷。

    蒙古包鼓是一种打击乐器,它以毡房(蒙古包)形状的鼓身和羊皮做成的鼓面而得名。蒙古包鼓有不同大小和形状,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蒙古包鼓的音色响亮有力,可以激发人们的热情和勇气。

    蒙古族的舞蹈有很多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套马舞、朵力格舞和卡拉巴拉舞。

    套马舞是一种模仿驯马动作的舞蹈,它以灵活敏捷的身体动作,展现蒙古族人对马匹的喜爱和控制。套马舞可以由一个人或多个人表演,通常配合马头琴或其他乐器伴奏。

    朵力格舞是一种模仿牧羊动作的舞蹈,它以优雅轻盈的身体动作,展现蒙古族人对羊群的关怀和管理。朵力格舞可以由一个人或多个人表演,通常配合呼麦或朵力格舞的伴奏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乐器,一种是用人声。

    卡拉巴拉舞特点是手臂灵活多变,有弹拨、拉臂、扭臂等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蒙古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卡拉巴拉舞的音乐节奏明快,舞者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跳起来轻盈欢快,富有民族风情。

    5,民族性格和精神

    蒙古族崇尚自然,感恩自然,敬重自然,关爱生命。他们认为自然是万物的源泉,是人类的母亲,是神灵的住所。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不破坏自然平衡,不浪费自然资源,不滥杀生灵。他们用祭祀、祈福、赞美等方式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激。

    蒙古族崇尚自由,随遇而安,开放包容。他们喜欢游牧生活,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不拘泥于形式和规则,不畏惧困难和挑战。他们乐观豁达,适应环境,享受生活。他们友好好客,尊重差异,乐于交流。

    蒙古族崇尚英雄,刚毅勇敢,坚忍不拔。他们崇拜英雄人物,如成吉思汗、忽必烈等,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的品德和才能。他们勇于冒险,敢于斗争,不怕牺牲。他们忠诚信义,甘于奉献,不轻言放弃。

    6,文学和语言蒙古族的文学主要包括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两个部分

    民间文学主要有神话、传说、英雄史诗、民间故事、谚语、谜语、歌谣等。作家文学主要有历史编年史、传记、诗歌、小说等。蒙古族的文学具有浓厚的游牧民族特色,反映了蒙古族对自然、自由、英雄的崇尚,以及对生活、爱情、友谊的感悟。

    蒙古族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分为三大方言:喀尔喀方言、呼伦贝尔方言和土尔扈特方言。喀尔喀方言是蒙古国和内蒙古大部分地区使用的语言,呼伦贝尔方言是内蒙古东部地区使用的语言,土尔扈特方言是XJ部分地区使用的语言。这三种方言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但基本上可以相互理解。

    蒙古族的文字有多种形式,最早的是契丹文字,后来改用回鹘文字,再后来改用清代满文,最后改用现代蒙文。现代蒙文有两种书写方式:横写和竖写。横写是从左到右书写,主要在内蒙古使用。竖写是从上到下书写,主要在蒙古国使用。现代蒙文也有一些汉字借用和外来词汇。

    7,医药和草药

    蒙古族医药是一门传统医学,它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它不仅有着丰富的医疗实践,且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经验。它把人体看作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人体动态的各种内在联系,从而阐明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蒙古族医药的草药是指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的植物性药物,包括根、茎、叶、花、果、种子等部位。蒙古族医药的草药有着丰富的功效和用法,可以单用或配伍成方剂,可以内服或外用,可以治疗各种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疾病。

    8,信仰和祭祀

    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认为自然界有许多神灵,如天神、地神、水神、火神、风神等,需要通过萨满(巫师)来沟通和祈求。萨满教有许多仪式,如敲鼓、跳舞、唱歌、献祭等,以驱邪避灾、求福祈愿。

    明末清初,藏传佛教逐渐取代萨满教,成为蒙古族的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在蒙古族中有许多分支,如格鲁派、噶举派、萨迦派等。藏传佛教有许多寺院和僧人,以及许多经典和法器。藏传佛教的主要活动有念经、转经、供养、礼拜等,以求得佛法的加持和解脱。

    蒙古族的祭祀主要有以下几种:祭敖包、祭天、祭祖、祭火、祭成吉思汗、祭苏鲁锭与禄马等。这些祭祀都是为了表达对自然界和历史人物的敬畏和感恩,以及对生活和未来的期望和祝愿。

    祭敖包是蒙古族最重要的一种祭祀,敖包是一种用石头堆成的小山丘,象征着山岳之灵。蒙古族每年都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祭敖包的仪式,用牛羊肉、奶制品、酒水等作为供品,用哈达(白色丝巾)作为礼物,用歌舞作为表达,向敖包求保佑和平安。

    9,传统技艺和竞技

    蒙古族的传统技艺主要有以下几种:皮雕、弓箭制作、蒙古舞、马头琴演奏等。这些技艺都是蒙古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根据自然环境和生产需要,创造和发展出来的。它们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体现了蒙古族的智慧和审美。

    蒙古族的传统竞技主要有以下几种:摔跤、赛马、射箭、那达慕等。这些竞技都是蒙古族在长期的战争生活中,培养和锻炼出来的。它们既有竞争性,又有娱乐性,体现了蒙古族的勇敢和乐观。

    10,婚姻和节日

    蒙古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有同姓不婚的习俗。过去婚姻多由父母包办,普遍送彩礼、陪嫁。蒙古族的家庭,一般以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儿子成家后,通常另外立蒙古包,住在父母的蒙古包附近,共同走“敖特尔”(游牧)。蒙古族还有一些特殊的婚姻习俗,如收继婚、兄终弟继、招婚入赘、名义夫妇、姐妹俩同嫁兄弟俩等。

    蒙古族的节日比较多,有敖包、马奶节、祭祖节、燃灯节、那达慕、祭鄂博、成吉思汗纪念节等等。

    那达慕大会是最盛大的节日,每年7、8月间举行,有摔跤、赛马、射箭等传统体育项目。那达慕的意思是“游戏”或“娱乐”。

    敖包是蒙古族人民祭祀天地祖先的神位,敖包节是每年春天祭拜敖包的日子。

    马奶节是每年夏天马奶酒酿成的时候举行的,是感谢马匹提供美味饮品的节日。

    祭祖节是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到十五期间举行的,是纪念先人和祈求平安幸福的节日。

    燃灯节是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五举行的,是用牛油灯照亮蒙古包和放风筝祈福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