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一五六六:朱厚照的遗产 » 第九章

第九章

    正德皇帝朱厚照,对于这位的称呼通常以天子,陛下为主,只不过对于李贶生来说,由于他的特殊性,他仍旧习惯于称呼对方为老师或者老头子。

    而在李贶生的印象之中,从第一次见到老师的时候,他就察觉到了,对方绝不属于这个世界。

    那是种暧昧的感觉,当时他无法用言语将其形容出来。而后来,他被带到皇宫之后,在不断的学习和接触里,他也发现这算是一个在朝廷之中半公开的秘密。绝大部分老臣都知道老头子的与众不同,只是,他们不会说出来。

    没有意义。

    李贶生被带进皇宫的时候正好是老头子的权利最大的时候,那时候王守仁死了没几年,王守仁一系的文官和老头子关系还不错,老头子也还没有对儒家士族和乡绅们动手,大多数文官都将老头子视为千年未有的圣君,各种吹嘘的言辞多得让人感到厌烦。

    当他们的利益和老头子捆绑在一起时,没有人在意老头子的问题,这不重要,只要能够带来利益,就算皇帝是条狗都行。

    圣君不婚?那又有什么,这证明了圣君是真正的圣人,洁身自好,一心一意为了江山社稷,至于什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那时候倒是完全消失了。

    ......好吧,还是有的,那些真正意义上的保皇派总想着老师有个真正的血脉意义上的继承人,似乎只有靠着血脉上的联系,他们才能确认这个继承人能够延续老师的政策——哪怕历史太子上位推翻先帝一切政策的例子不知道有多少。

    但更多的官员不在乎这个,特别是巴蜀,两湖,江淮和江浙地区的文官,靠着老师提出的长江线建设计划,这些地区的商人,士族和大地主们赚的是盆满钵满。

    以松江县为例,这个曾经的小县城,如今已经发展成人口超过五十万的巨大港口城市,每天都有上百艘商船出入港口,无数的商品流入这里,然后从松江出发运往朝鲜,瀛洲,吕宋,南洋,天竺乃至西洋诸地。

    比起西北和西南某些一两万人的穷县,松江县几乎快比这些地区一些州府都要繁华了——不,应该说已经比一些州府还要繁华了。

    这中间到底多少人发了财?没人知道。

    总而言之,在这种巨大的利益下,江淮,甚至长江线沿岸的地区都成为了老师最坚定的支持者。

    在老师还没有阻碍到他们的利益之前,是最坚定的支持者。

    谁敢反对天子,反对圣君,他们就跟谁拼命。

    这可不是什么假话,正德十四年,宁王叛乱,那时候已经因为长江线的发展而尝到了甜头的沿岸地区的文人士族们甚至不需要天子出马,江西一省自己就拼命平定了叛乱,上书‘江西无事发生’,宁愿自己花钱,也不愿意让建设计划因为自己这一地区的叛乱而耽误。

    时间就是金钱!谁敢拦着赚钱,谁就去死吧。

    只是,这样真的好吗?

    李贶生停下了笔,他将自己这五年在瀛洲的情况简单的做了一个报告,在瀛洲,特别是被建设为瀛洲贸易中心的江户,也已经出现了类似于江淮的景象。大量的商人将瀛洲视为了又一个‘金山’,在利益趋使下,江户方面和越后方面的冲突越来越大。

    越后是以投靠了天朝的长尾氏和李贶生这帮人为主建设起来的地区,主要的方针是改革瀛洲农业情况,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土地改革,扩大瀛洲自耕农数量,并在国内的援助下逐步安排瀛洲自耕农转化为技术工人。

    这是一个相比起国内更加温和的做法,按照李贶生等人的预计,他们大概需要花费十五到二十年搞定这一体系的自循环。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需要瀛洲成为一个模板,一个不同于国内在乡绅士族的主导下疯狂扩张的发展模板,一个在贫农,中农和工人的主导下,更加温和且照顾底层的发展模板。

    在这一理念主导下,越后主张减少瀛洲农民的税收,让瀛洲的税制变为土地累进税,在大部分自耕农持有一定数量以下的土地时,他们几乎只需要缴纳三成的粮食充当税金。

    在国内大部分地区,这个税收是四成,少部分地区为五成,而在瀛洲不少大名的统治下,自耕农则普遍需要缴纳六成到七成的税(更多的也有,只不过到了那种程度,一般都是大名不期望该地区能够被自己控制太久,希望在短时间里尽可能更多的压榨税收)。

    这对自耕农的吸引力的确很大,也是第三次征日战争中,天朝在最初一两年能够迅速站稳脚跟的主要原因之一。可问题是,随着江户方面的发展,瀛洲江户派开始利用贸易带来的优势打压粮价,间接的导致了自耕农们虽然缴纳的税更少了,但最终赚的钱却没变多,甚至可能更穷了一点。

    同时,江户派还垄断了盐,棉布等生活品,除了铁,铜等军事战略物资被越后派控制着而没有被江户派垄断以外,大多数自耕农不得不依赖于江户才能获取到棉布和盐。

    江户派这样做的理由也很简单,越后派想要的是一个作为国内发展模板的瀛洲,所以越后派希望将瀛洲建设为一个小农主导,并不断将小农转化为工人的地区。

    而在江户派眼里,瀛洲只有摄州,萨州,江户等几个有限的城市,加上其它地区的资源,例如矿产,木材等等,至于农民们?

    哈,江户可以从吕宋,从朝鲜,从南洋,从国内运来无数的粮食,要那帮农民干什么?等着他们用粮食掐住城市的脖子?不,农民都给我滚进城市里当劳动力吧,瀛洲不需要农民,瀛洲这么小的地方,还没有几片平原,根本就不应该当农业地区,就应该改造为以几个主要城市为主,剩下全是资源城市的商业地区才对。

    战争?战争越激烈越好,瀛洲现在上千万人口,太多了,不需要,几个贸易城市分担一下,加上各类工人等等,有个五六百万就差不多了。

    最好让战争打得再激烈一些,死的人再多一些,把瀛洲农村的经济彻底打烂,那帮农民就不得不跑进城市里了。

    在江户派这样的方针之下,瀛洲的农民开始逐渐转变了立场,他们不再信任越后派的承诺,因为越后的保护能力也极其有限,他们甚至开始和曾经压迫自己的大名们站在了一边,共同对抗着来自天朝的侵略者。

    李贶生看着被自己花了十几天,哪怕是简单的初步报告也写满了二十多张纸的报告,陷入了沉默。

    老师他,从一开始就预料到了这一切吗?

    还是说,无论是如今国内隐隐浮现的疯狂和发生在瀛洲的一切,其实都已经脱离了老师的预计?

    李贶生望向了船舱外面,看见了繁华的港口和巨大的灯塔。

    天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