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一五六六:朱厚照的遗产 » 第四章

第四章

    瀛洲人的确开始动了,只不过动的是其中一部分。

    据李贶生所了解的,他现在面前所面对的瀛洲军队,是一支由武田家和织田家组织起来的联军。武田家是他的老对手了,他所在的第二军这些年一直在北陆-关东一带活动,和武田家所在的中部地区就紧挨着,经常打仗。

    至于织田家,他就不是很清楚了,织田家的地盘在关西南部到瀛洲中部地区西部一带,基本上和西国(瀛洲中国地区,天朝占领更名为西国地区)的第三军交战的比较多,和第二军倒是没怎么打过。

    织田家最近出现了什么能力不错的将领吗?

    不记得了。

    李贶生皱了皱眉,他不是很喜欢这种一无所知的感觉......好吧,或许大部分人都不喜欢这种感觉。

    开始行动的瀛洲人打出了北条氏的家纹,考虑到北条氏前几年就被天朝军队挑动的农民起义推翻了,整个北条家族基本上被灭门的现状来看......嗯,看样子是为家主复仇的残兵啊。

    这种部队还挺麻烦的,靠着复仇欲望,他们多半是不怕炮击的死士。

    想要用一部分士兵和炮兵直接兑子吗。

    “命令散兵部队立刻重整,炮兵部队暂时停止前进,和散兵部队汇合后再行动,保持骑兵部队不动。”

    天朝军队一般是传令兵和旗号兵并用的信息传递系统,大部分情况下用旗号表达一些简单的命令,少部分情况则用传令兵传达一些比较复杂的命令。

    例如此前李青浦想要指挥自己的部队时,由于第二步兵旅和他的部队旗号系统并不共用,所以胡乱发出旗号容易造成误解和其它部队的混乱,李青浦才希望通过传令兵传递命令。

    在战场的中央,是一片不算太高的山坡,瀛洲人和天朝军队基本上就是围绕着山坡在不断的试探,用散兵和骑兵部队互相拉扯,都试图让对付的步兵先动。

    瀛洲人曾经吃过天朝军队反斜面战术的亏,加上他们的火炮没有什么技术优势,因此并不想要占领高地,反倒希望天朝军队在进军高地时制造混乱,如果能够造成炮兵部队和步兵部队的脱节,他们就可以用骑兵部队将天朝军队的炮兵给消灭,哪怕代价是骑兵的全灭也无所谓。

    之前所说的,失去机动兵力的瀛洲军队被天朝的骑兵缠住,然后剩下的步兵可以直接向京都进军的计划是建立在步兵有炮兵支援的情况下才能成立的。否则,以瀛洲人花费大量财富修建的堡垒和城墙,没有火炮的步兵就算到了京都也毫无意义,只会被瀛洲人调集部队围追堵截歼灭。

    考虑到这一点,瀛洲人将消灭天朝的炮兵作为最优先的目标。

    而李贶生则希望尽量彻底的摧毁眼前这种部队的组织结构,消灭瀛洲人的炮兵和武士这类核心力量,防止瀛洲人卷土重来——在这片土地上,如果要和瀛洲人拼人力,那实在是太愚蠢了。

    因此,李贶生也没有太管高地,在他看来,他到宁愿让瀛洲人先去占领高地,这样瀛洲人的中高层将领和骑兵就没法逃跑了,他能够彻底的摧毁瀛洲人把组织军队的核心力量。

    至于自己占领?哈,他可不想把瀛洲人吓跑,跑了这帮瀛洲人,他们第二天就能征集更多的农兵,然后再打过来的时候,己方的压力只会更大。

    在前线,炮兵已经开火了,但没什么用,大多数炮弹都被中心的山坡挡下,剩下的炮弹命中率嘛......大概跟一个人走在街上被陨石砸中并且正好只砸死了他一个人的概率差不多吧。

    如今的火炮比起弘治年间的来说,命中率自然高了不少,但还是很难做到百步穿杨什么的,绝大部分时候,都需要依靠集中火力进行大范围的覆盖式射击才行。

    瀛洲人的骑兵部队逐渐开始变得急躁起来,频繁的活动着,试图找出天朝军队在移动式露出的破绽,同时他们又忌讳于直接冲击步兵阵列,于是只敢在边缘摆出一副要冲击的样子,却谁也吓不住。

    “让步兵的阵列变更为斜行阵,以左翼为主力开始推行,让骑兵部队前往敌军左翼进行试探。”

    “敌人的骑兵呢?”

    “不用管,让我方的骑兵与之保持距离,如果瀛洲人的骑兵开始向步兵冲锋也不要管,优先推进,我倒要看看这帮瀛洲人打算跟我耗多久。”

    “如果他们真的打算耗下去怎么办?继续进攻吗?”

    “给我动动脑子再说话,我已经说过了,天朝的首要目标是保存有生力量的情况下打击幕府的统治核心,消灭他们几百几千人对我们来说毫无意义,他们转头就能再组建一支新的。要是瀛洲人铁了心不给我们机会打成歼灭战,比起毫无意义的消耗战,不如直接撤退。

    李青浦,你记住了,你不是什么天才,什么军神兵仙的,你我都不是这种人,我们比不上武侯,而哪怕是武侯也打过败仗。比起钻牛角的想着怎么打赢,你必须得认清这一点,然后学会该怎么打败仗。”

    失败,撤退,溃散,重组......隐隐约约之间,李贶生想起了老师当年教导自己的适合,最先说的就是关于‘如何打败仗’的知识。

    当时他挺不服气的,希望老师能教他怎么打胜仗,而老师的回答则是。

    ‘连败仗都不会打,还想着打胜仗,你以为你是谁?想要打胜仗,首先就得学会打败仗。’

    听上去颇有几分道理的歪理。

    那时候李贶生还觉得,老师这辈子就没打过几场仗,凭什么这么说,直到他来到瀛洲之后嘛......嗯,基本上就是打着败仗过来的,然后一直打败仗一直打败仗,最后总是莫名其妙的赢了。

    虽然事后总结好像是理所应当的,比如什么在一次次败仗之中他的部队保存了有生力量,得到了锻炼,而敌人则往往在疲于奔命之中无法得到有效的补给,最终被拖死之类的。

    光从这些战后的总计上来看,似乎最终胜利来的是这么的理所应当,不过对于李贶生这个当事人来说,感觉还挺奇妙的。

    其实不光是他觉得奇妙,那些跟着他的部队也在这样奇妙的胜利之中开始信服于他,并最终奠定了他对于部队的绝对控制权——至少在这支部队遭受超过三分之二的牺牲还没有看见胜利的希望之前,他有着绝对的控制权。

    叹了口气,李贶生说到:

    “开始推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