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一五六六:朱厚照的遗产 » 第三章

第三章

    瀛洲人的骑兵在观察了一会儿天朝军队,确认了天朝的步兵没有任何混乱的迹象后就离开了,李贶生命令炮兵部队朝瀛洲人的骑兵开了几炮后也没有再去管。

    只要步兵的阵型不乱,他才懒得管骑兵如何,反正这些骑兵也不可能在热气球上的观察员监视下绕开步兵偷袭炮兵。

    至于骑兵直接冲击步兵......嗯,倒也不是说冲不了,如果瀛洲人真的肯付出一定的代价,几千骑兵不要命的冲锋,换掉差不多数量的步兵还是可能的。

    然后瀛洲人就会失去他们所有的机动兵力,到时候也不用打了,让骑兵缠住敌人,然后剩下的步兵直接朝京都进军就行了。

    要是瀛洲人真做出这种愚蠢的选择,反倒更好一些。

    当然,瀛洲人不会这么做,而且瀛洲人也没那么多骑兵。

    李贶生手下指挥的是天朝新军第二‘黄巢’军第二步兵旅总计三千五百人,和李青浦手下的天朝新军第四军第七步兵旅第三步兵营总计八百人。

    加起来差不多四千三百人,排斥炮兵,工兵,辅兵等非正面作战兵种以外,差不多有两千八百人左右的步兵和三百人左右的骑兵,总计三千一百人左右的正面作战兵力。

    瀛洲人的兵力大概为五千人左右的农兵,两千多足轻和五百余武士,总计差不多八千人左右。骑兵基本上都是由武士组成,数量大概不会超过三百人,和李贶生这边差不多,农兵基本上是凑数用的,重点在于两千多足轻和剩下的武士。

    “让炮兵前进。”

    “这......炮兵前进?书上......”

    虽然交出了指挥权,但李青浦仍然忍不住插嘴说到,在他所接受的军校教育之中,炮兵就是被步兵和骑兵保护着,在后方依靠大炮瓦解敌人阵型的兵种。

    而让炮兵越过步兵前进?这种战术光是在军校被提及,就会被老师痛骂一顿然后成为全校至少一个月内的笑话。

    李贶生没有打理李青浦的话语,反正李青浦手下也没有炮兵,炮兵只配备到了旅一级,作为纯粹的营级步兵部队,其内部兵种只包括了步兵,工兵和辅兵而已。

    第二步兵旅的编制下倒是挂了一个炮兵营,兵力总计四百人,配备有六门152mm(六英寸)火炮和九门122mm(五英寸)火炮。

    瀛洲人的军队有两门老式的四磅炮,估计是从葡萄牙人或者荷兰人那里走私过来的,也是天朝的型号,不过那时候天朝甚至没有统一口径和火炮设计标准,自然也称不上什么威胁,无论是射程还是威力都远不如天朝军队的现役火炮,最多就是隐藏起来威胁天朝军队无法轻易发起步兵冲锋而已。

    不过,要是威胁有用,那也就别打仗了,冲锋的士兵得害怕弹丸或者箭矢落在总计头上,后方的工兵,辅兵和炮兵也得怕有骑兵绕后侧袭,骑兵更是纯粹拼勇气的兵种,只有不怕死,敢去死的骑兵才能在战场上活下来。

    越怕死越会死,如果说在这些年的瀛洲战场上李贶生学会的经验里什么最重要的话,那么莫过于这一条了。

    有时候,连一队士兵都舍不得牺牲的人,反倒会造成部队更大的损失,反而敢于牺牲的部队,到头来损失更小。

    这看似矛盾的一幕无数次在战场上发生之后,就证明了它自然有着其背后的逻辑。

    而李贶生的战争风格,也就是基于这一逻辑关系成长起来的。

    战争就是兑子,谁先忍不住,舍不得继续兑下去,谁就输了一半。

    那就让他看看吧,对面那个瀛洲将领,到底能不能忍住。

    炮兵在李贶生的命令下开始缓缓前进,右翼的李青浦部忍不住将目光投了过去,在这帮新兵看来,眼前的一幕毫无疑问已经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围,他们认为这种行为和送死没有什么区别。

    第二步兵旅则已经习惯了这种命令,包括让炮兵越过步兵直接抵近射击什么的,在瀛洲战场上并不少见。很多时候为了迫使瀛洲人发起冲锋,第二军和第三军的部队都常常命令炮兵直接抵进,瀛洲人要么承受住炮击带来的损失,保持阵型缓缓前进,直到天朝的炮兵被纳入己方炮兵射程之内。要么撑不住,全军开始冲锋。

    以前有其它军的轮换部队评价过第二军和第三军的作战风格,称其为‘压根就是疯子之间你捅我一刀我捅你一刀时的打法,看谁先撑不住谁就输’。

    这种打法如果放在天竺,西域或者南洋肯定是行不通的,因为这种打法不适合打弱军,打弱军没必要用这些手段。这种打法完全就是第二军和第三军在瀛洲这些年为了跟越来越强的瀛洲人打而磨练出来的。

    天竺,西域和南洋这些年靠着商贸赚钱装疯了,基本上处于兵弱但武器装备异常豪华的程度,特别是天竺的一些邦国,麾下的军队甚至武器装备可能只比天朝军队弱上一两代,全靠走私和贸易买来的。

    而瀛洲人这些年靠着跟天朝不断打仗练兵,硬生生练出了十几万老兵,但也因此经济基础基本上被打烂了,加上为了供养这些军队,幕府已经拿不出更多的钱给瀛洲人更新武器装备,导致瀛洲和其它战场的性质完全不同。

    这也是李贶生最担心的问题。

    靠着武器装备的技术优势碾压,的确可以确保天朝军队立于不败之地。

    可以后呢?

    封锁技术,打压属国,每年花费无数的钱财维系军械的更新,却导致了军队不断的腐化,或许,他们仍旧能够镇压属国的叛乱,能够击败落后的蛮夷,可以后呢?

    蛮夷也是人,他们也是一个头两个耳朵,他们也会看也会听也会学。正如瀛洲人一样,他们如今只是受限于经济问题而无法得到更好更多的火枪大炮,可即使如此,他们的实力也足以让天朝连续三次征讨都未能彻底征服这个小小的岛国。

    这是比起单纯的仿造天朝的火枪大炮什么的更加危险的事情——瀛洲人正在模仿着天朝的新制,就如同唐朝一样,他们再一次学习着强者的一切,李贶生不止一次从瀛洲大名或者武士的手上缴获过本朝天子所写的书籍,而那些书大多已经被翻过无数次。

    国内对此仍然毫无察觉。

    这才是最大的问题,天朝仍然将自己封锁在了长城之内,这种封锁并不是指行为上或者领土上的,而是,无论天朝的领土扩张的再大,无论天朝的军队踏足多么遥远的地方,天朝仍旧固执的将‘中原’和‘中原以外’区分开来,将天下分为了‘我们’和‘他们’。

    只要还秉持着这种保守的思想,那么,瀛洲的事情就会一次次的上演,那些如今的属国只会渐渐的学习天朝的制度,然后开始掀起一场又一场的叛乱,而天朝在这种封闭思想的主导下,最终也只会因为投入和收获的不成比例而放弃他们意识当中除了‘中原’以外的一切土地。

    这样的话,他们和汉,和唐也没有什么区别,无非就是他们鼎盛时期控制的疆域大了一点,仅此而已。但他们最终仍然是要返回‘中原’的。

    天子尝试着改变这一点,但李贶生不知道的是,这真的能够起效吗?

    “李教员,敌军开始行动了。”

    身旁的军官突然对李贶生说到,将李贶生的思维带回到了战场上。

    李贶生缓缓的吐出一口气,收起了望远镜,然后说到:

    “接下来,就是意志的正面对撞了,按照老规矩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