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建文的天方 » 六 下西洋

六 下西洋

    六下西洋

    转眼到了永乐二年。这一天,官居四品的内宫监太监马三宝被永乐帝紧急召见。

    “陈友谅的巨舰想必你是听说过的吧?鄱阳湖那一战甚是惨烈啊!”

    马三宝不知朱棣为何会有此一问。稍事思索后回答道:“那一战奠定了太祖皇帝的宏伟基业,奴才岂敢不知。”曾随朱棣征战多年的三宝太监说起话来总是那么不卑不亢、沉着平静。这一点也是朱棣最为欣赏的。

    “太祖自那一战了解了水军的重要,也开始着人造船。”朱棣应着三宝的话说。

    “是的”

    朱棣向前走了两步,看了一眼身侧的太监,望向宫门的远方,继续说道:“朕自承袭大统以来,从未敢费太祖皇帝定下的祖制,自认勤勉。这两年来,我大明托父皇奠定下的基础,可谓政通人和、民生充盈。太祖皇帝始建的船队如今已经颇具规模,我大明境内升平,水军的用场还要派上。如今朕有意宣恩威于海外,泽怀柔于四方。朕意欲派你去南洋走一遭,你愿意去吗?”

    马三宝听完这番话怔住了。

    “陈友谅那样的大船,父皇的时候就已命人着手建造了。朕自登基以来顺承太祖之志。朕现在造的船比那还要大,要大许多!朕造的是这世上最大的大船!现今朕已经可以给你一支古今未有的船队了,一支空前绝后的大船队!而你将是统领这支船队的人!”

    三宝已经明白了皇帝的意思。他这是要做一件盘古开天地始,从未有过的事,一件宏伟壮举。他对眼前的这个君王从来都是崇敬的,这是一个有着坚强意志和果敢决断的人。这些品德造就着一位伟大的君主!

    “你愿意去吗?”朱棣再一次问道。

    “去告知南岛及西洋诸国皇上您已继承大统,现今已是永乐之年。我大明如今四海升平,国盛民安。陛下您恩许他们来金陵朝贡吗?奴才心里自然十分愿意,但只怕奴才能力不足,辜负了陛下您的重托。”

    马三宝特意用了继承二字。朱棣的心里十分受用,他看了一眼自己昔日的马弁,语气也就柔和了起来:“你自幼随朕南征北战,承袭了颍国公的风骨。你又有过出使东洋的经历,是可以担此大任的,朕知道,朕了解你。”

    “此外你还可以借此行去你们的圣地朝觐。朕知道你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去过,你也一定很想去。”朱棣的心情不错,话里的意思竟似带上了些许的笼络。

    马三宝低头微微一笑。眼前的这位皇帝还是和以往一样,会不时带给自己亲切感:“陛下如此信任奴才,那么,奴才愿意去。”

    朱棣刚才的话里提到了颍国公傅友德,马三宝不知为何心头涌过了一丝不安。虽是一闪念的事,但他突然明白了,皇上此番派给他的这份美差一定还有别的目的。

    朱棣面露微笑看着马三宝。“大越国你知道吧,你来自云南,定对他们有所了解。这些日子来,朕不断接到南洋占婆国的请奏,说大越国近来加紧了对占婆的攻掠,两国有开战的趋势,占婆国想请我大明出兵相助。朕继位这两年也陆续接到我云南边境时常被越国滋扰的奏报。这个什么大越国,史上就是我华夏国土的安南一郡,一朝脱离掌控独立了出去,哼!米粒之珠!朕已准备派军征讨之,你可从海上予以策应。”

    “奴才领命,奴才会配合好我大明军队,给这个越国颜色看看。”

    “嗯!朕会从神机营选两百名精锐给你。越国的事情完了,你便继续南下,朕还有其他要务要你去办理。此去南洋想来会有意料不到的艰险,把神机营带上行起事来会方便些。”

    “谢陛下!”

    “你的船队将在年后建成。从今天起你要记住:你不再是朕身边的宦官,你是代朕出巡西洋的将军。这几日你便启程去刘家港,还有大船在那里建造,尚未完工。你去督造,争取早日完工。届时你也将在那里起航,那里是现今朕治下最大的码头”

    “是”马三宝应声道。

    “从今天起,朕正式赐你姓郑。郑村坝一战你崭露头角,成为征战中最得力的部将之一。那以后你一直跟随着朕,立下了不少的功劳,如今你又忠心侍奉在朕的身边,你已经是朕身边最为得力的人了。我大明舰队南下西洋是为了宣扬我朝的政通人和、国强民足于四海,加之你原名也为和,你就叫郑和吧。马三宝这个名字今后不要再用了。”

    “谢陛下赐名!奴才一定带领好陛下的船队,办好陛下交代的差事。绝不辜负陛下对奴才的信任!”

    郑和是真的心怀感恩。自己幼年遭遇战乱,不幸沦为宦官,小小年纪就开始历经戎马至今已有多年。朱棣立朝后,以自己的身份,也无非就是侍奉于御前,了此一生。可眼前的这位皇帝却许给自己他人不及的荣耀,自己若是率舰队出使西洋,这是古今从未有过的事情!几个月后,自己将率船队远帆扬航,除了荣耀,那可是自己从幼年时候起就一直怀着的最大梦想!远航,去每一名穆斯林朝思暮想的圣地朝圣!眼前的这个君王告诉自己他可以用他的国力圆自己的梦想。虽然他要自己去办的事很可能不容易办到,虽然这一去也许会有很多的艰难险阻,但迈出了踏向西洋的步履,就离圣地越来越近!如能像祖父和父亲那样,乘风破浪朝圣天方,此生何求!郑和跪地向朱棣行了隆重的叩拜之礼。

    “你且平身吧,我还有别的话要交代。”

    郑和知道真正的主题来了。

    “爪哇国这次朝贡使团的那个副使叫什么名字?”朱棣问郑和。

    “伮噜”郑和回答道。

    “哦,是这个名字,这个人对我华夏很是了解啊。好像上一次朝贡的使团中也有他。听说他经商的头脑很不错,经常来往于波斯、天竺、南洋诸国和我大明朝之间,很熟悉南洋各国的情势。明日你带他来见我。”说完朱棣凝视了郑和片刻,又说道:“还有一件事情,你过来。”

    听完朱棣的耳语,虽然郑和对此已有猜测,但还是极力掩饰住了内心的惊讶,因为他知道锦衣卫这两年来已出动大量人手对国内各个角落展开了追逃,也曾传来发现踪迹的消息。没想到皇上又遣自己如此大费周章的海外寻人。见朱棣凝视着自己,郑和连忙回答:“奴才明白了,奴才会把这件事情办好。”

    朱棣顿了一下,继续说:“南洋自唐朝起就是我中原人行商崇佛常去之地,陆路和海上的关口也有不少。虽然我大明立朝后关闭了部分出海港口,但出去的口岸查验不甚严谨者甚多,想要出去,总有办法。这件事情,你要先期做些了解。我大明开放的港口就只有那些。出海后一般我明人都会去哪里,哪里聚集的明朝人多,不易引起注意。他不是一般的商贾百姓,他的行迹会好找一些。这些方面,伮噜应该能帮上你的忙。”

    “奴才明白。”

    “这两天你就动身去刘家港吧!”

    第二天,郑和带爪哇的朝贡副使伮噜来见永乐帝。

    “你们爪哇国的人对自己的敌人会如何做?”朱棣看了看一脸迷惑的伮噜问道:“事关生死的那种敌人。”

    “当然是想办法除去他。”伮噜不假思索地回答:“强大的大明皇帝陛下,您也有敌人?”伮噜讨好地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敌人,朕当然也不会例外。”朱棣继续说道:“如果你帮助朕除去了朕的敌人,你知道朕会给你什么样的奖赏吗?”

    伮噜想了想,摇了摇头,转动着贪婪的眼珠。

    “你且附耳过来。”朱棣盯着伮噜的那双小眼睛说:“朕会给帮助朕找到敌人的朋友装满一整座屋子的黄金!”

    伮噜的脸上露出了不可思议然后马上冒出了神往的表情!朱棣似乎对他的这种表情很满意。他转过头对郑和说道:“从现在开始,伮噜可自由出入我大明国,他的商队免抽商税。”

    爪哇人伮噜不禁心中狂喜。要知道每年从大明朝贩运回南洋的货物在爪哇的受欢迎程度不亚于国王的赏赐。爪哇的王室、寺庙是多么喜欢来自大明的华丽丝绸和精美瓷器,还有那些闪烁着耀眼光华的银器。现在大明皇帝允许自己自由出入大明,这就意味着今后自己不必再跟着朝贡使团每年经特定程序由明朝政府批准后再入境,而是想来就来,需要来就来!更令他惊喜不已的是明朝皇帝说不再抽他的商税!伮噜仿佛已经看到了数不尽的财富正在源源不断地流入自己的腰包!管他那个大明皇帝的敌人是谁!自己一定要尽全力抓住他,后面还有一屋子的黄金作为酬劳等待着他!此时的伮噜感觉自己一定是得到了毗湿奴大神的格外垂青,才会有这样运气!

    “朕几个月以后会派郑和将军率船队出海西洋,你跟着一起去。不必和朝贡使团一起回国了。”

    这是伮噜听到的又一个好消息。这样他便可以采购更多的货物,而且还有大明的船队为他运输!伮噜望着郑和露出了讨好的笑脸。郑和也冲他点了点头。从皇宫出来后,伮噜喜滋滋地回去继续采买货品,郑和则动身去了刘家港。

    三个月后,郑和从刘家港返回应天。船队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他要把这个消息报与朱棣。郑和入宫,汇报了所有事宜的进程后,朱棣满意地看了看他,然后说:“关于那件事情,朕的锦衣卫也派些人手给你,你看阮行怎么样?”

    “哦,那便甚好啊!”郑和面露喜色回答道。郑和知道阮行,知道阮行的身手和心智。海路漫长,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他需要这样的帮手,因为他知道阮行是真正意义上的侠客!

    “去准备吧!争取早日动身!朕已经吩咐阮行在宫外等候你了。”

    没有人知道,阮行的师父是第六十七代巨子,墨家的掌门人。阮行自幼失母丧父,父母凄凉地饿死在了元末的狼烟战火里。师父在路边捡到了气息奄奄的阮行,抚养他长大。阮是师父的姓氏。师父不是中原人氏,他的先祖来自南洋。师父极为喜欢这个天资聪慧又不怕吃苦的徒儿。如果不是因为童年的阮行羡极了锦衣飞鱼服而于十六岁投了军,他就有可能承接师傅的衣钵,成为第六十八代墨家巨子。虽然做了锦衣卫,但是阮行从师父那里学到的历代巨子的侠客之心和仗义之行却深深植在了阮行的骨子里。也正是这份忠肝义胆使得他很快在众多的锦衣卫中脱颖而出,并被召至太祖朱元璋的偏殿里,在那里他对帝王宣誓效忠,自此做了洪武帝的护卫。朱棣在做燕王的时候,见过阮行。那时候他就很喜欢父皇这个忠勇但绝不鲁莽的亲兵。朱元璋晚年的时候撤销了锦衣卫的编制。阮行作为朱元璋的随身侍卫被留在了大明皇宫。朱棣登基做了皇帝以后,恢复了锦衣卫。他召回被建文帝朱允炆派去守护孝陵的阮行,命他做了锦衣卫的千户。

    阮行没有参与靖难,他效忠的是自己的职责,而不是某一位帝王。再说靖难之役的那四年,他一直都在守陵。所以被朱棣召回后,他也一直忠心不二地为朱棣效忠。阮行记得还是孩童的时候,师父给幼小的他讲春秋战国的侠客们的故事。阮行最爱听的是张良刺秦。幼年时的阮行着迷于博浪沙中飞甩而出的那只一百二十斤的铁锤,更着迷于甩出铁锤的壮士,事了拂衣去,未留功与名!长大后,他见识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经历了各种纷繁芜杂的事后,成年的阮行渐渐参透了张良……古来杀身成仁者众,荆轲、要离、豫让、专诸、聂政,独张良能募来舍命相助的壮士去刺杀亡了自己家国的秦王,他又助高祖刘邦亡秦立汉,报国恨家仇后,却又舍富贵荣华,翩然而去。能审时度势,一再地全身而退,这是怎样的智慧……

    郑和出了皇城的宫门,见到了等在那里的阮行。

    “见过郑将军!奉皇上旨意,末将阮行今后听将军调遣!”

    “阮千户免礼!郑和素闻千户忠勇之名很久了。当今圣上对千户也总是称赞有加!此后你我二人当同心协力办好圣上交付的差事。不知千户这次会带多少人随咱家出洋?”

    “皇上给了阮行一百精干。”

    “够了!其实有千户一人便已是足矣!”

    “将军过奖了!阮行万不敢当!阮行定会随将军一起尽力办差。阮行今日奉命先在此见过将军,随后进宫去面见皇上,圣上还有事情要交代。”

    “知道了,阮千户且去。待定下出发的日期后,我会告知于你。”

    说完郑和转身离开,回去做出洋前的最后准备去了。

    阮行目送郑和离去后入宫见驾。

    “锦衣卫千户阮行叩见陛下!”

    “平身吧。之前未告知于你随郑和出洋具体要办的差事,是因为此事万不可公开行之。朕知你一向忠勇且谨慎,做事识得大体,在锦衣卫中也素来颇有威望,故而此事交付于你最为妥当!”

    “谢陛下隆宠,陛下交付的差事,阮行会尽全力办好!”

    “朕登基已两年有余,国家始终是朕心头最大的事!但还有一事总令朕如芒在背、如鲠在喉,那便是我那皇侄的下落。”

    阮行的心头一紧!但他在朱棣的注视下保持住了镇定。朱棣停住了话头,看了看阮行的反应,见他波澜不惊,露出了嘉许的神色继续说了下去:“叫人流落在外总是不好,毕竟是先帝嫡亲血脉,应该迎回来奉于宫中。你此番出洋只管寻人,如若寻到便将他秘密带回来见朕!你可明白?”

    “臣明白。”

    “朕将如此要紧的事务交给你办理,是因为你是朕身边最为信任,也最为得力的人。你不要辜负了朕的心!”朱棣说完面色沉静地盯住阮行的眼睛,向他昭示着一个帝王带着威严的笼络。阮行感觉到了朱棣目光的震慑,他没有抬头,躬身行了礼然后依然如前般平静地回答道:“臣明白!阮行定会竭力办事!此去阮行的任务是保护郑将军的安全。”

    朱棣十分满意地点了点头。“朕也会派给你得力的人手,助你完成此事。”说完朱棣对身边的太监说:“召他们进来。”

    太监随即传下旨意,八个戴着狰狞的铸铁面具,身着黑色铠甲,杀气腾腾的带剑护卫鱼贯走入了朱棣的大殿。阮行知道他们是皇宫里日夜守护着朱棣的特殊护卫“无面人”。他们来自哪里、长什么模样、说话什么腔调都从来没有人知道、没有人见过也没有人听过。他们是皇帝朱棣从各地高价募来的高手,是皇帝身边仅效忠于他一人的皇家雇佣兵。阮行的心中闪过一丝寒气,他彻底明白了朱棣的心思。他知道到了自己此去即便有万般艰险,也必须完成皇帝的使命。那个人如果在那里。那么他的命运就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阮行的后背不禁冒出了一层冷汗……

    “他们是朕从身边护卫中挑选出来的佼佼者。这些人自从来到朕的身边就没有了名字。此去南洋,有些事情郑和不方便配合你,毕竟他代表着朕的帝国颜面。这八个人无名无姓,也不涉及宗族。他们中有蒙古人、朝鲜人、羌人,也有汉人。他们会无条件地服从于你。这样,你好办事。”

    阮行想起了听到的那个传言。打从做燕王时,朱棣便喜欢招募塞北各族的强悍边民加以训练,然后择忠心者做他的贴身护卫,现在看来此言不虚。也只有镇守北境的燕王能够降服和驾驭这些桀骜不驯的人。想到这他向那几个“无面人”点了点头算是致了礼。八人也向他抱拳回礼。

    朱棣向那八个人招了招手:“从今往后,他们归你调遣。你可以称呼他们为使甲、使乙、使丙、使丁、使戊、使己、使庚和使辛。”

    朱棣一口气说完这八个人的名字有些气喘,停下来喘了喘气,有些失落地说:“几年不经战事,竟是身子虚了!哎!看来皇家围猎以后须得改为春秋两季,免得朕的子孙身骨不强健!”

    朱棣一番介绍,可八个人装束一模一样,身形也差得不多。阮行无法分辨谁是谁。心想只得以后慢慢熟悉了。但有一点阮行知道,以朱棣的个性,这里面一定有一个人最为重要,而这个重要的人是负责监督甚至是监视自己的。

    “你们八人今日便随阮千户去吧。”朱棣说完便没有再说任何话。

    阮行随即告退,带着八个“无面人”回去准备去了。

    半月后,一切出海事宜准备停当。郑和的船队自刘家港起锚,一路向南,驶向了遥远的海域。这支庞大的舰队中共有一百八十五艘巨船。郑和本人的旗舰称为宝船。这艘宝船有四十丈长、十多丈宽。船上张有八张大帆。中间最高的帆上用明黄色夹金丝的绣线绣着一个硕大的“明”字。船上架有二十门火炮。船舷边每隔五六米就站立着一名身着大明兵服威风凛凛的士兵。弓弩手分作两排齐整地列于船舷两侧。郑和一身戎装,头顶红缨,手挎宝剑立于船头,眼望着出使的方向。站立在郑和身边的是阮行和他辖下的八名身着黑衣的“无面人”。这八个人已经卸下了铁面具,换上了带黑布面罩的黑色斗篷,如同八尊黑煞般齐整地立于郑和的身后。

    紧随着旗舰的船队包括一百艘战船、二十五艘来往运人的水船、五十艘粮船和十艘载满货物的货船。这些船上有五个卫的明朝军队合计两万余人,为宣示明帝国强大的军威也为应对当时南洋地区猖獗的海盗。其中的一个卫由御赐的神机营骁勇率领,包括神机营、佩戴火铳的骑兵营和火炮营组成。郑和庞大舰队在南洋大海上的航行竟使当时猖狂为患的海盗消失了踪迹,无意中保障了海上商陆的通畅。那十艘货船中的一艘上搭建有马厩,一百匹战马在那里由专人负责饲养,并配有专门的兽医。朱棣为了显示自己的恩宠,还专门从御膳房拨了两名御厨给郑和,为他调理膳食。随军而行的其他人员还有修船的工匠、水手、翻译、会计、医生等数千人。

    大明的舰队起航了!随着船队的南下,竺辰开始了他更加颠沛流离也愈发光怪陆离的人生……

    三保太监的巨舰船队出洋的消息迅速地传开了。

    程济不禁忧心忡忡。郑和是去做什么的?听说郑和随行的护卫是阮行。阮行可是锦衣卫的千户啊!主上的行踪到了哪里?他是在大明境内还是果真去了西洋?他决定联络南下的三组大臣。

    “是该再露出些行踪多布疑阵的时候了。无论圣上现在哪里。我要让皇宫里的那位摸不着头脑才好!”

    两年前,程济一众人等分手各自出发时定下了约定。每隔两年的上元节大家要赶到廖平妻子廖向氏家乡襄阳碰头一次,活着的人定要如期赴约。除了见面获知彼此还在世否,也为了商议接下来的行动。再有,就是相互转告得到的消息:君上安否!现在,马上就到约定的日子了。程济动身赶往了襄阳。

    巴蜀之地、贵州郊外的小路上也有两拨僧人正风尘仆仆地向着襄阳的方向奔去……

    上元节的襄阳与往年相比似乎温暖了一些。一名四十多岁的道士在市集的繁华地段摆了一个摊子算命。许是节日的缘故,道士今天的生意不怎么好,一早晨只来了两个算命的人。道士倒也不急,稳稳地坐在那里看着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的人群。这时,两名头戴斗笠,身姿矫健,面色为太阳晒得黝黑的和尚出现在了道士的视线里。道士远远望见他们,脸上露出了笑意……

    大约刚过辰时,有人看见一幕怪象:好几个和尚围着那道士,说是算命却也不应该。可分明见那道士拉着和尚们的手摩挲着、口中说道着…….过了一会,那道士收摊随着众和尚们去了!

    这是郊外的一处破庙前。

    这名道士就是程济。而扮作僧人分头行动的几名随亡大臣也第一次齐聚在了一起。他们还都活着!两年的流亡生涯在每一个人的脸上印下了沧桑。程济已白了头,腰也似乎弓了一些。其他几个人经历风雨烈日,都已没有了应天朝堂上的意气,但是身骨精健了,眼神也变得矍铄,那眼里面闪光的是他们义无反顾的信念!他们看上去不再文弱,也再没有了手无缚鸡之力的虚浮。他们一个个如同侠士一般步履矫健、肩背挺拔、目光坚定!

    “圣上还健在!马三宝下了西洋!我看他是去寻人的。”程济首先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说道。

    “这两年我们也经常停在留市井之间,遍听百姓们的传闻。可是从未听到过圣上的任何讯息,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啊!”

    “可马三宝南下西洋的消息还是令人心思不宁啊!圣上的行踪无人知道。如若他真的去了南洋,朝廷这次声势浩大的秘密寻人,定会对他不利!”

    “这两年我们在云南、巴州、黔贵等地露出了不少行踪,应该是有迷惑作用的。”

    “也许永乐帝只是寻找,并无圣上行迹的实据。”

    “但愿如此!不过我们还是再布些疑阵的好。以掩饰圣上的真正行踪。大家每到一地可留些蕴意隐晦的题壁诗句,散布一点皇家的事情。总之,把阵势搞得再大些。但还有一点最为重要:大家务必要保护好自己的安全。”程济看着其他人继续说道:“那日出宫分手仓促,今日我为大家带来了点银钱,也算是尽我的心意。”说着一层泪雾蒙住了他的双眼。众人也都是心生悲切,落下了泪水。

    只一个时辰的时间,大家简单叙说了所到之处、所遇之事和今后大致的打算。应贤和应能两拨人分别制定了行动的方向,算是第一次有了规划。众人约定以后每隔两年还是在上元节是来这里碰头一次,活着的人务必履约。这一次廖平夫妇因听闻了什么消息带着太子朱文奎外出躲避,没能见到。但太子是安好的,这一点也让大家放了心。

    考虑到这里是众人秘密相聚之地,怕引起注意,不宜久留。当天日落时分,大家陆续离开,各奔天涯。

    一个月以后,郑和的舰队抵达了大越国。

    在一个风平浪静的午后,越国东北沿海的港口马塔迎来了一支庞大的舰队。上百艘巨舰逶迤数十里,巨舰上锦旗招展。舰上的武士盔明甲亮、身材魁梧、佩剑整齐。更有甚者,一支数百人的骑兵马队从两艘大船登陆到了海岸上,列队行进。马背上的骑士手持火铳,脸佩金铜面具,威风凛凛,令人畏惧。待所有的骑兵下船列队完毕后,一匹火红色的高大骏马哒哒哒地从分列两边的军士中走了出来,马背上坐着一名气宇轩昂的将军,他就是郑和。

    越国国王用最高规格的礼仪迎接了从大明来的庞大使团。数以千计的沿海渔民百姓听到消息纷纷赶来,密密匝匝地挤满了警戒线外的海滩。想要一睹大明使团的仪容和威严。

    郑和带领一部分使者和贴身兵士参加了为期多日的越国皇室宴请。接下来是两国之间照例的邦交使节仪式和各项事宜,包括礼物的互赠、宫室的参观、皇家寺院的朝拜等等。明朝庞大舰队的到来从气势上打压了黎氏父子的气焰,越国不得已暂时偃旗息鼓,取消了对占婆的侵略。明朝舰队的军力展示彻底威慑住了越国的臣民。郑和的不卑不亢又处处透着威严,黎氏国王父子不得不归还了从明朝边境劫掠的土地和人口。原本旦夕之间一触即发的战事也就悄无了声息。

    就在郑和斡旋于黎氏父子朝廷的时候,阮行带着他的八名“无面人”开始了秘密寻访。下船之后,阮行才第一次见到了他们每一个人的真实面目。他们肤色长相大多异于汉族人氏,但清一色都在左额头黥了一条龙爪,其中的蕴意不言自明。他在他们当中观察着,琢磨着每一个人的眼神,试图找出那个其中最为重要的人。但他们都有着一样强悍、桀骜不驯的眼睛。阮行知道找到这个人还需假以时日。但是阮行知道,必须要找到他,自己不能受制于一个暗中作怪的人。他要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寻找朱允炆。

    因为是暗中寻访,在越国活动也就不适合装束过于怪异显眼,八个无面使者取下了面罩,清一色地换上了斗笠。他们略作安定后就很快洒了出去,各自消失在了茫茫人群当中。阮行也开始了自己的寻找,他的方式不同,他专捡华人聚集的地方,找那些商贾云集之地。重点则是近两年从大明朝来的年轻人。自然,阮行也听闻了那个集市中大象和中原和尚的故事。越国国王没能征召那和尚入宫,他已离开大越国的国境不知所踪了。不知道为什么,听到这个消息,阮行的心松了下来。他必须找到皇帝朱棣想找的那个人,但找到那个人的事情只能是他亲自完成。他不愿意接受那个人为他人所擒的事实,他要给那个人应有的尊严。何况还有伮噜,阮行知道,这个人的狡诈是在自己达成心愿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经过一个多月的盘桓,郑和完成了他在越国该做的事情。阮行和他的锦衣卫也最终明确了建文不在此地的讯息。舰队要继续出发南下了。

    在越国停留的这一个月时间里,最忙碌的一个人不是郑和,也不是阮行,甚至不是八个无面人使者。最忙碌的人是伮噜。他动用了几乎所有能动用的力量和关系寻找着那个能给他带来巨额黄金赏赐的人。他并不关心朱允炆的身份,临行前朱棣给他看过了朱允炆的画像。他只是把这幅画像牢牢地刻在了脑海里。他的行动使得阮行每天都处在不安当中,这种不安使阮行做出了一个决定……

    舰队离开了,一小队人被留了下来。这一小队人的组成颇有些复杂:有阮行留下的锦衣卫、有伮噜的人、有郑和带来的户部云南清吏司的一名员外郎,他主要负责舰队的买卖生意。郑和可不想归国的时候空手回去,他要带回去能赚来白花花银子的货物,还要有贡献给皇帝的稀罕礼品!一起留下的人当中还有几个是穆斯林。越国境内有几个穆斯林的集聚地,虽然人数不多。南洋这里不知道什么时候得了一个“风下之地”的名头。伴随着每年的季风,来到这里的有各个国家的商人,除了天竺人,还有更远方的波斯、帖木儿、天方、麻林等国家的船队商队,经营和交换着东西方各自特有的物产。这些国家的商队很多都是由信仰***教的人组成,郑和留下的穆斯林在和这样的商队打交道时就会派上用场。留下的小队人马为下一次的出海组建了沿途各处的基地。因为郑和知道,皇帝陛下斥巨资组建的巨大舰队一定不会仅仅下西洋一次就罢手的。他要这些人组建商号负责采办、收集商贸信息。当然,还为了继续收集那一个人的讯息,如果有的话。这些被留下的人为郑和的数次西洋之行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也有个别人就此永久地留在了南洋这块天然商道之上,他们定居于此,凭借着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坚韧智慧的禀赋,潜心经营,终于变得家资万贯、富可敌国。华人之下南洋在严行海禁的有明一朝于此时有了堂而皇之的借口。

    多年后的历史承认,明帝国郑和超级舰队的南下西行刺激并助长了南洋各国自欧洲黑死病造成的近半个世纪经济低迷以来的贸易复苏,并维持了长达百年之久,一直到伊比利亚半岛人的全球扩张。

    只是当时的朱棣、彼时的郑和都不会意识到他们的决策和行动书写了怎样的壮举!

    郑和的船队离开了,首鼠两端的黎氏父子又开始了再次的兴风作浪。他们一如既往地滋扰明境内的边防土地,并继续着对占婆的攻伐侵略。终于,一向孔武自负的朱棣忍无可忍。一支明朝的大军于一年后挥师南下,以雷霆万钧之势仅历数月便攻克并占领了越国。永乐五年,名将朱能和张玉之子张阜征服安南。朱棣设交趾郡,脱离宋朝统治下的安南郡重又归入了中华帝国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