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初唐第一县令 » 第34章 道士们的新工艺

第34章 道士们的新工艺

    三天后的清晨,李俭并没有睡到自然醒,而是早早醒来,先在后院慢跑了小半个时辰,然后吃早饭,沐浴换了身衣服,让马叔的儿子马行义抱着个小木箱,辞别了母亲,便骑两头健驴,朝通道观而去。

    来到后殿,他不由得一惊,有二三十个师兄已经等着自己了。看到姚师兄欢喜地迎了上来,他低声说:“怎地来了这许多人?”

    姚师兄也很无奈,当日随行归来的师兄弟中,有嘴快的,将李俭要教大家制作镜子的事情就传了出去,于是先后有二三十个道士来问。姚师兄也不好拒绝,只得让众人都来。

    眼看玄真观卖白硝赚了大钱,许多师兄弟们都极为眼热,谁不想多赚点儿钱,采买早就看上但一直买不起的名贵药材,或者更换个更大更牢固的炼丹炉呢?

    但岐晖已经发话了,玄真观与平阳公主、柴驸马合作,是属于楼观道一派的产业,要增加人手,也得玄真观的主事弟子说了算,其余人等,不得随意前往,更不得私下里自研提纯白硝。

    所以得知李俭在道观附近隐居,许多道士们都动了心思,希望李俭再发明些赚钱的东西,也好参与进来。但毕竟岐晖的弟子太多,已经有百余人,与李俭的关系也有远近之分,贸然上门,未必也能够求得。

    既然来了这么多人,李俭也不方便都赶走,于是他当仁不让地说:“先与诸师兄们说好,我这法子不一定成功,可能耗费不少,还需要师兄们配合,一起动手参谋。”

    众人都叫嚷着:“都听师弟的!”他们对李俭的信心倒是很充足,李俭又说:“这制镜一事,我看就咱们现如今在殿内的师兄们参与,就不要再加其他人了。”他一是担心工艺技术被随意传播泄露;二是他已经思考了成功后的合作模式,人越多分给每个人的红利就少,还是得控制一下的;三则是李俭要制作的玻璃镜,或者说琉璃镜,受制于琉璃作坊的工艺和产量,前期也不需要这么多人参与进来。

    于是李俭便开始为众人讲解自己设计的一套工艺,这是他一贯做事的习惯,先给参与者讲清楚,就不会在具体动手过程中问东问西牵扯太多没必要的精力。

    听到第一步就是用蒸馏水清洗平板琉璃,众人便纷纷提问,询问什么是蒸馏水。李俭随口解释了几句,这群唐朝的工科技术男便秉持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越来越多的问题被引导着提了出来。

    李俭被问的头昏脑涨,他这才发觉,即便是被他认为属于宝贵人才的炼丹道人们,大多掌握的也都是一些破碎的、不成体系的、属于经验积累的知识,于是干脆说:“就此打住!蒸馏水就是将清水蒸馏收集,这样水中就没有许多杂质了。”

    于是又有师兄问:“为何偏要用蒸馏水?难道这些琉璃板不干净吗?”这些平板琉璃是师兄们匆忙赶往周至县的琉璃作坊定做的一批。现如今的琉璃作坊,主要采用吹制法生产各种器皿,因为没有发现琉璃板的用途,故而只做了很少的一些,卖给权贵富豪们当做单纯的用来炫耀的奢侈品。

    李俭摇了摇头:“这琉璃板制作时,与桌面接触,高温冷却时,避免不了会沾染许多杂物,清水是洗不干净的,只能用蒸馏水。”

    对于平板玻璃的预处理,李俭只是隐隐约约记得要用酸洗,但他完全不记得,该用哪种酸,稀释比例是多少,只记得可以用蒸馏水。

    然后他快速讲解,并不再回答师兄们的提问,而是迅速地开始了工艺制作。蒸馏水的制作很简单,李俭也不要求多么纯净,于是以观内的炼丹设备,就足够做出来了。

    在此前李俭写的清单中,就有带口沿的陶瓮,仿佛后世腌咸菜的坛子。里面装满山泉水,坛口以陶盆覆盖,四周用黄泥密封,口沿用剖开打通的竹管为引导,下面又立一陶罐为容器。

    于是有道童们开始生火拉扯风箱,数分钟后,就有冷凝的蒸馏水滴滴答答地顺着竹管滴落了下来。有个师兄征得李俭同意,用瓷杯接了些,放在鼻子下嗅了嗅,以手指蘸了些,放入口中,说:“无色无味!”

    李俭哭笑不得,说:“这蒸馏水也是可以饮用的!”当即有十来个道士便提笔记录,觉得以后炼丹若需清水时,就可以试一下蒸馏水。

    收集后的蒸馏水,便倾倒在早已经准备好的木盆中。木盆中则以木块为支架,将琉璃板一块块架设其上,浸泡一炷香的时间,然后取出晾干。

    另外一边,道士们生起了炼丹炉,开始熔化收集而来的各种银器。唐朝的金银,虽然是贵金属,也可以换成铜钱,但却不是最主要的可供交易支付的等价流通物,这个时代的货币主要形式,依旧还是铜钱、粮食、丝绸布帛。

    李俭记不得玻璃镀银制造镜子的具体工艺,所以他选择将银子熔化后,直接摊倒在玻璃的一面,看看这种方法是否可行。

    眼看银器已经开始慢慢熔化,在李俭的提醒下,众人开始穿罩衣、戴口罩和皮手套。这是当初李俭为玄真观提炼白硝定下的规矩,他也不清楚自己“发明”的这些工艺技术,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哪些对人体的危害,但总之做好防护是很有必要的。

    于是晾干的琉璃板依次排开,以木条围成框,呈半空状,姚师兄便用铁勺,小心翼翼地舀了一勺银液,慢慢地倒在了第一块琉璃板上。

    “啪”地一声,琉璃板居然裂开了,银质液体流了一桌子,众人面面相觑,李俭便说:“等银液稍稍冷却再试!”

    于是一直到入夜,毁掉了三十多面琉璃板后,总算是做成功了一块琉璃镜子,道士们挨个传看,爱不释手,都不住地欢喜叫了起来。

    李俭叹了口气,他觉得这个方法成材率实在太低了,而且成本实在太高,不说毁掉的琉璃板,只是银子就是一笔巨大的支出。

    在师兄们试验的同时,李俭也考虑着将凝固在碎琉璃片上的银子回收。但是将这些碎琉璃片倒在铁锅中加热熔化时,却发现琉璃跟着一起熔化了,于是沾了一锅银灿灿的他也说不清到底是什么的东西。

    将自己的担心说了一番,有个师兄说:“成本的确是个问题,不如试一试白锡!”顿时有几个师兄附和,说:“白锡比银更好熔化,这个方法不错!”李俭便说:“那就试一试!”

    当即就有几个道士们要去自己的住处寻些白锡来,李俭连忙说:“忙碌一天,晚饭也没吃,且吃了晚饭,师兄们各去休息,明日再试不迟!”众人见天色的确已经晚了,便纷纷散去,只是临走时又为了由谁保管那唯一一块银镜起了争执,还是李俭抢来了暂时保管权。

    第二天便以白锡为材料继续试验,依旧没有成功,于是材料又转回银子,倒是接连做出了十多块巴掌大小的镜子来。

    这时岐晖从长安回来,他被皇帝李渊留在宫中一个月,如今秦王李世民已经渡过黄河,正在浍州一带与宋金刚对峙,却果真如当初李俭所言。

    李世民稳定了河东形势,李渊也慢慢放下心来,于是岐晖便请辞,回到了观中。得知李俭领着一帮弟子在制造镜子,岐晖顿时好奇,也来观看。

    询问之后,他说:“为何不试一试水银?白锡与水银性相同,可以一试的!”于是李俭又和众师兄们将水银加入到原料中,这个时候他已经掺和不进来了,这可是道士们的擅长。

    于是又经过了大半个月的研究、试验、提纯原材料、优化工艺流程,还真的被道士们试验成功了。但成功一次还不放心,众人以此工艺为基础,继续优化,继续试验,最终确定了一套可行且相对比较成熟的工艺,而且成本也大大降了下来。

    既然工艺确定,参与的师兄们便继续磨练技术,在岐晖和李俭的主持下,还专门制定了全套的防护办法,要求在制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这样的目的自然是保护参与的师兄们,找回熟悉感觉的众人自然纷纷赞同。

    既然技术已经成熟,接下来就该由岐晖和李俭谈一谈了。关于建造琉璃镜作坊的方式,李俭建议依旧与秦王府联手,楼观道提供大师傅,李俭发明有功,各占分红。

    具体的分红比例还需要与秦王府商议,岐晖只有一个疑问,他当即问了出来:“为何选择秦王?”

    “其一,琉璃作坊现如今是咱们与秦王府合作,若要获得稳定可靠的琉璃板,唯有继续与秦王府合作;其二,咱们与秦王打理好关系,总归是没错的!”

    对于李俭的说辞,岐晖赞同了一半,他一向觉得自己这个徒弟虽然年轻,但目光长远得令人可怕,其中必然有深意。

    “徒儿为何专注于与秦王处好关系?我看你诸般发明的产业,交给楚王,我可以理解,你毕竟救过楚王一命,楚王为表感谢,与你一向亲近;你出自娘子军,与平阳公主、柴驸马府多有合作,也是应该的。”

    “但是你为何将琉璃作坊交给了秦王呢?若要在朝中有援手,要使我楼观道一派长久,难道不应该选择与东宫合作吗?徒儿为我解惑!”

    李俭沉吟了片刻,他看着岐晖充满智慧的眼神,顿时笑了起来:“师父,敢问秦王如今都有哪些官职呢?”

    “皇帝之子必是亲王,天子和太子之下,自然是秦王最尊。尚书令、太尉、雍州牧、左武侯大将军、陕东道行台尚书令、凉州总管、河东道行军大总管、开府,统领天下兵马。嘶~~~”岐晖历数完毕,顿时吸了口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