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初唐第一县令 » 第6章 初临县城

第6章 初临县城

    李俭先前担任的行军司马,并无明确品级,以隋朝制度,凡兵满五千、为总管以上的将领者,都可以设置行军司马,并无定员,是作为将领的幕僚。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天下分为郡、县二级。两汉则为郡国并行,即诸侯王国等同于郡,侯国等同于县。到了东汉灵帝时,又废史立牧,于是行政区域划分就变为了州、郡、县三级。

    开皇三年,也就是三十多年前,隋文帝杨坚听从时任度支尚书杨尚希的建议,按照“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罢天下诸郡,裁撤合并,以州直接统县,又变为州、县二级的行政区划。

    不过李俭跟随岐晖以来,读了许多杂书,他认为隋朝其实是2.5级的行政区域划分,因为还存在着总管府。总管府统领一州或者数州,但直到如今,天下仍旧未能全部铺开,即仍旧存在一些不被总管府统领的州县,所以不能视为完整的三级行政区划。

    隋文帝时,周至县隶属于恒州,但杨广继位后,又改州为郡,周至县先是隶属于周南郡,又归属为京兆郡。

    对于李三娘任命自己为周至县临时县令,李俭并无不满。因为按照隋朝制度,天下诸县,都根据户数、地理位置、产出等综合情况评定不同的等级,周至县隶属于京兆,就是上县,本县的县令官品就对应从六品上。

    李三娘起事后,驱赶了鄠县县令,那位鄠县令就大有来头,名叫独孤怀恩,是史上最牛岳父独孤信的孙子,隋文帝杨坚第一任皇后独孤伽罗的侄子,唐国公李渊的表弟。

    这么有来头的独孤怀恩,起家也不过担任鄠县令,按品级而言,李俭与他等同,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从宜寿宫赶往周至县城,不过三十余里,李俭带了十多个人,早上出发,不到傍晚就入城。但他并没有立刻与城中交接,因为此时城中是向善志留下的人。

    第二天李俭完成了交接,那位向善志的堂弟卸了职,高高兴兴地向宜寿宫而去,他接到的新的调令,是前往守备宜寿宫,呆在李三娘周围,可比当一个有名无实的县令强多了。

    李俭坐在空荡荡的县衙,四下里略一走动,大致熟悉了一番,就坐在房中思索了起来。他从宜寿宫到周至县城这一路所见,大多数村庄都已经荒废,就连县城中都少有行人,可以说战争的破坏力是无比强大的。

    然后李俭很快就提笔写了起来,他决定对接下来的工作做一个全盘的计划。虽然是临时县令,但李俭很清楚,他是李三娘私署的,一旦李渊进入长安,他若表现得不好,那么这个县令随时都会被撤职或者更换。

    而一旦他表现不好,李仲文就会找到机会对付自己。他现在有李三娘的庇护,李仲文还要顾虑一二,所以他必须在短时间内交出足够惊艳的成绩,以证明李三娘的眼光和他个人的能力。

    战争时期,作为一县之主,李俭知道自己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安顿百姓、恢复生产。他也知道,本县大量的百姓逃往山中避难,若要将百姓劝回,还需要李三娘在正面战场再打几个胜仗,这样才能够给百姓们足够的信心。

    他很快写满了一张纸,仔细看了一番,便撕碎丢在一旁,然后提笔写了两封信,一封是给他的师父岐晖道人,一封是写给母亲的家书。接着又提笔写了两封信,分别给马三宝和师兄冯起。

    然后李俭下令,本县诸官吏集合,前来面见新任上官。看着堂下的几十个人,李俭微微皱起了眉头。

    按照制度,各县有县令一人,其下有县丞二人为辅,主簿、录事各二人,但如今周至县衙,只有主簿、录事各一人。

    六曹佐史,司功佐二人,史四人;司仓佐缺,史八人满编;司户佐两人,史三人;司兵佐、史皆无;司法佐一人,史一人;司士佐二人,史五人;典狱十四人满编,问事两人,额外服差役的白直,倒是有三十多人。由于周至县有集市,所以有市令一人、佐一人、史一人,都是满编。

    按制,周至县作为京畿上县,应当有县尉二人,分掌六曹,一人管理兵、法、士,一人管理功、户、仓,但县尉同样空缺,因为此前的两个县尉都是向氏族人,已经被调走了。

    一问之下,果真如李俭猜想一般,除了那位主簿,其余人等都是本县人氏,向善志至少有一点做的还不错,他的那些亲属都被带到军中领兵去了,只有一些不成器的远方亲戚混了几个白直的名额。

    这让李俭对向善志的评价略微有些提高,看来这位向善志还算有些长远眼光,知道乱世之中兵权更重要,跟着李三娘远比暂时占据一个京畿之地的县城更为重要。

    于是李俭望向了那位发须全白的王主簿:“本县尚有多少户、多少口?”王主簿颤颤巍巍地摇了摇头,城外逃难的百姓实在太多,而且兵荒马乱的年代,如何能得知这些详细的数据。

    他只是说:“回禀上官,本县城中有户不足三百,有口二千余。”看着他有些躲闪的眼神,李俭顿时明白过来,心中怒骂:狗日的向善志!

    很显然,向善志为了扩充兵力,到处招兵买马,强迫本县青壮为兵丁、出劳役,已经把周至县给搬空了。

    只看司仓佐缺失,李俭甚至不用去县里的粮仓察看,就知道那里必然是空空如也。但眼下最要紧的还是先把基础的行政班子搭建起来,于是李俭随口指派,先把司仓佐的两人安排上,又把司兵佐安排一人,史三人。

    至于他带来的十余人,都是史成帮忙挑选,有几个轻伤的老兵,李俭挑选了三人,分别为站班、捕班、壮班班头,其余人则负责守卫县衙,充当自己的随从。

    事实上隋朝是没有三班衙役的,但天下大乱导致了基层统治遭到严重破坏,像周至县这样的京畿大县,就连最基本的人员编制都排不满,所以李俭也无所顾忌,决定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

    站班,主要负责县令、丞的护卫工作,以及县令审判时维持纪律、执行刑讯、押送囚犯等事务;捕班,则主要负责侦缉罪犯、搜寻证据、传唤被告、证人等事务;壮班,则负责县衙、仓库、监狱、城门等紧要处的把守看护,以及巡视各乡。

    而唯一跟随李俭而来的道士,则是王实,这倒不仅仅是因为王实为人实在可靠,还因为王实会拳脚功夫,李俭带他在身边,至少可以护得安全。但王实不愿为官,所以李俭就让他充当自己的师爷。

    将各事务部门人员大致补充后,李俭又训斥了一番,告诫属下严格执法,不得扰民,否则就以战时军纪处置。众人唯唯诺诺,他们暂时还没有摸清楚这位新任的年轻上官的底细,只知道是李三娘所派,从军中出来的,联想到李俭的姓,都觉得或许是唐国公他老人家的亲属。

    李俭自然知道,官场作风不是他随口训斥一番就能整顿的,事情要一件一件做,于是他将众人解散,各回本职,却带了新任司仓佐,一个姓于,一个姓刘,以及王实和几个随从,向县里的粮仓而去。

    自古以来,县城就是一个微缩版的小朝廷。隋文帝重视农业,故而隋朝县城,皆设有粮仓,负责暂存民间缴纳的粮食、布帛、蚕丝等税物。

    正如李俭猜想一样,县城东面的仓库区,各个仓库都是空荡荡的,连只耗子都见不到。只有二十来个老弱病残,守在院内一角。那里还有一处粮仓,装了大半陈粮。

    李俭进入仓中后,顿时掩住了口鼻,一股发霉的味道扑面而来。他胡乱看了一眼,摸了一把粟米在手轻轻一捻,转身就走。

    来到仓外,他大口呼吸了几下,问:“仓中粮食是哪一年的?”两个新任命的司仓佐面面相觑,倒是有个持矛的老兵站了出来:“是大业三年的,原本要运往辽东,后来王师败绩,就一直屯到如今。”

    李俭一算,这一仓粮食足足屯了八年,他虽然不是很清楚农活,但刚刚捻了一把粟米,这仓粮食绝对不止八年,想必是不知道哪一任前任把陈粮当新粮,就这么一年年偷换存到现在。

    于是他对两名司仓佐说:“将各处仓储清扫干净,灭鼠,撒石灰,都知晓如何做否?”那两人慌忙点头。先前应对的老兵壮了壮胆,问:“县令,我等俸禄有数月未曾发放,家中还有妻儿等饭吃,敢问?”

    李俭叹了口气:“你们先将这一处仓中的陈粮挑选,能吃的都收集了,不能吃的烧掉。我从军中调些粮来,你们莫要担心,最多三四个月,关中即可平定,到时候就太平了!”众人却是不信,依旧唯唯诺诺。

    留了个随从盯着两个司仓佐带领诸守卫清理仓库,李俭又在县城中大致视察了一番,心里也基本有了底细。

    他现在接手的周至县城,已经被向善志搜刮了两次,留在城中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妇孺儿童,青壮几乎都被抽调,粮食严重不足,各种物资急缺。

    不过好在他已经分别去信求救,而且眼下是八月间,秋收不远,至少还可以收上来一批粮食。

    于是就这样,周至县新任临时县令李俭,度过了他上任以来的又一个不眠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