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汉高祖之怒 » 第二十三章 鹰眼

第二十三章 鹰眼

    好几天没打开系统的商城,刘如意这回上来,看见商城多出好几样他消费得起的物品。

    但那些全都缓不济急,不适用于当前此时的应用场景。

    还是最早那几样物品里的鹰眼最为适用。

    仅需十朵鲜花,经济实用。

    他迫切需要在这时候去看,父皇所在的位置到底发生了什么。

    战况如何,该如何扭转颓势。

    父皇的安危,是接下来一切决定的前提。

    固然,自己拥有这套系统,看起来鲜花也不难赚,足以应付短期内一切压迫。

    就算父皇战死在白登山,吕雉完全掌权,自己和妈妈没准也能自保。

    但这,就会完全脱离他多少还记得的历史轨迹,完全开放式推进了。

    这难度,就几何级增长了。

    系统能不能应付?

    或许也能吧?

    但刘如意情愿不想这样,宁愿历史还是尽量按它本来的轨迹前进。

    自己,只要做一些小修小补就够了。

    谁让他穿越前就是个平庸的人呢,想象力有限。

    不过更重要的理由是,大汉初年,这是一个“较好”的时代,接下去还会“更好”,本质上不需要他“力挽狂澜”。

    更多的,是要小心翼翼地守护好这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可以追求更好,但首要的,在于“稳”。

    不能乱,要稳住。

    所以,父皇不能死在白登山,活得越久越好。

    “娘,我困了,我想去睡一会儿。”

    他对妈妈说。

    戚夫人点头,心里更加安稳一点。

    这时候还能睡着,说明这孩子有大气量。

    更重要的是,也许这他在梦里又会看到些什么征兆。

    这是此刻最重要的。

    刘如意独自回自己房间,不脱衣服,上床趴下。

    闭上眼,冥想那白登山所在的位置。

    使用“鹰眼”。

    瞬间,他不睁眼而能看见,不在富丽堂皇的暖阁屋内,而在天空中。

    他猛地抱紧身体,仿佛感觉到刺骨的寒冷。

    头顶上是快黑下来的夜空,下面是连绵的褶皱的山脉,森林,白雪覆盖其上。

    最初,什么有意义的东西他也看不到。

    只看见山,雪,树林,偶尔有小小的结冰的湖,如血管一样的细流。

    我必须找到白登山,这不是白登山附近么?

    刘如意有些焦躁地想,同时意识到自己并不是真的身在北方的夜空中。

    这让他放松一些,暖意回到身体里。

    他看见了一处接近四方的台地,和周围的地形迥然不同。

    固然有南北走向地山脉和它相接,但大体上那四方的台地是一个独立的单元。

    这就是白登山,他想到。

    视线拉近,焦距快速地调节。

    看得更加清楚。

    他看见台地边缘推倒的战车车斗,把台地的大部分围成个军砦一般。

    随即,在树林间的空地,看见更多的人,战车,和不多的几排营帐。

    十几个篝火散布在台地的各处,有气无力地燃烧。

    刘如意进一步推近视野的中心,看得见单个的人,全都身穿汉军袍服,各忙各的。

    有砍树劈柴,造饭的,有照料伤员,搬运尸体的,挖掘壕沟,整饬战具的,在车斗圈内警戒,也有就地躺在盾牌上歇息的。

    虽然还算井然有序,但疲惫肉眼可见。

    山下上山几处狭窄通道上,数不清的人和马的尸体累籍。

    不知已经历了多少次惨烈的攻防。

    刘如意想到,在那不算大的范围,最多一两万人里,找到父皇不难,多半就在台地正中的某个帐篷里。

    想去看看他,看他是否安好。

    但忽然不忍心,那是一个五十几岁,浑身是伤的老头儿啊!

    就算这回没受伤,连日苦战下来,老骨头还坐得起来吗?

    不忍心看。

    视线有些模糊。

    汉军只要没崩,父皇怎么会有事?

    这样想,感觉就好多了。

    一个含含糊糊的念头在刘如意心头涌起。

    单单知道父皇的状况,最多让自己和妈妈安心一下。

    实际上,就算这是即时的情况,父皇暂时安全,但接下来呢?

    汉军还处在匈奴人的重重包围之中,情势随时可能急转直下。

    “鹰眼”的意义不是让人安心,而是——

    他拉远了视野,想看围困白登山的匈奴和韩信联军有多少,如何部署的。

    这是一件比查看白登山上情况更麻烦得多的事。

    范围更大,地形地貌高度一致,要在其中找到任何人类的踪迹,真有难于登天之感。

    眼睛都看花了,总算大致确定,白登山往外,两三里之内没任何敌军踪迹。

    两三里之外,找到敌踪就容易多了。

    刘如意先是发现一个庞大的营盘,明显是匈奴人,营中帐篷,人和马都比固守白登山上的汉军更多。

    挨个地看下来,数出类似的营盘足有四个,不规则地分布在白登山外围。

    匈奴人的人数大约四到五倍于汉军,这是直观的印象。

    更重要的是,营垒里的马匹比人还多。

    匈奴人全是骑兵,骑兵的机动力远高于步兵。

    就算他们很难佯攻并不算高的白登山,但白登山上汉军若是想要冲下来——很可能会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

    看看“鹰眼”的时间已经过半,情况好像都已经掌握,有个退出的按钮。

    刘如意已经高度紧张地观了许久,眼睛花得睁不开,口干舌燥,精神疲累已极。

    他觉得,没那么简单。

    在更大的外圈进行搜索,唯恐漏掉什么。

    很快,在白登山西南方位,发现一个军砦,看上去驻守着不少步兵。

    而更多的步兵正由各个方向,往这里行进。

    只是队形大多残缺,破败,像不久前才遭受了重创。

    这是——刘如意有些迷糊,这是汉军的营垒么?

    从军服和旗号看,是汉军无疑。

    无论如何,这是最接近白登山的汉军。

    或许平城的将军正在向这里汇集兵力,预备打穿匈奴人的包围。

    刘如意想到了平城,视野飞快地向西移动。

    这边和白登山附近不同,这里是平地和山脉相互嵌入的地貌,地面的情势很容易便看得清楚。

    既有连绵的汉军大营,军势极为浩大,也有隐藏在山谷间的匈奴骑兵。

    这是一个奇怪的战线。

    父皇领军的汉军在最东,被包围在白登山上。

    匈奴人主力骑兵分布在外,留着北向的缺口。

    往西南,一个汉军军砦,数量大约在千人到数千之间。

    在这个军砦往西十余里,又还有好几支匈奴的游骑兵队像是游离在外,捕捉汉军动起来后的疏漏。

    然后才是以平城为中心的汉军主力,拢共大约隔着三四十里。

    这帮孙子,有城池为据,足有二十几万人,竟然容忍自己的皇帝被困,不敢向东推进!

    军砦中的汉军,总算尚有血性,但其实也处在敌军的重围中,自顾不暇。

    这复杂的情势。

    刘如意觉得自己脑子根本不够用。

    做不了别的,唯有折返回去,把双方军势再看一遍,牢牢地记在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