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汉高祖之怒 » 第二十二章 禁军围住了永安殿

第二十二章 禁军围住了永安殿

    回宫的路上,车驾上母子二人默然不语,都不知从何说起。

    出师不利,虽见着了韩信,但韩信一丁点儿余地都没留。

    “话说得够明白的,在下已经完全领会,还是恕不能从命”

    还怎么谈下去啊!

    接近长乐宫北阙门时,车驾忽然停下来,前面的护卫快马来报,说是北军开拔,出灞城门,道路壅塞,一时不能通过。

    望前方,果然千军万马充塞道路,旗帜如浪,一付大军出征的样子。

    北军由父亲戚鳃领军,所以北军也算是自家人,戚夫人不好令人加塞,就停在原地等候。

    等了许久,前面的人马过尽,护卫骑队才又向前走,宦官们吆喝,车驾跟着前行。

    “这是怎么了?”

    戚夫人心烦意乱地说,有些不安的感觉。

    北军不驻扎在城内,出城做什么?

    看那情形,不是几十几百人,而是有数千上万人。

    刘邦出征在外时,北军是戚夫人在长安城中唯一的倚仗。

    如果他们都走了,我和如意怎么办?

    迷惑之余,她生出些被抛弃的感觉。

    刘如意还在想着韩信拒绝的事,对城内军队调动,对妈妈的惊惶全都视而不见。

    韩信看起来意志消沉,妈妈把话说到那个份儿上,还是不为所动。

    的确应了那句话,危险如果不够紧急迫切,多数人都引不起警觉,遑论改变。

    韩信不是多数人,是少数中的少数,但他也这样。

    这件事,自己除了韩信外还能指望谁?

    他想不出来。

    长乐宫内静悄悄,和平常没两样。

    至少,暂时是这样。

    一回到永安殿,戚夫人立即唤来个素来机灵的宦官。

    令他立即赶往临袁侯府上,务必找着父亲戚鳃,询问他为何北军大规模地移防。

    去哪儿,多久回来。

    在此期间,对自己和如意有什么安排。

    诸如此类问题。

    问到之后,立即返回永安殿报告。

    那宦官得命,火速出去。

    戚夫人坐立不安,这回刘如意注意到了。

    “娘,你还在为淮阴侯的事不高兴么?”

    “多半是……”

    戚夫人说了一半便停住,想到了什么。

    她紧张地抓住刘如意的手,牵着他到暖阁内间,屏退宫女。

    “如意,你不是说,你父皇要五六年后……才会宾天的么,这次他会平安回来的吧?”

    刘如意立即想到,妈妈是为父皇这次征讨韩信占卜过的,结果大凶。

    但那次的大凶很被快到来的捷报给冲淡了。

    搞得她都不自信自己的判断力。

    父皇在,自己母子就安全。

    但突然北军大举调动,自然是有原因。

    是前线战事不利,还是长安长乐宫有变?

    刘如意心砰砰地跳。

    “父皇他……”

    只说了一个字,刘如意便卡住。

    他考虑过这个问题,若事情照历史真实发生过的那样,一成不变发展下去,父皇这回征讨有惊无险地回来。

    但自己怎么能能容忍所有事情一成不变地发展下去?

    这条道儿的尽头,自己和妈妈的命运是死亡啊!

    变化,究竟是谁在推动的,自己,还是有另外一只手?

    甚至在穿越而来的时候,所有未发生之事都重置了变化,不再一成不变。

    可在潜意识里,还希望只避开那些不好的事。

    那些较好的事,仍会发生。

    天底下,哪有这样一厢情愿的事?

    “他会平安回来的。”

    刘如意脸胀得通红,硬着头皮说。

    “但愿——如你所言。”

    戚夫人显然不信,因此也不能放下心。

    两人煎熬地等待,等了不知多久,戚夫人派出的那个宦官气喘吁吁地回来。

    “报与夫人得知,奴婢在临袁侯府没找着中尉,受人指点,出城外去五里的指挥所里才找着中尉,把夫人要带的话与中尉说了,中尉请奴婢详尽地告与夫人听。”

    “昨天起宫中陆续接到平城飞报,说皇帝被匈奴人包围在白登山,和各军联系断绝,已经有三天。”

    “大军战况不利,中军危在旦夕,赶去救援的各军被狙击,损耗惨重。”

    “吕后接报,跟相国商议对策,发令将各处汉军往代地集结,就连长安城中的北军也向北移动,预备今晚在大荔军砦驻守,再听后续的命令。”

    宦官急促地报完,才长出一口气。

    “没有了么?”

    戚夫人浑身战栗,有如离魂一样恍惚,问。

    “中尉说的就是这些。”

    宦官道。

    “他没有别的交待?”

    戚夫人还不肯罢休。

    她不满在这样重大变化的时刻,父亲一点儿也没为她考虑,没为自己留一支卫队,没把自己由宫中接到安全的地方去住。

    连一句请她稍安勿躁也没提到。

    旁边刘如意想的是,宦官说昨天起平城的飞报说是和父皇断绝联系三天。

    传信的使者想必没把途上的时间加进去。

    代地到长安最快最快的传信也要两天。

    所以,可能从昨天起父皇已经被围了五天,到今天已经是第六天。

    在千里之外,父皇此时到底怎么样了?

    宦官走了,带着戚夫人新交待的话,再去找她父亲,非要问个清楚。

    “如意,你说,如果我们赶去平城,你父皇见了我们,会不会很高兴?”

    戚夫人问,神情有点儿恍惚,眼中噙着泪水。

    刘如意觉得妈妈精神有点儿不大对头,平城在千里之外,这怎么赶得过去。

    况且,父皇也不在平城,而在平城以东,还在匈奴人的重围之中。

    历史书上怎么说来的?

    在这个自己穿越来的时空,刘邦,也就是父皇,还会侥幸逃脱么?

    这是一个薛定谔猫的问题,距离隔着千里,时间至少有三天延后。

    父皇到底是活着,还是死去,是个问题。

    如果活着,还不算完,必须解围出来,所有事才会如预期般地进行。

    如果他死在那儿,接下来——

    一个人由外面气喘吁吁地跑进来,声音打颤地禀报。

    “夫人,不好了!”

    正是刚刚报告北军消息,又被戚夫人派出去那位宦官。

    “怎么?”

    戚夫人愣愣地问。

    “禁军堵在后宫外,不准所有人进出。”

    刘如意确定自己听见了妈妈心碎的声音,她手撑地,想要站起来,却力有不逮。

    “就是这样吗?”

    戚夫人自言自语。

    她手伸向刘如意,刘如意向前两步,搀着妈妈站起来。

    “我们必须走,再不走就走不了。”

    站起来以后的戚夫人强作镇静地说。

    “可是……”

    刘如意被妈妈指尖传过来的寒意几乎冻僵。

    “我这就找人,要他帮我们逃出去,这儿不能待了,我们干嘛回来,就不该回来!”

    戚夫人怨恨地大声说,拖着刘如意的手,奔出大殿,站在门槛之外,望着已经阴沉下来的天穹下的长乐宫。

    远远看见平常不在宫中走动的禁军,扼守住了各处通道。

    傻瓜也该明白了,现在既走不出去,也没人可以帮她。

    “娘,你别慌,我们不会有事的。”

    刘如意开口,这么安慰妈妈,就在前天,吕后才答应过他,不加害于他母子。

    总不会,这么快,就发生变化了吧?

    真正的要命在于,父皇在匈奴人的包围圈里,他会活着出来,还是……

    “你怎么知道?”戚夫人生硬地问。

    “父皇会回来的,我们也不会有事,你忘记了吗,我全都……梦见过。”

    刘如意感觉到妈妈冰冷的指尖传过一丝热意,瞬间又变得冰凉了,这好像是她的心重重地跳动了一下激起的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