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帝师:开局一个大宋 » 第六十二章 插秧派、播种派

第六十二章 插秧派、播种派

    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方和大大方方地将曾明水拉到边上。

    曾明水说:“当初你有没有与我立合同?”

    当初方和几乎被曾明水拿出来的两个正高职称亮瞎了眼,只要你愿意来,什么话都好说,哪会立合同。

    人家负责,方和呢也够意思,加钱再加钱,加了两回钱。

    所以这段时间以来,双方合作一直很满意。

    “宁建国能说是一个纯正的象牙塔里的学者,你读过大学,有的教授融入社会了,但有的并没有。”

    “遇到过,我以前一个导师就是。”

    “他也算是吧,反正比较清高,真立了合同,心里面多少有些不快,但他是我替你请的,为人你绝对放心。”

    那就没问题了。

    几人随意地协商了一下。

    吃住得要包的,方和承诺吃住放在明溪楼,实际就是放在明溪农庄,人家也未必在意。当然,给予足够的尊重,人家会开心一点。

    同意宁建国“适度范围”内的研究。

    一年正常会来四次,一季一次,学生不等,多者可能达到四五十人,少者可能只有数人。但他还带着研究生,说不定额外还会来两三次,那种情况就不能确定了。

    来的时候以研究为主,当然,如果山庄内遇到不懂的情况可以询问,或者他们看到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会及时提醒。当然,能做到这一点,也就达到了方和要求。

    宁建国未提钱,是方和主动提的,一年给三十万车旅费。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这个山庄也是一个比较适合的实践对象,但带着许多学生来,就是包了吃喝,来往车费也是不少钱,报是能报掉的,会十分地麻烦,宁建国想了想,也就同意下来。

    象牙塔,都懂的,真有些不大擅长人情世故。

    谈好了,便要求方和提供食宿,这个不用说了,然后就带着一群学生研究。

    方和问:“农大有实践基地吧。”

    “有啊,但种类有限,正好你这里种植了许多种类的植物,离庐城也不远,不然人家也不会答应。”

    方和看着远处宁建国弯曲的背影,忽然发笑。

    “为何发笑?”

    “我是在想几个词,专家本来是褒义词,现在渐渐变成贬义词。象牙塔本来是贬义词,现在渐渐变成褒义词,只要提到象牙塔,似乎里面住着的都是一群值得尊敬的人。”

    “社会确实需要这个群体,你要记住了,不管发生了什么,这个社会,这个国家确实是在渐渐变好的。”

    “曾教授,你也太小看我心理素质了吧,不说别的,就说治安吧,以前我们这里偷鸡摸狗的不知凡几,现在即便打开大门睡觉,也不怕有人入室行窍。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有些夸张,但治安确实变好了。”

    方和随意地说道,但他不知道曾明水是有话外之音的。

    白天正常。

    到了吃晚饭时,宁建国忽然和曾明水争执起来。

    宁建国说曾明水有些安排不科学,曾明水坚持己见,两人越争越厉害,几乎到了面红耳赤的地步。

    因为两人提到了大量的学术词语,方和老妈听不懂,但看着他们的样子,十分地担心……

    “和儿,他们没关系吧。”

    “老妈,放心吧,他们才是最纯粹的人,学术归学术,对两人交情不会产生半点影响。”方和道。

    “谁说的对?”

    “不管哪个,都对。”

    “那争什么?”

    方和不知道怎么回答,想了好一会说:“老妈,打一个比喻,就像现在种粳稻,基本上图省事,往地里洒一下种子就可以了,然而有人非要坚持播种、拨秧、插秧行不行?也是行的。与这个性质差不多吧,只是他们争执的问题更复杂。”

    这样比喻,方和老妈就懂了。

    方和老妈听不懂,方和能听懂一部分。

    若是按照方和的说法,曾明水是播种粳稻的一方,宁建国是插秧的一方。

    曾明水考虑的是成本,简便,宁建国考虑的是最佳效果。

    而且曾明水在试图说服宁建国,虽然以后宁建国可以将这里当成一个实践基地,但它不真的是实践基地,得要考虑到实际情况。

    不过也有一些学术上的争执。

    方和苦笑了一下,心想,难怪原先象牙塔是贬义词,虽然这些人比较纯粹,但也不完全是正面作用。

    这个无妨了,如果以后真繁琐了,虽然曾明水不会亲自前来,但可以打电话问一下。

    争执归争执,这些人的到来,也加快了速度。

    几天后终于结束移载。

    宁建国继续带着学生在研究,曾明水走了,方和相送。临行前说:“这个老顽固,我终于说服他了。”

    也就是播种派占了上风……

    “辛苦你了。”

    “我就是吃这行饭的,谈不上辛苦。不过宁教授为人,是可以放心的,就是略有些死板。”

    “我懂。”

    曾明水上车。

    移载结束,重新建设,方和将它们全部交给了赵东平,说要离开一段时间。

    “方和,有句话我不知当问不当问?”

    “问。”

    “公司投资规模不算小吧,为什么上面没有派人下来看一看?”

    上面派人?

    哪个上面?

    方和瞎编了一个理由:“我们是子公司,几乎是一个皮包公司,真正的上面还有一个母公司。”

    许多公司都是这样玩的,且看一些明星,能开几十家公司。

    “母公司实力强大,实际这些投资真的没有放在他们眼里,当然,我是负责人,得要负责盈利情况,不然最后就无法交差了。”

    “这是必须的,母公司叫什么名字?”

    “我也不清楚,是宁市子公司负责人说的,看是要看的,得等明年春天建设结束后,他们才会派人过来看一看,然后看的是最后盈利情况。也只是这样了……当然,这样给了我们许多自主空间,不过越是这样,我们越是要负责,毕竟账目我要上交给人家审核的,也休想能瞒得过去,一旦发现问题,你和我都兜不住。”

    赵东平“心领神会”,连这样的投资都未放在眼里,母公司实力得有多强大。然而连方和都不知道母公司的名字,不是神秘,而是神秘的背后,越是神秘背景越是雄厚。

    他在胡思乱想,却不知道方和暗中抹了一把冷汗。

    方和离老爸老妈辞别。

    “怎么又要出去?”

    “那些大货是不好买的,十分抢手,属于卖方市场,得去和他们联络联络感情。”

    关于这些“大货”,方和很早时候就说了,方和老爸老妈也知道它们的重要性,方和老妈又问了一句:“既然种了那么多树,为什么种了那么多草?”

    这段时间,方和老妈也长了不少知识,就像海棠,她是知道的,但在她印象中海棠就像是苹果树一样,是一种比较大的乔木。

    直到方和买来几种海棠名种,方和老妈才知道海棠得有好几百个品种,不但有乔木的,也有灌木的,还有草本的,各自花期不一样,结的果实也不一样。

    不过有的道理她还是懂的,树下种满了草,必然抢占树木的养份,树长不好,草也长不好,所以去一些果园,能看到地面的草让果农除得干干净净。

    “妈,各自安排不同,我们要的是景观以及环境,而且不能等上好几年,所以我才买了中株花苗树苗。这样呢,明年就可以见效,就是晚一点,后年也能见效了。关于这一条,那天晚上曾教授和宁教授也曾争执过,但说了几句,宁教授就没有再争执了。

    为什么呢,因为只要见效,我们说不一定要它们长的那么快。但是种下许多草,不仅我们种的几种草,原来还长着好几种我们当地的野草,这样呢,就能构成一种植物的小生态。”

    现在方和老妈对生态这个词已经半懂不懂了,无他,几个专家天天讲这个东西。

    “只有生态完整了,这里的环境才会变好,环境变好了,那些专家不满就会减轻一些,怎么办呢,人家嘴大。而且环境变好了,才能持续下去,降低日后的护养成本,还有一件事你不要忘记了,我承包期可是五十年。”

    “我懂了,只要暂时地能见一点效,为了长远的打算,就不能急于求成了。”

    “对,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而且这不是我的主意,而是两个教授的想法,难道我们比人家还要内行?”

    这是其一,还有一个用途,是所有人都不知道的了。

    这些草类真的泼皮,包括原先山上的一些野草,不浇灌泥水了,加上天气也不冷,于是这些草类纷纷从污泥里钻出来,开始旺盛地生长着。

    因为土壤得到了改善,长势比之前还要好,几乎眨眼之间,早先的承包区类的地面上又充斥着一片绿意。

    有些游客看了一会鱼,也跑进来玩。

    只是现在它们还没有完全长起来,禁止任何游客践踏草皮,让许多游客感到遗撼。

    不然正是天高气爽之时,往草皮滩上一躺,看着蓝天白云,也是一件愜意的事。

    “老妈,说一件事,你以后就不要去山庄了。那摊子以后有些大了,你是看不住的,而且赵东平是正规公司化管理,做得好奖金多,做的不好扣奖金,甚至扣工资,开除。都是乡亲,甚至亲戚,如果他们求到你,你答应是不好,不答应也是不好。就是你找到赵东平,赵东平还是一样,答应是不好,不答应是不好。”

    方和说的会不会发生?

    会的,必然会的。

    方和大伯就是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