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凡人三部曲之成长与爱情 » 第23章 浅埋暗挖

第23章 浅埋暗挖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读一些名人传记是大有帮助的。这比看什么成功学之类的垃圾书有趣多了。有时候在图书馆陈列的书架上看到成功学以及无脑的鸡汤类书籍,我就在想,这种水平的产品,不是说我不能够制造,而是我不屑于制造。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人的眼界是完全的打开了。

    人有了眼界以后的副作用就来了。即使没有更好的工作,你也很难再喜欢洗衣房的工作,即使它只上8个小时的班,即使那里的饮食真心不错,还有带薪休假。这种不喜欢会达到一个极限,即使没有更好的工作也会辞掉它。

    宁愿失业。

    对于中国的人来说,失业好像是一个很陌生的词。因为工人是下岗,下岗后有个再就业,而农民出去打工很明显也不是失业。至少在国家层面,政策层面,没有失业这个说法。虽然事实上有失业这个现象,但没有人来关心这一块。因为在中国,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事实上的失业,它并不意味着这个人找不到工作,在中国,只要退而求其次,总是能够找到工作的。

    好工作没有,坏工作却总是有的。

    但是失业不仅仅是工人阶级有这个痛苦,农民工也有,比如说我这样的,在超级大都市失业以后,再回去挖沟,肯定不愿意。

    而且这么大个城市,谁也不知道有我这么个虾米存在,不可能有个好工作正在那里等着我,非需要我去做不可。这个世界可没有这样的好事。

    这也是我不信任这个世界是上帝还是什么鬼怪创造的原因。如果是他们为我们人类创造的这个世界,他就应该给我预备合适的工作。但凡我不愿意干了,他就应当给我预备另一个工作,让他们来主动找我。

    我就开始天天坐吃山空,读书,花前边上班挣到的工资,只要还有点余额,那就完全不必工作。余额渐少,也不足以支付下一月的房租。堂弟对我很失望,这样怎么能行?从巴山蜀水来超级大都市这么远,天天就这样无所事事,不上班,羞与我为伍,不再搭理我,搬出去了。

    我一个人又倔强地住到月底,再回到天竺那个挖沟的工地。工地上的老乡们问我为什么不在那么高大上的地方上班了呢?这是一个嘲笑式的问题。

    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回答:还是跟大家在一起舒服,跟那些侉子没有共同语言。

    他们以为我回来又要开始认真挖沟了。才不是。

    我是真正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干两天,出去换一天换书。然后两天不干活。在他们眼里,不知道在搞啥。反正不爱上班。

    老板自称赖子,他不关心我们这些民工具体谁究竟干不干活,反正到月是按干的工天来计算,你干得多拿得多,干得少拿得少。这也完全没有毛病。

    当时,那些天天上班的人笑话我这个人没有出息,很幸灾乐祸我们家一代不如一代,看我这个样子,没有啥子前途了。但是谁知道到了年底,赖子老板并没有把所有人的工资结清,反正有各种理由,每个人都只拿到回家的路费。

    理由无非是你们回家身上钱装多了,回G市火车站,小心给人抢了,放在他这里,迟早少不了。

    到了年底,我的工资算下来,也就只余个路费,赖子老板看这不行,在他这里干回去老家会说我在他这里没有挣到钱,对他名声不好,又多给我拿了一百。并对我说,你娃儿一天不上班,回去要挨打。

    我只是干笑。心里浑不在意。别人是挣了一个有钱的数字回家,我是读了一肚子的闲书,只要不问有什么用,那就是很爽的一件事。但凡要提到用处,那就只能用屠龙术来回应。

    好在是我们那里的人根本就没有人要关心一个没有挣到钱的人。

    回到家里以后,父母是不会逢人便说,我娃儿出去一年没有挣到钱回来的。

    所以,在外界看起来,这小伙子还是人模狗样,越发长得威武了。

    过年的那几天,还是和三姐见了面,一起说说话,吃一两顿饭。有轻浅的那种男女朋友的感觉,但仍然不热烈。不是我在书中看到的那种热血生死以及温柔缠绵,还是若即若离,相敬如宾。

    我们的年龄还没有到谈婚论嫁的地步。双方父母也都没有往这方面去催促。

    心里藏着的A已渐行渐远,随着阅历的增加以及读的闲书增益了个人对事物的认识水平,这种执著的所谓追求与想念纯属于单相思,完全没有意义。

    但是,只要她还没有与人结婚,这就意味着我可能还有机会。这算是一种等待最初的那种不成熟的对女性的好感自然死亡。我其实已经明白了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果我要和三姐更进一步,那么,就需要等到现实中的A成婚,才能杀死我心中那个顽固的执念。

    问题是,她能等到吗?那个年代,我真的不善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而这些隐秘的想法也不适合表达出来。

    接下来的日子,过了年,我就还是要出门去打工。这个时候农村的观念已经开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能够到外面的世界去打工看来是一个比进厂还是学手艺更好的选择了。虽然我没有在外边挣到钱,但这个大方向上的出路是康庄大道无疑。

    爷爷老人家已经放弃了对这个长孙的企望,在他那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接班人看来,出去打长工,是没有任何前途的。于是他把希望寄托在还在读书的那几个孙子身上。

    好在,还在读书的那几个孙子不负所望,终于达到他想要的结果。只有婆婆对所有的孙子一视同仁,都是她的心头肉。

    关于我在超级大都市读了一年的闲书,这件事儿实在不值得给家人讲述,因为并没有任何实用价值。也看不到实用价值。重要的是,接下来这一年,我怎么办?还这样吗?

    在接下来的一年中,书当然还是要读的,只是工作就不能够老只是在赖子老板那里混着饭吃了。我又去接触了其它的工地。

    这一次,是有关于浅埋暗挖的工作,一开始主要是电力隧道,接下来是热力隧道。工作的地点从超级大都市最繁华的街道东单西单这两个地方开始。

    首先在街道上围一圈围挡,然后挖一个大坑下去,最初还是那种白铁皮制作的瓦楞铁的围档取代了彩条布随便用钢筋一围的野蛮施工状态。现在想起来那个年代就根本没有所谓的文明施工的概念,也没有扰民的说法。即使是在西单商场的门口,随便挖了个大坑下去,也没有城管这种生物来研究这玩意是否影响市容。

    挖个圆形或者方型的大坑之前,有条件的就用工字钢焊个铁架子竖起来,行内称之为龙门吊。上边挂一个能够顺着工字钢大梁下沿行走的吊装5吨的名为电葫芦的机械。作用就是从这个大坑里往上运土。

    大坑及隧道的支护使用高压风通过橡胶软管喷射混凝土,加了速凝剂以后,三五分钟C25的强度可达C20。据说这些技术包括后来一些做二次衬砌的工艺比如说花梁、重型推拉支撑、集心卡子、A卡B卡之类的,都是从伊拉克回来的技术。传说是去那边的工程师们连夜画了图传到国内的。

    我们就干了中国最早期的浅埋暗挖工程,成为了这个行业中的先驱式员工。这一点是人生际遇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