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红楼之文武双全 » 第24章 卖书赚润笔

第24章 卖书赚润笔

    江南是文化鼎盛之地,话本小说从前明开始,就有流传,经过一二百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一项产业。

    扬州作为江南有数的大城,城内有规模的书铺,就有十多家。

    贾环等人连找了五六家,终于碰到一家识货的,为这部《三侠五义》,开出500两银子的润笔费。

    贾环也没有坐地起价,痛快成交。

    林如海身为七品巡盐御史,一年的正俸,是45两银子。

    贾环这一部书的润笔费,抵得上林如海十一年的俸禄!

    当然了,大乾王朝的官员,除了正俸,还有许多杂七杂八的收入,就算不计贪污受贿,一个七品官员,一年的收入,最少也有300两银子。

    林如海担任的巡盐御史,执掌两淮盐业的盐引发放、盐税征收、盐务稽查等政务,位卑权重,也是一个油水非常大的肥差。

    如果林如海放开手脚贪污受贿,在巡盐御史任上,一年捞个十万八万两白银,没有任何问题。

    只要他敢收,那些盐商就敢送!

    大乾王朝定鼎几十年来,派遣了四五十位巡盐御史,其中十之七八,都在任上被盐商腐蚀,成为盐商帮凶,因私废公,被革职查办的超过一半。

    剩下那些贪赃枉法,却逃脱稽查之人,都是在朝中有大靠山,不过事后也大都犯事,数罪并罚,罪加一等。

    十个巡盐御史,只有两个能够谨守臣子本分,奉公守法,出淤泥而不染。

    这些人大都成为大乾王朝的朝堂脊梁,是大乾王朝能朝局大体稳定,大体上国泰民安的根本。

    林如海当然不是贪赃枉法之辈。

    林家向来以奉公守节、恪守臣子本分,著称国朝,林如海继承家风,在巡盐御史任上,兢兢业业。

    也是因为这个,他前番上书辞官的时候,才被建和帝殷殷挽留,现在一任三年即将期满,建和帝让他再干一任。

    林如海面对建和帝如此信任,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扯远了。

    林如海被建和帝留任,官职仍然是巡盐御史,官阶却提升了一阶,从明年开始,俸禄以六品官计算,正俸只多了几两,但是综合算下来,一年的收入,能达到400两银子。

    林府现在人口简单,在放出去一批下人之后,现在府中只剩下不到二十个人。

    400两银子,维持二十来个人的生活,没有太大问题,但只能是一般的小康生活,和荣国府的奢侈浮华远不能相比。

    当然,林府除了林如海的官场收入,还有一些其他收入。

    林家虽然败落了,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姑苏祖籍,还是有一块上千亩的田地,一年两季租子,能收入几百两银子。

    另外,贾敏的丰厚嫁妆,这些年贴补家用,被消耗了大半,但是在金陵和京中,仍然有两块田地,一年也能有一千多两银子收入。

    贾敏逝去之后,林府少了许多医药上的支出,如今只供应林黛玉常吃的人参养荣丸,一年只需一两百银子就够了。

    所以,现在的林府,和宁荣二府那样的勋贵大族,没法相比,但是比平头百姓,还是要好上许多。

    贾环一部《三侠五义》,卖了500两银子的润笔费,对他这个之前从没见过银子的荣国府二房庶子而言,是一笔巨款。

    但是在林府、当下的宁荣二府,都不算什么大钱。

    前番在金陵的时候,略施小计,从负责照看荣国府祖宅的金彩手里,获得了500两银子的贿赂。

    加上《三侠五义》的润笔费,贾环的积蓄,达到了1000两银子。

    《红楼梦》文本中,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时候,得到20两银子的馈赠,就够他们小门小户生活一两年了。

    贾环这1000两银子,在荣国府这样的世家大族,不算什么,却够一个普通的五口之家,生活50年!

    在金陵、扬州这样的大城,数百两银子的交易,极少用现银,都是用银票。

    现在一斤十六两,500两银子,足有三十多斤,1000两就是六十多斤,抵得上贾环当下的体重了,着实不方便携带。

    金彩当初塞给贾环的银票,都是一百两一张的,500两银子,只有5张。

    今日的润笔费,银票都是五十两一张的,500两也不过10张而已,折叠一下,就能收在袖子里。

    赵国基虽然在荣国府长大,但是长这么大,也没有一次性见过这么多银子,把银票揣在怀里,用手捂住,从书铺出来之后,来到马车边,赶紧交给贾环。

    见贾环把银票装到林黛玉亲手给他缝制的荷包里,贴身放好,才咧嘴笑道,“爷,写书竟然如此赚钱,一部书就能有500两银子的润笔费。”

    贾环笑道,“怎么?羡慕了?我之前在京中的时候,去家塾读书,让你跟着一起听课,你总是偷懒耍滑,溜出去和他们胡闹,若是能够多识些字,说不定将来也能写书呢!”

    赵国基嘿嘿笑道,“小人哪有爷的本事,我从小看到书本就打瞌睡。”

    钱槐在一旁凑趣道,“我也是,我也是。”

    贾环说道,“我记得,你现在已经年满二十了吧,等回京,让姨娘出面,给你配一个媳妇,等生了儿子,好好培养,将来就能像我这样写书赚润笔费了。”

    赵国基听到这话,老脸一红,只顾傻笑。

    贾环突然来了兴致,问道,“你在府中这么多年,有没有相好?”

    赵国基连忙摇手,“没有,没有。”

    贾环知道赵国基老实本分,和他胞姐赵姨娘性情截然不同,没有相好实属正常。

    又问道,“那你在府里,有没有中意的人?说给我听听,我替你转告给姨娘,也好让她有的放矢,让你得偿所愿。”

    赵国基想了一下,低着头说道,“没有,没有,小人的婚配,只凭老爷、太太做主。”

    贾环意兴阑珊道,“好吧。”

    吩咐赵国基,赶马车找到票号,从荷包里抽出一张五十两的银票,让赵国基兑换成银子。

    银子兑出来,贾环赏给赵国基五两,说道,“你这趟跟着我回金陵祭祖,又要在扬州停留一年多,辛苦了,这是赏你的。”

    从金彩手里得到的500两贿赂,暂时不好过明面,贾环自己收着,连如意都没有告诉。

    这一次的润笔费,却是过了明路的,可以拿来赏人。

    贾环在京中的时候,每个月的2两银子月钱,刚到手还没有捂热,就会被赵姨娘收走,从来没有经过他的手,自然无从赏赐赵国基。

    现在手里有了钱,对忠心耿耿、任劳任怨的赵国基,贾环自然不会吝啬。

    赵国基做贾环的长随,一个月有一吊钱的月钱,大部分也被赵姨娘收罗走,说是替他攒着娶媳妇。

    逢年过节,荣国府还会有一些额外的赏赐,不过从来没有一次性得过5两银子的赏赐。

    这块银子拿在手里,竟然有点烫手。

    还给贾环吧,舍不得;收下来吧,心中难安,赵国基着实纠结。

    贾环笑道,“给你你就拿着,快收起来,财不露白的道理不懂吗?”

    赵国基闻言,连忙把银子塞到怀里,左右看了看,见没人留意自己,才放下心来。

    钱槐在一边眼巴巴地看着。

    贾环看了他一眼,说道,“少不了你的赏赐,也有五两银子,不过我要先替你收着,等回京之后,交给你父母,让他们攒着给你娶媳妇。”

    钱槐从血缘上讲,和贾环算是两姨表兄弟,年纪比贾环大了两岁,也是从小被分配到贾环名下,贾环开蒙读书之后,才跟着他身边,小厮书童一肩挑。

    钱槐的性子,虽然没有贾宝玉身边的茗烟那么跳脱,但是八九岁的年纪,也正是淘气的时候。

    原著中,贾环养成顽劣的性子,少不了钱槐的功劳。

    现在的贾环,体内住着一个成熟的灵魂,自然不会再被钱槐带偏,年纪虽然比他小两岁,却能镇住场面,让钱槐对他言听计从。

    钱槐听到贾环的话,虽然对无法像赵国基那样,自己收着这笔五两银子的赏赐,感到有些惋惜,但是贾环已经做出的决定,他无力更改,只能听命。

    贾环又交给赵国基一小块银子,有二两左右,吩咐道,“这块银子,等回府之后,你去买些酒肉,请刘通赵顺吃顿好的。”

    刘通赵顺,是林府的两位下人,被林如海钦点,贾环出府的时候,跟在他身边,以作护卫。

    刘通赵顺虽然眼热赵国基的赏赐,但相处了这么久,知道他在贾环面前的分量,只能羡慕赵国基跟了好主子。

    没想到贾环也没有忘记他们,虽然没有银钱赏赐,但是能跟着混一顿酒肉好饭,已经是意外之喜了。

    二人连忙向贾环致谢道,“多谢表少爷。”

    贾环点了点头,吩咐道,“现在时间还早,咱们在城里逛一逛。”

    赵国基、刘通赵顺几人听命。

    刘通在前面牵着马,赵国基和赵顺,分别跟着车厢两边,钱槐年纪小,得到了坐在车辕上的优待。

    几人正在街上漫无目的的边走边看,忽然看到迎面驶来一辆马车,速度甚快。

    刘通见机得快,提前拢住马匹,往街边躲了躲,和那辆马车错开一定距离,没有撞上。

    贾环马车后面,跟着一些行人,有一个背着一个大麻袋的老汉,只顾低头走路,没有提前看到对面马车,等马车来到面前,听到马夫呼喝,才惊觉抬头,连忙往旁边躲,将将擦着马车躲过去,身子不稳,跌倒在地,背上的麻袋摔在地上,从里面滚出一些根茎状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