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红楼之文武双全 » 第23章 贾环立远志

第23章 贾环立远志

    贾环自得了木刀,之后就时常挂在腰间,在林府后院招摇过市,时不时的就要练一路七宝刀法。

    暗地里也确实用木刀,试验过真正的七宝刀法,即便是木刀,使起来依然虎虎生风,看着就颇有几分威力。

    几天过去,贾环已经选定了接下来要抄的书。

    只是因为清风、明月,在誊抄《三侠五义》的书稿,他要和林黛玉一起校对审定,暂时没抽出空来,说给林黛玉听。

    《三侠五义》十余万字,清风、明月通力合作,每天用在抄书上的时间,得有两个时辰,用了一个月,才誊抄完毕。

    她们两个誊抄,贾环和林黛玉,同时进行修订,誊抄完毕,这部《三侠五义》,也定稿完成。

    贾环又让清风、明月,把定稿誊抄出来,为了加快进度,连如意也被拉过来,加入到抄书,贾环和林黛玉,得空了也会帮忙,用了十多天的时间,誊抄好了定稿。

    时间已经来到建和三年的十一月。

    属于江南的扬州,此时已经是深秋初冬时节,北风习习,气温降到个位数。

    贾环和林黛玉,都换上了崭新冬衣。

    因为在为贾敏守孝,新制的冬衣,都是素色,用的布料也不华贵。

    这一天午后,贾环和林黛玉说,要出去到城中书铺,推销《三侠五义》书稿。

    对林如海,却不敢这么说,只说要在城中逛逛,涨涨见闻。

    贾环在此之前,就多次请命出去体察扬州城的世情民风,并用“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理由,说服了林如海。

    贾环在扬州城内的游逛,身边有长随赵国基,和小厮钱槐,还有两位林府下人的陪侍,去的都是大众化的地方,从没出过意外。

    林如海见贾环懂得分寸,就不太约束他出门了。

    这次也顺利领命,出府之后,赵国基已经命人套好了马车。

    推销书稿的事情,贾环没有亲自出面,他才七八岁的年纪,谁能相信这部煌煌十万言的《三侠五义》,竟然是出自他的手。

    让赵国基抱着装有书稿的书匣,去书铺问价,贾环则揣着手,坐在马车上,透过车帘,看外边人来人往、车水马龙。

    扬州乃是当世有数的大城,又处在南北交通的要道——运河旁边,商业十分繁华。

    作为两淮盐业的中心,扬州城内不仅有巡盐御史衙门,还有八大盐商,把持两淮盐业,坐收渔利,富甲一方。

    但是,再繁华的地方,也有富有贫。

    富裕之家锦衣玉食,贫苦之人身无长物,在扬州城内没有立锥之地。

    好在,商业繁华的扬州,有大量用工需求,只要肯卖力气,贫民要维持生计,一日三餐,还是能有着落。

    这几年,大乾王朝连年灾患,但是地处江南的扬州,没有太受灾情影响。

    当然,几十万人的大城市,自然少不了像被卖进林府的雪雁那样,骨肉分离的凄惨之事。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贾环作为穿越者,不求兼济天下的志向。

    可惜,他现在只有七八岁的年纪,连独善其身都做不到。

    身为荣国府二房庶子,背靠荣国府这棵大树,只要老实本分,衣食无忧还是没有问题。

    贾环在穿越福利开启之后,确实是打算,老老实实地扮演好他庶子角色,没想过力挽狂澜,救贾家于大厦倾颓。

    虽然说,覆巢之下无完卵。

    但是,荣国府自己没有犯什么遇赦不赦的大罪,更多的是受宁国府、王家牵连,最后虽然会被抄家,但还不至于灭族。

    贾环作为无权无势的庶子,在荣国府的覆灭之中,不会有性命之危。

    只要能够有命在,即便是脱离了荣国府的庇护,贾环相信,自己也能在这个世界,有一番作为。

    这些谋算,现在已经被开启的穿越福利打破。

    既然开启了穿越福利,成为这个红楼世界的天选之人,贾环当然不会再庸庸碌碌,过此一生,浪费了穿越的机会。

    尤其是现在,获悉可以凭借抄书,提升文气武气,实现贾氏选择文武双全的夙愿,率领荣国府重现国公府荣光。

    贾环的志向,和之前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也是他先主动要求回金陵祭祖,又接着为贾敏守孝,滞留在扬州林府的原因。

    在荣国府里,贾环只是平平无奇的二房庶子。

    出了荣国府,才能以贾氏子孙的名义,为自己争取到一些资源。

    现在滞留在扬州林府,就获得被两榜进士贾雨村,和前科探花林如海,亲自教导的机会。

    有他们二人给贾环打下坚实的学问基础,即便是一年多后,回到荣国府,也会多几分在科举上进取的机会。

    穿越福利既然名为“文武双全”,当然是想让贾环,往这个目标努力。

    文能安邦,武能定国!

    这是贾环的最新志向。

    抄书提升文气值武气值,只是在为实现这个志向打基础。

    大乾王朝政体继承前明,科举取士是官场正途,虽然没有“非翰林不入内阁”明文规定,但这一条,却是当今朝堂的一个公认的潜规则。

    就算不是翰林,至少也得是两榜进士出身,才有入阁辅政的资格。

    贾环想要实现“文能安邦”的志向,必须要看考个进士。

    这个时代的进士,可比后世的高考难多了,真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别看林如海、贾雨村,都是进士,就以为进士好考。

    先看看贾政,他和贾环一样,都是五岁开蒙读书,也体现出了一定的才学天赋,深得初代荣国公贾源疼爱。

    可是,最终还是以恩荫入朝,做了个六品工部主事。

    如果贾政真的对科举有信心的话,就算这个官职,是皇帝赏赐,他也可以坚辞不受,求个科举正途出身。

    之所以接受,只能说明,贾政对凭自己的真本事考进士,没什么信心。

    贾政被皇帝授官的时候,已经试过几次科场,可是连秀才都没有考中。

    他现在虽然摆出一副文官气派,但因为才学,并不被科举正途出身的主流官场接纳,交际的仍然是祖荫传下来的武勋之辈,没有什么文官。

    虽然给长子结了个前国子监祭酒的亲事,却和这个清流出身官职清贵的亲家,没有太多来往。

    当然,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李守中早逝,李家在他之后,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人物了。

    这一点,从《红楼梦》原著中,李纨的叔叔离世之后,她的婶母,带着她的两个堂妹李纹、李绮来京中投奔,可以有所推断。

    李守中若尚在世的话,绝不至于让弟媳和两位侄女,远赴京中投奔女儿。

    总而言之,宁荣二府,在科举方面,给贾环提供不了什么助力。

    贾环最能够依靠的,是姑父林如海。

    贾雨村不过是适逢其会,正好在林府任蒙师,教导林黛玉,贾环来了,也一并把他收了。

    按照这个时代的师徒观念,蒙师的分量,一般情况下,没有业师、座师尊贵。

    主要是因为,蒙师指的多是学童启蒙阶段的老师,功名多是秀才,举人已经少见了。

    业师就大部分是进士了,只有极少部分,可能是举人。

    座师,则非进士不可担任。

    在官场上,进士的人脉,当然要比举人、秀才广得多、厚得多。

    贾雨村却和一般的蒙师不同,他是两榜进士出身,虽然现在被罢官免职,但是个人能力和官场人脉,都还在。

    之所以来林府担任蒙师,也是为了日后复起。

    原著中,他确实靠着林如海的推荐,走通了贾政的门路,最后复起为金陵知府。

    现在,因缘际会,成了贾环的蒙师,和贾政多了结交的途径,这也是贾雨村,教导贾环的时候,颇为用心的原因。

    从现在的结果看,贾环回金陵祭祖、留在林府为贾敏守孝,这两个自己主动求得的机会,都达到了最好的效果。

    虽然,在《红楼梦》原著中,贾雨村狼子野心,靠着投靠荣国府,才得以起复,并一路高升,却在贾家危难之际,不仅没有伸出援手,反而背刺,给贾家又构陷了几项罪名。

    但是,在贾环看来,贾雨村最后的背叛,主要还是贾家自身的问题,如果贾家一直是家世显赫的“一门两国公”世家大族,贾雨村绝对不会背叛,只会一直做贾家门下忠犬。

    贾环既然已经立下“文安邦武定国,文武双全”的志向,当然有信心,让贾雨村成为他在官场的助力,而不是阻碍。

    坐在马车上,想东想西想了许多,对眼下却没有什么屁用,再多筹划,只能等将来,他能够撑起荣国府家业之后,才能够一一实施。

    不过,贾环没有因此气馁,反而干劲十足。

    这个时候,赵国基从街边的书铺里出来,向贾环禀报道,“爷,这间书铺的掌柜,只愿意给书稿开出200两的润笔费。”

    “200两?打发叫花子呢!城中又不止这一家书铺,咱们去下一家,总能找到家识货的。”贾环说道。

    赵国基问道,“爷给这部书定的底价是多少?”

    贾环抬手挠了挠下巴,说道,“底价嘛,怎么也得500两吧!”

    赵国基说道,“小人心里有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