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业帝国之崛起 » 第九章 扩张之路

第九章 扩张之路

    409年大年初一,对于刘裕来说还算得上是不错的日子,毕竟他已经把后秦铁骑赶回去了,北方一度变得稳定起来。

    之所以没有一鼓作气北伐,那是因为他还没有准备好,而且当时的后秦还没有彻底失去民心以及另外一件事情,转移了他的注意力。

    年初,占据山东地区的南燕皇帝慕容超派遣军队骚扰淮北地区,哪怕百官苦苦哀求他三思而后行,但年轻的皇帝却不管不顾的把这个国家拖入了灭亡的深渊。

    同年,刘裕率领大军七万,挥起了北伐的大旗。

    南燕灭亡,已成定局!

    刘裕灭亡南燕的战争算不上快,一直到410年初才解决战斗,而这一年里面,吴承宗在干什么?

    自从409年四月十二开始一直到六月七,吴承名带领大军艰苦奋战,硬生生的打破了建安,占领了这一带地区。

    吴军付出了几乎四千人的代价,才能打开一条通往内陆的道路。

    这时候,吴承宗下令,休养生息,他敏锐的察觉到了,刘裕不可能短时间结束在北方的战争,所以自己还是比较安全的。

    所以从409年六月七日一直到410年十一月份,长达一年零五个月的时间里面,福建一带,安定无比,史称:

    “武帝兴修水利,开垦农田,內迁黎民,市井之间,初见治世之光。”

    而为什么这一场和平被打破了呢?

    因为刘裕灭亡南燕之后,在岭南广州的卢循,徐道覆于410年三月起兵,打出清君侧的口号,北伐!

    难得的是,他们竟然极其快速的打到了长沙和武昌地区,并且开始东进,直接逼近健康。

    正因为如此,本来在稳扎稳打围困南燕都城的刘裕只能加快南燕灭亡的速度,随后带领一千精锐部队南下,抵御他们的反叛。

    这段时间,岭南(两广)地区的军队全部都被调集,剩下的全部都是老弱病残,尤其是当徐道覆他们的军队逼近健康的时候,岭南到长沙地区几乎是出现了真空。

    吴承宗如果不懂得抓住机会,那就太对不起自己了,于是他在410年11月初,带领自己的军队发起进攻,南下!

    这时候的福建地区经过了一年多的发展,拥有怎样的力量呢?

    “时武帝拥军万三千,粮草充足,可用三月。”

    吴承宗难得的可以放开手脚打一场大战,毕竟这样的一场天时地利与人和都占的战争的确是很少有。

    随后,吴承宗一路上势如破竹,十二月一日拿下晋安(这个晋安和之前的晋安并不一样,之前的晋安全称是晋安郡,这个晋安就是今天的泉州。)四日,攻克不远处的同安城,连续拿下两个沿海城市,随后继续南下,十五日,进入广州地区,包围绥安,海阳,两个城太守无力抵御,望风而降,摇身一变成为了吴承宗的下属。

    目前为止,大军南下以来都没有遇见过正儿八经的晋朝军队,所以说损失不大,粮草也得到了急速补充。

    这时候,吴承宗的势力范围已经开始畸形发展,从北方临海一直到海阳,从今天的浙江地区一直到广州东部地区,太过于长,并且狭窄。

    徐道覆和卢循的老窝就快要被端了,可是他们却鞭长莫及,毕竟他们被刘裕压的死死的,无法顾及南方。

    吴承宗吃准了这一点,所以才会肆无忌惮的南下,接下来,他目光看向了内陆地区,更为重要的兴宁(今广州兴宁)。

    二十一日,甘祖带领四千军队兵临城下,兴宁太守麾下只剩下少得可怜的五百人,并且都是老弱残兵,难以组织起来像样的战斗力。

    于是他们只能向不远处的龙川和省府广州城发出了告急。

    可惜,不仅仅是龙川无能为力,就连省府地区,偌大的广州城都是没有多少军队。

    那些军队都去哪里?被徐道覆他们带走北伐了。

    就这样,仅仅两个时辰,兴宁破,龙川太守望风而逃,放弃了城池,马不停蹄的想跑到广州,只可惜这哥们的确是太背了,在路上被一伙土匪弄死了,有的时候,真的是造化弄人啊。

    二十八日,甘祖率领七百人,毫无悬念的进入龙川城,一时之间,吴承宗势力范围在东南称霸一方。

    此时此刻,在绥安的吴承宗开始担忧北方的情况。

    他很希望刘裕能和徐道覆他们同归于尽,或者伤筋动骨,难以攻打他们。

    但是作为和刘裕交手两次的人,他很清楚刘裕的可怕,徐道覆和卢循在他面前不过是个跳梁小丑,如果不是趁着刘裕北伐灭南燕的时候钻了个空子,恐怕他们不可能一路打到健康。

    所以他担心,自己的战线拉的太长了,归根结底,他依然是把永嘉当成了自己的根据地,永嘉到兴宁,延绵一千多里,这个距离大概是多少呢?简单一点,就是从南京到武昌的直线距离。如此疆域,真的是不利于他的发展。

    这时候,于大文在永嘉相隔千里,给吴承宗送过来了一份规划蓝图,那个蓝图,可以说是为吴承宗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生存空间,也是让他们能在刘裕手底下生存得更长时间。

    这一份蓝图总的来说,就是一句话。

    把政治经济军事重心南迁!

    于大文不愧是一代军师,他极其敏锐的看到了事情的本质。

    刘裕为什么两次南下发动大军剿灭吴承宗?仅仅是因为他们是起义军吗?不,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距离。

    临海距离健康太近了!

    临海虽然不是吴承宗的行政中心,但是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前沿阵地,囤积大量军队在这里。

    对于晋朝来说,一旦那一天吴承宗实力壮大之后,亦或者突然脑子一热,北伐健康,那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尤其是刘裕经常长年累月的离开健康出征,他又怎么能放心的把都城放在吴承宗的攻击范围之内?

    所以他一直在提防吴承宗,吴承宗也是一直在避免引起晋朝的注意力,他希望在自己力量壮大之前,不和刘裕再起正面冲突。

    那么问题来了,为了让双方都可以放心,那就只剩下南迁这一条路。

    唯有如此了。

    现在的吴承宗大军都在南方地区,如果他可以公开确定行政中心南迁,并且表示大部队不会回去了,就可以带动当地的一些地主门阀一起南迁,包括大量的人口。

    根据于大文的那一封信里面的规划,吴承宗之后要把临海和永嘉一带作为战略缓冲地带,并且建立一个闽河防线,防线两端,是临海的晋安郡,内陆一方是建安郡形成了一条防线。

    西部以武夷山作为天然防护,防止晋军东进。

    接下来就是南方地区,按照于大文的规划,南方主要是以兴宁,海阳一线作为只要军事基地,并且龙川充当一个桥头堡,观察广州方向的情况。

    这些防线大抵是把吴承宗势力范围缩小到了武夷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并且拥有南北一带的防线城池,依靠这些,才有可能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公元411年二月十一日,吴承宗说干就干,带领亲卫队离开了绥安,来到了晋安,确立了晋安新的身份——行政中心。

    并且下达命令,迁入大量永嘉和临海人口。

    而这时候,一切都已经准备好了,只剩下最后一步了,那就拔掉武夷山东部的几个城池。

    这时候,武夷山东部地区主要城池只剩下两个,那就是将乐,邵阳。

    这两个城池主要就是在闽江上游地区,尤其是邵阳,位于武夷山北部的地区,属于沿河城市。

    只要吴承宗占领这里,那就是等于可以建立起一条邵阳——晋安郡——建安郡一线的防线。

    并且依靠闽江,在战时可以源源不断的运输物资入城。

    二月二十一日,吴承名带领四千军队离开兴宁,北上将乐,一天时间,克之,随后马不停蹄的来到了邵阳。

    二十四日,邵阳太守投降,并未抵抗。

    当吴承宗完成了自己的根据地防线的同时,长江地区的刘裕也已经平定了徐道覆,卢循的反叛,并且斩杀了这两个人,晋朝内部再一次平定了下来。

    此时此刻的刘裕已经连续灭亡南燕和徐道覆势力,风头正盛,回过头却看见了地盘扩大了一倍多的吴承宗,其愤怒和不屑也是可想而知。

    但是他却出其的没有发动军队南下,主要的原因是打不动了。

    晋朝内部经过灭亡南燕以及平定许卢反叛已经消耗了太多,并且军队产生了厌战情绪,如果强行南下,极有可能很再次失败。

    刘裕不愿意赌一把,所以选择了暂时性的收起自己的利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