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业帝国之崛起 » 第十章 岭南李明

第十章 岭南李明

    俗话说得好,树欲静而风不止。

    公元411年初(义熙七年),南方大致平静,吴承宗在自我保护,建立层层防线,无意扩张。

    而长江中游的荆州地区,有一个人却一直在虎视眈眈的看着下游地区的刘裕。

    他就是刘毅,东晋末年将领,左光禄大夫刘镇的儿子。

    史称他少有大志,不治产业。从徐州起家,升迁扬州(桓弘)参军,成为北府军将领。

    元兴三年(404年),平桓玄之乱,拜豫州刺史,册封南平郡公。

    之后讨伐卢循之乱,大败而回,声望大跌。紧接着出任卫将军、江荆二州刺史,占据长江中上游大部分地区,开府设置百官,雄居一方。内心忌妒刘裕,不肯屈居其下,欲以荆州为本,暗中勾结谢混、郗僧施等士族,扩充势力。

    有这么一个人在长江中游威胁自己的统治,相比之下,吴承宗显得并不重要。

    没有人比刘裕清楚,荆州顺江而下攻打扬州地区是多么的容易,王敦之乱就是这样子的。所以他一直在厉兵秣马,等待刘毅主动出击,唯有如此,他才能获得大义,名正言顺的剿灭对方。

    这一天不会太久。

    但是还没有等到刘毅反叛,刘裕对于广州地区的统治再一次崩盘了。

    411年6月11日,广州苍梧郡(今梧州)人李明举兵起义。

    李明,生于381年12月,祖上据说是汉朝名将李广的偏支后裔,当然了,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他在为自己脸上贴金,无从考察。

    李明家里并不富裕,少年时期的他一直都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和汉朝高皇帝刘邦差不多,平日里也是有很多的狐朋狗友,当然了,他也是为人仗义,对于朋友向来都是慷慨解囊。

    如果你要问他哪来的钱?一个字,偷。

    他经常和自己的那些兄弟去偷那些大户人家的钱,并且作案手法极其高超,至少他们没有被抓到,据说有一次被发现了,硬生生的把那几个主人家打得半个月下不了床。

    到了今年,他已经三十岁了,还是一个光棍,而至于他为什么要造反?原因有三个。

    第一,卢循徐道覆反叛的时候,几乎把广州地区全部的军队都调遣离开了,以至于到刘裕收复这里的时候该地区没多少兵力,而刘裕碍于接下来要防备刘毅,也没有继续增加这里的军队驻扎。

    这是外因,给李明能轻松席卷广州创造了条件。

    第二,人祸。卢循北伐,为了保证后勤,基本上把广州,交州地区老百姓的储备粮都搜刮走了,虽然说并没有大规模的百姓饿死事件,但很多人都是靠吃树皮,草根,抓老鼠过日子。

    这是内因,老百姓很多人都快活不下去了。

    第三,就是导火线了。

    虽然说很多老百姓在下一次收成之前活不下去了,但是这并不妨碍当地官吏去照常收取税收。

    李明的父母李九和郭氏因为没有粮食上交,被两个官吏打了,碰巧李明和自己的几个兄弟回来了,在一气之下,几个人下手没轻没重的,竟然打死了那两个人。

    民杀官吏,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啊。

    清醒过来之后,李明也知道这件事情没办法隐瞒下去了,因为那些官吏过来挨家挨户敲门问粮,很多人都知道,再加上那么多人打在一起,动静的确是很大。

    一来二去的,很多人都知道了,不过他们并没有觉得李明做错了什么,眼里不仅仅没有恐慌,反而是带着一些欢喜。

    李明他看出来了,看出来这些人眼里有一种期待,正因为如此,他发现了这里人心可用。

    既然如此,不如就反了吧。

    反了!

    当天,李明紧急集合了自己的五十多个兄弟,并且打起“杀豪强,分钱粮”的口号,一路上来投靠者,十之七八,当李明起义三天之后,整个苍梧郡都成为了他的囊中之物,并且他把当地的豪强官吏手里的粮食财产全部都分给了麾下,自己分文不取。

    正是因为李明的这个品质,所以苍梧郡之外,来投靠者,不绝于耳。

    到了6月25日那天,李明的大军已经发展到了五千余人,规模之大,让人惊奇。

    紧接着,李明对着其他地方拔出了自己的刀。

    六月底一直到七月底,短短一个月时间,李明向东顺江而下,连续攻克元溪,高要(今肇庆),兵峰直指广州城。

    紧接着,广州地方官全员溃逃,所以李明就大摇大摆的进入了广州城,基本上不费吹灰之力获得了广州省府。

    紧接着,周围各地,向南的新夷(今江平),思平,临允,安宁,望风而降,纷纷转向李明麾下。

    向北的中宿,封阳同样如此,李明起义军势力,可见一斑。

    八月二十七日,李明已经拥有了接近两万的军队,并且率领一万五千的步骑兵,来到了博罗城下,仅仅两天,就拿下了这里,随后兵分两路,一路东进,一天攻克欣乐,一路南下,两天攻克东官郡。

    这时候,李明的目光再次东望,看见了最后一个晋军据点,海丰。

    当然了,他看见的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海丰,还有那个已经起兵数年,并且两次抵御刘裕的吴承宗势力。

    这时候,他并没有直接把瑟瑟发抖的海丰摧毁,而是把他留了下来,带领大军西进。

    他很聪明,知道和吴承宗的势力范围接壤并不是什么好事情,所以就空出一个地方,作为缓冲带。

    就在这几个月时间里面,李明胡作非为,可是不管是刘裕还是刘毅都在按兵不动,他们都不想在这个时候消耗自己的实力——除非李明吃饱了撑的北伐他们其中任何一方。

    此时此刻,李明依然没有收手,并且再次集合一万多人,从九月中旬一直到十一月底,他连续拿下了猛陵,安沂,郁林(今广西桂平),阿林,兴道,宁浦,合浦郡,平山。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地方基本上都是两广地区珠江两岸也是农业发达地区。

    这时候的李明可以说是一方土霸王了,左右拥有几百里地区,并且一路上因为没有遇见强悍的对手,以至于他开始有些目中无人,觉得朝廷军队也不过如此,而且那么久了,所谓的刘裕屁都不敢放一个,应该是打算放弃岭南地区了。

    想到这里,李明很开心,这时候,他麾下的谋臣陈望之直接上表,劝李明即位称王。

    陈望之,原荆州世家子弟,因为跟随桓玄反叛,失败之后,家族分崩离析,他本人也是逃之夭夭,来到了岭南讨生活,一直在高要地区活动,当李明大军来到的时候,他第一个投靠,李明看他是一个读书人,觉得可能有大用就留下来了。

    而现在,这个读书人竟然让他称王!

    这两个字李明是从来没有想过的,毕竟谁能想到他年初还是一个游手好闲的小混混,到了年底,竟然成为了称霸一方的大将军了。

    虽然说这时候李明拒绝了陈望之的建议,但是这个念头却一直在他心里挥之不去。

    他为什么不答应呢?原因很简单,陈望之上表之前为了以防万一,是独自一人给李明说的,李明根本不知道手底下那些人到底是什么想法。

    所以到了第二天,即十二月七日,陈望之在李明召开的议事大会上,再次上表,并且读出了他自己的想法。

    大致内容就是说李明出身高贵(说李明的祖上是李广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并且带领他们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那是因为天命所归,所以应该称王,这样子才能名正言顺的统治岭南,号令一方。

    陈望之读完了之后就直接磕头高呼万岁。

    这时候,在场的大部分都是李明的那些好兄弟和一些读书人,他们基本上也是没有意见,并且同样的下跪磕头,高呼大王万岁。

    他们都很清楚李明现在势如破竹,发展快速,而且李明称王的话,他们每个人都可以加官进爵发大财,在场的都可以混一个从龙之功,岂不美哉?

    但是,刚才我说的是大部分人跪下了,总体来说,有两个人没有跪下。

    一个叫林大,欣乐人,生于379年,天生力大无比,并且天生聪明,学什么都快,虽然出身穷苦人家,但是母亲是一个落魄贵族,也是有一些学问,所以林大这些年也是有一些学问,之所以跟随李明是因为欣乐闹饥荒,父母亲早已经去世,他有一个妻子和两个儿子,为了混口饭吃,加入起义军。

    并且因为他身强力壮,战斗力彪悍,李明对他极其看重,把自己的警卫工作交给他。

    另外一个,叫梁锐文,广州豪强子弟,生于364年,今年已经四十七岁了。

    因为是庶出,少年不得志,中年也没有混出来什么名堂,好在小时候读了五年私塾,并且一直都是书不离手。

    在李明拿下广州城之前,梁锐文并没有跟着自己的家族离开,而是让留在这里,安顿好妻儿之后,投靠起义军。

    由于梁锐文字写的好看,并且善于谋略,所以也是很快被李明提拔。

    正因为如此,他才感觉自己似乎看见了希望之光,感觉自己有可能踏上一条光明大道。

    可是现在那个该死的陈望之再说什么?称王?脑子锈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