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业帝国之崛起 » 第八章 生生不息

第八章 生生不息

    吴承宗很清楚,现在绝对不能在永嘉坐以待毙,必须外出抗敌,于是赌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亲自带着一千人北上埋伏刘裕北军,甘祖军一千南下,永嘉只留着吴承名和两百老弱残兵。

    这是真的要玩命了。

    这一场战役很容易描写,如下:

    8月1日,吴承宗军遇刘裕军一万,崩溃。同日下午,甘祖军损失惨重。

    8月3日,刘裕晋军浩浩荡荡的兵临城下,包围了永嘉,此时此刻,吴承宗只剩下一千三百人,其中有很多都是临时拉过来凑人数的。

    据说吴承宗在称帝后的某一天说到这件事情的时候都是有些后怕。

    晋军总攻,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吴承宗军会在这里全军覆没,而大业帝国也只是海市蜃楼,不存在的。

    时间过去了三天,永嘉已经损失了一半的兵力,就快要坚持不住了。

    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出来坏事情的人,举个例子,好比如岳飞,他北上把金人打得落花流水,可是秦桧的一句话,却让他陷入万劫不复的地步,直接改变了大宋帝国的命运。

    现在的情况有些相似,反正就是有人出来坏事情。

    8月6日,边境告急!

    后秦政权大军铁骑再次南下,合计三万左右。当时的后秦皇帝,是姚兴(366年~416年)在位时间394年-416,字子略,京兆郡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十六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后秦第二位皇帝,秦武昭帝姚苌嫡长子。

    他的政治和军事能力那是极其强悍,在击败前秦苻登后,正式即位,年号皇初,统一关陇地区,实现后秦、北魏、东晋三足鼎立。

    弘始元年(399年),率兵南伐东晋,攻陷洛阳,基本控制黄河、淮河、汉水流域。

    然而,在位后期穷兵黩武导致国力不足,苛捐杂税激化阶级矛盾。内部诸子争位,皇太子姚泓懦弱平庸,导致政局不稳,动摇了国本。

    此时此刻的姚兴也是因为看见了刘裕被南方的起义军搞得焦头烂额,就觉得这个汉人也不过如此,于是悍然出动军队,希望能拿下长江以北的河南地区,如果不行,那就掠夺一番,顺带恶心一下刘裕。

    姚兴的做法的确是深深地恶心到了刘裕,于是他只能放弃目前的战况,离开福建地区。

    有人会问,区区三万,何足挂齿?地方军足够了。

    可惜事实就是那么残酷,那时候的东晋不仅仅是只有一个刘裕,荆州地区有刘毅,司马休之,益州分裂,广州徐道覆,卢循虎视眈眈,刘裕就算是掌控了东晋朝廷也不过是得到了一张虎皮。

    没办法了,现在是两边都不好打了,胡骑大军浩浩荡荡,一路南下,直接逼近襄阳,荆州地区,然后绕到淮河一带。

    刘裕直接下令撤退,大军北上,留下五千人围永嘉。

    不管怎么说,对于刘裕来讲吴承宗只不过是个泥腿子,而后秦政权的铁骑才是最麻烦的。

    有人问,于大文怎么办?刘裕回答,带回去健康杀掉。

    这一切都没办法挽回了,现在的永嘉情况并不乐观。

    吴承名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他拥有着不下于甘祖,曹达(这个是后来的)的军事天赋,只不过吴承宗却一直都是把他当成自己那柔软,平凡的弟弟,从来不愿意让他冒险。

    他知道自己是在造反,随时都有可能死,他希望自己的弟弟可以活下来,保留他们吴家的一丝血脉。

    刘裕撤退的那一天吴承名私下带着三百骑兵,风风火火的打了出去。

    在外面的晋军差点反应不过来,双方交战,而吴承名率领的骑兵就好像一把利刃,直接切开了他们的防线,杀了出去。

    很快,他们追上了刘裕军后续部队,于大文就在里面。

    一开始吴承名是让人换上了晋军的服装,随后假装后续部队,最主要的是晋军将领并没有怀疑他们的身份。

    因为在他们看来吴军那些反贼此时此刻早已经被宋公打得落花流水,瑟瑟发抖了,自己不过去打他们就不错了,他们怎么还有胆子过来?

    可惜事实就是如此,吴承名打入宋军内部之后,搞清楚了于大文的位置之后,到了晚上,他们就开始四处放火,制造混乱。

    在吴承名的带领下,他们奇迹般的救出了于大文,我相信,当时的于大文是傻眼的。

    当刘裕听到这个消息的那一刻,气的说不出话来了,面对大火纷飞的军营,他极其惊愕。

    什么情况?发生了什么?是普通的火灾还是有人偷袭?紧接着,到了第二天刘裕才搞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

    此刻,刘裕仰天长叹。

    “贼不灭矣!”

    救出于大文的吴承名并没有立刻回去,而是在福建一带逛了一圈。

    8月11日,还在围困永嘉的五千晋军突然发现,有一支上万人的部队出现,他们发现了异常,紧接着立马摆开队形,一副要决一死战的样子。

    这时候于大文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他直接来到了两军阵前,气势嚣张的告诉晋军,他们的大将军刘裕昨天晚上已经死在了乱军之中了,不相信?那若非如此,他怎么能跑出来呢?

    不得不说,于大文的这些话动摇了整个晋军高层,他们都很清楚于大文已经被抓了,刘裕可是打算把他带回去健康斩首示众的,现在他出现在这里,莫非真的是宋公出现了意外吗?

    没有人敢赌,这时候军队里面也已经开始焦躁不安,对于于大文的话耿耿于怀,紧接着,发生了哗变。

    虽然说晋军高层很快就镇压了哗变,可是为了防止事情进一步恶化,于是他们选择了退兵,至此,吴承宗转危为安。

    仅接下来,在八月十九日,吴承名带着手下的人回到了永嘉,见到吴承宗,吴承宗很生气,因为吴承名擅自行动让他夜不能寐,生怕自己的弟弟出了什么事,但是看见他回来了也是很开心,同时也奇怪,那么多人吴承名是哪来的?

    吴承名告诉他,这些天他一直在周围招兵买马,这一路上他招了一千军,还带来了五千的百姓,最主要的是他故意制作许多的稻草人,树立起来,然后由主要的士兵在最前面,掩人耳目,所以看起来才会让晋军以为他们有一万多人。

    不得不说,吴承名这是在赌博,不过他赌对了,当然了,这也不算是赌,可以说是吴承名对于晋军高层心理的预判。

    而且这几天他还把吴小宁找到了,吴承宗愈发开心,他看着自己的弟弟,发现他好像已经不是当初那个让自己处处照顾的孩子了。

    与此同时,如果把目光放到刘裕身上,那就是有些惨了。

    这一战晋军精锐有了一定的损失,虽然说并没有伤害根本,可是如此大规模的战争都没有摧毁吴家割据势力,让他极其窝火。

    随后他连健康都没有回去,直接经过荆州地区,带领刘牢之调集好的三万精锐直接把入侵南方的三万前秦铁骑兵赶了回去。

    九月底,刘裕解了荆州之围,入驻樊城,震慑北方。

    在这段时间里面,吴承宗依靠唯一一个据点,永嘉,慢慢的发展了起来,九月中旬,攻克临海。

    十月中旬,攻克晋安,十一月初,攻打建安十二天,不克,退走。

    至此,吴承宗军一共掌控了临海——晋安一线地区,主要是沿海城市。

    但是这些地方不仅仅贫穷落后,而且人口稀少,虽然说第一次晋军三万大军被吴承宗击溃,让他们获得了巨大的人口红利,但是在刘裕进攻围剿的情况下,基本上消耗殆尽。

    所以现在的吴承宗割据势力,真的是一穷二白,人丁稀少,根据《业书,武帝传》记载,吴承宗为了掠夺人口,增加劳动力,多次带领小股军队进攻建安,东阳,会稽三个方向,强迫平民百姓举家迁徙。

    这一点可以说是很不人道,并不是一个长远发展的方法,因为不得人心,但是吴承宗之后也是极其努力的补救,那些被强迫迁徙的人按人头发放土地和农具,并且大幅度下降农税。

    这一系列的工作吴承宗做的有模有样的,勉强维持了自己的统治,并且为福建地区的开发做出了贡献。

    在吴承宗掠夺人口之前,三个郡人口加起来只不过是有户四千二百,有民一万三千余。

    算不上多,而一直到409年(东晋义熙五年)三月份,掠夺结束之后,该地区有户一万一千,有民三万余。

    翻倍的人口增长,也让吴承宗的军队扩充到了七千四百人。

    只不过这样的规模距离之前的大军还是差了很多,但也是无可奈何,因为当地生产力低下,无法供养大规模的军队。

    更何况那时候的沿海地区大部分都是经济落后,开发少的地区,被贴上了贫穷,未开化的标签。

    所以为了发展,吴承宗现在只剩下一条路走了。

    那就是再次拿下建安,向西扩张。

    可是不仅仅吴承宗知道建安的重要性,刘裕也很清楚,所以在包围永嘉地区的五千军队撤退之后,他就让其中的三千人在建安驻守,想死死的卡着吴承宗,让他无法进入内陆地区。

    在农耕社会,任何一个割据势力都不可能依靠沿海城市地区发展起来,如果非说有,恐怕元末张士诚算一个,但是那基本上也是建立在海运发达,并且东南地区开发已经完善。

    张士诚那时候的条件放在九百多年前的福建地区那是不存在的,所以吴承宗只剩下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拿下建安,开拓内陆地区。

    409年四月十二日,吴承宗派遣甘祖,吴承名带领五千步兵,八百骑兵,向建安发起进攻。

    当时建安的最高指挥官只是刘裕麾下的一名亲信偏将,顾海,面对五千多的吴军,他完全没有放在眼里,并且说“吴贼乌合之众,吾亲自出击,必斩敌首!”

    随后,吴承名带领的先锋军,八百骑兵在建安城外的遇见了顾海的主力部队。

    七百骑兵。

    一场遭遇战,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