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汉武盛世 » 平反昭雪

平反昭雪

    【外交攻势】

    李广利躲过了第一次灭族,却没有躲过第二次。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命中注定。李广利投降匈奴后,不仅得到了狐鹿姑单于善待,还迎娶了单于的女儿。

    李广利降了,是真心实意的降。

    身居高位的李广利,把汉朝的底细全部告诉了狐鹿姑。狐鹿姑这才知道,汉朝因巫蛊之祸,很是虚弱。既然汉朝虚弱,那他就要展示匈奴强势的一面,逼大汉皇帝和亲。

    狐鹿姑用很强势姿态给刘彻写了一封书信,让使者送到长安。

    信中的内容是这样的:

    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不为小礼以自烦。今欲与汉闿大关,取汉女为妻,岁给遗我糵酒万石,稷米五千斛,杂缯万匹,它如故约,则边不相盗。

    这段话翻译过来是什么意思呢?

    先说了目前格局:南边有大汉,北边有强胡。

    又说了匈奴的优越性:天之骄子。

    再提出议和条件:大汉送嫁公主入匈奴,每年给我糵酒万石,稷米五千斛,杂缯万匹。恢复到汉文帝时期,长城以北归匈奴,以南归汉。

    最后发出警告:若不接受这些条件,匈奴和大汉只能开战。

    刘彻为帝五十多年,与匈奴开战,打了四十多年。他送走了六位匈奴单于,如军臣、伊稚斜、乌维、詹师卢、呴犁湖、且鞮侯。

    刘彻用武力欺压匈奴,令其西遁,不敢争锋。尤其是霍去病,封狼居胥,饮马瀚海,是何等的骄傲。而今,却落得这般田地,实在是屈辱、窝囊之极。

    若是以往,狐鹿姑敢这样跟他说话,刘彻定会倾国之力,必扫荡匈奴。可惜,现在的大汉,已经不同往昔,若再战,定会引发更大的动荡。

    稍有不慎,大汉将会步秦朝后尘。

    若想要刘彻低头,接受这些屈辱条约,也是不可能。刘彻没有扣押匈奴使者,反而以帝王胸襟,派人将其护送回去,展开了外交攻势。

    汉使跟着匈奴使者去了单于王廷,当狐鹿姑得知汉朝皇帝没有答应他提出的条件,十分生气。

    然,生气归生气。

    狐鹿姑也很清醒,虚弱的大汉,依旧保持着对匈奴有压倒性的优势。一旦,大汉皇帝怒了,举兵来伐,对他而言,很难招架。

    狐鹿姑不敢出兵挑衅大汉,却可以诘难汉朝使者。于是,匈奴王廷又一次上演了激烈的外交争锋。

    狐鹿姑是匈奴大单于,用趾高气昂的语调问:汉朝,是礼仪之邦。我听李广利说,汉太子造反。这是为什么?

    这句话,听上去没有什么。但,里面包含了两个信息。

    其一,汉朝发生内乱,国政动荡。

    其二,汉朝大将李广利,已经真心实意投降匈奴。

    进而表达了嘲讽之意:你们汉朝是礼仪之邦,怎么发生了子造父的反。

    汉使是谁没有被史料记载,但,绝对是一位傲骨铮铮的大汉男儿。面对匈奴单于的讥讽、威逼,他丝毫不惧。

    大汉发生的那些事,已经不是什么秘密,想瞒,也瞒不住。既然不能瞒,那就大方承认。

    汉使先对刘据造反,进行了合理的解释:

    这场祸乱,不是太子和皇帝之间的斗争。而是,太子和丞相之间的斗争。太子出兵攻打丞相,丞相诬告太子谋反。这也是后来,丞相被诛杀的原因。

    汉使也用语言的艺术魅力,嘲讽匈奴:子弄父兵,罪当笞,小过耳。孰与冒顿单于身杀其父代立,常妻后母,禽兽行也。

    冒顿是草原上一位雄主,但,他鸣镝弑父,娶妻后母,做的那些事,可谓太不光彩。此时,被汉使拿出来说,狐鹿姑脸面无光。

    这场外交的言语交锋,狐鹿姑输了,输得很彻底。然,狐鹿姑也是要脸的人。他不能杀汉使泄愤,却可以扣押汉使。

    这一扣,就是三年。

    【令狐茂诉太子冤】

    匈奴这件事后,大汉这边又掀起了为太子鸣冤。

    巫蛊之祸,很多朝臣都认为太子是被冤枉的,但皇帝正在盛怒之下,没有一个官员敢站出来为太子喊冤。随着,刘屈髦被灭族,为太子鸣冤叫屈的人,越来越多。

    第一位上书鸣冤者,叫令狐茂。

    令狐茂,壶关人士,他还有一个官职:三老(掌管教化的乡官)。

    令狐茂听闻长安剧变,太子谋反。如今,皇帝正在雷霆之怒,没人敢为太子说话。令狐茂主动站出来为太子仗义执言。

    那怕,要他的命,灭他的族,他也要说话。

    于是,令狐茂给皇帝上书,被称为《诉太子冤》。

    这令狐茂不愧是教化百姓的三老,他用手中的笔,加上自己的文采,为太子鸣冤。

    先论证父、母与子之间的关系:

    父为天,母为地,儿子如同万物。天平地安,阴阳调和,万物就茂盛生长。家庭之中,父慈母爱儿子就孝顺。阴阳不和,万物就生长受阻。父子不和,家庭就会崩溃。

    得出一个结论:父亲不像父亲,儿子就会不像儿子;君主不像君主,臣子就会不像臣子,虽然有粮食,我哪能吃得到!

    以古人为例:虞舜最孝顺,却不合父亲瞽叟之意。孝己遭到诽谤,伯奇被流放,骨肉至亲,却父子彼此怀疑。

    发出一个呐喊: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是长期积累的毁谤产生的后果。

    得到结论:儿子没有不孝顺的,父亲却有不了解实情的。

    令狐茂话锋一转,论述巫蛊之祸:

    皇太子是汉王室的嫡嗣,将要继承万世基业,实行祖宗重托,论亲是皇帝的嫡长子。而,江充,不过是平民,里巷贱臣,陛下提拔他重用他,他竟借陛下的命令欺压迫害皇太子,虚伪奸诈,混淆是非,使亲生父子之间的交往隔绝不通。

    太子进不能见到皇上,退又被乱臣逼迫,独自冤情郁结,无处倾诉,忍不下满腔怨愤,奋起杀了江充,畏惧逃亡,这是儿子盗用父亲的军队来解救自身的危。

    令狐茂是有才学的人,利用皇帝喜爱的《诗》,来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来来往往的青蝇,停在篱笆上,平易近人的君子,不要听信谗言。谗言没有止境,将不断搅乱天下。

    跟着突出重点,为太子鸣冤:

    以前江充进谗言陷害卫太子,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他的罪行本来就该死。陛下不仔细考察,深责怪太子,盛怒之下调军队搜捕太子,三公只顾保住自己,聪明的人不敢劝说,能言善辩的人也不敢劝说。

    再以名人举例:如伍子胥竭尽忠诚遭受恶名,比干竭尽仁智只留下他的身躯,忠臣竭尽忠心不顾忌斧钺的诛杀,来陈述他愚昧的看法,为的是纠正君主的过失安定国家。

    最后提出一个建议:请陛下心情宽慰,稍稍念及父子之情,不要担心太子干坏事,赶快撤回军队,不要使太子长期逃亡。我满腔忠心,不惜微命,在建章门下等候皇上的治罪。

    通过阅读令狐茂上书的内容,其核心思想,有两点。

    其一,为什么会有这次宫廷流血事件。

    是因为皇帝无端怀疑太子,放纵江充欺凌太子,才导致太子奋起反抗。进而,得出一个结论:江充该死,太子无罪。

    其二,朝臣为什么不敢为太子说真话?

    是因为陛下宁可相信江充那样的小人,也不愿相信自己的儿子,对太子发雷霆之怒,兴通缉之罪,这让有识之士都不敢张口说话。

    令狐茂知道,自己说完这些话,不成功,等待他的结果,只有一个:死。

    为了心中的正义,司马茂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臣冒死进谏,陛下不听,我就在建章宫等候。陛下要杀,便杀。同时,告诉皇帝,你可以用武力堵住大臣之口,却堵不住天下人悠悠之口。

    然,一个奇怪的现象发生了。

    若是在平时,令狐茂如此大逆不道,定会被夷灭三族。而,刘彻没有杀他,反而,沉默了。他从这份奏书,看到了巫蛊之祸的真相。

    他真的做错了吗?

    若承认,又该如何结束这场动乱。同时,岂不是说他晚年太过昏聩,如桀纣之君。

    若不承认,他只能一错到底。千百年后,后人又会如何看他。

    事关皇帝颜面,刘彻只能静默处之。他虽没有采纳令狐茂之言,停止追捕太子。但,也没有将令狐茂当做典型,以杀之。

    令狐茂的上书,给刘彻提了一个醒。于是,刘彻翻阅因巫蛊之祸遭受牵连的卷宗。这不看、不查,不要紧。一看,一调查,刘彻才发现很多罪证都是人为捏造。

    他被骗了,被身边的人设计了。

    自诩英明神武的皇帝,被奸臣玩弄于鼓掌。

    那些因巫蛊之祸的肇事者,竟然是被人陷害,成为了受害者。刘彻想了一个问题:刘据死了,谁将获益。

    顺着这个问题去寻找答案,这个人就是老五刘髆。

    刘彻将目光放在了刘髆的母家李广利。又从李广利身边的人际关系查,又牵扯出了很多人。一场大阴谋诡计,开始浮出水面。

    随着,刘屈髦被杀,李广利被灭族,为太子鸣冤的人,又多了起来。这时,另外一个人物登场,为太子鸣冤。这个人,叫田千秋。

    【守陵人田千秋为太子鸣冤】

    田千秋,有一个显赫的家族背景。其先祖是战国时期,田氏齐国一脉。及至,田千秋时,他的祖辈迁徙到长陵(刘邦的帝王陵墓)。

    等到田千秋这一代早已失去往日的荣耀,因没资历、没背景,仕途极为坎坷。而他,有一份职业:高寝郎(供奉高祖陵寝)。

    田千秋祖上阔过,生于平庸,却不甘于平庸。

    巫蛊之祸,无论是支持皇太子刘据,还是支持刘屈髦,诸多权贵退出了历史舞台。刚开始,百姓认为是奸臣当道作乱,跟着仁厚的太子一起平叛,守护汉家社稷。怎知,剧情出现反转,皇帝还活着,是皇太子造反。

    当皇太子造反被镇压,画上句号时。剧情又出现了大反转,那些造反的人,结果成了受害者。

    田千秋见朝堂风向变了,要想富贵,出人头地,眼下就有一个机会:为太子鸣冤。

    当然,这样做的后果,稍有不慎,就会惹怒皇帝,被诛杀。

    田千秋做好了思想觉悟,鼓足勇气,踏出第一步:给皇帝上书为太子鸣冤。

    田千秋上书了这样内容: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罪哉!臣尝梦见一白头翁教臣言。

    田千秋上书这段话,有两个意思。

    其一,给太子的行为定性:罪当笞

    其二,利用鬼神论给自己造势。

    进而,表达出了一个核心思想:太子没有造反。

    那么,问题来了?

    太子没有谋反,逼杀太子的人,是功臣,还是罪臣。

    太子没罪,逼杀太子的人,才是真的有罪!

    当刘彻看到这封奏书,立马命人将田千秋召来问话。他倒要看看,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言论。

    就这样,替汉高祖守墓的田千秋,出现在皇帝的视野之中。

    对于,田千秋而言,皇帝的召见,不知是福,还是祸。既然踏出了为太子鸣冤那一步,他已经做好了被杀的准备。

    田千秋进入皇宫,见到了垂垂老矣的皇帝。

    刘彻见田千秋身长八尺有余,容貌英俊伟岸,对他的第一印象极其满意。初见之后,两人进行了深层次对话。

    刘彻听了田千秋的话之后,乃大感寤,说了这样一段话: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公独明其不然。此高庙神灵使公教我,公当遂为吾辅佐。

    这段话有一个核心思想:刘彻认可了田千秋上书的内容。

    田千秋的人生也引来了逆袭,被提拔为大鸿胪。谁能想到,田千秋因适宜为皇太子鸣冤,从底层的守墓人,位列九卿。

    这跨度,少有人能及。

    【为子平反】

    这次会谈后,皇帝也彻底醒了。

    因刘据确实有起兵的行为,这件事就被定义为谋反。但,刘彻了解自己的儿子,从始至终都不相信刘据是真的反了。

    哪怕,刘彻在愤怒的情况之时,下达平叛的命令。其用意也是想活捉刘据,问他为什么要反。怎知,事态失去了控制。更让刘彻没想到,反对太子的人,竟然会利用这个机会,斩尽杀绝。然,刘彻还要封赏那些极力平叛的人。

    刘彻秘密调查后,也发现了重大阴谋。

    因江充、刘屈髦之辈,他晚年失妻亡子,这是何等的悲凉。现在,他要为自己的儿子平反昭雪。凡是,参与捕杀者,一律处死。

    当田千秋因替皇太子鸣冤,被皇帝提拔为九卿。

    这个信号,朝臣岂能不懂。为皇太子鸣冤之势,犹如雨后春笋。这一刻,刘彻不打算忍了,开始全盘清算。

    罪魁祸首之一的江充,满门抄斩。

    搬弄是非的黄门苏文,烧死在横桥之上。

    曾在泉鸠里对太子兵刃相加的人,满门抄斩。

    那些参与陷害太子而立功封侯的人,如商丘成自杀,张富昌被贼人杀,李寿被朝廷诛杀。

    无论是与刘据交战的人,还是追杀刘据的人,皆诛除殆尽,牵连甚广。

    刘彻不仅诛杀了诬陷儿子的人,还修建思子宫以寄哀思。以及在湖县刘据死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归来望思之台,望而思之,期魂来归。

    巫蛊之祸,起源于朱安世告发公孙贺,结束于田千秋为皇太子鸣冤。这场巫蛊祸,死了太多的人。有支持皇太子的人,也有反对皇太子的人。

    若用阶段来划分,可以分为三个。

    祸起:

    公孙贺、公孙敬声、曹宗、卫伉、阳邑公主、诸邑公主等代表人物。

    祸中:

    卫子夫、刘据、赵破奴、韩说、江充等为代表人物。

    祸后:

    暴胜之、田仁、任安、刘屈髦、李广利、商丘成,以及追杀刘据获得升迁的人。

    巫蛊案,无疑是汉武帝时期,最大、最惨、涉及面最广的冤案。上至皇储、皇后、公主、三公九卿、两千石高官,下至平民,都被祸及。

    【探案小能手】

    巫蛊之祸,起于公孙贺被灭族,彻底结束于田千秋鸣冤。那么,这场祸乱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引发了诸多学者讨论,留下了很多观点。

    如,夺嫡之争。

    刘据为皇储,已经有三十多年。因为汉武帝太过霸道,其母卫子夫小心谨慎,舅舅卫青也是谦恭谨慎。故而,刘据养成这样个性:宽厚。

    刘据的性格与汉武帝不同,所以,他们父子做事的方式、方法也不相同。刘彻的言行,犹如当年的汉高祖,曾在某些场合,发表这样一个信息:子不类我。

    刘邦这四个字,引发了以吕太后与戚夫人之间的后宫争斗。那么,刘彻这句话,后宫有谁能与之争呢?

    据史料记载,刘彻有六个儿子。

    老二,早死。

    老三、老四不受宠。

    李夫人是汉武帝的遗憾,其子刘髆(老五),正得宠。

    钩弋夫人怀胎十四个月诞生的皇子刘弗陵(老六),有祥瑞的象征。

    此时,能够与刘据抗衡的实力,只有一位:刘髆。

    刘髆的舅舅李广利,是汉武帝重点培养接替卫青的人,又有两征大宛,两伐匈奴的战绩。李广利还有一个盟友:刘屈髦(汉相)。

    又比如,皇帝凉薄论。

    他们认为,巫蛊之祸,是汉武帝自导自演的一场戏。

    汉武帝晚年得子,又天降祥瑞。他对如尧降生的刘弗陵格外喜爱。他要扶持小儿子上位,就要废黜刘据,以及支持刘据的人。

    所以,借助江充,制造了这场悲惨的巫蛊之祸。

    如,奸佞当道。

    这里的奸佞,主要是以江充、苏文为主。若不是他们引发巫蛊,汉武帝晚年,也不会发生这件惨案。

    若,按照现代人探案手段。

    分析问题,会从最直接一点入手:谁获得利益最大。

    刘据死了,卫氏倒台。无疑,是刘髆获利,李氏登台。但,令人想不到的是,李氏投降匈奴,被灭族。最后继承汉武帝衣钵的人,却是小皇子刘弗陵。

    卫氏和李氏相争,没有获胜者。反而,成全了刘弗陵。

    汉武帝也是获益者,不仅将卫氏庞大的树枝连根拔起,还灭了李氏满门。

    从受益者动机来看,制造惨案的人,无疑是汉武帝和支持刘弗陵的人。而,有能力做这件事的人,唯有汉武帝本人。

    那么,事实真相,真的是如此?

    或许,是。

    或许,不是。

    我个人认为,巫蛊之祸的发起者,不应该是汉武帝。而是,以李广利、刘屈髦、江充为首,策划的一起,夺嫡之争。

    痴迷寻仙问道的汉武帝,最忌讳巫蛊。因为巫蛊,他杀了很多人,连自己的女儿都杀。此时,他已经病了,还不得不出宫养病。江充利用皇帝给的特权,制造巫蛊,以此搬倒太子刘据,以及支持者。

    江充不过是个弄臣,是一个负责办事的人。他的破坏力,杀伤力,远远不够。因他之故,导致刘据愤然反抗,斩江充、烧胡巫、杀韩说,事态失去控制,进一步升级。

    汉武帝之所以,对刘据起杀心,是刘屈髦派出的长史所言。平定叛乱后,刘彻从这件事醒悟过来,又诛杀了刘屈髦,除掉李广利。

    刘屈髦、李广利是策划者,江充、苏文是执行者。而,这场搬倒太子风波,却没想到懦弱的太子敢反抗?

    总之,从征和二年,公孙贺被杀,到征和三年田千秋为皇太子鸣冤。这场,巫蛊祸,总算落下了帷幕。

    而,汉武帝的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