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汉武盛世 » 大汉回不去了

大汉回不去了

    【再次远征匈奴】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秋,汉军三路出战。李广利损失惨重,李陵被俘,路傅德无功而返。面对惨败,刘彻不愿认输,再一次集结重兵,对抗匈奴。

    这一次,刘彻是动真格,非要打垮匈奴,誓不罢休。

    这时,且鞮侯仗着胜利余威,入侵雁门郡。

    刘彻没去找且鞮侯麻烦,反而且鞮侯主动侵汉。

    远征匈奴,迫在眉睫。否则,匈奴尝到甜头,刘彻四十年努力的劳动成果,将会当然无存。

    这场仗,不得打,也得打。

    刘彻大半生都在打仗,从不畏惧。

    匈奴要战,那就战。

    刘彻征发天下七科谪及勇敢士,集结了七万骑兵,十四万步兵。一场远征匈奴的战役计划,被提上了议程。

    经过大臣激烈讨论,刘彻拍板,出征将领的名单出来了。他们是李广利、韩说、路傅德、公孙敖。

    李广利两次担任主将出征。一次万里远征大宛,另一次千里突袭天山。他是外戚势力,也是刘彻重点培养的将领。此战匈奴,他自然要去。此战,李广利骑兵有七万人,步卒六万。

    韩说,出生在武将世家,其祖父是弓高侯韩颓当。他的武力值也很优秀,前有跟随卫青出战,因战功受封龙頟侯。后以待诏身份,担任横海将军,攻灭东越,受封为按道侯。

    韩说有出战匈奴的经验,还有灭东越的不世之功。是两次以战功封侯的男人,久经沙场老将。此次远征匈奴,刘彻给了他三万步卒。

    路傅德也是一位宽厚的沙场宿将,曾做为友军支援霍去病远征漠北,因功封侯。还有攻破南越的不世之功。一年前,还是征伐匈奴的三路军之一。这一次远征,刘彻给他将士万余人。

    公孙敖也是一位对战匈奴的老将。卫青出战匈奴那些事,他也曾积极参与。也曾因功封侯,也因败军失爵。尽管卫青多次提携他,奈何公孙敖再也无缘侯位。太初年间,公孙敖负责筑受降城,曾以劣势兵力抵挡住儿单于的大举进攻。一年前,又出师向西行进,抵达涿山,会师路傅德。这一次远征,刘彻给他一万骑兵,三万步兵。

    四位远征主将选拔出来,兵力分配完毕。接下来,要做一件事,如何作战。

    这一次远征作战,刘彻不仅是为了一雪前耻。同时,还要彻底打垮匈奴,北疆再无匈奴之患。为了能够更好完成任务,刘彻分四路出击。

    以李广利为贰师将军,负责主攻,兵出朔方郡,向西远征。

    以路傅德为强弩将军,兵出令居塞,向北行进,与李广利汇合。

    以韩说为游击将军,兵出五原,向西行进。

    以公孙敖为因吁(错别字)将军,兵出雁门,向西行进。

    战略部署完毕,开战前,刘彻给了公孙敖一个秘密任务:深入匈奴敌境,迎接李陵归国。

    话说,李陵惨败,下马被俘,这种行为令皇帝很愤怒。朝臣顺着皇帝的愤怒,诋毁李陵。太史公司马迁看不下去,仗义执言,替李陵分辩,被处于宫刑。

    有了司马迁被抓的典型案例,满朝文武没有人再敢替李陵说话。刘彻顺势,将李陵的母亲、妻儿,全部下狱。

    随着,时间的发展,刘彻怒气值渐消。冷静下来的刘彻也意识到,李陵以少击多,以步卒对战骑兵,斩杀匈奴万余人,的确有名将之姿,不负先祖之名。

    李陵之败,朝廷也有责任。若有其他将领接应,李陵也不至于穷途末路。

    冷静下来后的刘彻也意识到自己被愤怒冲昏头脑,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为了弥补自己的错误,敢说真话的司马迁,被释放出狱,担任中书令。

    至于,李陵的母亲和妻子,刘彻没有释放。若放了,岂不是说自己做错了。临行前,刘彻特意强调公孙敖深入匈奴腹地后,要想方设法迎回李陵。

    公孙敖从这件事,看到了一个信号:皇帝要为李陵平反。但,考虑到皇帝颜面,这件事只能秘密进行。

    看着这个跟随自己大半生的公孙敖,刘彻说了这样一句话:

    李陵出塞之时,朕本来诏令强弩都尉接应,只因受了这奸诈老将奏书的影响,改变了诏令,才使得李陵全军覆没。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刘彻意识到李陵事件,是无援军导致。而他,不认为是自己的责任,却把责任推给了路傅德。

    若皇帝当初能够倾听路傅德提出的新战略。或许,两路大军惨败之事,就不会发生。可,皇帝又怎会有错误呢?

    有错的人,只能是臣子。

    听到这句话,公孙敖吸了一口凉气。现在的皇帝,已经不是他曾经认识的皇帝。现在的皇帝,老了。还刚愎自用,听不进去任何逆心的话。

    皇帝将迎回李陵的任务交给他,若完不成,又会如何?想到此处,公孙敖打了一个冷颤。要做好这件事,象征着他要孤军深入。可,凭借他手中这点兵力,进入匈奴腹地,意味着什么。公孙敖不敢反对皇帝交给他的秘密任务,只能祈求自己运气好点。

    【且鞮侯备战】

    面对大汉的武力压境,且鞮侯没有屈服,而是选择迎战。

    此战,关乎匈奴生死存亡。

    他不能输,也输不起。

    一旦输了,匈奴再无立足之地。

    不仅大汉会轻视匈奴,就连东边的鲜卑、乌桓,西边的乌孙、西域诸国,北边的丁零等部落,也会蚕食鲸吞匈奴。

    要想打好这一仗,且鞮侯就要认真备战,调动一切可战人员做好战斗准备。不仅要认真备战,还要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更要分析汉军之势。

    据史料记载,且鞮侯做了这些准备。

    其一,动员能战、可战的兵力,得骑兵十万。

    其二,转移非战斗力人员,以及粮草辎重。

    其三,将战场选择在余水南岸,断自己退路,背水一战。

    其四,集中优势兵力,重拳出击,与大汉决战。

    汉军四路大军,二十一万将士,声势浩大而来。且鞮侯十万骑兵,列阵余水南安,以逸待劳。一场大战,正式拉开序幕。

    【余吾水之战】

    游击将军韩说,从五原出征,一路西去,没有遭遇匈奴人,无功而返。

    路傅德从令居塞北上,成功与李广利会师。

    公孙敖带着皇帝秘密使命出征,他的运气不好,深入匈奴腹地,遭遇了匈奴左贤王的主力。他率领的一万骑兵、三万步卒与左贤王主力,双方大战。

    公孙敖被围困,没有意外的话,只有两种结局:

    要么,战死;

    要么,投降。

    而,公孙敖运气出奇的好,就当他快要全军覆没,坚持不住之时,李广利率领主力赶到。大汉和匈奴,又陷入新的混战。

    公孙敖因得到主力救援,也从被围困当中,得以突出重围。

    且鞮侯见汉军都来了,也不甘示弱,率军与之大战。

    汉军这边只有七万骑兵,十多万步兵。而,匈奴以单于为首就有十万骑兵,还有左贤王、右贤王等其他部众参战,未统计人员。

    汉军人数虽占据优势,但,以步卒对战骑兵,显然处于劣势。一万匈奴骑兵,尚且恐怖,更何况匈奴至少有十几万之众。

    根据敌我双方的优劣之势,汉军这边的将领,没有选择与匈奴大决战。相反,他们选择,且战且退。

    这场被称为余吾水之战,打了十几天。以汉军撤退,而战事结束。

    这场仗,记载得稀里糊涂。

    公孙敖被围,损失惨重。

    李广利解围后,且战且退。

    大汉和匈奴打了十几天,大汉撤退,匈奴没有追击。

    这是为什么呢?

    汉军这边撤退,还能想明白。毕竟,匈奴有骑兵十多万,汉军骑兵只有七万,多是步兵。

    李陵能以五千步兵,对战数万骑兵,不落下风,斩敌万余人。这除了李陵个人优秀的军事才能,还有他率领的楚地精锐,以及强大的杀器弩。李陵能够创造奇迹,不代表汉军其他将领会这种打法。故而,保存有生力量,及时后撤是最佳选择。

    汉军来攻,交战后,选择撤退。这从侧面提现出一点:匈奴之势很强大。

    从战略来说,敌人退却,己方会抓住战机,主动出击。按照匈奴的个性,打得赢,他会打到底。打不赢,就会逃跑。可,这一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不追击撤离的汉军?

    结合相关史料,总算能够找到了答案。

    双方在余吾水,打了十几日,都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其中,且鞮侯也身负重创,熬到第二年就去世了。

    换句话说,这场大战,且鞮侯受伤了,且病情恶化严重。

    汉军撤离,且鞮侯也没精力追赶。而,李广利等人也不知道且鞮侯在战乱中受伤那些事。所以,才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双方打了十几天,汉军撤退,匈奴没有追击。

    此战,无疑是汉军败了。

    他们声势浩大,分四路出击。没有完成战略计划,击溃匈奴,撤军而还。

    这一仗,匈奴无疑获胜。

    虽没有取得大的战果,但,保住了自己的实力,并驱逐了汉军。

    这场仗,大汉打得很憋屈。当四路大军的战况传回长安,刘彻很生气。公孙敖怎么也没想到,出战匈奴被围,差点战死疆场。好不容易死战,得以脱困,活了下来。

    他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怎知,回到长安,皇帝毫不客气给他判了死罪。

    对于这个刑法,对公孙敖而言,不是第一次。关市之战、河西之战,他都遭受了这种刑法。然,那时候的他,有家族底蕴,还有卫青等人的帮扶。故而,能够拿出大量的钱财赎罪。

    此战,虽没有记载公孙敖伤亡状况,却能够达到被判死刑的标准,想必是败得凄惨。刘彻还是给了公孙敖开口的机会,问他为何会败得如此惨。

    公孙敖给出一个答案:遭遇匈奴主力。

    刘彻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有一万骑兵,三万步卒,那怕败得惨,也能斩杀一定可观的敌人。如此,方能功过相抵。然,公孙敖的惨败和取得的战果,成反比。

    刘彻又问了他有关李陵之事。

    公孙敖为了转移皇帝的愤怒,说了这样一句话:他从俘虏哪里得知,有一位李将军在替匈奴练兵。

    刘彻听到李将军三个字,首先认定他就是李陵。这下,皇帝彻底愤怒了。皇帝甚至认为,公孙敖之所以惨败,是因为李陵替匈奴练兵导致。

    败军之耻在前,李陵替匈奴练兵再后。刘彻希望越大,伤害就更大。刘彻下令,诛李陵三族。他的母亲、妻子、兄弟被杀。

    这一刻,李陵被永久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他也成为了世人唾骂的对象,皆以他为耻辱。就连李陵的出身地陇西一带士人,都以李陵不能死节,累及家族为耻,将他除名。

    从此,那个被俘虏异乡的李陵,背上了对君不忠,对家不孝,贯上了叛国贼的罪名。这个污点,伴随他一生,难以抹去。

    【李陵劝降苏武】

    李陵家族被诛杀的消息传到匈奴王廷,最高兴者莫过于且鞮侯单于。匈奴人崇尚英雄,敬重英雄。李陵对战匈奴的战绩,彻底征服且鞮侯。

    且鞮侯俘虏了李陵,并没有杀了他泄恨,也没有将他当做降将对待,更没有将他当做奴隶。相反,且鞮侯给李陵相当高的地位。

    且鞮侯为了招降李陵,不仅封他为右校王,还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他。

    李陵身陷匈奴,却也没有动摇心智。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归汉,再建功业。然,刘彻这一杀,彻底断绝了李陵归汉的信念。

    从此,李陵不是大汉的将军,而是匈奴的右校王,且鞮侯单于的妹夫。

    大战后的且鞮侯病情恶化,降服了李陵,他还要劝降另外一个人,他就是苏武。为了试探李陵是否真的归降匈奴,劝降苏武这件事,落在了李陵身上。

    李陵没有拒绝,前往北海,劝降苏武。

    苏武因卷入匈奴内政风波,被扣押,放逐北海牧羊。整天与羊群为伴,还要面对大型食肉动物的攻击。他也不知道来北海已经多少时日,每天做着同样的工作。

    这日,苏武牧羊,却看到远方有人骑马而来。等到为首的人走近,苏武看清来者,才发现对方是李陵。

    苏武和李陵,两人年龄相差无几,又曾担任侍中。两人在大汉,有些交情。李陵被俘匈奴,得知苏武被放逐北海。他想来找这位故人说话,但,又听说了苏武在匈奴的事迹,为自己行为感到羞愧。如今,他忠于的汉家天子,诛杀了他的母亲、妻子和兄弟。这一刻,李陵没有思想包袱。

    李陵和苏武没想到,他们二人会以这样的方式,这样的地点,这样的时间相见。他乡遇故知,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高兴。

    李陵命人置办酒席的完毕,两人对坐。

    此次,李陵见苏武只有一个目的:劝降。

    面对这位故人,李陵没有隐藏,开门见山地说道:单于知道我与子卿向来交情深厚,所以让我来劝说足下,单于随时欢迎你归降。

    苏武见李陵的性子一如既往的豪爽,其劝降方式,也是开诚布公。令苏武真的没想到,李陵这般铁骨铮铮的男儿,竟然真的投降了匈奴。若是飞将军在,又会如何骂这个不肖子孙。

    李陵读懂了苏武看着自己的那道眼神,代表着什么。他喝了一樽酒,放下酒樽,又说了这样一句话:汉朝,你终究不能回去。你在这无人之地受苦,谁又能知道你的气节?

    为了说动苏武,断绝他归汉的想法,李陵扩大他心中的仇恨,告诉他两个消息:

    其一,他的兄长苏嘉,因侍奉陛下下车时,不慎撞到柱子,折断车辕,被弹劾大不敬。苏嘉恐惧,用剑自杀。

    其二,他的弟弟苏贤跟随陛下前往河东祭祀地神。因宦官与黄门驸马争夺渡船,驸马被推落河中淹死。宦官潜逃,皇上令苏贤追捕,未能捕获。苏贤没办好陛下差事,服毒自尽。

    李陵见这两件事也没能动摇苏武归降之心,又告诉他两个不好的消息。

    其一,苏母去世。

    其二,妻子改嫁。

    李陵还说了一句经典的话: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苏武只是认真倾听,没有回答。

    李陵说着苏家的那些事,又让他想到了自己的不公待遇。李陵越想越悲,他要把埋藏在心底深处的话说了出来。

    如选择投降匈奴时,他的心情:

    我刚降匈奴时,因痛感自负于汉朝,又有负先祖英名。我的母亲被囚禁狱中,令我神思恍惚简直要发狂。难道你不想投降的心情,还超过我李陵么?

    又比如,当今的陛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陛下年事已高,法令失去定准,大臣无罪而被诛杀灭族的就有几十家。

    再比如,他为什么要降:

    当今的陛下,诛杀了他的母亲、妻子、兄弟。如今,他背上了诸多骂名。他还能忠于诛杀三族的大汉皇帝?

    李陵将自己心中的悲痛,对皇帝不满的那些事都说了出来。他看着苏武,反问了一句:连自己的安危都不能预料,你还为谁效什么忠。

    李陵劝降的方式,无疑是相当高明。

    先开诚布公,表达自己是来劝降。

    再摆出一些皇帝是如何对苏家的事实,又以其母死、妻改嫁,来断绝对方回归汉朝的信念。

    他说了自己降匈奴的感受,以此,来引发苏武感情上的共鸣。毕竟,他降,是谁造成的。

    又表达了,现在的大汉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值得他们为他效忠?

    李陵最后给出一个观点:降吧!

    苏武听完李陵说的那些话,感情上虽能理解李陵投降匈奴。但他的忠君爱国的观念,不认同李陵的做法。

    于是,苏武对李陵说了很多话。

    如苏氏父子为什么忠君:

    我苏家父子没有什么功德,只因皇上提拔,才官至将军,爵封彻侯。三兄弟因为父亲的萌荫,得以做陛下近侍。故而,苏氏三兄弟,甘愿为皇上肝脑涂地。

    又表明自己不降匈奴的立场:今天,我能丢了性命报效国家,那怕刀砍斧劈,赴汤蹈火,也甘心乐意。

    还说了什么叫忠君:臣子服事君主,就像儿子服侍父亲,子为父死,无所遗憾。

    最后,苏武表明心迹:你不要说了,我不会投降匈奴。

    李陵没想到苏武如此坚定,也不再多说什么。两人抛开这个话题,继续喝酒。这一喝,又过了几天。

    李陵又继续做苏武的思想工作。

    苏武见李陵没有断绝做他投降匈奴的思想工作,直接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早已做好必死的准备,右校王一定想让我降,就请结束今天的欢宴,让我死在你面前。

    苏武称呼李陵为右校王,主动疏远了两人之间的关系。

    其言下之意:

    你愿意做匈奴的右校王,我能够理解你的决定。

    我也希望你能够理解我宁可死,也不愿意投降匈奴的气节。

    这一刻,李陵劝降工作,彻底的失败了。

    曾几何时,他何尝不是与苏武一样的选择。

    现在,他投降了匈奴,一切都回不去了。

    如今,他只能做匈奴的右校王,背负骂名,屈辱的活着。而他苏武,继续做大汉的英雄,留名后世。

    从此,他们各位其主,分道扬镳。

    这一刻,李陵想通了。他不在做苏武投降匈奴的思想工作,而是给苏武最高的评价:你真是义士!我和卫律真是罪可滔天。

    李陵说完这句话,离开了北海,他无脸再见苏武。

    若皇帝,没有诛杀他的三族。

    他也会如苏武这般立场,思心归汉。

    可惜,他心目中的大汉,终究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