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汉武盛世 » 沈命法

沈命法

    【更改年号】

    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春,刘彻起兵二十多万,分四路出击,远征匈奴。此战,没能达到皇帝想要看到的战果。甚至可以说,遭遇惨败。

    仗,打成这样,皇帝很生气。

    公孙敖被抓典型,被判死刑。公孙敖没有钱财,用来赎罪。只能用诈死的方式,逃亡民间,隐姓埋名。

    按照刘彻锲而不舍的精神,此次远征匈奴失利,他会再次集结兵力,对匈奴作战。然,不是皇帝不想,而是不能。

    二十多万将士远征无果,还付出了惨重代价。若再集结兵力,劳师远征,定会引发国内动荡。既然不能远征,那就做好对内的工作。

    刘彻做了第一件事:改年号。

    想当初,刘彻因李广利远征大宛,而得汗血天马,故而,将自己的年号,改成天汉。这四年,对刘彻而言,显然是在走下坡路。

    两次远征匈奴,大汉损失惨重。这一刻,刘彻想起了卫、霍时代。

    卫青,七战匈奴,打出了汉家男儿的风采。

    霍去病,五战匈奴,封狼居胥,饮马瀚海。

    哪怕卫、霍退出名将生涯,刘彻也征战天下,开疆拓土,胜多败少。自从,卫青去后,他的功绩,不再显赫。

    回想过去的岁月,刘彻将自己的年号,改为太始(有回归本来开始之意)。这个年号,寄托着皇帝,战胜匈奴的那些事。

    【匈奴换主】

    这时,匈奴那边,也发生了剧变。在位五年的且鞮侯单于,突然去世。对于,且鞮侯的死,留下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病死。

    且鞮侯历经五朝,年龄大了。所以啊!身体不好,因病去世。

    第二种观点:因战受伤而死。

    且鞮侯在位五年,却被誉为匈奴的中兴之主。

    他在位期间与大汉打了两场大硬仗。天山击败李广利,俘降李陵。余吾水之战,击溃汉军大举来息。

    漠北之战,匈奴被打怕了。从伊稚斜开始,历经乌维、詹师卢、呴犁湖四位单于,都不敢与大汉大规模交战。且鞮侯敢战,还获得了胜利,无疑恢复了匈奴往日对战大汉的信心。

    怎知,且鞮侯余吾水之战后,就死了。他的去世,引发了匈奴内部不稳,局势动荡。

    且鞮侯有两子,大儿子被任命为左贤王,小儿子被任命为左大将。按照匈奴单于继承资格,单于死后,继承人是左贤王。

    且鞮侯也曾留下遗嘱,立大儿子为新的单于。然,他没有等到大儿子,就突然去世了。

    匈奴高层聚在一起商议,根据且鞮侯立下的遗嘱,也打算立左贤王为新的单于。诏令传给左贤王,却迟迟不见左贤王来王廷袭封。

    这时,传出了一个风声。

    说左贤王因与汉军交战,也受了伤。

    匈奴高层误认为左贤王病了,甚至认为他也暴毙。要不然,他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来单于王廷袭封,为且鞮侯送葬。

    左贤王没出现,他袭封的资格,被匈奴高层剥夺。且鞮侯的小儿子左大将,成为了新的单于人选。

    于是,且鞮侯的小儿子左大将,被立为新的单于。

    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做了什么,导致左贤王没有接到父亲且鞮侯去世的消息。等到他证实父亲已经去世,按理说,他应该去王廷袭爵。

    这时,左贤王得知弟弟左大将被立为新的单于。去了,不仅两兄弟反目成仇,还会引发新的动乱。为了大局,左贤王做了一个决定:让位于弟弟。

    左大将成为单于后,得知哥哥左贤王没病。之所以,没来袭封,是被人使了手段。左大将把原本属于哥哥的单于之位,还了回去。

    左大将相让,这本是兄友弟恭的典范,令后人传颂。然而,参杂了政治因素,就容易往其他方向想。

    消息传到左贤王哪里,显然左贤王不信。多少人为了这个位置,不惜手足相残,哪有半点亲情,更别说相让。

    有问题,一定有问题。

    对方是有意试探?还是另有图谋。或者说,单于王廷正在酝酿一场更大的阴谋。自己去了,还有命活吗?

    这一刻,左贤王没有因为弟弟的礼让感到高兴。相反,他迟疑了,认为有欺诈,以病推迟。与其为了单于之位,丢掉性命。还不如,做一个左贤王。

    左大将理解左贤王的顾虑,但,他是真心相让。为了表明诚意,亲自找到左贤王,说了一句话:你病死了,在把单于之位传给我。

    左贤王见弟弟是真的相让,这才打消疑虑,袭爵单于之位,他被称为狐鹿姑单于,也是匈奴第十位大单于。

    狐鹿姑成为大单于后,提拔弟弟左大将为左贤王,向匈奴宣告,自己去世后,他就是自己的继承人。

    匈奴因单于之位,引发的内乱。这一刻,得到了平息。匈奴在狐鹿姑单于和左贤王共同治理下,局势总算稳定下来。

    【绣衣御史:平定关东盗贼】

    匈奴那边问题多多,大汉这边,问题也不少。刘彻之所以没有再次征调兵力,远征匈奴。其中,就是国内引发了很多叛乱。

    据史料记载,从李广利远征大宛开始到余吾水之战结束,这八年超负荷的战役,使得赋税徭役繁重,农民相继流亡。进而引发了社会动荡,盗贼滋起。

    如泰山、琅邪的徐勃,南阳的梅免、百政,楚的段中、杜少,燕赵之间的坚卢、范主,同时举事,震动全国。

    大群至数千人,擅自号,攻城邑,取库兵,释死罪,缚辱郡太守、都尉,杀二千石,为檄告县趣具食。小群以百数,掠卤乡里者,不可胜数。

    盗贼之势,犹如雨后春笋。一时间,大汉境内狼烟四起。大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势,再次上演。

    事情严重程度已经发展到了攻城略地,要是再恶劣一点,恐怕就和秦末天下大乱没多大区别。刘彻当政四十多年,文治武功显赫,怎能让这种情况恶化下去。故而,他只有一个政策:杀。

    剿灭盗贼这件事,刘彻交给御史中丞、丞相长史。然,盗贼之势太大。御史中丞和丞相长史不能平定关东盗贼之患。

    大秦正因为没有及时平定诸侯起义,才落得历经二世而亡。而,刘彻不是秦二世,他是大汉最有作为的皇帝。

    关东盗贼猖獗,绝不能姑息。

    刘彻勃然大怒之时,决定大举用武力平定叛乱。负责平叛的人,主要有四人:暴胜之、张德、范昆、王贺。

    因这些人穿着绣衣,故而,他们被称为绣衣御史。这里,主要介绍两个人,一位叫暴胜之,另一位叫王贺。

    【暴胜之以杀,威震州郡】

    暴胜之,河东郡人,其他事迹不详。记载中,他有个官职:直使御史。

    为了此次平叛顺利,刘彻给了他便宜行事之权,斩杀两千石高官,不用奏请。

    暴胜之东进,追捕盗贼,有一身这样的装束:身穿绣衣,手持斧头。

    他用的方式:杀。

    据史料记载,暴胜之根据地方官吏上交朝廷以供军用的多寡进行处置,刺史、郡守、二千石以下,凡捕杀不力者,均以军法诛死,以至大州斩杀官吏及连坐者达万余人。

    暴胜之以杀的方式,威震州郡,名声迅速传开。

    不仅如此,暴胜之还有一项特技:知人之誉。

    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说,很多人称赞他,誉他如伯乐,能够识别千里马一样,识别人才。

    这次督捕盗贼,他发现了两个人物,一个叫王诉,另一个叫隽不疑。

    王诉,济南人,从郡县小吏,苦熬资历,累计功劳,被升为被阳县令。

    暴胜之东进,巡查到被阳。被阳县令王诉因过,被判处死刑,押赴刑场。王诉已被解开衣服,身子伏在铡刀上面的砧板上,即将问斩。

    面对生死,情急之下,王诉连忙发挥大脑的能动性,充分发挥语言艺术魅力,仰起头说了这样一段话:

    使君掌管生杀权柄,威震郡国,再杀一个王诉,也不能增加威名,不如根据情况有所宽缓,以彰显使君恩德仁恕,让我尽死力报答。

    这句话翻译过来,他的意识是说,你用杀的方式,已经威震郡国。杀我,也不能增加威名。不杀我,不仅能够彰显你的恩德仁恕,还会得到我的忠心追随。

    言下之意,给我一次将功赎罪的机会。

    暴胜之杀了那么多人,唯独王诉敢说出这一番话。正是这番话,让暴胜之感到了王诉不一般,赦免了他的死罪。

    不仅如此,暴胜之与王诉结为厚交。当暴胜之完成使命回京,向皇上推荐了王诉。刘彻重用,提拔王诉为右辅都尉,守右扶风。

    谁能想到,后来的王诉,扶摇直上。在汉昭帝时,担任御使大夫,升迁丞相,被封为宜春侯。王诉的儿子王谭,还参与了罢黜汉废帝刘贺,拥立汉宣帝刘病已,被追封六百户。王诉还有一个曾孙女,嫁给了王莽(篡汉者)。这是后话了。

    隽不疑,渤海郡人,因精通《春秋》,担任了一个官职:郡文学(指专司所辖地域的教育行政事务)。

    隽不疑在郡文学这个工作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因学识渊博,为人正派,言行举止遵循礼仪法度,被人称颂,堪为世表,声名闻于州郡。

    暴胜之东进,抵达渤海(汉文帝十五年废黜河间国,将其东部设为渤海郡),早就听说了隽不疑贤良的名声。来到渤海郡,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去请隽不疑前来相见。

    此时,暴胜之杀了很多人,震动州郡,派人去请隽不疑,是什么意思没人知道。

    正所谓,君子坦荡荡。

    隽不疑前去赴约,还有这样一身打扮:戴进贤冠,带櫑具剑,身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前往。

    然,令隽不疑没想到,一个意外发了。

    暴胜之杀了很多人,有很多仇家。进入他府邸前,有个流程:卸剑。

    隽不疑来到府邸,被守卫要求卸剑。若是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定会老老实实照办。然,隽不疑很有脾气,也不怕冲撞暴胜之,说了这样一段话:剑者,君子武备,所以卫身,不可解。请退。

    这段话意思是说:剑是君子的武器,是用来护身的,不能随便解下来。如果你们一定要我解下佩剑,才让我进入去,请允许我现在就告辞吧。

    这番话,说得合情合理,也有威逼的意思。你要我卸剑,我就不进去。

    守卫也是第一次遇到这种突发情况,第一时间,上报给了暴胜之。

    暴胜之听说隽不疑来了,打开大门,望见隽不疑容貌严肃,神态自信,衣冠整齐庄重,连鞋子都没穿,前来迎接。

    等到进入客厅,隽不疑登堂坐定,从容不迫先说了客套话:我虽然身处沿海地区,却很早就耳闻暴公子之名,直到今天才有幸,得以相见。(窃伏海濒,闻暴公子久矣,今乃承颜接辞。)

    随后,进入主题,谈论为官之道:

    为官,太刚则易受挫,太弱则易荒废政务,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在实施威严的同时给予恩惠,这样就能够建功立业,永保其位。(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永终天禄。)

    暴胜之真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他只知道用杀的方式,震慑天下。殊不知这样会四处树敌。一旦,自己势弱,没有皇帝支持,等待他的又会是什么。

    有名望的读书人,说的话,总会令人受益匪浅。

    暴胜之受教了,不仅恭敬接受了来自隽不疑的劝诫,还拿出了最高的礼仪接见。

    当然,暴胜之找隽不疑来,是为了解决他遇到的问题:当下形势,应采取哪些措施和手段。

    隽不疑说了什么,史料没有记载。但,他说的话,令暴胜之,以及他从各州郡选拔出来的幕僚,出现一个举动:震惊叹服。

    这场见面,直到夜深,才散场。

    这样优秀的人才,自然得到暴胜之举荐。刘彻很满意,提拔隽不疑为青州刺史。当然,隽不疑的故事,远不及这些。汉昭帝时,他的故事更多。这里暂且,就不多说了。

    【王贺的那些事】

    暴胜之用杀的方式解决了盗贼叛乱,官吏不作为。这些事,也让他名声大震,政绩斐然。而,有一个人用了另外一种手段:施恩。

    这个人,叫王贺。

    王贺,东平陵人,官至绣衣御史。他的家世背景很强大,曾祖父是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之一的济北王田安(齐国末代君主齐王建一脉)。

    楚汉争霸,田安退了历史舞台。其儿子为了远离纷争,改了名字,被后人称为王始。

    王始不仅在乱世中存活,还将家学渊源发扬光大,更注重后代子孙的家庭教育。其子,王遂在父亲的教导下,博学多识,成为了一代名士。因擅长医学,得以进入齐王府(刘邦的大儿子刘肥)跟前效力。

    王贺有这个背景,得以出仕,官居御史。

    这时,因天下征伐不断,民不堪驱使,群起抗争。王贺也是缉捕盗贼人员之一。他的职责是巡查魏郡。

    然,王贺行事平和、厚道。见百姓因战事频发,为了生存,不得已走上流寇这条道路。遇畏葸不前、临阵脱逃者往往纵而不杀。

    王贺遂以奉使不称职,被免官,曾自我解嘲说了这样一段话:吾闻活千人有封子孙,吾所活者万余人,后世其兴乎!

    怎知,王贺一言成谶,他的儿子王禁,生了八子四女。其中,有一个女儿叫王政君(汉元帝的皇后),开启了王氏外戚时代。其孙子王莽篡汉,以另外一种方式终结了西汉王朝。

    此时的刘彻,绝对想不到。王诉的曾孙女王咸,嫁给了被罢官王贺的曾孙子王莽。最终,西汉帝王家,落在了王莽手中,这是以后的故事。

    【沈命法】

    诸郡叛乱四起,以暴胜之、王贺、张德、范昆等人的打击下,形势得到控制。然,用杀的方式,很难治本。得到了这样一个效果:散卒失亡,复聚党阻山林,往往而群,无可奈何。

    为了更好的督捕盗贼,调动官吏的积极性,朝廷商议后,出台相关法律,被称为《沈命法》。

    该项法律的内容是这样的:

    盗贼兴起,而没有发觉。发觉,而不去剿捕。剿捕盗贼的数量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各级主管官吏将受到严惩。二千石及以下的一律处死。

    简单说,这道法令就两个字:追责。

    郡守以下各级地方官吏,不得隐匿盗贼,并且要及时发觉捕捉归案,如未发觉或未全部捕获,依《沈命法》有关郡守以下官吏皆处死刑。

    朝廷制定的沈命法,本意是以死刑来威慑和敦促地方官吏在捕盗上积极认真,不要玩忽职守。可,这道法令却使主要贯彻执行者难逃死刑。

    立法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平定盗贼叛乱。奈何,这项法律没有从实际出发,考虑诸多因素。故而,又出现了这样一个状况:因为新法苛刻,出现官吏上下相匿,盗贼越捕越多。

    新法过于严苛,在推行之后,令小吏畏诛。

    为了活命,哪怕发现了盗贼,也因害怕不能全部捕获而不敢上报。各郡官吏因害怕受到牵连,也让下属不要报告。因此,盗贼越来越多,而地方官上下串通,隐瞒不报,以应付朝廷之法。谁能想到为了尽快平息盗贼祸乱的政令,却埋下了更大的隐患。

    而,长安也引发了新的危机:粮食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