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汉武盛世 » 李陵之悲

李陵之悲

    【来自大汉皇帝的愤怒】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使苏武奉大汉皇帝的命令,率领一百多人,出使匈奴。因卷入匈奴内政,被放逐北海牧羊。

    一百多人去了匈奴,一去不返。这显然是打大汉皇帝的脸。

    苏武被扣押,大汉很难与匈奴走上和平道路。

    和平道路行不通,那就只有武力解决问题。

    这一刻,刘彻怒了。

    他要匈奴的新单于,见识一下,来自大汉皇帝的愤怒。

    打,必须打。

    一场针对匈奴作战的计划,被提上议程。

    这次会议解决了三个问题:

    其一,以谁为将,征伐匈奴。

    经过朝臣讨论后,出战人员的名单出来了。以李广利为主将,负责进攻。以李陵为策应,负责辎重。

    其二,出征地点:天山。

    鉴于匈奴将王廷西迁,是为了控制西域。

    这一次,大汉出征,就要斩断匈奴的念想,彻底击败匈奴。

    经过商讨,众人认为应该将战场放在天山。

    天山是右贤王的势力范围,北边是乌孙,南边是西域诸国。一旦拿下天山这个战略地点,就可以联合乌孙、西域,一起进攻匈奴。大汉从东向西横扫,乌孙和西域诸国从西向东,双方会师单于王廷。匈奴,安能生存。

    其三,作战人数。

    鉴于右贤王之势,以及天山的地势,不适合数十万大军同时作战。经过朝臣讨论,得出一个大概的数字:三万。

    太初二年(公元前99年)夏,刘彻以李广利为将,率领三万骑兵,远征天山。

    在刘彻的眼里,李广利能够胜任这个任务,完成他的大战略。毕竟,李广利能够两次万里远征大宛,逼杀大宛王,尽善汗血马。

    李广利也能完成,这次千里远征。

    当作战计划颁布下去,发生了一个意外:李陵拒绝出征。

    【李陵成长那些事】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陇西成纪李氏一族,出生了一个婴儿。由于这个婴儿出生时,其父已经去世。换句话说,这个婴儿是遗腹子。

    这个遗腹子,被取名叫李陵。

    李陵的父亲,叫李当户。他的祖父,是大汉王朝赫赫有名的飞将军李广。

    李广长子早死,对这个孙子格外重视。李陵在祖父膝下长大,接受教育。李家男儿善骑射,这门功课,李陵也要认真学习。

    李广边郡太守那些生涯,用战功打出了飞将军的威名,也耳濡目染影响着孙子李陵。

    简单说,李陵出生在将门之家。

    陇西李氏一脉,有飞将军李广,还有战功封侯且官居汉相的李蔡。李家,在汉武帝时期,武将排行榜上很有名声。

    然,因为一场战争,改变了李家的命运。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大汉以卫青、霍去病发动远征漠北之战。此战,年过花甲的飞将军李广为了封侯的愿望,主动请命出战。

    奈何,李广迷路,错失封侯良机,不愿受辱,自刎而死。

    李广死了,其子李敢(跟随霍去病因功封侯)也死了。李敢虽说是被霍去病射杀,但官方给出的结论被鹿撞死。

    李家先失去李广,又痛失李敢,后李蔡也因侵占庙案被杀。曾经显赫的李家,只剩下李陵、李禹(李敢的儿子)。

    李陵见证了祖父、叔父的荣耀,也目睹了他们的结局。

    此时,李陵才十六岁。

    李陵年龄虽小,但,不能颓废。他要继承了祖父的勇武,实现战功封侯的夙愿。也要承担起振兴家族的责任和使命。

    李陵因为家族蒙阴,踏上了仕途之路。

    有了第一个官职:侍中。

    李陵在这个岗位上,干得不错,又获得升迁,迎来了第二个官职:建章监。

    李陵善骑射,又善待他人,礼贤下士,逐渐名声显露,被人称赞。他在建章的事迹,也传到了皇帝哪里。

    刘彻见李陵,有其祖父的风范,给了他一次历练的机会。

    李陵率八百骑兵,深入匈奴腹地两千里,抵达居延海,侦查地形。这次工作十分顺利,没有遇到匈奴人,平安归来。

    刘彻得到李陵的工作汇报,相当满意,提拔他为骑都尉。

    李陵还有一份工作: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

    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李广利远征大宛,率军归国。刘彻很高兴,指派李陵率五校前往居延泽迎接。

    随后,驻军张掖,防备匈奴。

    【新的战略】

    李广利有远征大宛之功,还被封为海西侯。皇帝将远征天山这件事交给李广利,令李陵负责辎重。李陵应该接受刘彻指派的任务,为什么会拒绝呢?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

    李广利和李陵都姓李,但,出自陇西李家的李陵骨子里有属于自己的骄傲。要他为倡优出生的李广利押送辎重,这是很丢脸的一件事。换句话说,李陵不服李广利,为他负责辎重,感到耻辱。

    此时,李陵已经有二十六岁。

    他有李广的风范,自然要完成祖父封侯的夙愿,以及振兴家族的使命。负责辎重这件事,可不是好差事。做好了,没有奖赏。没做好,会遭受严厉的处罚。心高气傲的李陵,岂甘人后,给看不起的人,负责粮草辎重。

    李陵知晓皇帝的脾气,要拒绝,总要给出能够说服皇帝的理由。

    李陵做了一个举动:前往长安,在武台殿面见皇帝。

    他给出了这样一个理由:臣所率领的屯边将士,都是荆楚勇士、奇材、剑客,力可缚虎,射必中的,望能自成一军独当一面,到兰干山南边以分单于兵力。

    最后直接表明态度:请不要让我们负责替贰师将军运输粮草。

    刘彻精心制定的作战计划,被李陵打乱了,对方所想,岂能瞒得住他。故而,刘彻很生气说了一句:你是耻于做下属吧!

    但,刘彻没有责骂李陵,因为李陵说得对。匈奴很强大,就凭李广利手中的三万将士很难击溃匈奴。

    要想出其不意,攻破天山的匈奴,就需要有人能够牵制匈奴的势力,分散李广利的军事压力。尤其是单于麾下的主力军,最好也让左贤王的势力也被牵制住。

    李陵的话,又让刘彻脑海有了一个战略计划:声东击西。

    以少部分将士在匈奴东边制造攻打单于王廷的声势,实际上大汉的战略目标在匈奴的西边天山。这个战略,的确是好战略。无疑,李陵是做好的人选。

    但,刘彻要考虑一个问题:无兵可调。

    刘彻坦然告诉李陵自己的困境:我已经征调太多的兵马,没有多余的兵力给你,也没有多余的战马。

    李陵听出了皇帝话外的意思,你可以不为李广利的押送辎重,也可以出战匈奴。但,我没有多余的兵马给你。

    李陵是聪明人,顺势道:不须给马匹,臣愿以少击多,只用五千步兵直捣单于王庭。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说,李陵不要征调人马,也不要骑兵助阵,只用本部五千步兵,对战匈奴。

    李陵理解皇帝的苦衷,还提出以步兵对战匈奴骑兵的建议。这下,刘彻很高兴。李陵提出了新的战略,有他祖父的胆色。

    这样的要求,刘彻自然要满足。

    因为李陵之故,刘彻重新制定了新的战略计划。

    此次对战匈奴,兵分两路。

    李广利兵出酒泉,西进,远征天山的右贤王。李陵兵出张掖,北进,直捣匈奴王廷,牵制匈奴兵力。

    刘彻还是担心李陵五千骑兵不能获胜,又做了一个安排,让路傅德率军接应李陵。

    然,这次新的作战计划,又遭到一个人反对,他就是路傅德。

    【路傅德的战略】

    路傅德西河平州人,元狩四年,以北平郡太守的身份,远征漠北,成为霍去病的友军。此战,路傅德战功显赫,被封为符离侯。

    八年后(元鼎五年即公元前112年),又以伏波将军的身份参与平定南越之战,因功加封六百户。

    简单说,路傅德有对战匈奴的封侯战功,也有灭南越的不世之功。用一句话来形容:战场宿将,且战功彪炳千古。

    路傅德是用军功抵达武将巅峰的人。怎知,八年后(太初四年即公元前104年),路傅德因儿子犯下大逆之罪,遭受牵连,被判渎职罪,以削爵。

    路傅德以强弩都尉的身份,被发配到居延泽,以防备匈奴,开启了他戍边的军事生涯。

    路傅德从军功鼎峰,因子之罪,跌落谷底。然,路傅德虽被贬,但,他也干好皇帝交代的工作。不仅在居延泽屯兵,还修筑防御工作。其中,有一个边塞很重要,它叫遮虏障,位于居延北侧。

    路傅德修建的边塞,成为阻挡匈奴南下的一道屏障,保卫了河西走廊的安全。

    身为老将的路傅德为什么会反对刘彻提出的作战计划呢?

    史料记载了一个观点:路傅德是功勋卓著的老将,负责接应晚辈,深感为耻。对于,这个观点,我个人暂且保留。

    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原因呢?

    个人认为,路傅德曾与匈奴打过交道,又与霍去病征战匈奴,对匈奴有充分的了解。他之所以反对,是因为他根据战场积累下的经验,预估了朝廷新的作战计划,将会失败。

    路傅德有仁义、宽厚之称,他与李陵的祖父李广、叔父李敢,有很深的交情。尤其是李敢,还有并肩作战的同袍之情。

    他发现新的作战计划出现的问题,自然不会眼睁睁看着李陵去死。

    这次作战计划,有三个不对。

    其一,作战的季节。

    无论是卫青,还是霍去病,对匈奴用兵,习惯在春季。此时,匈奴战马,正处于繁衍生息之时,骑兵忙于其他事情。此时发动进攻,对匈奴打击是致命的。而秋季,恰恰相反,正是匈奴马肥兵强之时,不适合用兵。

    换句话说,路傅德认为出战的时机,不应该选择在秋季。

    其二,匈奴能够称霸草原,有一个强大战力:骑兵。

    李陵以步兵精锐,对战匈奴的精骑,尚未交战,已经失去先机。简单说,路傅德看到了李陵惨败。

    其三,李陵孤军深入,没有援军,此乃兵家大忌。

    路傅德发现问题,及时上奏皇帝。史料记载,路傅德写了这样一段话:现在刚进秋季,正值匈奴马肥之时,不可与之开战。

    害怕皇帝愤怒,路傅德又提了一个建议:臣希望留李陵等到春天,与他各率酒泉、张掖五千骑兵分别攻打东西浚稽山,必将获胜。

    【两道诏书】

    按理说,路傅德是一位战场丰富的老将。他有开疆、灭国的不世战功。他的意见,将会引起皇帝的高度重视。

    刘彻看到路傅德的奏章,认为他是来为李陵求情。第一反应大怒,认为李陵怯战,不敢出击匈奴。

    刘彻没有看到路傅德提出有关战略计划的宝贵意见。相反,认为李陵怯战,故意指使路傅德来做这件事。

    刘彻写了两道诏书,第一道是给路傅德,核心思想:训斥。

    朕让李陵负责押送粮草辎重,策应李广利远征天山。而,李陵主张,独率一军,牵制匈奴兵力,减轻李广利的压力。(其言下之意:这个战略计划,是李陵提出的)

    朕想给李陵兵马,李陵却想要以少击多。(其言下之意,是李陵主张这样打)

    匈奴入侵西河,你率军前往,保护遮钩营之道。(以匈奴入侵为借口,调离路傅德在居延的工作岗位。言下之意,你的上书,令朕很生气。)

    第二道诏书是给李陵的,其核心思想:速速北进。

    刘彻命令李陵,九月出兵。从张掖出兵,过居延塞,走遮虏鄣出塞,抵达浚稽山龙勒。观敌情,如无所见,则沿着浞野侯赵破奴走过的路线抵受降城休整,将情况用快马回朝报告。

    在诏书中,刘彻还特别加了一句:你与路博德说了些什么?一并上书说清楚。(言下之意,你说的那些话,做的那些事,朕很生气)

    刘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呢?

    其一,路傅德上书,让刘彻认为李陵怯战,不敢执行自己提出的战略。

    其二,这场战事,本来应该五月就开打。因李陵之故,被拖到九月。若依路傅德的建议,春天出兵。战事,将会拖到到下一年。

    刘彻急于打垮匈奴,彰显汉威,是不会让战事,一拖再拖。

    就这样,在刘彻的愤怒下,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秋,大汉三路出征,讨伐匈奴,这也是漠北之战(公元前119年)后,时隔二十一年大汉对匈奴大举用兵。

    此战,大汉兵分三路。

    第一路:主力。

    以李广利为主将,率三万骑兵,出酒泉,过敦煌,远征天山一带的匈奴。

    第二路:策应。

    以李陵为主将,率领五千步卒。他的路线是这样的:出发路线,张掖—居延—庶虏鄣—东浚稽山。

    归来路线,浚稽山—受降城。

    第三路:提防左贤王南下入侵。

    以路傅德为将,率军东进,清扫匈奴势力。他的路线是这样的:居延—西河—遮钩营道。

    【第一路大军:路傅德无功无过】

    汉军三路大军来袭,自然引起匈奴高度重视。

    且鞮侯刚继位,胜负对他来说,极为重要。

    赢了,他就是匈奴至高无上的大单于。

    若败了,他在匈奴的地位,岌岌可危。

    事关匈奴生存,且鞮侯不能输,也输不起。

    先来看路傅德这一路大军。

    路傅德从居延,沿着大汉修筑的边塞,一路往东走。他经过的势力范围,虽左贤王的领地。随着匈奴王廷向西迁徙,左贤王也将重心放在西边。

    路傅德一路东进,不曾遭遇匈奴,安全抵达西河,守卫钩营塞。虽无功,也无过,完成了皇帝交代的任务。

    【第二路大军:李广利先大胜,后惨败】

    李广利从酒泉出兵,出敦煌,突袭千里,打了右贤王一个措手不及。此战,李广利斩俘匈奴万余人。

    取得如此战果,李广利相当满意,回军途中,大意轻敌,遭遇匈奴主力。一场恶战,李广利伤亡惨重,还被匈奴围困数日,无法突围。

    李广利还面临一个恶劣情况:缺粮。

    情况继续恶劣,李广只有一个结局:非死即俘。

    这时,一个猛将诞生了,他叫赵充国。

    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赵充国出生在陇西上邽。随着,年龄长大,他有一个身份:骑士。

    后来,刘彻训练了一支精锐,取名羽林军。赵充国做身为六郡良家子,又擅长骑射,被补授为羽林卫士。

    赵充国在羽林卫期间,因为人沉着勇敢,谋略过人,且自少喜好将帅的气节,研习兵法,小有名声。而,赵充国还有一个特长:通晓四夷事务。

    漠北之战大胜,刘彻为了巩固战果,大举移民,屯居于东起朔方,西至令居,以巩固北方边防。二十八岁的赵充国做了一个决定:全家离开陇西,迁徙令居。

    远征天山,赵充国以假司马身份,随李广利出战。眼见,大军陷入绝境。一旦,情况继续恶劣下去,所有人都会死在这里。

    赵充国做了一个决定,招募勇士,得一百多人,组成敢死队突围。

    赵充国身先士卒,奋勇杀敌,身负二十多处伤。赵充国不顾伤情,继续冲锋。身边的将士,也受到他的感染,越战越勇。

    匈奴没见过这种打法,被赵充国等人的冲锋气势吓住了,不敢争锋。赵充国拼死才为大军,杀出一条血路。李广利才得以突围,三万将士出征,伤亡十之六七,可谓惨重。

    【第三路大军:苦战】

    李陵率五千步卒,装备精良,踏上北征匈奴。李陵从遮障塞,一路北行三十多天,深入腹地两千里,抵达皇帝给他制定的战略地:浚稽山。

    李陵在浚稽山安营扎寨,将所经过的山川地形绘制成图。并让斥候陈步乐,带着地图回到长安,向皇帝汇报工作成果。

    陈步乐回到长安,被皇帝召见。陈步乐拿出李陵的劳动成果,还陈说李陵带兵有方,得到将士死力效命。

    刘彻听后很高兴,送信回来的陈步乐,被破格提拔为郎官。

    殊不知,陈步乐刚走。不久后,李陵遭遇了匈奴的主力,且是匈奴单于且鞮侯亲自率领。

    李陵与匈奴之间的第一场大战,拉开了帷幕,被称为:浚稽山之战。

    李陵不愧有祖父遗风,具有身为一位合格名将的基本因素《战果风云人物:列举了身为名将的几要素》。

    面对且鞮侯单于亲率的三万多骑兵围困,李陵临危不惧,摆下军阵迎战。

    据史料记载,李陵的军阵是这样做的:先抢占有利地势,将大军驻扎在两山之间,以环刚车作为营垒。

    李陵一马当先,站在营垒前,摆开队伍。前排持戟和盾,后排用弓和弩。

    击鼓为进攻,鸣金为收兵。

    这时,体现出了李陵平时训练将士的成果。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匈奴来攻。

    且鞮侯见汉军不足万人,仗着自己人多势众,发起了第一次猛烈进攻。一场被列入战争史上,以步兵对战骑兵的经典战役呈现在众人面前。

    面对匈奴大军来袭,李陵沉着应对。等到匈奴进入射程范围,李陵亮出了针对匈奴的大杀器:弩。

    李陵千驽齐发,成千上万的箭矢,如雨点般袭向匈奴。

    只见匈奴,成片掉入马下,损失惨重。匈奴从进攻,变成退却防守。汉军从防守,发起进攻,斩杀匈奴数千人。

    第一回合,李陵胜。

    且鞮侯轻视汉军人少,才吃了大亏。这口恶气,安能忍下。同时,他也意识到眼前的汉军战力惊人。六倍的力量,拿不下汉军,那就继续加倍。不灭这支军队,日后,如何在匈奴建立威信。

    为了灭掉这支汉军,且鞮侯不惜一切代价,立马派人给左、右贤王传达命令,速速集结可战军力,攻灭汉军。左、右贤王响应汉军号召,动员兵力前来参战。三部兵力合在一起,有八万多骑兵。

    李陵人数只有五千,焉能对战兵力比他多十六倍的匈奴骑兵。

    打不赢,要想保全这支孤军,就要边战边撤。一旦,匈奴合围,弹尽粮绝,等待他的只有一条路:全军覆没。

    李陵果断下令,往南撤军。

    且鞮侯穷追不舍,连追几天,将汉军困在山谷之中。

    连日苦战,面对十倍多的匈奴,汉军也伤亡惨重。为了应对匈奴攻势,李陵对伤兵又进行了安置。如三处受伤者,用车载;二处受伤者,驾车;一创者,继续战斗。

    李陵发现一个问题:汉军士气低落。

    很快,李陵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军中藏匿女人。

    为了鼓舞将士死战,李陵做了一件事:将军中的女子找出来,全部斩杀。

    于是,李陵和且鞮侯单于第二场大战爆发,被称为山谷之战。

    李陵斩杀军中女子,震慑军中将士。第二天作战,士气大振,又斩杀匈奴三千多人。

    第二个回合,李陵再胜。

    李陵且战且退,向东南方突围,沿着故龙城道撤退,又走了四五天,被大片沼泽芦苇挡住。

    且鞮侯见武力难以取胜,想了一个办法:火攻。

    匈奴在上风纵火,怎知,李陵也放火烧出一片空地,保全大军。

    这次交锋,且鞮侯再败。

    李陵继续退,且鞮侯继续追,追到一座山下。

    为了提高匈奴杀敌士气,且鞮侯亲自指挥,并让自己的儿子做表率,发动攻势。李陵和且鞮侯之间爆发了第三场大战,被称为林中之战。

    匈奴以骑兵为主,林中作战,是他们的短处。李陵利用树林做为掩护,削弱匈奴骑兵的优势,并利用汉军优势武器弩,与之拼杀。

    李陵的弩,射出的箭矢差点射中且鞮侯。且鞮侯见状,吓得连忙下山退走。此战,汉李陵在斩杀匈奴数千人。

    第三回合,李陵再胜。

    这时,李陵从捕获的匈奴人当中,得到一个有用的信息:且鞮侯久战不下,认为汉军有意为之,他们以自己为诱饵,是想把匈奴引到边塞,出奇兵,全灭之。

    且鞮侯之所以不退步,是因为其他的君长、当户认为:单于亲率数万骑兵攻打汉朝几千人,却不能把他们消灭。如何能令部下信服。

    这样就会带来一个后果:单于无法再调兵遣将,汉朝也会越发轻视匈奴。

    为了鼓励单于继续作战,这些人提了一个建议:务必在山谷间再度猛攻,还有四五十里才到平地,即使不能破敌,返回也来得及。

    为了大单于的荣耀,为了匈奴在草原上的霸主地位,且鞮侯只能咬着牙打下去。

    李陵这边的情况,也不好。面对匈奴连番进攻,车轮战术。李陵只能咬着牙,继续战斗,打了十几个回合,再杀敌两千。

    这一战,彻底打没了且鞮侯再战的信心。眼前的汉军太能打了,自己八万多将士,围困五千人,自己折损一万多人。

    此战,打得太憋屈了。再打下去,折损的将士会更多。

    且鞮侯不打了,下令撤军。

    【小人物背叛,改变战场结局】

    李陵四战,皆胜,斩杀匈奴一万多人,而自己折算将士不到两千。若这场战斗,就这样结束。李陵回到汉朝,其显赫战功,注定被天下人传唱。

    李陵一战封神,其战果,足以封侯。

    然,一个意外的事件,改变了这一切。

    一个叫管敢的人,其身份是军侯。因被校尉凌辱,出逃匈奴。管敢为了表明归降的诚意,将汉军的实际情况说了出来。

    如李陵军无后援,并且箭矢已尽。

    又如告诉了汉军中能战的将士,只有李陵麾下和副将韩延年手下各八百人排在阵式前列。

    还告诉且鞮侯,如何破李陵阵:射杀传达命令的黄白旗手。

    且鞮侯从这位投降的汉人军侯哪里,得到了这些信息。

    如,这支汉军的领军人物,叫李陵,是飞将军的孙子。

    又比如,汉军实际能战斗的人员,只剩下不到两千人。

    再比如,汉军没有援军,弹尽粮绝。

    且鞮侯本来不想打了,现在,他坚持继续战斗。

    且鞮侯围住李陵军,被发动心理攻势,高喊:李陵、韩延年快降!

    李陵处于山谷,敌人在山坡上从四面射箭,矢如雨下。艰难支撑,继续南行。面对匈奴的最后一击,李陵一天射出了五十万箭矢,丢掉战车南撤。

    李陵弹尽粮绝,没有远距离射杀武器,有的用短刀,还有的只能用车轮当武器。他的运气确实不好,又被一座大山所阻,折入狭谷。

    且鞮侯抓住机会,切断汉军的退路。还在险要处,放下垒石。汉军死伤无数,再难前进。

    战至黄昏,李陵深知大势已去,做了一个决定:独自出营,刺杀匈奴单于。

    正所谓,擒贼先擒王,射人先射马。只要射杀单于,匈奴必退。然,李陵的这个计划,失败了。

    这时,李陵有了最后的觉悟:惟求一死。

    其部将皆劝,说了一个观点:将军威震匈奴,皇上不会让你死,以后可想别的办法回去。

    为了进一步论证观点的可行性,军吏还说了一个人:赵破奴。

    赵破奴虽被匈奴俘获,但后来逃回去,皇上仍以礼相待,何况对将军您呢!

    言下之意,军吏是想要李陵诈降,日后寻找机会回到汉朝。

    李陵想起了自己的爷爷、叔父,他若降了,岂能对得起他们的在天之灵。若降了,他的母亲、妻儿,皇帝又会如何对待他们。

    李陵没有听从军吏的意见,说了这样一句霸气的话:我不战死,不为壮士。

    话语刚落,李陵命人砍断旌旗,把珍宝埋藏在地下。李陵看着这些跟着自己出生入死,并肩战斗的将士,眼神尽是不甘,扼腕道:再有几十支箭,我们足以逃跑了。

    可,李陵清楚的认识到,现在无武器再战,天一亮就只有束手待擒了。

    为了不被生擒,李陵下令突围。令将士们每人拿上二升干粮,一大块冰,约定在边塞遮虏鄣会合。

    夜半时分,李陵下令击鼓突围。一个意外的情况发生了:战鼓未响。

    李陵管不了那么多,带着韩延年(其父韩千秋因灭南越阵亡,被追封侯爵),和十几位将士突围。

    匈奴数千骑兵追杀,韩延年战死。这一刻,李陵失去了再战的信心。

    跟随自己的将士,战死了。

    韩延年,也战死了。

    五千儿郎出征,兄弟们都死了,他有何面目回到汉朝,面见皇帝。

    于是,李陵下马,拼死一战,力竭被俘。

    此时,他离汉朝边境,不足百里。这百里的距离,令一代后起之秀的抗匈名将,落得如此下场。

    真可谓,悲乎!哀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