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汉武盛世 » 远征大宛(下)

远征大宛(下)

    【皇帝的战略构想】

    李广利远征大宛失利,惨败而归。赵破奴两万骑兵,全军覆没。西线、北线战场失利,一时间朝野上下震动。

    北伐匈奴,远征大宛,引发了朝臣激烈争锋。其中,以一位叫邓光为首的大臣,主张罢战大宛,对匈奴用兵。

    大汉和匈奴打了数十年。前有卫青,后有霍去病。尤其是卫、霍合作,远征漠北,打得匈奴没有脾气。漠北之战后,匈奴历经伊稚斜、乌维父子二人,十几年发展。与大汉有摩擦,却没有大规模正面开战。

    竖子詹师卢,竟敢重开战事,不知大汉的强大。大汉就用武力,告诉詹师卢,招惹大汉,会有什么可怕的后果。

    邓光等人认为,大宛绝远,得失无关大局,当前应集中力量,专力攻胡。同时也想通过这种方式,给皇帝一个台阶下。毕竟,他远征大宛,任用李广利,才招致惨祸。北伐匈奴,正是罢战大宛,最好的理由。

    按理说,匈奴强、大宛弱,匈奴近,大宛远。刘彻也会采纳他们的意见,先打成长起来的匈奴,后再图谋大宛。按照剧情发展,刘彻会顺势将远征大宛作罢,开始大举对匈奴用兵。然,皇帝的高度,皇帝的想法。做为臣下,又岂能懂。

    邓光这番义正言辞的主张,无疑打了皇帝一个闪亮的耳光。

    就此罢战大宛,西域诸国会如何看待大汉?

    天下人又会如何看待,劳师远征大宛之举?

    未来的帝王,又会如何评价,他这个皇帝?

    无论是李广利远征大宛不利,还是赵破奴两万骑兵,全军覆没。在刘彻的眼里,他能够承受这种代价。换句话说,他输得起。

    匈奴祸事,可以暂且不管。但,远征大宛,不能轻易作罢!这不是简单的一场战阵较量,而是,关系大汉天威。

    此时,大汉已经与大宛正式宣战,并且展开军事交锋。堂堂大汉王朝,连一个小小的大宛都不能平定,岂不让西域各国耻笑?

    他若连大宛都搞不定,又如何对付比它强盛的匈奴?

    罢战大宛,这也是向天下人宣告,此战,大汉输了。同时,也象征,他主张万里远征的战略计划,是错误的。

    为了自己的颜面,也是为了大汉的国威。

    大宛,必须打。

    为了震慑反对者,刘彻斩杀了以邓光为首,主张罢战大宛的大臣,用武力强行将反对声浪压了下去。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刘彻为什么对匈奴之祸,视而不见。反而,执意远征大宛。

    司马迁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轻汉,而宛善马绝不来,乌孙、轮台易苦汉使矣,为外国笑。

    这段记载,似乎在很多人眼中,刘彻远征大宛,表面上是以善马绝、苦汉使、外国笑为由,实际上是为了自身颜面。

    真的是这样吗?

    先来看一下,大宛的地理位置。

    大宛东临西域诸国,北邻乌孙,南抵大夏,西接安息。若论实力划分,大宛也算中等以上的国家。

    不能降服大宛,就会让很多国家轻汉。毕竟,匈奴扶持的乌孙,可是称霸一方。西域诸国见汉不过如此,就会倒戈匈奴。西域成为匈奴稳定的后方,有了充足的兵源补给。大汉和匈奴的战事,将会持续升级,永无止境。

    一旦降服大宛,不仅能够远播汉朝之威,还能降服整个西域,削弱匈奴的势力范围。

    无论是有说大月氏东迁,还是联盟乌孙,这都是大汉夹击匈奴的战略构想。若连大宛都不能降服,大汉在西域苦心经营的一切战略,二十多年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远征大宛的成败,不仅关系着皇帝的颜面,还将决定着大汉和匈奴之间的命运,大汉皇帝不能输,也不会输。

    【第二次远征】

    刘彻诛杀以邓光为首的罢战大宛攻伐匈奴的大臣之后,发布诏令,进全国动员令。据史料记载,刘彻是这样做的:

    鼓励大汉境内的臣民,参军备战,攻伐大宛。

    释放囚犯、恶少,让他们将功赎罪。

    为了保证此战必胜,刘彻还下了一个血本:调集边防军参战。

    为了避免匈奴出来捣乱,坏了大事。刘彻下令在酒泉郡以北增设居延和休屠两邑,并征调戍卒十八万人实边,为讨伐大宛建立最巩固的大后方。

    不仅如此,刘彻为了攻破大宛,不惜血本,组建牛十万,马三万匹,驴、橐驼以万数的庞大运输队,为部队赍粮,以及驮运充足的装备:兵弩。

    如此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远超漠北之战。一时间,天下骚动。刘彻用这等阵仗,只有一个目的:用行动,告诉天下人,何为天子之怒

    来看一下,第二次远征大宛的基本信息。

    时间:太初三年。

    主将:李广利。

    兵力:校尉级别的军官,五十多名。兵力,六万以上(自愿参战的人,不在统计范围)。

    后勤补给:牛十万,马三万匹,驴、橐驼以万数,还有大汉境内遭受贬谪的七种罪人,组建的运输队伍。

    十八万将士应对匈奴,六万士卒远征,还有志愿出战的人,以及构建一条安全且可靠庞大后勤补给。这无不是彰显了汉朝的强大。

    这也展示了,来自天子的愤怒,气震山河。

    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李广利率领这支全新的大军,兵发玉门,拉开了第二次史诗级的万里远征。

    大汉将数十万人,从一个地方,抵达另外一个地方。如此规模,只能用两四个字来形容:声势浩大。

    西域诸国,哪里见过这种场面,目睹大汉的强盛军容,无不打开城门,箪食壶浆。这一次,李广利没有遭受第一次远征时,西域诸国不给他补给粮草困境。

    李广利没有仗着自己的强大,报复西域诸国,大开杀戒。相反,李广利吸取了上一次失败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谋划攻伐大事。

    首先,分兵。

    如此庞大的队伍,粮食补给是一个大问题。光靠北道的西域诸国,很难。为了解决补给问题,李广利选择兵分两路,一路走北道,另一路走南道。

    其次,战术。

    这一次,李广利没有选择用平推的战术,一城又一城的打。而是,选择不肯合作的典型的国家。其中,有一个国家叫轮台。

    轮台为什么敢叫板汉军?

    答案只有一个:有实力。

    来看一下,轮台有多大。

    轮台实力,仅次于乌孙,也是西域一霸。后来崛起的龟兹,被称为葱岭以东第一大国。其人口已达八万,军队二万。而,轮台的实力远在它之上。

    据估计,轮台至少有十万人,控弦之士,有数万。这也是轮台敢叫板汉朝的原因。

    轮台不肯合作,招惹大汉。李广利下令,攻打轮台。然,这场压倒性的攻击,也不是很轻松。相反,用了数日,才攻破了轮台国。从侧面体现了一个信息,轮台的实力并不弱。

    轮台国被灭,再也没有哪个国家,敢与大汉争锋。

    李广利翻越葱岭后,又一次分兵。按原计划,汉军本应先攻郁成。但,为了打大宛一个措手不及,李广利用了这样的战术:直捣黄龙。

    李广利亲率主力,直捣大宛王城。

    大宛首都叫贵山城,位于现在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处于纳伦河与几条小河的交汇处。

    据史料记载,贵山城面积广阔,内外环绕着三道城墙,外城厚约4米,内城更厚达5米,底部为夯筑,上部则用土砖砌成。城墙上筑有密集的塔楼、望楼,互相门道相接。

    城内还有相对独立的要塞、城堡,环护着大宛的王宫。城外有护城濠,纳伦河等多条河流环城而过。

    李广利抵达大宛国都城下,兵力折半,只有三万多人。按照,一汉抵五胡,这三万人足以对战十五万大宛军。

    贵山城,我总算找到你了。

    现在,让你见识一下,汉家男儿的愤怒。

    你们,该颤抖了。

    【大宛请降】

    大宛见汉军兵临城下,其人数才三万多人,顿时,不把汉军当回事。大宛趁着汉军远道而来,立足未稳,打算一鼓作气,击败他们。

    面对汉军,他们没有固守城池,而是选择,主动朝着汉军发起进攻。然,他们低估了一件事:汉军的秘密武器。

    当大宛军攻来,李广利亮出了大杀器:弩。

    弩是一种强化的弓,经过大汉的升级改装,杀伤力增强,其射程,能够达到一千步。在西汉时期,绝对属于大杀器。

    脑海冒出一个热血的画面:大宛骑兵主动出城,冲向汉军。汉军的弩,一波又一波,射出箭矢,将大宛士兵射落马下。两军尚未近距离交锋,大宛折损了不少兵力。

    只可惜,如此史诗级别的战争,只用了一行字记录:宛兵迎击汉兵,汉兵射败之。

    第一回合,李广利凭借武器的优势,取得了胜利。

    大宛军战败,只能退回城内。

    李广利西来,没想到大宛的城池,会如此坚固。此时,他又缺乏攻城的器械,只能改变一个战术:围攻。

    围攻,要想获得胜利,就要切断敌方的粮草和水源。

    贵山城位于多条河流汇合处,要切断水源,就要将河改道。

    这种情况,一切在大汉皇帝掌控之中。未开战之前,刘彻已经派出了水利工程师,一起出征。这下,水利工程师发挥作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决其水源,移之,断绝了城中的河水供应。

    本以为断水的大宛,不久后就会迎来惨败。怎知,这场围城战,一打,就是四十多天。李广利等人正在纳闷之时,从斥候哪里得到一个信息:闻宛城中新得秦人,知穿井。

    没有彻底切断大宛城中的水源,只能发动进一步攻势。汉军越战越勇,取得了一个胜利:其外城坏,虏宛贵人勇将煎靡,宛大恐,走入中城。

    煎靡,不仅是大宛的一位猛将,还是大宛的贵族。他的身份显赫,在军中又有声望。他被俘,影响了战局,导致大宛人士气崩溃,逃入中城进行抵抗。

    面对汉军猛烈攻势,大宛内部的抵抗意志,也开始发生了动摇。仗,继续打下去。这座城,迟早会被攻破。

    一旦破城,等待他们的结局,只有一条路:血流成河。

    为了求生,大宛贵族,秘密召开会议,想用和平的手段,解决战事。会议上,他们说了,大汉为什么万里远征大宛:汉所为攻宛,以王毋寡匿善马而杀汉使。

    又提了一个解决祸事的方案:今杀王毋寡而出善马,汉兵宜解。

    因为大宛王先诛杀汉使,后藏匿宝马,招致汉军不远万里军事打击。若想与汉军议和,就要把大宛王和宝马交出去。

    这一提议,很快得到通过。众人给出了一致答案:宛贵人皆以为然,共杀其王毋寡。

    在汉军强大的攻势下,大宛内部生乱,大宛王被杀。

    随后,他们做了下一步动作:请降。

    大宛贵族派出使者,前往汉军阵营谈判议和。为了表明谈判的诚意,他们送上了大宛王的头颅。

    大宛使者给出两个方案:

    其一,和。

    议和,大汉能够得到什么,比如大宛尽出善马,恣所取,给汉军食。

    其二,战。

    汉军若要战到底,会有什么后果,比如尽杀善马。

    为了表明大宛有实力再战,他们还抛出了一个盟友:康居。

    又说了这样一段话:康居之救且至。至,我居内,康居居外,与汉军战。战况会如何,也未可知。

    大宛使者说完了自己该说的话,只要一个答案:是战?是和?

    汉军这边对大宛提出的条件,也展开了激烈讨论。按道理说,大宛求和,泄露了底牌。会更加让汉军有底气,继续打到底。

    大宛处于劣势,求和,还这般强硬,应该趁势灭了它。怎知,汉军这边接受了大宛提出的条件,也没有追加附属条件。

    为何会这种现象呢?

    据史料记载,李广利考虑有两点。

    其一,大宛有实力继续打下去:闻宛城中新得秦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

    其二,他们出征大宛的目的已经完成:所为来,诛首恶者毋寡。毋寡头已至,如此而不许解兵,则坚守,而康居候汉罢而来救宛,破汉军必矣。

    换句话说,汉军远道而来,只有三万将士。他们这支军队,是孤军。远征万里,攻大宛,又没有足够的信心和底气。又怕后路,被匈奴、西域诸国截断。再加上,他们对大宛以西的国家,不够了解。大宛即将被灭,他们会不会真来援助。

    以上因素之外,个人觉得还有三点。

    其一,大汉远征,皆认为攻灭大宛,只需三千人。因没有足够的重视,才发生了激烈的攻城战。汉军远道而来,缺乏攻城器械。不能速战速决,就会陷入持久战。一旦,战事拖得太极,未知因素太可怕。

    其二,气候因素。

    战事拖下去,一旦到了冬天,对汉军来说,极其不利。

    其三,盟友靠不住。

    大汉和乌孙缔结盟约,大汉远征西域,乌孙只派了两千人。作战时,乌孙只是摇旗呐喊,没有实际行动。乌孙会不会反水,这是一个潜在的因素。

    还有一个现实因素:败报传来。

    话说,李广利经北道,抵达葱岭后。借鉴第一次远征时,失败的案例。这一次,他分兵,以王申生为将,围攻郁成。

    王申生抵达郁成城下,要求对方补给汉军粮食。

    郁成王果断给出两个字:拒绝。

    王申生见郁成国不给汉军面子,发兵攻打。

    两军交战,郁成王发现一个问题,汉军人数少。

    于是,郁成王趁着清晨汉军最懈怠的时候,以三千兵力,偷袭汉军。一战而胜,汉军大败,主将王申生、壶充国等人战死。

    此战,汉军只有数人逃脱。

    王申生等将的死,对李广利而言,实在是一个坏消息。敌军获胜,不仅能够助长士气,还有可能从背后突袭汉军。眼下,战局对李广利极其不利。与其说,大宛主动议和。还不如说,李广利等着大宛议和。

    大宛贵族打不赢,被迫议和。李广利战局不利,一口吃不下大宛,也只能议和。就这样,大宛和大汉达成城下之盟,举行何谈。

    大宛履行承诺:尽出其善马,令汉自择之。

    出征之前,皇帝已经准备好了两名习相马的人为执驱校尉。

    来看一下,大汉的战果: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牡牝三千馀匹。

    不仅如此,大宛还供给汉军粮食,以及大量的财宝,补偿汉军,以打消其继续攻城之念。

    李广利很满意,突然提了一个条件:谁来做新一任大宛王。

    大宛王毋寡被杀,谁来当下一任国王。按理说,这是大宛国内的内政。但,李广利提出这个问题,显然是明目张胆要干涉大宛内政。一旦,大宛不顺从,战火又将起。大宛贵族做出的努力,将化为灰烬。

    这一刻,大宛没有脾气,只能顺着李广利,说了一句:你觉得谁合适。

    李广利立了一位亲汉的大臣,做大宛王。他叫昧蔡。

    大宛贵族不敢反对,只好接受了这个屈辱的条件。现在,他们要的只有一件事:停战。

    值得一提的是,此战之后,大宛与中原王朝保持了友好关系,近千年之久。也是因为此战之后,大宛地位直线下滑,还被莎车国欺辱,不仅缴纳税款,还沦为附属国。

    【上官桀亡郁成国,入康居】

    李广利回军,令搜粟都尉上官桀,攻打郁成国。

    郁成国先截杀汉使,两次阻截汉军,这一次还杀了汉将王申生等人。

    此国如此辱汉,安能不灭。

    李广利将这个任务,交给了上官桀。

    上官桀,陇西上邽人,年少时,任羽林期门郎。因为力气大,为皇帝遮风挡雨获得赏识,被任命为未央厩令。

    这里还发生了一个故事。

    刘彻让上官桀养马,发现马匹大多瘦弱,愤怒地说:你是认为我再也看不到这些马了吗?

    上官桀临危不惧,反应能力极快,将语言艺术发挥淋漓尽致,说了这样一个理由:我听闻陛下圣体欠安,日夜担心,实在没心思照料马啊!

    上官桀的语言艺术,又搭配留下眼泪的表情,成功感动了皇帝。刘彻不但不生气,还将他视为心腹,让他做了侍中,逐渐升为太仆。

    不仅如此,上官桀是位猛人,公马娴熟,还和李广的孙子李陵是好朋友。换句话说,上官桀武力值,也不弱。

    上官桀率领汉军主力,猛攻郁成国。面对汉军的攻势,郁成国被攻破,最终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城破之前,郁成王逃亡康居,寻求庇护,东山再起。

    康居和大宛是邻国,其实力远胜大宛。按理说,郁成王逃到康居,上官桀只能作罢。若上官桀攻入康居,又将引发一场新的大战。

    郁成王若是遇到其他人,或许能够活命。然,他运气不好,遇到了猛人上官桀。上官桀追到康居,用强硬的语气,向康居王要人。

    话说,汉军来袭时,大宛曾派使者向康居王求助。康居王见邻国有难,答应了。当他看到大汉如此强盛,只能按兵不动。

    更让康居王没想到,大汉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集结兵马万里远征。第二次的规模,远比第一次还要强盛。

    汉军两次万里远征,这无疑彰显了汉军的强大,也彰显了大汉的决心。康居,这等小国,如何能够与汉抗衡。

    如今,大汉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将与自己实力差不了的大宛国都攻破,大宛王被杀,良马被汉军挑走。汉军如此之强,超出想象。

    他可不想成为下一个被汉军攻打的对象。

    当他看到来势汹汹的汉将上官桀,被震慑住了。

    汉军不能惹,否则,将有灭国之危。

    康居王不想因为郁成王得罪大汉,主动交人。

    上官桀擒拿郁成王,将他交给四个骑士先行,自己率领大军留下来断后,以免康居集结兵力,从背后偷袭。

    这一刻,上官桀无疑是一位值得称颂的大英雄。他用行动,表明了一个观点: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而,郁成王就是树立的典型。

    千百年后,只记得李广利两征大宛。谁又记得,上官桀率军进入康居,强势要人。

    这里又发生了一个插曲,四名骑士押着郁成王走,觉得这样做不安全。但,他们没有将军的旨意,不敢出手斩杀郁成王。四个骑士押着重犯,又怕途中出现意外,欲杀,却莫敢先击。

    四人当中,年龄最小的一名骑士叫赵弟,做了其他人想做又不敢做的事。他拔剑击之,斩郁成王。

    随着,郁成王被杀,这场万里远征,总算落下了帷幕。

    【汉威响彻葱岭内外】

    来看一下,李广利第二次远征大宛的战绩:

    屠轮台、破大宛外城、逼杀大宛王、立大宛新君、灭郁成,扬大汉天威于葱岭内外。西域诸国莫不以汉为尊,不仅打开大门,供给汉军粮食,还将自己的儿子送去长安为质。

    李广利两次万里远征大宛,十几万将士出征,归来不足两万人,战马一千匹。这场史诗级远征,用两个字来形容:悲壮。

    刘彻不惜代价远征大宛,只有一个目的:打服大宛,夺得天马。

    当他收到来自李广利的捷报,大喜之余,派出李陵(后面讲他的故事),率领五百人前去居盐泽迎接。

    远征大军回到长安,刘彻对活着回来的将士,进行封赏。

    来看一下,封赏名单。

    封侯有两人:

    李广利,被封为海西侯,食邑八千户。

    骑士赵弟,斩杀郁成王,被封为新畤侯。

    军正赵始成,奋力作战,功劳最大,升迁为光禄大夫。

    上官桀攻灭郁成国,深入康居,索要郁成王,彰显汉威,升迁为少府。

    校尉李哆,出谋划策,升迁为上党郡守。

    据统计名单中:

    军官中被升为九卿:有三人。

    升任诸侯国相、郡守、二千石一级官吏:有一百多人。

    升为千石一级以下的官吏:有一千多人。

    自愿参军,都被升官,且都超过了他们对官位的预期。

    因罪参军,一概免罪。

    对士卒的赏赐,价值四万金。

    万里远征大宛,这场史诗级别的战役,历经四年而告终。尽管大汉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数万枯骨埋葬异国他乡。而,他们用生命,彰显了汉家威仪。让西域诸国知道了什么叫,汉家天子一怒,将会山河震动。

    此战之后,葱岭内外的国家,知道了在万里之遥的东方,有一个强盛的王朝。

    它的名字,叫大汉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