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汉武盛世 » 远征大宛(中)

远征大宛(中)

    【史诗级别的万里远征】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刘彻以李广利为将,开始了第一次万里远征。

    目标:大宛。

    此次,大汉出兵,志在攻破大宛,夺取贰师城隐藏的汗血宝马。故而,李广利被封为贰师将军。

    来看一下,李广利的将领配属:赵始成为军正、李哆为校尉,浩侯王恢为向导。

    从记载的史料来看,这三人中,唯有王恢有战功(跟随赵破奴攻姑师)。

    卫、霍时期的名将,没有了吗?

    答案:不是。

    刘彻这样安排,只有一个目的:培养新的外戚李广利时代。

    再来看,李广利的军力配属。

    率属国(北地、上郡、云中、雁门、陇西等地被安置的匈奴人)六千骑与招募郡国犯法的士卒三万。

    赵破奴远征西域,只给了七百属国骑兵。而,李广利远征大宛,给了六千属国骑兵。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刘彻对李广利培养,可谓是不留余力。换句话说,汉武帝就是送军功给李广利。

    就这样,李广利率大军,开始了西汉时期,被后世誉为第一场史诗级的万里远征。

    【第一回合:惨败】

    李广利从长安出发,过陇西郡,走河西走廊。出了玉门关,就离开了大汉境内。这时,李广利面临一个难题:如何抵达大宛?(进攻路线)

    按照张骞出使西域,绘测的地图,有两条路能够抵达大宛。一条是走楼兰,过姑师,走北道。另一条是走楼兰,沿着车尔臣河西行,走南道。

    南道路程比北道远,北道又容易被匈奴截杀。李广利曾以监军的身份,跟随赵破奴破楼兰、败姑师。他认为走北道,能以最快的速度抵达大宛。

    李广利没有学到霍去病闪电战的精髓,他用的战术,是想趁着汉军之威,平推西域,抵达大宛。

    西域诸国见汉军来了,各国陷入恐慌之余,又做了一个决定:关闭城门,抵御汉军。

    李广利个人的军事才能欠缺,战术又不得当,再加上其部将难以驾驭。当他率领大军,过盐泽之后,就面临一个困境:西域诸国各自坚守城堡,不肯供给汉军食物。

    按理说,李广利身为大军统帅,遇到这个现象,就要想办法解决。

    比如,派出使者做通西域诸国的思想工作。

    又比如,发表声明,此行是借道,攻打大宛。

    再比如,颁布军令,告诫部将,不可侵犯西域。

    此时,大汉境内又遭遇严重的蝗灾。不仅关东灾害严重,西边的敦煌也不能幸免。后方粮食补给困难,李广利选择用武力筹备军粮。

    打得下来,就有军粮。

    打不下来,只能饿肚子。

    李广利走到哪儿,打到哪儿,抢到哪里,把沿途小国挨个打了一遍。他花了九个月的时间,才抵达了郁成国。

    李广利看着眼前的郁成国,汉使正是被郁成王斩杀。他们历尽千辛,走了万里之遥,就是为了这一刻。

    来吧!

    汉军的勇士我们,随我共同作战。

    攻破此城,让大宛见识一下,来自汉军的愤怒。

    郁成国,是大宛的属邑,也是贵山城的门户。一旦,郁成陷落,汉军就打开了进入大宛的大门。

    汉军一路西来,许多小国被灭。郁成王曾截杀汉使,若不胜,等待他的只有死。郁成国虽是小国,但控弦之士,也有数千人。汉军远道而来,士气疲惫,军心不稳。郁成王这边,粮草充沛,又是以逸待劳。

    李广利势在必攻,郁成王势在必守。

    一个攻不下,就会饿肚子,等死。另一个守不住,就会被身死国灭。

    就这样,大汉与大宛之间的战争,第一个回合,正式拉开了序幕。

    李广利下令强攻,却被郁成王多次击败。

    这一刻,李广利慌了。

    皇帝只知道赵破奴七百多人,攻破楼兰。姚定国言三千,可灭大宛。他也坚信,手中的这点兵马,足以灭调大宛。故而,当他抵达郁成时,他的数万大军,虽只剩下数千人。但,足以完成皇帝交代的使命。

    只要击败郁成,攻破大宛。哪怕折损再多的将士,皇帝也不会怪罪。几场败仗下来,李广利清楚的意识到,大宛的战斗力不弱。

    现在,连郁成都拿不下来。就凭手中这点兵力,岂能攻到大宛国都。他若战败,被他攻打的西域诸国,会不会联合起来,断他后路。

    前有大宛严阵以待,后有西域诸国虎视眈眈。与其,继续打一场,打不赢的战争。还不如,趁着汉军兵威,及时后撤,保存力量。

    攻打郁成,又折损了很多将士。这一刻,李广利失去战胜对方的信心,做出了一个决定:不打了。

    李广利召集李哆、赵始成等部将,说了一句话:至郁成尚不能举,况至其王都乎?

    赵始成等人也不想打,见主将发话,连忙举手同意。一场史诗级别的万里远征,最终以李广利撤军,暂时落下帷幕。

    李广利又历经一年多,抵达敦煌。

    当他看着敦煌时,总算能够松口气。

    离开敦煌时,他意气风发,渴望建功立业,一朝封侯。

    归来敦煌时,他斗志全无,总算活着归来。

    活着,真好。

    据史料记载,李广利输得很惨,数万将士出征,抵达敦煌时,所剩士兵不过十分之一二。这场远征,极为悲壮。而,落得这样的责任,身为主将的李广利,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李广利打了败仗,要想不被追究责任,就要找一个能够说服皇帝封理由。打仗,李广利不是一把好手。但,找借口,是他强项之一。

    李广利回到敦煌后,第一时间就给皇帝上书,写了这样一段话:道远多乏食,且士卒不患战,患饥。人少,不足以拔宛。愿且罢兵。益发而复往。

    这段话他为自己的失败找了三个借口:路远、缺食、兵少。

    李广利还发挥了大脑能动性,耍起了小聪明。根据汉法,败军之将,会被判处死刑,可以拿钱赎罪。李广、苏建、公孙敖,这三人对战匈奴失败,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他若就这样回去,也会同样被判刑,治罪。如果,他不回去。仗,就不算打完。故而,朝廷就不会判他兵败之罪。

    所以,李广利做了一个决定:驻军敦煌。

    如此,他最多得一个出师不利之罪,被皇帝训斥一番。

    李广利也明白一个道理,他输了,皇帝也要负很大的责任。

    皇帝是极其看重脸面的人,总不能说是他一时昏聩,选错了将领,才导致这场惨败。而,李广利相信,皇帝为会想办法为他出征失利,找一个合适的借口。

    李广利赌,皇帝会为他擦屁股。

    李广利出征大宛,无功而返,消息传回长安,令皇帝震怒。预估,三千人都能打赢的战争,被李广利打成这样。简直是有辱大汉男儿的声望。

    这二十多年来,刘彻打匈奴、打南越、打东越、打西南、攻卫朝、定西羌,何曾有过如此惨烈的败迹。

    他如此栽培的李广利,却丢尽了他的脸面。若是其他将领,仗,打成这样,早就被杀了。但,李广利是他培养的人,为了自己的颜面,更不能杀。否则,朝廷的文武大臣,又会如何看待他。

    这时,又传来一个噩耗,北方战线惨败。

    【浚稽山之战】

    李广利西征惨败,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带领数千人安全撤回汉境,没有被匈奴截杀,这不得不说是运气。这运气不是老天给的,而是要感谢一个人,他就是赵破奴。

    话说,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乌维单于去世,其子詹师卢单于继位。詹师卢继位后,对匈奴进行了一些列改革。他以杀立威,又碰上雪灾,引发匈奴内乱横生。其中,左大都尉派出心腹前往长安,商榷诛杀詹师卢,投降汉朝,相关事宜。

    刘彻很高兴,派公孙敖出朔方郡,修建受降城。然,城建好了,刘彻左等右等,没有等到詹师卢被杀和左大都尉降汉的消息。

    后来,刘彻从中得知,左大都尉见受降城离他太远,不敢动手。

    为了给左大都尉壮胆,刘彻下令,让赵破奴率领两万骑兵前去接应。之所以是赵破奴去接应,是因为益州、昆明反叛,郭昌被南调,负责平定叛乱。而,在朔方郡防备匈奴的将领,只剩下赵破奴一人。

    因赵破奴要抵达的接应地点在浚稽,故而,被拜为浚稽将军。

    赵破奴率领两万骑兵,出朔方郡,一路往西北进军,深入匈奴腹地两千多里,抵达浚稽山。怎知,一个意外的情况发生了。

    左大都尉密谋造反,迟迟没有做出实际行动,被詹师卢知晓。詹师卢自然不会放过背叛自己的人,以武力诛杀左大都尉。

    这场由左大都尉引发的叛乱,被詹师卢轻松平定。

    左大都尉死了,却苦了赵破奴。他深入两千里,经过左贤王的领地。左贤王见状,调兵遣将,阻截赵破奴。

    赵破奴武力值也不弱,与左贤王大战,斩杀匈奴数千人。

    左贤王一边继续抵抗,另一边向詹师卢求援。

    詹师卢年龄虽小,但,继承了祖辈好战之风,调集能战的军力,围杀赵破奴。毕竟,赵破奴打到他的家门口来了,让他安全退却,将来如何治理匈奴。

    为了自己的威信,此战,必须打。

    詹师卢调动了八万骑兵,并由他亲自统帅。这样的规模,是漠北之战后,汉匈开战以来少见的。也可以说,为了围杀赵破奴,詹师奴出动了能出动的所有骑兵。

    此战,也是漠北之战后(公元前119年),时隔十六年,汉匈第一次大规模交战,被称为浚稽山之战。

    詹师卢集结八万将士,前去支援左贤王,孤注一掷,围杀赵破奴。

    赵破奴见匈奴势大,不敢恋战。只能一边战,一边退。离受降城,还有四百里之时,被十万匈奴围困。

    此时,赵破奴的情况,不容乐观。

    匈奴人多势众,还是詹师卢单于、左贤王亲自领兵,右贤王也率军前来支援。而,赵破奴这边将士越战越少,且没有援军。俨然成为了一支孤军。

    匈奴围困,汉军不得脱困。而,赵破奴携带的粮草不多,又缺少水源。一个突发情况发生了:赵破奴亲自去寻找水源,被匈奴发觉,不幸被俘。

    这里有一个问题,赵破奴身为主将,为什么独自去寻找水源?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答案。

    其一,赵破奴在匈奴长大,知道如何寻找水源。他独自前往,是不想被匈奴发觉。

    其二,赵破奴不仅是去寻找水源,还是去查看地形,看如何才能脱困。

    第三种观点是说赵破奴贪生怕死,想撇下大军,独自逃亡。

    对于这三种观点,我更看好前两种。

    赵破奴是跟随霍去病,靠军功两度封侯的男人。他若怕死,就不会去干打仗这种危险的职业。他是汉人,却成长在匈奴。十几年不能磨灭赵破奴归汉之心,足以见得,他对大汉的忠诚度。这里多提一点,赵破奴被俘虏后,十年后,再次归汉。

    赵破奴出去寻找水源,运气不好,遭遇匈奴。一番交战,赵破奴被俘。

    主将被俘,匈奴势众。这场仗,还怎么打。

    打,又不打不赢。

    想脱困,又没办法。

    主将,又被俘虏。

    侥幸不死,回到汉朝,还会遭受牵连,因丧失主帅而被杀。

    这些幸存的汉军将士商议后,做了一个决定:投降匈奴。

    汉武帝以赵破奴率领两万骑兵,去受降匈奴人。谁能想到,两万人一去不复返,除了战死,就是投降。

    这,不得不说,是一大讽刺。

    面对这场出乎意料之外的胜利,詹师卢也喜出望外。按照他的推测,这场仗,将会极其惨烈。那怕获胜,也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自从漠北之战后,匈奴对大汉充满畏惧,吓得只能往西边发展。那时的匈奴,从一个失败,走向另一个失败。

    此战,虽是小胜,足以鼓舞匈奴的士气,也成为军臣后十年、伊稚斜、乌维,三代单于,取得的一场胜利。更进一步巩固詹师卢在匈奴人的至高无上地位。

    詹师卢活捉汉将赵破奴,受降汉军,一时间,令他军威大甚。似乎,冒顿、老上等先祖善武的血脉,在他这里开始苏醒。

    詹师卢要进一步树立自己的威望,趁势率兵东进,攻打汉朝建立的受降城。

    汉军守城的将领,叫公孙敖。他也是对战匈奴,打出来的老将。卫青激战匈奴的那些事,他都参与。根据公孙敖对抗匈奴的战绩,他获得常败将军这个称号。然,这位常败将军,这一次却在极其劣势的情况下,抵挡住了匈奴的多次进攻,守住了受降城。

    谁能想到,看好的赵破奴,全军覆没。不被看好的公孙敖,却守住了受降城。

    詹师卢刚败赵破奴的喜悦心情,又在这一刻,化为了悲痛。然,詹师卢不是一根筋,非要拔出受降城。相反,他有其父狡猾的脑筋。

    攻城无望,那就见好就收,掠夺汉朝其他边郡,扬长而去。

    【北伐?西征】

    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对汉武帝而言,是最不好的一年。

    李广利数万人远征大宛,损失惨重。赵破奴两万骑兵,全军覆没。这两个消息传回长安,举国震动。

    这两场败仗,是刘彻继位以来,对外用兵有史以来,最为屈辱的时刻。

    刘彻派出使者,前往敦煌,给李广利传令,胆敢进入玉门关,杀无赦。与此同时,面对两个战场的失利,刘彻召集文臣武将,开了一场军事会议。

    会议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北伐匈奴?远征大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