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汉武盛世 » 和亲乌孙:千古绝唱《悲愁歌》

和亲乌孙:千古绝唱《悲愁歌》

    【分化匈奴】

    公元前105年,刘彻得知了一个消息:匈奴的乌维单于去世。

    话说,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伊稚斜单于去世,乌维继位,成为匈奴第六代单于。乌维在位之时,是匈奴最不好的岁月。他一边维护匈奴在草原上的主导地位,另一边与大汉周旋。

    乌维在位十年,对大汉做了两件事。其一,联合羌族夹击大汉;其二,对大汉开启了忽悠模式。

    你说他没有父辈之勇吧!他却敢趁着大汉兵伐南越之时,联合诸羌,开辟新的战场。

    你说他有父辈之勇吧!汉武帝勒兵十八万,北登单于台,向他下战书,他不敢接。

    你说他惧怕大汉吧!他又敢以强硬的手段,扣押大批汉使。

    史料对他的评价,用两个字来形容:狡猾。

    乌维去世,其子詹师卢继位。因这个儿子年少,故而,对他还有一个称呼:儿单于。

    新旧政权交替,是最脆弱之时。大汉趁着匈奴换主之际,想了一个办法,分化匈奴的势力,以达到削弱匈奴的目的。

    当年,军臣单于去世,伊稚斜与其子于单争位。导致,很多匈奴贵族,逃亡大汉。现在,乌维单于去世,大汉也想用这一招,来削弱匈奴。

    于是,一条分化匈奴的计策,就这样诞生了。

    大汉派出两名使者,一位前往匈奴王廷,吊唁乌维单于,同时祝贺詹师卢继位。另一位前去慰问右贤王。

    大汉这样做,无非是想挑起詹师卢与右贤王之间地矛盾。进而,引发匈奴内斗。然,大汉的离间之计,失败了。

    乌维去世前,为儿子安排好了一切。要想年少的儿子,坐稳匈奴大单于之位,就需要找德高望重的人,进行托孤。右贤王句黎湖,是乌维之弟,自然也是托孤重点对象。

    匈奴的结构,是这样划分的。

    单于之下,分左、右贤王。漠北之战,左贤王被霍去病重创,元气大伤。右贤王句黎湖实力,远胜于左贤王。换句话说,单于排名第一,右贤王排名第二。

    詹师卢要想平安继承父业,成为匈奴的大单于,离不开叔父句黎湖的拥护。此时,句黎湖没有野心,也是坚决的拥护侄儿。

    当大汉派出的两名使者,抵达匈奴边境时,就被抓了起来,直接被送到詹师卢哪里。

    詹师卢审问后,很生气,扣押了汉使。

    一场削弱匈奴的计策,就这样无形之间破产了。

    詹师卢成功继位,奠定了在匈奴至高无上的地位。然,大汉的两名使者,也为詹师卢埋下了怀疑种子。一旦,怀疑的种子被埋下,就会酿成祸患。

    詹师卢的年纪小,没有军功,也威望。而,他的叔父句黎湖有威信,还手握兵权。此时,单于他王廷又在右贤王势力范围。

    为了不受制于人,詹师卢想了一个办法:将单于王廷向西迁徙。

    詹师卢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放弃漠南,选择向西发展。他将单于王廷西移到了云中郡以北至酒泉、敦煌以北的阿尔泰山之间。左贤王的势力,直逼云中。右贤王的势力,直逼酒泉、敦煌。

    换句话说,詹师卢将右贤王固有的根据地往西迁徙,驻守在酒泉一带。而,左贤王放弃原有的根据地,迁到右贤王曾经的势力范围。

    不得不说,詹师卢是个聪明人,用了很高明的权术,打压右贤王,拉拢左贤王,还与大汉角逐西域。其战略,无疑是好的。

    怎知,上天没有给他施展雄心壮志的机会。

    詹师卢继位的冬天,匈奴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雪灾,很多牲畜被冻死。再加上,他主张西迁,为了立威,杀了很多人,令国内惊恐。

    这时,匈奴内部,又传出了这样的声音:詹师卢年少无德、丢弃祖宗故地、好杀伐,得罪了上天,才降下这场灾难。

    顿时间,反对詹师卢的声音,越来越大。甚至,很多人走上了反叛之路。其中,有一个势力叫左大都尉。

    左大都尉,位于贤王、谷蠡、大将之下,大当户、骨都侯之上,有万人骑兵。左大都尉不满刚继位的詹师卢,准备起兵反抗。但,他的力量,很难取胜。

    打不过,就需要盟友。

    于是,左大都尉想了一个办法:降汉。

    为了表明降汉的诚意,他还要送上一个礼物:袭杀詹师卢。

    左大都尉派出心腹,前往大汉,商榷归降之事。左大都尉派出的秘使来到长安,转诉了这样的话:我想杀了单于投降汉朝,只是汉朝太远。如果汉军能前来接应,我就立即起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要大汉派出军队接应,左大都尉就会起兵,袭杀詹师卢,投降大汉。

    刘彻得到这个消息,十分高兴,封公孙敖(卫、霍时介绍了他的事迹)为因杅将军,出塞外去修筑受降城,以待匈奴的左大都尉降汉。

    【乌孙和亲】

    匈奴这边刚送来好消息,不久后,刘彻又迎来了一个好消息:乌孙求和亲。

    话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其中有一个目的,有说乌孙东迁,结盟大汉,共同对付匈奴。

    前面介绍了乌孙王猎骄靡是如何从亡国之人,变成复国大英雄。又是如何带领乌孙国称霸西域,晚年引发乌孙国内乱的悲剧。

    猎骄靡因匈奴对他有抚养、助他复国之恩,再加上,大汉离乌孙太远,对于结盟一事,没有明确表态。

    猎骄靡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而是派出使者,跟随张骞,一起前往长安,去见识一下大汉的国力。

    乌孙使者携带数十匹良驹,以朝贡的方式,送给汉武帝。汉武帝得知大汉以外的良驹,十分高兴,厚赏乌孙国。

    乌孙国使者,见大汉的兵威强盛,也目睹了大汉的富饶。回国后,告诉给了乌孙王。

    猎骄靡听后心动了,大汉值得他结盟。然,他要解决很多问题,如国内分裂问题。又比如,若与大汉结盟,如何面对匈奴对他的恩德。

    军臣单于、伊稚斜单于、乌维单于之时,令猎骄靡有很重的思想包袱。所以,一直没有做出与大汉结盟,对抗匈奴。然,乌维单于死后,詹师卢向西发展,与乌孙国矛盾加剧。

    匈奴掌控西域之后,定会对乌孙国动手。凭借乌孙国现在的势力,很难与匈奴抗衡。要与匈奴抗衡,就需要盟友。无疑,大汉正是乌孙需要的强大盟友。

    大汉破楼兰、败姑师,兵振西域,也传到了猎骄靡哪里。

    他,怎么也没想到,大汉竟然如此强。

    这一刻,猎骄靡做了一个决定:联盟大汉。

    于是,猎骄靡派出使者,进入河西走廊,前往长安,缔结盟约。

    刘彻等这一天,等了十五年。

    这一刻,终于等到了。

    大汉和乌孙国结盟,有一项很重要:和亲。

    经过双方商榷,乌孙国以一千匹良驹为聘礼,迎娶大汉公主。

    面对乌孙国的提议,大汉这边没有犹豫,答应了。大汉沉寂了二十多年的和亲政策,又一次提了议程。

    就这样,西汉时期第一位有记载的和亲公主登场了。她叫刘细君。

    刘细君有一个显赫的家世。

    曾祖,是汉景帝刘启。

    祖父,是江都易王刘非(汉景帝的老五)。

    父亲,是江都王刘建。

    按照辈分,汉武帝还是她的祖叔。

    从这份家世来看,刘细君是诸侯王之女,衣食无忧,享尽富贵荣华。然,因为刘建(前面介绍了西汉最变态的诸侯王),这一切都发了变化。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刘建因不堪朝廷逼压,效仿淮南王,高调造反,事情败露自杀。朝廷将作乱的江都王后成光等人弃市,没有扩大杀戮。

    刘细君尚处于襁褓之年,没有被杀。却被没入掖幽廷,充当罪奴。

    刘细君从诸侯王贵女,一下跌入深渊,成为罪臣之女。而,这个身份,没有例外,将会伴随她的一生。

    虽说是罪人之女,落差太大。但,她至少活着。刘细君带着这个屈辱的身份,又活了十六年。

    朝廷打算和亲乌孙,以谁和亲,成为了工作讨论的重点。史料记载当中,汉武帝有四个女儿。卫子夫生下三女,另外不知名的妃子生下一女。

    卫子夫生下的三个女儿,都已经嫁人为妻。另外一个妃子生的女儿,也已经嫁人。皇室的公主,被排除在外。

    皇室不能选,只能从宗室选择。可,宗室的诸侯,谁也不愿意将自己的女儿,送去偏远的乌孙。

    皇室没得选,宗室不愿送。那么,就只有一条选择:罪臣之女。

    西汉立国,近百年。掖幽廷关押了不少罪臣的后裔。所谓罪臣,是指犯下错误的人。汉景帝时期的诸侯反叛,汉武帝时期的三王谋逆,这些诸侯王的妻儿,虽没被杀,却被收没官府为奴。

    既然是罪臣之女,官府奴仆。她们的人生,是悲剧的。朝臣就在罪臣之女当中,物色人选,远嫁匈奴。

    江都王刘建之女刘细君,也在被选出来的名单之中。

    刘彻拿着朝臣挑选出来的和亲人选,大笔一圈,选中了刘细君。她虽是罪臣之女,但,也是根正苗红的皇亲。

    身为罪臣之女的刘细君,有其他选择吗?

    答案:没有。

    既然没得选,就只能接受。与其带着罪臣身份屈辱的活着,还不如远嫁。至少,她摆脱了伴随一生罪女的身份。

    刘彻赦免了刘细君罪女的身份,同时封她为公主。故而,后人称她为细君公主。

    刘细君和亲乌孙,代表的是皇室。陪嫁队伍,太过寒酸,怎能彰显汉家威仪。据记载,刘细君远嫁乌孙时,汉武帝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侍御数百人,赠送其盛。

    就这样,刘细君从长安出发,途经陇西,从河西四郡,进入西域。再从张骞走出的北道,抵达乌孙。而,乌孙距离长安,有万里之遥。

    这一去,她再也回不来。

    刘细君来到乌孙,展现了汉家皇室礼仪。这个来自大汉的美人,用自己的言行,不仅受到了乌孙国王的宠爱,也赢得了乌孙百姓的尊敬和喜爱,故而,她被乌孙人称为柯木孜公主。

    乌孙王猎骄靡年迈,两人语言不通,习俗不同。刘细君正值豆蔻年华,心中满是孤苦悲伤。身处异国他乡,思念故土之情,涌上心头。

    为了表达自己的哀怨,刘细君发明了一种叫阮的乐器,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悲愁歌》。

    歌词的内容: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从这首悲歌中,看到了那个远嫁乌孙的女人,是何等的愁苦。谁能想到,身为罪人之女的刘细君,远嫁乌孙,会留下这样的千古哀歌。

    千百年后,从这首哀歌,还能看到了那位远嫁千里的女子。明知远嫁之意,回归之无望,却渴望自己能够展开双翅,化作黄鹄,飞回故里。

    可惜,她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