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汉武盛世 » 太初改历:以太空星体命名的男人

太初改历:以太空星体命名的男人

    卫青去世,一代将星走完了他的余生。作为功臣,得以善终,他的结果无疑是幸运的。

    随着,卫青去世,汉武帝时期的帝国双壁,先后淡出了历史舞台。也可以说,卫、霍时代,结束了。但,他们的战功,也一直激烈着后人。

    大汉没有了卫、霍,汉武帝的故事,还在继续进行。

    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朝臣请奏,改定历法。所谓历法,是指古人为了配合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根据天象而制订计算时间的方法。

    这套历法,又分为阳历和阴历(很多人都生日称为农历)。阳历是根据太阳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变化,所订的历法。而,阴历是根据月亮的变化周期,制定的相关历法。

    也可以说,古人对太阳、月亮的昼夜交替,制定相关历法,有了年、月、日、时等观念,让日常生活正常运行。

    当然呢?古人制定的历法,可谓是博大精深,它涉及到很多知识,如天文、节气、农业、占卜、易经、算数等。

    要谈及,我国的历法,那就太多了。如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被合称古六历。它们有什么区别呢?这里就不多说了。

    现在,主要是谈及,西汉汉武帝时期,一场影响后世的伟大改制。

    汉武帝元封六年以前,以大秦颁布的《颛顼历》,为历法。这里简单说说,什么叫《颛顼历》。

    话说,姬周取代殷商,建立大周。为了证明姬周的合法性,制定了一套历法,被称为《周历》。殷商以十二月为正,色尚白,以鸡鸣为朔。姬周以十一月为正,色尚赤,以夜半为朔。姬周的历法比殷商的历法,早一个月。

    随着,周天子的地位没落,鲁国文化繁荣,也制定了一套历法,被称为鲁历。

    当时的诸侯,基本上都是以周历为主。及至,周平王西迁,将西岐之地,封给了秦国。就这样,嬴秦诞生了。

    及至,战国时代,流亡在外数十载的落难公子秦献公,回到秦国,结束历经几世的动乱。秦献公归国后,效仿魏国,对国内进行改革图强。其中,有一项,就是制定历法。

    秦献公十九年(公元前366年),完成了一套历法,以五帝之一的颛顼为名,叫《颛顼历》。该历以夏正十月为岁首,闰置于九月之后,以该年正月初一日刚好立春为节气的计算起点。

    秦国之所以用《颛顼历》命名,是因为秦位于边陲,诸侯时常轻视秦的先祖是马夫。这对秦来说,属于极大的轻慢。秦献公改革后,认为嬴秦是颛顼的后裔。故而,将历法取名为颛顼历。

    及至,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扫荡诸侯,取代姬周,建立大秦王朝。秦献公制定的《颛顼历》被奉为正统。

    汉承秦制,《颛顼历》也被继承下来。

    随着时间的发展,其他历法缺失,唯有《颛顼历》的资料数据,保存了下来。

    汉文帝时,千古年少奇才贾谊,曾提出改制。然,汉文帝刚继位,太忙了,没有时间做这件事。后,鲁人公孙臣提出修改历法,以正大汉王朝的合法性。

    制定历法,可谓是声势浩大的工程,不是说改,就能改。被称为文人宰相的张苍,与之辩驳,获得胜出,《颛顼历》得以继续沿用。

    汉景帝太忙,没时间做更改历法这件事。

    汉武帝前三十多年,也没有时间做这件事。

    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21年)—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5年),《颛顼历》被奉为正统,历经一百一十七年。

    以司马迁(他的事迹,后面再说)、公孙卿、壶遂为首的朝臣上奏:历纪坏废,宜改正朔。

    刘彻将司马迁等人上奏的事情,征求了御史大夫倪宽和博士们的意见。

    众人给出了一致的意见:议造汉历。

    经过朝臣们的商讨,刘彻见时机成熟,又要做一件大事:制定一套属于大汉王朝的历法。

    制定汉历这项千秋大计,自然得到了汉武帝的高度重视。他亲自下令,征召全国著名天文学家参与。

    这次改历,有很多人留下了名字:太史司马迁、侍郎尊大、典星射姓、治历邓平、长乐司马可、酒泉侯宜君、方士唐都、中大夫公孙卿、壶遂等官方代表,还有来自民间精通天文的代表,如落下闳。

    此次阵营空前盛大,汇聚了大汉境内精通律法的人才,只因汉武帝要做一件事:改历。

    这里主要介绍一个人物:落下闳。

    汉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巴郡阆中一位复姓落下的家庭,出生了一个婴儿。

    他就是落下闳。

    落下闳长大后,不读五经,不爱写赋,也不爱弓马。反而,喜欢了一项冷门的专业领域:天文学。

    西汉时期的天文学,可谓是一项冷门。你若想通过这门课程,走上官宦之路,显然是不明智的举动。

    然,落下闳却爱上了天文学,痴迷于对星体的研究,醉心于天象观察。随着年龄长大,他在家乡小有名气。

    古人留下的书籍,如甘德的《天文星占》、《星月经》;又如石申的《天文》。前者是最古老星表的编纂者,后者发现了五大行星运气规律。

    他们的书虽然以占星术为主要内容,但其中也包含着关于行星运行和恒星位置的许多知识,有利于对天文学领域的研究。后人就把这两部著作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遥遥领先西方两百多年)

    前辈写的天文书籍,落下闳都孜孜不倦。

    其父见他如此不务正业,选了冷门的学科,压住脾气,问他:你想不想当官(两条途径,要么善武,要么读文)?

    落下闳摇头,说了两个字:不想。

    其父听后,暴脾气涌上来,拿起黄金棍,质问:你想干什么。

    落下闳不惧,坚定地回答道:我要追随前辈的足迹,研究天体。

    其父见儿子如此不务正业,怒骂道:你研究这些玩意,不能光耀门楣,又不能解决温饱,有何用。

    落下闳依旧坚持初心,继续痴迷于星空。

    随着时间发展,落下闳对天文这一块的研究,有很大突破。落下闳的成果,让他成为民间研究天文学名声显赫的人物之一。

    时间一晃,落下闳在天文学领域扎根,就过了数十年。

    元封七年(公元前105年),五十二岁的落下闳迎来他人生的高光时刻。

    朝廷为了编纂历法,邀请来自民间热爱天文学的人物,一起参与。落下闳的名声在外,得到同乡人谯隆(太常令)举荐。

    就这样,落下闳离开阆中,前往长安,一展天文学领域所长。

    以落下闳为主的民间代表,与以官方的唐都、邓平为代表。双方一起工作,完成皇帝交代的大事,制定汉历。

    制定历法,这项工作,并不简单。各家学派代表,都按照各自的见解,制定历法。为了制定出合格的历法,他们各显神通。有的人,将仪器进行实测。有的人进行推考计算。落下闳制定了观察天体的仪器。

    据记载,来参加的代表人物,制作了十八部历法。

    你要想脱颖而出,那么,就要就要拿出理论依据,说服其他人。

    争吵、辩论,这些事情,避免不了。

    对于学术讨论,向来激烈。

    你有你的观点,我有我的观点。

    你说不服了我,我也说服不了你。

    裁决的任务,就落到了皇帝身上。

    刘彻在这十八部历法当中,经过多次比较,反复勘测,又进一步论证后,选定了邓平、落下闳共同编纂,提出的八十一分律历。

    这一年,刘彻将改年号为太初,故而又叫太初改制。故而,后人将落下闳、邓平编撰的汉历,称之为《太初历》。

    《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

    《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

    这套历法的诞生,不仅象征着汉武帝时期天文学家辈出,更是一场伟大的变革,有跨时代的意义。它也是我国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历法。

    《太初历》以正月为首,被民间称为元旦。也就是新年的意思。故而,落下闳还被后世称为春节老人。

    这部历法,无论是天文精度,还是辅助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都领先于西方。值得一提的是凯撒大帝颁布的《儒略历》(公元前45年),比西汉颁布的历法,晚了近六十年。

    汉武帝为了表彰落下闳的劳动成果,拜他为侍中。

    怎知,落下闳做了一个决定:辞官。

    用一句话来形容: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落下闳研究天文学,只是个人爱好,并非是为了做官。因为这个爱好的激励下,他才能数十年如一日,研究天文。

    而今,他的成就,得到官方认可,且被拜为侍中。按理说,这是莫大的荣誉,足以光宗耀祖。然,落下闳不慕名利,也不想当官,只想继续研究自己擅长的领域。

    面对皇帝的赏赐,落下闳不授。辞官后,他回到阆中,继续发挥余热,深入研究天文学领域。他不仅在天文学取得进展,还完善了《浑天说》,更加奠定了他在天文学家领域的地位。

    他完善的《浑天说》,前承甘德、石申老一辈在天文学的贡献,后启贾逵、张衡在天文学领域摸索。

    落下闳余生,也将自己在天文学研究的学术成果,整理成册。不仅如此,他还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传给后来者,并启发后来者对太空的摸索。

    一时间,华夏大地掀起了一股探索天文学的热潮。

    据史料记载,光是落下闳的故乡阆中,出现很多留名于天文学领域出类拔萃的人物。

    如西汉时期,任文孙、任文公父子。

    如三国时期,周舒、周群、周巨,祖孙三代人。

    又比如唐时,袁天罡、李淳风,定居阆中研究天文、数学,后终老于阆中。

    汉唐时期,阆中俨然成为华夏著名的天文学研究中心。那时候的盛景,用八个字形容:人才荟萃,群星灿烂。

    落下闳也因在天文学领域的贡献,名垂青史。2004年9月1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一颗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落下闳星。

    落下闳热爱天文学,不仅留名华夏,还成为一颗璀璨星座永恒的闪耀在星空。哪怕,落下闳己经逝世两千多年。但以他命名的星体,永远闪耀太空。

    落下闳,我们以这样的方式,记住他在天文学领域的卓越贡献。

    这样的伟大人物,值得被我们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