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汉武盛世 » 封禅(下)

封禅(下)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刘彻听了倪宽的话,瞬间被点醒。五十多位儒生,因前朝没有留下封禅礼仪,不能触类旁通。

    人臣做不了的事,就让人主来做。

    刘彻以儒家为依据,不辞辛劳,亲力亲为。不久后,一套封禅礼仪相关制度被制定出来。随后,刘彻将自己的劳动成果拿出来给公卿大臣、博士、儒生等人商讨,完善不足之处。

    然,皇帝的劳动成果,谁敢指点一二。

    就这样,刘彻成为了开创者,制定了帝王封禅礼仪。

    封禅最大的难题,被刘彻亲自克服。接下来,刘彻要做一件事,东行举行封禅。这里有个问题:汉武帝封禅,为什么要到千里之外的泰山?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离不开一个人物: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为何要去泰山封禅】

    话说,公元前222年,秦始皇灭六国,兼并天下后,给自己取了一个霸道且响亮的名字:皇帝(功过三皇,德高五帝)。

    为了让自己的千秋基业,流传万世。故而,从他开始,叫始皇帝。

    秦始皇成为皇帝后,发现了一个问题。他用武力击败诸侯,取得天下,却难以令天下人信服。秦始皇脑海出现了一个问题:天下百姓,不向秦,反而思周?

    姬周有八百年历史,尽管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姬周制定的礼仪,影响深刻。用另外一种话说,姬周被秦灭了,天子之气,尚在。

    秦始皇击败了诸侯,天下人依旧不服。如何让天下人认可大秦,这是秦始皇要解决的一大难题。正所谓,打败一个人很容易。想要彻底折服一个人,那比登天还难。

    秦始皇有烦恼,臣下就要为他解决烦恼。而,一个人站出来献策,他就是大秦的丞相李斯(在《战国风云人物:君王篇秦始皇》重点介绍过,这里就不多说了)。

    李斯想了一个办法:封禅。

    去哪里封禅了,李斯也给出了一个地点:泰山。

    李斯之所以选择泰山,这是因为有不少有德的君王,做过这件事。故而,泰山被认为是一座神山。

    泰山是神山,上通天廷,下达四方。上古帝王通过泰山封禅,领受上天意志。

    那么,秦始皇去做这件事,向上天,禀告他一统天下的伟业。进而向天下人证明一个理念:受命于天。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开启了以皇帝身份首次对泰山封禅。进而,又一次抬高了泰山的地位。

    百年前,秦始皇做过这件事。

    百年后,汉武帝也要去做这件事。

    【中岳嵩山地位的确立】

    刘彻率领文臣武将,声势浩大出行,前往泰山封禅。行进途中,途径缑氏山。刘彻之所以要来这里,是因为一个人,他叫公孙卿。

    公孙卿是一名方术之士,见前几任方士,如李少君、栾大等人,都得到皇帝莫大的恩赐。公孙卿摸透皇帝痴迷寻仙,以求长生的心理。东行泰山封禅前,公孙卿上告皇帝,自己曾在缑氏山见到了仙迹。

    刘彻又一次心动,提拔公孙卿为郎,东使候神于太室。

    公孙卿以皇帝的名义出游,回来报告,说了这样一句话:他在缑氏城上发现了仙人的踪迹,有物如雉,往来城上。

    刘彻听后很高兴,亲幸缑氏城视迹。结果,发现自己被骗了。

    愤怒之下,刘彻说了这样一句话:得毋效文成﹑五利乎?

    文成、五利,就是利用汉武帝求仙的心理,进行招摇撞骗,事情败露,被杀。公孙卿知道这二人的事迹,也知晓他们的下场。

    面对皇帝的愤怒,公孙卿来了一个高智慧的回答:仙者非有求人主,人主者求之。其道非少宽假,神不来。言神事,事如迂诞,积以岁乃可致。

    公孙卿巧妙的回答,不仅保住了性命,还赢得了皇帝的信任。此次东行之时,刘彻采纳了公孙卿的建议,亲自到缑氏山求仙。

    刘彻来到缑氏,又听闻了一个人成仙的故事:王子登仙。

    这位王子,原名叫姬晋,字子乔。

    他的父亲是东周第十一位天子,叫周灵王。

    王子乔还有一个身份:太子。

    按照剧情发展,王子乔将来,会继承周灵王的衣钵,成为东周第十二位周天子。

    据史料记载,王子乔个人能力很出色,幼时天资聪颖,温良博学,不慕富贵,喜爱音乐,奏乐声优美如凤凰鸣唱。

    当时,晋国有一位名流,叫师旷(被称为乐圣),奉晋平公之命,前去周朝见天子,进行试探。

    师旷以君子之德、治国之道,为难周天子。很多大臣都答不出来,而,王子乔却用自己的学识,征服了师旷。

    从此,王子乔的名声,传遍诸侯。

    一件事改变了王子乔的命运:大雨。

    东周国都洛邑,大雨连绵,令谷、洛二水泛滥,危及王宫。周平王见状,采取壅堵办法来治理水患。然,周平王的方案,遭到了王子乔极力反对,还以川不可壅据理力争。

    为了让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得到论证,王子乔还举了一个人物用壅堵治水失败的案例:禹的父亲鲧。

    同时,王子乔还提出了一个治理水患的方案:疏导。

    周平王见自己的治水方案被儿子否决,十分生气,做了一件事:废黜。

    周灵王一怒之下将王子乔废黜为庶人。王子乔被废,又因体弱多病,心境发生了强大的落差。三年后,郁郁而终。

    后传言,他是诈死。

    王子乔被废黜,苦于时日无多,只争朝夕,游历于伊、洛之间。

    王子乔喜欢吹笙,声音酷似凤凰鸣唱。当时,有一位仙人,叫浮丘生,收他为徒。王子乔潜心修炼三十年,一个名叫桓良的人遇见他。

    王子乔对桓良说道:请转告我的家人,七月七日,与我在缑氏山相会。

    到了那一天,王子乔乘坐白鹤,出现在缑氏山之颠。与家人见面后,过了几天,王子乔羽化升仙。

    刘彻听到缑氏山王子登仙,也想去碰碰运气。运气好点,他可以遇见仙人,那怕不能羽化登仙,也能求长生。

    公元前110年3月,刘彻登临缑氏山,拜谒启母石后。

    据说,大禹治水时,要在缑氏山打出一条疏洪泄流的通道。曾与妻子涂山氏约定,以击鼓为号,把饭送到山上。

    这日,一块劈山崩裂的石头误触皮鼓。

    涂山氏听到鼓声,前去送饭,却不见大禹的踪影。只见一头大黑熊奔来,涂山氏受到惊吓,化作一块巨石。

    大禹见状,发出咆哮,只听一声巨响,巨石突然开裂,从中蹦出一个婴儿。这个婴儿,就是大禹的儿子,被取名为启。

    禹去世后,启,击败伯益、有扈氏等对手,建立夏。进而,结束了禅让制,开启了家天下。涂山氏变成的那块石头,被称为启母石。

    刘彻拜谒启母石后,又往东走,登上了一座高峰。

    不久后,出现了神奇一幕现象。只听,三呼万岁之声,席卷而来,回荡在山峰、沟谷之间,久久不绝。

    进而,诞生一个成语:山呼万岁。

    紧接着,出现了这样一段记载:问上,上不言。问下,下不语。

    这时,有方术之士进言:这是山神在迎接陛下。

    刘彻听后,龙颜大悦。将这座山峰,赐名为万岁峰。在峰上建万岁亭,在峰下建万岁观。不仅如此,刘彻命令祠官,大规模增建祭祀山神的太室祠,禁止砍伐山上的树木,并划山下三百户设立崇高县,免除一切赋税、徭役。

    从此,这座山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嵩山。

    还有一个极高的江湖地位:与四岳齐名,被称为中岳。

    此次之行,刘彻很高兴。

    他捕获了食虎猛兽驳麃,见到了启母石,还听到了山呼万岁。

    中岳嵩山,是汉武帝亲自命名。

    【济北王献泰山】

    祭祀完嵩山后,刘彻要赶往最终目的地:封禅泰山。

    刘彻率领众人,向东行,抵达泰山。

    泰山又被称为岱宗。东临大海,西靠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被古人视为直通天意,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

    西汉时,泰山,起初归齐国管辖。

    汉文帝时,将齐国一分为五,泰山归济北国管辖。

    元狩年间,汾水出宝鼎,被认为是祥瑞。刘彻改制,称为元鼎,实行山岳祭祀制度。

    此时的济北王,叫刘胡。

    刘胡为刘勃之子,他的爷爷是淮南王刘长(刘邦的第七个儿子)。刘长死后,汉文帝历经周折,将淮南国一分为三。二子,刘勃被封为衡山王。

    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刘勃忠于朝廷,被改封为济北王。

    汉景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52年),刘勃去世。其子,刘胡袭爵。

    刘长生下四个儿子,老四死得早,未能封王。老大刘安、老三刘赐,因造反罪被杀。唯独老二刘勃,得以善终。值得一提的是,刘勃生了几个儿子,其中有名字记载的至少有七个。

    刘胡继位后,也是一位低调的诸侯王。及至,汉武帝元鼎初年,他已经在位三十多年。

    皇帝将年号改为元鼎,且祭祀名山大川,而,他封国内被称为东岳之首的泰山,迟早也会被朝廷征收。与其等朝廷开口,还不如主动上交。如此,还能博一个好印象。

    济北王刘胡,主动上书,请求将泰山,交给朝廷直接管辖。

    刘彻欣然接纳,将这块领土设郡,以泰山命名,设泰山郡。

    为了表彰刘胡的良好表现,刘彻又从其他地方,划了几个县,补偿他的损失。

    【仙迹?弥天大谎?】

    泰山郡归朝廷管辖,并有专门的人负责。刘彻抵达泰山时,万物尚未复苏,不是最佳登山时刻。所以,有人建议,将封禅泰山这件事,往后延迟。

    刘彻答应了,但,也没闲着,而是命人立一块石头在泰山之巅。

    皇帝千里迢迢,从帝都长安,跋山涉水,来到泰山。奈何,不是最佳登山时机。做为臣下,总要找点事情给皇帝做。你若让皇帝干等着,就会被认为不会办事。

    公孙卿为了转移皇帝的注意力,他说自己曾在蓬莱遇到仙人。

    为了进一步论证自己说话的真实性,公孙卿说了这样一段话:臣在夜晚看到一个巨人,身长有几丈,接近时就看不见了,足迹很大,和禽兽的脚印一样。

    刘彻闻言,立马动身前往,只见一个巨大的脚印呈现在他的眼前。然,刘彻对眼前看到的一切,产生了质疑。

    这个脚印,与其说是仙人,还不如说是野兽来得贴切。

    这时,又有几名大臣站出来,说看见一个老人牵着狗。那位老人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想见一见臣公。

    话语刚落,便不见踪影。

    一个人说,刘彻不相信。但,一群人说,刘彻信了。

    于是,刘彻做了这样一个举动:海上留宿,以待仙人。

    刘彻为了见到仙人,不仅优待方士,允许他们乘坐驿传的车子以来往报信。还陆续派出的求仙人已有千数以上。

    一时间,齐、鲁、燕等地掀起了一股寻仙之风。徐福、卢生出海,寻找神仙的故事,又成为众人津津乐道谈论的话题。

    刘彻等了一段时间,依旧没迎来仙人,他有一个强烈的想法:亲自出海,登仙岛,求仙缘。

    然,泰山封禅大典日期将至,刘彻也不得不放弃这个想法。

    这年四月,刘彻从海上归来,抵达奉高邑,召集众人商讨祭祀礼仪。其中,有两大阵营,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儒生和方士。

    他们所说的封禅事各自不同,甚至荒诞不经,被刘彻否决。

    刘彻用了这样的祭祀礼仪,分四步走。

    先命侍中和儒者穿着隆重的礼服:头戴皮弁,插笏垂绅。

    其次,行射牛的礼仪。

    第三,在泰山东面的山脚下封土行礼。封土有这样的标准:宽一丈二尺,高九尺。

    第四,在封土下面埋有玉牒书。至于书的内容是什么,无人能知。

    礼仪告成后,刘彻开启泰山封禅之旅。

    据史料记载,刘彻带了一个人共同登临泰山之巅。这个人是霍去病的儿子,叫霍嬗,字子侯。所以,又叫他霍子侯。

    看到这段记载,不自觉脑海中涌现出一个画面:四十六岁的汉武帝和九岁左右的霍子侯,一老一幼,徒步登临泰山。

    看着这一幕,群臣也充满担心。毕竟,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情况,他们都不能掌控。

    秦始皇东巡来到泰山封禅,问了儒生相关流程。

    儒生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埽地而祭,席用菹秸,言其易遵也。

    这段话翻译过来的意思是用蒲草裹住车轱辘,不伤害山上的草木。

    对于,这个答案,秦始皇没有接受。

    他是大一统的皇帝,且,前无古人。如此封禅,太过简陋,岂能彰显他的丰功伟绩。

    于是,秦始皇做了一件事:修路。

    路修好后,秦始皇登泰山,发生了一个突发状况:天下起了漂泊大雨。

    秦始皇在一颗松树下躲雨,并赐它名字:五大夫松。

    秦始皇登临山顶,立碑,以歌颂他的丰功伟业。因秦始皇封禅时遭遇下雨,大秦历经二世而亡。所以,被人传言,秦始皇封禅之旅,是失败的。

    千古一帝秦始皇都遭遇了这种状况,那么,刘彻是否也会遭遇这种突发状况。若是皇帝封禅失败,那些撺掇皇帝封禅的大臣将会下场很惨。

    山下的大臣,只能做一件事:祈祷。

    刘彻登泰山封禅,是出奇的顺利。不仅没有出现突发的大雨,反而天气格外的好。刘彻来到泰山之巅,一览众山小之气概。

    按理说,刘彻也应该效仿秦始皇在泰山之巅,立碑颂德。然,刘彻立了一块碑,上面没有字,被称为无字碑。

    对于出现这种现象,有两种解释。

    其一,汉武帝功德之大,一块碑,不足以记载。

    其二,汉武帝虽有千秋之功,但,他不是开国皇帝。有立碑权力,却无刻字资格。

    对于,这两种解释,我更看好第一种。毕竟,汉武帝之功,岂是一块石碑能够容纳。

    这一老一小在山上过了一夜,他们在山顶干了什么,事情太过隐晦,无人知晓。第二天,刘彻从阴坡下山,与大队人马汇合。

    泰山之巅封天,顺利结束。接下来,刘彻要做另外一件事:禅地。

    刘彻在泰山脚下的肃然山上,行禅祭礼。

    无论是封祭,还是禅祭,刘彻都亲行拜见礼,还有恢弘盛大的音乐。这场泰山封禅之旅,最终圆满落下帷幕。

    上天,也给刘彻做出这样的回应:封禅之地,白天有云从封土中升起,夜晚有光出现。

    得到上天回应,刘彻更加高兴,做了几件事:

    其一,改年号为元封,礼服尚黄。

    其二,大赦天下,赐给百姓每百户牛一头,酒十石,年八十岁以上的孤寡老人赠赐布帛二匹。

    其三,将远方进贡来的奇兽、飞禽以及白山鸡等物纵还山林,增加祭祀礼数。

    其四,免除博县、奉高、蛇丘、历城四县徭役,将泰山郡治所,设在奉高。

    【东方朔劝谏皇帝出海寻仙】

    齐鲁方士为了迎合皇帝,提了一个建议:请帝出海,寻找仙山。

    对于,这个提议,刘彻心动了。然,群臣听闻皇帝想要出海,纷纷进言劝阻。

    谁也不知道茫茫大海,会有什么。若真有仙岛,有仙人。秦始皇派出强大的寻仙阵营出海,为何无果而终。若真有,秦始皇也不会死在寻仙的路上。

    很多大臣明白这个道理,但,皇帝痴迷寻仙,谁又能做通他的思想工作呢?这时,一个人站出来劝阻。

    他,就是东方朔。

    在建元时期,重点介绍这个人物,这里就不多说了。

    话说,东方朔劝阻刘彻修筑上林苑,被拜为太中大夫,加给事中之衔,并赏赐黄金百斤。后,因醉酒,在大殿撒尿,被判为大不敬之罪,贬为平民。刘彻没有让东方朔离开朝堂,而是让他在宦者署待诏。

    不久后,汉武帝遇到一个难题:侄儿兼女婿杀人。

    这位侄儿,是刘彻三姐隆虑公主之子,叫昭平君。

    隆虑公主幼年之时,其母王娡为了扶持刘彻上位,与馆陶长公主刘嫖定下两桩婚约,一是刘彻和长公主的女儿阿娇,二是三女儿和长公主的二儿子隆虑侯陈蟜。

    成婚后,隆虑公主很长时间没有生子,直到隆虑公主年纪相当大之后才生了一个儿子,叫昭平君。

    为了巩固儿子的地位,隆虑公主促成了昭平君与刘彻的女儿夷安公主成婚。元鼎元年,隆虑公主的丈夫陈蟜因在为母亲馆陶长公主服丧其间,犯下禽兽罪。事发后,被判为死刑。陈蟜自杀,隆虑侯国被废。

    虑隆公主为自己儿子的未来充满担忧,临终前,曾拿出黄金千斤、钱一千万预先赎昭平君一死。刘彻不忍姐姐死不瞑目,答应了。

    然,昭平君在母亲死后越发骄奢,目无王法,醉酒后将隆虑公主的傅母杀死。昭平君因杀人,被捕入狱。

    刘彻面临一个难题:杀与不杀。

    杀,于心不忍。一是,对不起姐姐临终嘱托。二是,三姐得子不易。

    不杀,律法,形同虚设。以后,如何治理天下。

    刘彻选择了前者,痛杀昭平君,以正国法。因为辜负姐姐,心里有些过不去。东方朔看出了皇帝的难处,以敬酒的方式,给皇帝做心理疏导。

    当时,刘彻觉得东方朔言行,太过荒诞。事后,找来问话,才得知对方敬酒的真正用意。刘彻心里那道坎,最终因东方朔之故,得到治愈。

    东方朔因劝谏有功,被拜为中郎,赏赐布帛百匹。

    东方朔又活跃于朝堂,却成为了一个低调的人。

    刘彻痴迷寻仙,执意要出海,朝臣劝不住。那么,东方朔会说什么话呢?

    翻遍史书,从《资治通鉴》找到了这样一段记载。

    夫仙者,得之自然,不必躁求。若其有道,不忧不得;若其无道,虽至蓬莱见仙人,亦无益也。臣愿陛下第还宫,静处以须之,仙人将自至。

    东方朔这段话,是顺着皇帝求仙的心理。但,告诉了皇帝求仙的方式,要顺其自然,仙人自来。

    刘彻听后,也觉得对方说得很有道理。但,他求仙的心情,太过急切。毕竟,他现在已经四十六岁了。

    他的爷爷汉文帝,父亲汉景帝,没能活过五十。十三位兄弟,仅剩下老七赵王刘彭祖,老八胶西王刘端。

    死,是帝王最害怕的一件事。

    【后世帝王封禅】

    就在这时,又发生一件丧事:霍子侯暴毙。

    霍子侯,是霍去病仅有的一个儿子。刘彻对这个遗孤,也是精心培养,寄予厚望。泰山封禅,刘彻也只带了他一个人。

    怎知,年纪轻轻的霍子侯,泰山封禅完后,突然暴毙。

    霍子侯的死,对刘彻而言,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传言,泰山封禅,是连接上天的渠道,以求得长生。而,霍子侯死了,这无疑是表达了什么。

    霍子侯暴毙,刘彻充满悲痛,还写了一篇祭文《思奉车子侯歌》。

    它的内容是这样的:

    嘉幽兰兮延秀,蕈妖淫兮中溏。

    华斐斐兮丽景,风徘徊兮流芳。

    皇天兮无慧,至人逝兮仙乡。

    天路远兮无期,不觉涕下兮沾裳。

    霍子侯的死,为刘彻增添了一道哀伤,也从对方的死,悟道了什么。此刻,刘彻已经没有了出海巡仙,那份狂热之心。

    悼念完霍子侯后,刘彻又走了一条新路线:奉高—东海—北至碣石—巡自辽西。

    又从辽西向西,巡视大汉北部边郡,抵达九原。

    从九原南下,至甘泉宫,回到长安。

    此次出行,历经数月,走了一万八千里。

    刘彻是西汉第一位封禅泰山的帝王,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位封禅泰山的帝王。

    汉武帝之后,又过了一百多年,又迎来了一位皇帝封禅:汉光武帝刘秀。

    后来封禅泰山的人,还有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赵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