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汉武盛世 » 封禅(上)

封禅(上)

    【震慑匈奴】

    南越、东越被灭,西南设郡,西羌被定,大汉南边、西南、西面威胁暂时解除。接下来,刘彻要做一件事:震慑匈奴。

    于是,刘彻下了一道诏书:

    南越、东越咸伏其辜,西蛮、北夷颇未辑睦。

    朕将巡边垂,择兵振旅,躬秉武节,置十二部将军,亲帅师焉。

    这道诏书,展现了三个信息。

    其一,为什么要北巡?

    南越、东越被灭,西蛮、北夷颇未辑睦。

    其二,如何北巡?

    亲自去。

    其三,北巡规模?

    十二部将军。

    刘彻是一国之君,想要亲自率领汉家男儿,前往匈奴腹地。这,无疑是一件大事。要想完成这件大事,要处理很多问题。

    比如,皇帝的安全问题。

    又比如,北巡线路问题。

    再比如,北巡那么多人,衣食住行,应该如何解决。

    又比如,北巡途中,遭遇匈奴,又该如何应对。

    只有将这些问题解决,才能将北巡相关事宜,提上日程。

    刘彻当皇帝已经有三十年,他想要做的事情,没有人能够阻止。而,刘彻也是一位注重效率的皇帝。他交代的事情,文武大臣要立刻行动起来,尽早拿出最佳方案。经过朝臣多次商议,总算解决了这些问题。

    公元前110年,刘彻亲率十二部将军,勒兵十八万,声势浩大的北巡。

    此次,行军路线是这样的:

    从长安,至云阳,历经上郡,西河郡,抵达九原郡。又沿着大河,从东往西,来到朔方郡。再出朔方郡,过长城,抵达北河,登临单于台。

    故而,留下了一个历史故事:北登单于台。

    北登单于台,这绝对是刘彻巅峰时刻之一。他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登单于台的中原皇帝。直到七百多后,北登单于台迎来了第二个中原皇帝:隋炀帝。

    此次北巡,未能遇见匈奴,令刘彻有些失望。而,刘彻不甘心就这样打道回府,做了一件事:向匈奴下战书。

    刘彻派了一名使者前往匈奴,这位使者叫郭吉。郭吉奉皇帝命令,携带诏书前往漠北,历经周折,总算找到了匈奴人。

    匈奴人又把郭吉送到负责接待汉使的官员。接待官见到郭吉,按照惯例,问了他一句:为何来此处。

    郭吉回答:我奉大汉皇帝的命令,出使匈奴,有话要当着单于的面说。

    接待官见汉使要见单于,不敢怠慢。于是,郭吉被送到了乌维单于面前。

    话说,乌维听说大汉皇帝亲自带领十八万精锐出塞,吓得第一时间远遁漠北。毕竟,乌维曾率军南下,攻打大汉五原郡,斩杀五原郡守。

    按照大汉皇帝的脾气,吃了这么大的亏,自然不会忍。如今,大汉皇帝率军亲征,勒兵十八万,旌旗径千余里。汉军兴师动众,声势浩大,自然要暂避锋芒。

    乌维坐镇漠北,派人进一步监视大汉的动向。然,他怎么也没想到大汉会派出使者前来。乌维接见了郭吉,问了一句话:你来干什么。

    郭吉答:我奉大汉皇帝的命令,出使匈奴,是为了给单于带一句话。

    乌维没有从汉使哪里得到有用的信息,寻常问了一句:什么话。

    郭吉一改常态,用盛气凌人的语调,说了这样一段话:

    南越王的头颅已经悬挂在汉朝皇宫的北门下。单于若想与大汉开战,大汉天子正率兵在边境等候。单于若不敢战,就应该向汉朝称臣。何必衹是一味地向北逃跑,躲藏在大漠北边的苦寒之地。

    郭吉这句话,显然是替汉家皇帝来向他下达战书。乌维听后,勃然大怒,干了两件事:

    其一,斩杀负责接待汉使的官吏。

    其二,扣押郭吉,放逐北海。

    面对大汉的战书,乌维也是有心无力。此时的匈奴,已经不是冒顿、老上时代。以乌维仅存的实力,是不敢与大汉开战。目前,他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韬光养晦。

    如今,南越被灭,西羌被平定。现在的大汉,乌维自然不会去招惹。

    怕,是心里怕。乌维嘴上不会服软,也不会将不敢战的情绪表达出来。他不主动去找汉军交战,但,扣押使者的行为,也展现他不惧汉军。

    【十八万将士祭黄帝】

    刘彻北登单于台,并送去战书,怎知,匈奴不敢来战。此次北行,他主要是宣威草原,震慑匈奴。目的已经达到,徒留塞外无义。

    于是,刘彻下令,率领大军折返。

    回军途中,刘彻经过一个地方:桥陵。

    桥陵,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黄帝陵。黄帝,轩辕氏,被称为人文初祖。刘彻路过桥山,见桥山之巅有座高大雄伟的土冢。只见一石碑,写着七个大字:古轩辕黄帝桥陵。

    刘彻身为皇帝,知晓三皇五帝那些事,见到黄帝陵墓,问了一句:朕,闻黄帝不死,这里为何有黄帝冢。

    皇帝有问题,自然就有人出来解答。有一个来自齐地术士,叫公孙卿,给刘彻讲了黄帝乘龙升天得道的故事,给出了一个答案:这是黄帝的衣冠冢。

    刘彻也痴迷求仙问道,听到黄帝乘龙升天得道,发出了一个感叹:朕,诚得如黄帝,朕视去妻子如脱履耳。

    随后,刘彻下令做了一件事:祭祀黄帝。

    按道理说,刘彻是大一统的皇帝。他要祭祀黄帝,礼仪会相当复杂。然,刘彻祭祀黄帝,这场祭祀来得太过仓促。

    可,身为帝王,祭祀礼节,又不能太过简单。

    据记载,刘彻是这样做的。他下令停止行军,让十八万将士,一人一但土,修筑祭祀台。一夜之间,黄帝陵对面,修起了一座九转祈仙台。

    翌日,旭日东升,刘彻下令,以最高的礼仪,让十八万将士祭祀黄帝。不仅如此,刘彻还卸下征战的盔甲,挂在一棵柏树上。

    故而,流传了一个故事:十八万将士祭黄陵。

    刘彻也成为第一个用规模最大,且以皇帝身份,祭祀黄帝的帝王。

    【封禅的三个条件】

    祭祀完黄帝,刘彻率军回到长安,他看到了一篇文章《封禅》。这篇文章,是司马相如留给皇帝最后的东西。也是司马相如最后的寄托,请求皇帝封禅泰山。

    封,为祭天;禅,为祭地。

    这两个字的意思是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会举行祭祀天地的盛大典礼。君主会亲自到泰山上举行。

    秦始皇灭六国,兼并天下,以帝王的身份,封禅泰山。开启了,帝王封禅泰山之旅。就连在位只有三年的秦二世,也前往泰山封禅。

    案例说,刘邦三年反秦,五年灭楚,建立大汉王朝,他有资格以帝王的身份,前往泰山封禅。然,刘邦太忙了,没有时间。

    汉惠帝是一个悲剧的皇帝,不能掌控朝政。他的父亲都没有去封禅,自己更没有资格。

    汉文帝忙着巩固帝位,压制功臣,削弱皇族,抵抗匈奴,也没有时间考虑这个问题。

    汉景帝不是忙着进一步证明皇位的合法性,就是忙着诸侯之乱留下的烂摊子,还有就是忙着培养接班人,更没有时间考虑这个问题。

    先祖没时间考虑封禅这件大事,刘彻在位已经有三十年,有时间,考虑先祖没有想到的事情。尤其是他的文治武功,有资格完成封禅这件大事。于是,刘彻打算仿效古圣王巡狩封禅之事,召集儒生参加对策的有五十多人。

    这些儒生,面临一个难题:封禅用希旷绝,莫知其仪礼。

    帝王不行封禅,已经有些岁月。远的说,有千年之久。近的说,也有百年。帝王封禅的礼仪,只能在古书记载中找到答案。故而,《尚书》、《周官》、《王制》等,成为主要的参考对象。

    这些商讨的儒生,各抒己见,难能统一。你有你的观点,我有我的看法。对于封禅礼仪,很难定论。

    没有定论,就会出现一种状况:封禅事宜,将会延迟。

    封禅,是刘彻心中的大事。再加上,公孙弘等方士,以封禅是连接上天最为重要的渠道。刘彻不能等了,要尽快提上日程。

    元狩年间,刘彻得汾水一鼎,改年号为元鼎。那时的他,已经将封禅一事,提上了日程。然,封禅是一件大事,总要有标准。否则,人人都去封禅,那还有什么意义。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封禅的资格。

    可,秦二世的封禅,成为了后世的笑话。

    为了避免后世,再闹出笑话,且,乱举行封禅。就要制定,能够达到封禅的标准。

    刘彻将标准交给了以徐偃、周霸等人商讨,草封朝仪。群儒既已不能辨明封禅事,又牵拘于《诗》、《书》古文而不能骋。

    刘彻又拿封禅祠器示群儒,或曰不与古同。儒生讨论后,制定了很多标准。而,刘彻拿着这些标准,又进行归纳总结,提了三条标准。

    其一,大一统的皇帝。

    其二,天下太平。

    其三,天降祥瑞。

    这三条标准,刘彻都满足。尤其是还有宝鼎、白麒麟、奇树的出现。而今,刘彻南灭南越、东越,开拓西南,平定西羌,威慑匈奴。

    此时,不封禅,更待何时。

    【倪宽的那些事】

    对于汉朝立国以来的第一次封禅,皇帝和君臣都极为看重。但,商讨具体的祭祀仪式时,百官都犯了难。因为自秦始皇封禅后,祭祀典礼中断了几十年。

    要封禅泰山,应该用什么礼仪呢?

    就在博士对礼仪争论不休时,一个人成为了关键人物,他就是倪宽。

    倪宽,齐国千乘人,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幼年时,他想读书,却无力供读。一个忙着解决温饱的人,又怎么会想着教育的事。

    然,倪宽虽穷,志向高远。他没有钱读书,却知道一个道理,知识改变命运。倪宽解决温饱的同时,一有时间,就会想方设法去读书。故而,诞生了一个成语:带经而锄。

    倪宽为了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干了一份职业:佣工。

    倪宽干这份工作,与其他的佣工有所不同。每当下地劳动,他总是把《五经》挂在锄钩上。等到干活休息间隙,就拿来诵读。

    久而久之,倪宽成为佣工之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他爱读书的事迹,也慢慢流传开来,广为人知。及至,倪宽长大,对知识更加渴望,且更加专注于一项领域的学习。于是,倪宽干了一件事:拜当地有名望的人为师。

    倪宽的老师,叫欧阳生。欧阳生幼习经学,受《尚书》于伏生,是一代大儒宗师。欧阳生根据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开创了一个学派。被后世称为《尚书》欧阳学说的开创者。

    倪宽拜在欧阳生门下,精心攻读《尚书》,学有所成。不久后,倪宽迎来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话说,刘彻继位后,要求诸侯王、各郡、公卿大臣、五经博士,每年按时为朝廷举荐人才。倪宽名声渐露,得到推荐名额。

    就这样,倪宽从吃不饱饭,读不起书,靠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倪宽去了长安,被拜为博士。到了长安之后,倪宽又明白了一个道理:学无止境。

    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他又做了一件事:拜师求学。

    这一次,倪宽拜的老师,叫孔安国。这孔安国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文学大师,他是孔子的后裔,有厚重的家族底蕴。不仅如此,他受《诗》于申公,受《尚书》于伏生,学识渊博,擅长经学。

    此时,孔安国担任经学博士,负责专研经学。

    孔安国、欧阳生,都受教于伏生。而,倪宽先求学于欧阳生。从这关系来看,孔安国还是倪宽师叔一辈。

    倪宽拜在孔安国门下,研究经学。但,他的日子过得很贫困,据记载,他要靠给学生们做饭,才能维持生活。

    不久后,倪宽又迎来了一次机会。

    汉武帝继位后,为了选拔人才,出台了很多政策。其中有一项,叫射策。所谓射策,是事先将试题,写于简策,依照难易程度进行分科考核。应试者任意抽题回答,考官根据考试的成绩以判断优劣,优异者分别授予相应官职。

    射策,主要行于太学,岁试博士弟子。或者,行于太常考试地方察举的诸科人才。简单说,这是汉武帝推行的一种用人制度:射策取士。

    倪宽参加射策,成绩优异,取得了第二名。故而,他迎来了一个官职:廷尉文学史。

    倪宽进入仕途,虽是一件高兴的事。同时,他也坐冷板凳,遭人排挤。

    由于倪宽生活的环境,让他生性温厚善良,不善言谈,擅长用写的方式。此时,廷尉是张汤。对于这个人物,在前面介绍了他是汉武帝时期一大酷吏。

    张汤掌管廷尉府,任用的人,都是一些精通律法的人。倪宽儒生的身份,夹在其中,难免会有些尴尬,成为边缘化的人物。不久后,倪宽被外调,迎来了新的工作:到北方看管牲畜。

    这一去,就是好多年。按理说,倪宽的人生,就到头了,再难起波澜。然,一件事又改变了他的命运。

    倪宽回廷尉府呈送有关牲畜的簿册,正巧,碰上廷尉府中的人写不出令皇帝满意的奏章。皇帝不高兴,这些人就没有好果子吃。就在这些人暗自发愁时,倪宽出现了,说了自己的见解。

    这些曾经排挤他的人,顿时找到了救星,让倪宽执笔,来写奏章。

    说,不是倪宽的强项。

    写,才是倪宽擅长的领域。

    面对同僚的请求,倪宽慨然应允。不久后,倪宽将写好的奏章递给同僚看。这些同僚看后,都竖起了大拇指。同时,将倪宽引荐给张汤。

    张汤看了倪宽写的文案,也深感满意,连忙招他前来问话。

    倪宽用自己的学识,征服了张汤。而,张汤也缺少倪宽这样的人物,就让他做了一名掾史。

    倪宽从入廷尉文学史,再到北调掌控牲畜,历经多年,他又回到了廷尉府,迎来了新职业:掾史。

    张汤有了倪宽,就把皇帝交给他的事情,让倪宽起草文案。

    倪宽不负他的才华,轻松解决了令张汤发愁的文案。

    张汤将倪宽写好的文案,上奏给了皇帝。刘彻看后,十分满意,问了一句:这份奏章不是一般人能够写出来。写这份奏章的人是谁?

    皇帝问话,张汤不敢隐瞒,说了一个人名:倪宽。

    刘彻听到这个人名,没有感到惊讶,反而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早就听说过这个人,果然名不虚传。

    张汤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思,从这句话,他得到了一个信息:原来皇帝早就知道倪宽的大名。

    皇帝喜欢的人,且,给出这番评价。此人,日后一定要重用。

    从这件事情后,张汤认识到倪宽这个儒生的重要性,愈加重用。倪宽也迎来新工作,担任奏献掾,从事起草奏章文书工作。那怕,张汤升迁为御使大夫。上任之前,张汤推举倪宽为侍御史,继续协助他的工作。

    倪宽用自己的才学,彻底征服了张汤,这一共事,就是十多年。

    张汤、庄青翟二人倒台,被牵扯了很多人。倪宽用自己的智慧得以明哲保身。很快,倪宽又迎来一次升迁的机会。

    刘彻喜欢《尚书》,也爱经学。正巧,倪宽受《尚书》于欧阳生,又受经学于孔安国。皇帝提的问题,被倪宽轻易解答。刘彻很满意,提拔他为中大夫,放在自己身边做事。

    倪宽才华太出众了,又迎来了升迁,被提拔为左内使,比拟九卿。

    按道理说,倪宽从贫寒到九卿,他应该在这个岗位上,认真享福,苦熬资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等待光荣退休。毕竟,左内使这个差事,可是苦差事。这个岗位,干好了,会得罪权贵,干不好,会被百姓骂。

    倪宽是儒生,以儒家的思想来管理政务,减缓刑罚,优待下属,体恤百姓疾苦。尤其是征收税务时,对贫弱者或农忙时节,不立即征收赋。

    倪宽以暂缓的方式收税,本意是给百姓一条活路。但,他这种做法,就导致税收不能及时收上来。

    这样,就不能完成朝廷下达的指标。

    所以,每次朝廷考核,倪宽位居最后。

    随着,朝廷发动多个战场,需要大量的钱财。倪宽不积极收缴赋税这件事,被人揭发,按律,倪宽不仅会被免职,还会有牢狱之灾。

    百姓听闻后,害怕失去倪宽这样好的父母官。于是,奔走相告,自发组织,前来交粮。

    这一年考核,倪宽排名最前。

    刘彻见一个差等生,一下成为了优等生。又听闻百姓不愿倪宽丢官,主动缴税,且络绎不绝。这个现象,让刘彻得出一个结论:倪宽是个好官。

    倪宽最大的贡献:定《水令》,以广溉田。

    故而,他留下了这样的一个名声:在水利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封禅礼节的制定】

    倪宽精通《尚书》,又对经学有很高深的造诣。不仅如此,他还会写文案。还是百姓口中称赞的父母官,政绩斐然。

    刘彻想要封禅,又苦于前朝没有留下礼仪可供借鉴。责令五十多名博士讨论封禅礼仪的制定,也没有结果。

    这时,刘彻想了倪宽。于是,将司马相如临终前留下的《封禅书》,拿给倪宽看。

    等到倪宽看完,刘彻问了一句话:朕要去封禅泰山,该用什么样的封禅礼仪?

    这个问题,答得不好,倪宽的仕途生涯,将会彻底终结。若答得好,他的仕途生涯,或许能再进一步。

    可,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毕竟,五十多位经学博士,都没有给皇帝一个满意的答案。再加上,皇帝问话没有给他留下太多的思考时间。

    史料告诉我们,倪宽应变力极强,他是这样回答。

    陛下发扬圣德,祭祀天地百神,精诚所向,天地并呈符瑞。

    封泰山,禅梁父,祭拜天地,是帝王最盛大的典礼。

    现在要举行大事,犹豫几年,假使让群臣每人都发表意见,最终什么事也做不成。

    请陛下顺从天意,垂万世基业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先认可了刘彻的文治武功,天降祥瑞。

    随后说了,封禅是帝王最盛大的典礼。这种大事,岂是人臣能够商议得出。

    最后,倪宽给出这样一个答案:封禅这件事,还需要陛下亲自来定,顺从天意,垂万世基业。

    刘彻问话,倪宽说了很多。但,从这段话中,总觉得他说了,又感觉没说一样。然,倪宽的这段话,却让皇帝十分高兴。

    这段话表达了一个潜在的意思:

    六册的文治武功,得到认可,足以举行封禅盛典。却苦于没有前朝遗留下封禅的礼仪,将这件大事给耽搁了。

    前朝没有,那就由皇帝亲自制定。如此,皇帝就成为了开创者。而,他制定的礼仪,将会成为后人遵循的规矩。

    显然,开创者,这三个字令刘彻心动。

    刘彻很高兴,提拔倪宽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这时,一个人回到了长安。他叫褚大。褚大,东海郡汉兰陵人。

    他有两个优秀的老师:胡毋生、董仲舒。

    褚大熟读《春秋》,精通《五经》,是刘彻提拔的博士。不仅如此,还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简历:皇帝钦定,视察各郡国的人物之一。

    还有当官理政的经历:梁相。

    褚大被征调回长安时,听说御史大夫的位置空了出来。褚大认为,皇帝召他回去,就是担任这个职务。

    怎知,走到一半,听到御史大夫人选结果出来了,他叫倪宽。

    褚大当博士时,倪宽还是博士弟子。倪宽为御史大夫,褚大不服。回到长安,褚大就找倪宽的麻烦,两人对封禅礼仪,展开了一次深入辩论。

    史书没有记载,他们说了什么。但,结果告诉我们,这次辩论,倪宽取胜,且令褚大心悦城府,还说了一句:皇帝知人善任。

    倪宽获胜,刘彻更加高兴,以儒家礼仪为依据,亲自制定封禅礼仪。前不见古人,就让自己成为开创者。

    前人没留下的规矩,那就由我来定。

    封禅礼仪,就从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