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汉武盛世 » 马邑之谋:汉匈开战的序幕

马邑之谋:汉匈开战的序幕

    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一封对付匈奴的奏报,被紧急送进皇宫,交到了青年皇帝刘彻的手中。一场针对匈奴的战略,即将展开。这就是被后世记载的马邑之谋。

    两年前,匈奴前来和亲,刘彻心里面是拒绝的。大行令王恢主战,他没有解决怎样战,如何战的问题,所以,没有得到刘彻的支持。这封针对匈奴军事行动的奏报,也是王恢亲自提交,这一次他要想得到皇帝的支持,就要解决这两个问题。

    现在,来看一下,马邑之谋的基本信息。

    时间:汉武帝元光二年。

    总规划师:二十四岁的少年皇帝刘彻。

    首倡者:爱国商人聂壹。

    提交方案者:大行令王恢。

    执行者:御史大夫韩安国、太仆公孙贺、飞将军李广、卫尉李息、太行令王恢。

    开战地点:马邑。

    【马邑的由来】

    马邑,之所以得名,据说是因为秦始皇三十二年,为了防御北方匈奴南侵,派大将蒙恬率兵前往北地修城屯兵养马。一个意外的情况发生了,城墙塌了。忽见一马跑了一圈,跑出了马蹄印子,人们照着马蹄印修筑城墙,再也没有出现蹦塌事故,所以就给修筑起的城起名叫马邑。

    蒙恬为什么在马邑修筑城墙了,这就要用地理知识来回答这个问题。马邑,地处大同盆地顶端,四面环山。东面是洪涛山,西面是管涔山,南面是恒山,北面是雁门山。它不仅是农耕和草原民族的交界地,也是加强北部边塞联系最重要的交通咽喉要道,兵家必争之地。

    大秦时,蒙恬筑城,以备匈奴。西汉时,原韩王信被刘邦改封为代王,韩王信主动迁都马邑,进而拉开了汉匈之间百年战争。

    为什么要将马邑作为对战匈奴的战场,这就要提到一个爱国商人:聂壹。

    聂壹是马邑人,他有个特长:经商。

    大汉与匈奴缔结和亲政策,并开放互市。聂壹在边境互市中,挣了不少钱。然,匈奴没有信义,经常用抢劫、威胁等不正当手段,牟取钱财。匈奴太过猖獗,大汉又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地方郡守采取自保,弄得聂壹等商人苦不堪言。

    聂壹不堪其扰,想了一个办法:消灭匈奴。

    只有消灭匈奴灭,他们才能彻底摆脱匈奴的骚扰。要想消灭匈奴,只能借助力量。于是,聂壹又想了一个办法:让朝廷收拾匈奴。

    从汉高祖到汉景帝,历代帝王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只要匈奴不大规模侵边,朝廷只会坐视不管。对于匈奴的小打小闹,朝廷只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却令边境百姓苦不堪言。这时,聂壹听闻当今的皇帝与前几任皇帝不同。内迁东瓯、分治闽越、南越送质,这些行为,让他看到了希望。他又从其他渠道听闻,当今皇帝对和亲政策不满,还召集群臣商议应对匈奴边患。尽管皇帝没有拒绝和亲,却让聂壹看到了青年皇帝不会对匈奴忍太久。

    皇帝迟早要对匈奴下手,以雪前耻。

    早打,晚打,反正都要打。聂壹为了让汉匈战争提前,故而,他要让皇帝看到讨伐匈奴获胜的机会。进而,才能让皇帝下定决心与匈奴开战。

    聂壹先找到了主战派代表王恢说:匈奴肆意扰边,大汉子民不堪其扰。大行令何不出兵讨伐匈奴,荡平王庭,一劳永逸。

    王恢是坚定的主战派,也想打。若能讨伐匈奴,荡平王庭,他就能如李牧、蒙恬,建立不世之功,留名后世。然,他想打没用,关键是如何说服皇帝。现在,朝臣都不主张打?此时,匈奴能打吗?

    聂壹坚定地告诉他三个字:可以打。

    王恢看着他,示意对方给出一个充足的理由。

    聂壹有备而来,给出了可以打的依据:汉朝和亲之后,已经取信于匈奴,只要诱之以利,必定能将之击溃。

    王恢听闻摇头,这个依据,连他都说服不了,更何况是皇帝。匈奴善骑射,大汉要打,就要解决一个问题:千里奔袭。

    聂壹思维跳跃,绕开这个问题,不主动去跟匈奴作战,给出了一个作战方针:伏击。

    所谓伏击战,是指事先通过侦察地形,确立伏击的地点,并预先部署好兵力。当敌人诱入伏击圈后,利用地形的优势对敌形成多面围攻之势,予敌以重大杀伤。

    既然是伏击战,就要选择伏击地点,这也难不倒聂壹,他选择伏击匈奴的地点:马邑。

    而,马邑的地形特点,的确适合打一场伏击战。

    为了消灭匈奴,聂壹还主动自荐,引诱匈奴,一战而灭之。

    王恢对聂壹的计策很满意,这个计策,替他解决了两个核心问题。

    其一,如何战。

    以利引诱匈奴,选择伏击。这样就避免了千里奔袭之苦。

    其二,战场选择。

    伏击的地点:马邑。

    于是,王恢将聂壹伐匈奴的主张,加以整理后,交给了皇帝刘彻。刘彻看后,对这份讨伐匈奴的方案十分满意。他从方案中看了两个现象:

    能战。

    能赢。

    一战而胜,汉匈至少十年不会有大战,他也能通过一战,洗刷先祖的耻辱。进而,向天下人宣告:匈奴欺辱大汉的时代,过去了。

    刘彻不满匈奴欺辱大汉的岁月,他想打。这个方案告诉他,可以打,如何打。但,刘彻赞成这个方案还不行,还要召集群臣商议。于是,汉廷又召开了一次紧急的军事会议。

    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如何解决北方匈奴边患。

    这次发言,依旧分为两派。御史大夫韩安国依旧反对,大行令王恢依旧主战。

    韩安国的观点比上一次还要充分,他说了很长一段话,概括起来,只有九个字:找不到、打不赢、划不来。

    匈奴居住在草原,居无定所,很难找到他们主力,发动突袭。退一步讲,那怕找到了匈奴主力,汉军将士人困马乏,匈奴以逸待劳,又打不赢。即便打赢了,匈奴之地,不适合耕种,无法定居,得到了也没有什么意义。

    王恢也有准备,也进行反驳,说了很长一段话,概括起来也有九个字:不用找、有能力、能取胜。

    找不到匈奴主力,那就不去找,只要抛出诱饵,就能引诱匈奴主力,进入大汉地界。只要将匈奴引诱入指定的地界,再险要出,埋伏精兵悍将,一击,定能获胜。如今大汉休养生息七十多年,国力充足,海内一统,国力强盛,陛下威名远扬,是有能力、有实力,打一场歼灭战。

    韩安国听后,出言反对,又说了两个理由:

    其一,汉高祖被围困白登山之耻。

    其二,兵马一动,天下骚动,胜负难料,不可轻率出兵。

    王恢又说了这样一段话:战国初年,代国虽小,北有强胡的侵扰,南有中原大国的威胁,君臣尚能同仇敌忾,奋勇抗击外侵。匈奴虽强,也不敢轻易侵扰代国。如今大汉强盛,海内一统,陛下威名远扬,然而匈奴却侵扰不止,每次与汉和亲,不过数年即违背约定,正是因为没有坚决抗击的缘故!

    这段话传达出了两个问题:

    其一,代国一郡之地,皆敢抗击匈奴,匈奴不敢侵代。大汉的实力,远胜代国,却被匈奴所欺,这是为什么?

    其二,如今大汉强盛,海内一统,陛下威名远扬,然而匈奴却侵扰不止。大汉可以打,却不打,这又是为什么?

    这次辩论,十分激烈,双方唇枪舌剑,各不相让。

    韩安国两年前,说服皇帝和亲。现在,他也相信皇帝会采纳他的意见。然,韩安国忘了。推行元光新政的刘彻,已经不是当日的皇帝。这一次,刘彻采纳了王恢的主张,以战止戈。

    这场会议,在刘彻的拍板下,得出最终结果:战。

    于是,一场在大汉境内,以马邑为饵,伏击匈奴的战略规划,正式通过。

    接下来,刘彻要商议出一个结果:以谁为将。

    很快,征伐将领的名单公布出来。他们是韩安国、王恢、公孙贺、李息、李广。

    现在,来说说这几位将领的故事。

    韩安国、王恢,这两位的事迹在前面已经提及,这里就不多说了。他们是汉武帝建元时期,唯一领军的将领,有分治闽越的战功。他们要去,必须去。

    御使大夫韩安国封为护军将军,诸军将领之首。所谓护军,它是汉武帝临时设的一个重要的军事岗位,其职责是监督、管理诸路军。

    大行令王恢封为将屯将军,汉文帝时设置,其职责掌主诸屯卫军令。

    公孙贺,北地郡义渠人,其父,公孙浑邪在汉文帝时,归汉。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从周亚夫助平七国之乱,官至陇西太守。一年后,因功被封平曲侯。八年后,因坐法,免为庶人。公孙贺继承了父辈的勇武,年少从军,多立功。他还有一个身份:刘彻为太子时的舍人。

    所谓舍人,其意思是东宫的人,其职责是执掌东宫宿卫,保护太子安全。刘彻初登帝位,公孙贺被提拔为太仆(负责替皇帝驾马车的官,位列九卿)。这一次,公孙贺以太仆的身份,被提拔为轻车将军,其职责是统领驾车作战部队。

    李息,史料对他的记载,比较少。只记载,他是北地郡郁郅人,少年从军,侍奉汉景帝,被封为材官将军。

    李广,他的名气就更大了。在《文景之治》用了不少笔墨。现在,简单来回顾一下。李广,陇西成纪人,年少时,以良家子身份从军,多立战功。汉文帝时,留下了不少传奇故事。汉文帝给他一个最高评价:出生在高祖时代,能封万户侯。

    汉景帝时,李广任骁骑都尉,跟随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叛军军旗,立了大功,以此名声显扬。但,因他接受梁王授给他的将军印,回朝后无封赏,遭到汉景帝疏远。从此,李广开启了戍边抵抗匈奴的生涯。历任上谷、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上郡太守,塞外的边郡,他都去过,故而有一个称呼:边塞七郡守。

    又因与匈奴奋力作战,草原留名,打出了一个响亮的名声:飞将军。

    就连,公孙贺的父亲公孙昆邪哭着对汉景帝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负,屡次与敌虏肉搏,恐怕会失去他。

    汉武帝继位,局势不明,需要大量可靠的人才守卫长安,应对新旧政权交替时出现的意外情况。左右的人都认为李广是名将,且忠心为主。于是,刘彻将李广由上郡太守调任未央宫卫尉。另外一位抗匈名将,号称不败将军的雁门太守程不识,担任长乐宫卫尉。

    刘彻也听闻李广在边塞治军对战匈奴那些事,此次讨伐匈奴,这等大事,怎能少得了李广。于是,李广被封为骁骑将军。骁骑,这两个字有骁勇善骑敢战的意思。刘彻将这两个字送给李广,足以见得,对他充满厚望。

    从这份选将的名单中,有主和参战的韩安国,且给他最高待遇,诸军由他统一指挥。也有主战派的王恢,还有与匈奴打交道的李广,以及从太子时跟随在刘彻身边的公孙贺。

    出战的将领选拔出来了,接下来,就是进军路线。

    进军的目标地点,已经决定好了:马邑。

    进军路线,是一个大难题。这场伏击战,大汉动用了三十万将士。你要将这么多将士,悄无声息调往马邑,这本身就是一个大工程。这个工程,涉及到一个核心:保密。

    你不仅要将作战人员输送前线,还要给诸侯王打好招呼,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要前往马邑,就要经过代国。此时,代王刘登去世(公元前133年),被尊为代共王,其子义,袭爵。这个敏感的时候,若不提前告知代国,容易产生误会,也不利于保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三十万将士的粮草配置,也是一个问题。这么多人马,每日消耗量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如何调兵,如何运粮等这些问题,都被大汉朝廷的官吏解决。这一次,伏击匈奴的路线,刘彻制定了两条路线。

    第一条路线是主力,由韩安国负责,与公孙贺一起秘密抵达马邑附近,在险要处埋伏,等待匈奴进入伏击地点。另一条路线是辅攻,由王恢负责,与李广、李息兵出代郡,攻击匈奴的辎重,进而阻断匈奴归路,合而灭之。

    刘彻与作战的将领、谋士,反复在沙盘中演练,确保战事无疑。一切准备就绪,大军开拔。战况犹如预期那般,韩安国顺利抵达马邑外围,并在附近蛰伏下来。王恢也率军抵达代郡,随时,做好进攻的准备。

    聂壹也不负众望所归,用自己精彩的演技,骗过了匈奴军臣单于。为了让军臣单于相信他是真的叛变,他还自导自演加了一场戏,杀了马邑令,举城投降。

    军臣单于见到马邑令的头颅,这才相信聂壹说的话是真的。于是,军臣单于率领十几万部众南下,攻伐马邑,抢夺财物。眼见,一场经典的伏击战,将会上演。然,一个意外的情况发生了。

    此时,太史公司马迁才十三岁,他的鸿篇巨著《史记》尚未动笔。所以,刘彻没有机会看到李牧反击匈奴的故事。而,知道李牧事迹的冯唐,建元新政,不被所用。其子冯遂,为郎官,官职太小,没有发言权。

    刘彻伏击匈奴做戏,太过了。漫山遍野,有牛羊,却不见放羊的人。这个现象,无疑是告诉匈奴,快来抢我牛羊。事出反常,定有欺诈。这种现象,是告诉匈奴两个字:有诈。

    匈奴第一代首领头曼单于,曾上过一次当。当时,赵国与秦国打了长平之战、邯郸保卫战,又与燕国打了一场反击战。头曼单于见赵国将寡兵少,也想偷袭,分一本羹。怎知,李牧会演戏,一战歼灭匈奴十万人。此战之后,匈奴被打怕了,不敢南下侵赵。

    李牧一战封神,成为抗击匈奴第一名将,且以弱势的情况下,打了一场歼灭战。

    李牧的事迹,也传到了匈奴,匈奴也将这段悲惨的历史,告诉了自己的后代。他们不仅崇拜击败他们的赵国名将李牧,同时也是告诫后来子孙,小心中原人再次用这种方式欺诈他们。

    军臣单于,是匈奴第四代首领,自然听过这个故事。他于汉文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61年)继位,至今已经有二十九年。他在位这段期间,没少给汉文帝、汉景帝找麻烦。

    如今,大汉境内出现的这种现象,让他明锐的嗅觉捕获到死亡的气息,更害怕李牧之事,再次上演。有疑惑,就要弄明白。军臣单于没有下令抢劫大汉的牛羊,而是暂停进军,命人攻打大汉在边塞修筑的烽火台。

    战事很顺利,活捉了大汉的一位尉史。所谓尉史,是指大汉在边郡置障、塞尉,百里一人,属吏有尉、史二人,其职责是掌巡徼、烽燧等事。

    正巧,这位尉史知道大汉伏击匈奴的战略意图,又是贪生怕死之辈。他被匈奴活捉,为了活命,全盘交代了汉军作战计划。一场大汉针对匈奴的歼灭战,就这样被一个小人物泄密,所谋之功,前功尽弃。

    汉军这边推演的那些事,没有预料般上演。匈奴来了,就战。匈奴没来,就当军事演习。他们没有预料到这种情况,匈奴来了,进入大汉腹地,不交战,又走了。汉军是追,还是撤。这种情况,没有纳入商议的范围。

    刘彻给韩安国下达的命令是等匈奴进入伏击地,一战击之。匈奴没有进入伏击地点就撤离,作战就失去了意义。韩安国本就不赞成对匈奴开战,匈奴走了,那就撤吧!此战,无功,也无过。冒然追击,战败,后果很严重。冒险的事,韩安国才不会去做。

    韩安国没与匈奴交手,这下难题来到了王恢。

    此时,王恢手中有三万将士,他的任务是攻击匈奴的辎重部队。可,他也面临一个问题。汉军主力没与匈奴主力交战,光凭借他手中这点兵力,一旦交战,定会面临匈奴的主力。三万将士的性命,在他的一念之间。

    王恢为了保住三万将士的性命,做了一个决定:不战。

    这场声势浩大的伏击匈奴之战,谁也没想到会以这样的方式结束。

    【追责】

    汉匈之间的战事,暂时告一段落,以荒唐可笑的方式结束。但,战事余波,还在进行。此次出征,无功而返,令大汉皇帝刘彻颜面尽失。出了这样的事,总要有人站出来承担责任。

    刘彻是方案的拍案者,这个锅理应他来背。但,他是皇帝,皇帝怎么能有错误了。皇帝没错,就是大臣们的错。

    韩安国是这次伐匈奴的总指挥,这个锅,他来背吧!可,他一直都是属于反对这次行动的人。虽然碍于皇帝的命令,前去讨伐匈奴,他无功也无过。这个锅,他来背,不能令人信服。

    王恢做为主战派,是作战方案的提交者,也是方案的推动者。这个锅,舍他其谁。

    一个可以歼灭匈奴单于和十万大军的机会就这样错失,令皇帝刘彻十分恼怒。有怒,就要发泄。王恢成为刘彻发泄的主要对象。皇帝一怒,王恢下狱,并交给最高司法机构廷尉审判。

    廷尉读懂皇帝的意思,给王恢定了死罪。

    为了体现出这个罪名,合理合法且有依据,是依法办事,还给出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畏缩观望不前。

    王恢不接受,开始反驳,说出自己的观点:当初约定匈奴一进入马邑城,汉军就与单于交战,而后我的部队攻取匈奴的军用物资,这样才有利可图。单于听到消息,没有到达马邑城就撤军北归。为了保全陛下的三万将士,我选择不战。

    廷尉没有认可他的说辞,依旧维持原判。

    王恢为了活命,做了一件事:千金贿赂汉相田妢。

    田妢接受贿赂,也拿钱办事,他的外甥在气头上,不能直接去规劝。所以,田妢找到了皇太后王娡,说了一个不能杀王恢的理由:王恢首先倡议马邑诱敌之计,此计没有成功而杀了王恢,这是替匈奴报仇。

    王皇后听弟弟的话言听计从,找到刘彻,就把田妢的话以自己的说了出来。刘彻对自己的母亲很了解,是说不出这番大义的话来,能说这番话者,定是田妢。顿时间,刘彻大怒。

    众人要一个为什么杀王恢的理由,刘彻就给出一个理由:

    王恢是最先倡议马邑之计的人,所以调动天下士兵几十万人,前去伏击匈奴。此战,即使抓不到单于,如果王恢的部队攻击匈奴的辎重部队,也还能有些收获,以此来安慰将士们的心。现在无功而返,不杀王恢,无法向天下人谢罪。

    这句话归结起来只有十五个字:劳师动众,无功而返,不杀何以谢天下。

    王恢听到这番话,深知活不了,为了最后一点尊严,只能选择自杀。王恢本以千金贿赂汉相,以求存活。怎知,此举却彻底激怒了皇帝,为自己买了一个死罪。可悲啊!可叹。

    他忠心为国,反对和亲,主张用武力解决匈奴边患,也是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元光时期,第一个提出怎样打匈奴的人。最终,却落得被杀的命运。

    王恢离开了历史舞台,但,他马邑之谋的故事,却被记载下来。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汉武帝与匈奴之间的战事,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