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汉武盛世 » 天灾?人祸

天灾?人祸

    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大汉境内,发生了一次洪灾。据史料记载,黄河决于瓠子。黄河在瓠子决口,泛水南下,冲入巨野泽,流入淮水、泗水及梁、楚等十六郡,大地一片汪洋,灾情惨重。

    有水灾,就要治理。如果放纵不管,百姓流离失所,社会不稳。刘彻将治理黄河的任务,交了两个人。一个叫汲黯,另一个叫郑当时。

    话说汲黯,其祖先曾受古卫国国君恩宠,到他已是第七代,代代都在朝中荣任卿、大夫之职。其父追随汉景帝,刘彻为太子时,汲黯在保举下成为太子洗马。

    刘彻成为皇帝推行元光新政,汲黯也去参加入选,提拔他为谒者。所谓谒者,其职责是朝廷的专使出外处理临时公事的职位。

    汲黯成为谒者,也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

    闽越攻打东瓯,刘彻派他前去调查情况。汲黯从长安抵达吴县,折回长安,交了一份调查报告:越人相攻好斗,是当地民俗,不值得烦劳天子的使臣去过问。

    第二件事:

    河内郡发生了火灾,绵延烧及一千余户人家。这么大的灾情,刘彻又派汲黯去视察。

    汲黯去视察后,又写了一份调查报告。报告中提到两件事:其一,河内郡房屋太过密集,不慎失火,火势蔓延导致千家被毁,不必过度担心。其二,没天子政令,私自打开粮仓,赈济水患灾民。

    刘彻从这两件事看到了汲黯的能力,想要把拱卫长安最重要的地方荥阳交给他,任命他当荥阳县令。而,汲黯很有个性,嫌弃县令官职太小,称病辞官还乡。刘彻没想到汲黯不按套路出牌,也不放他走,把他召入长安,提拔为中大夫。

    刘彻广招文学之士,组建儒学班底,大力推行新政。就在他畅想未来的大汉,应该如何如何时。汲黯给他泼了一盆冷水,说了这样一句:陛下心里欲望很多,只在表面上施行仁义,怎么能真正仿效唐尧虞舜的政绩。

    汲黯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很简单,他与申培公一样,要求皇帝少说多做。你说得在好听,那也是空谈。空谈只会误国,实干才能兴邦。

    刘彻畅想的美好未来,被这句话怼得瞬间爆炸。于是,他做了一件事:先沉默不语,再脸色一变,后甩手走人。

    公卿大臣,佩服汲黯敢说这样的话扫天子兴,也担心他的仕途即将走到终点。毕竟,得罪皇帝,没有好果子吃。

    朝堂上,刘彻要保持天子气度,回到内宫,大发雷霆,说了这样一句话:汲黯太过愚直,一点也不会说话。

    汲黯因为不懂揣度帝心,不懂迎合,说话太直,被外放东海郡当太守。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要有大动作。这句话,放在汲黯这里一点也不适用。他崇尚道家学派思想,去了东海郡,做为一把手,选择无为而治。他治理郡务,只按大原则行事,不苛求小义。再加上他体弱多病,卧病不出,却将东海郡治理得很好,得到朝臣和百姓一致好评。

    汲黯外放东海郡一年后,又被刘彻召回长安,因其政绩突出,给了他一个新官职:主爵都尉。

    主爵都尉,其主要工作是负责诸侯国各王及其子孙封爵夺爵等事宜。这个工作看上去很简单,不过是剥夺犯了法且有势的人爵位。但,这个岗位是苦差事,要得罪很多人。毕竟,这些势力,不是个体,而是一个整体,掺杂很多利益。

    当然,刘彻相信汲黯能够干好这份工作,还按照九卿的待遇,给他发工作福利。

    汲黯好学,又好仗义行侠,不阿权贵,注重志气节操,以傅柏和袁盎为偶像,成为汉武帝时期一股清流。与自己合得来的人,就合。与自己合不来的人,懒得搭理。武安侯田妢做了汉相,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两千石的高官见了他,都要行跪拜礼。田妢也认为理应如此,懒得还礼。

    稷黯有傲骨,对待这种因沾外戚身份的光,而上位,却目中无人的田妢,从不下拜。为了维持表面关系,只是向他拱手作揖敷衍了事。因为汲黯的做派,不符大流,很多人怕得罪权贵,不敢与他结交。

    一旦,汲黯说错了话,做错了事,惹得皇帝不开心,很多公卿大臣对他进行口诛笔伐。

    汲黯无所畏惧,说出这样的话:天子设置公卿百官这些辅佐之臣,难道是让他们一味屈从取容,阿谀奉迎,将君主陷于违背正道的窘境吗?何况我已身居九卿之位,纵然爱惜自己的生命,但要是损害了朝廷大事,那可怎么办!

    刘彻对汲黯,又爱又恨又怕。

    爱,是因为他敢说真话。恨,是他说真话不顾及场合。怕,是因为他说的话都对,一旦处理不好,就会留下骂名。

    汲黯身体不好,多次请病假。刘彻不但恩准,还允许他休养好了来。可,汲黯不见好,刘彻又有些想念他。他问了一个人:庄助(元光新政第一名,被破格提拔为中大夫,还有出兵援助东瓯之功)。

    如果是遇到田妢之流,汲黯只能办病退手续。而,庄助不仅有才学,为人还正直。所以,他给汲黯一个很高度的评价: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

    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说汲黯当不好官,却能很好的辅佐君王成事,不为利诱,不为武屈,守节死义,难惑以非。

    刘彻赞成庄助的评价,身边需要这样的人,也给出了最高评价: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汲黯虽多次令刘彻心中不悦,下不了台面,却依旧将汲黯比作社稷之臣。足以见得,汲黯在刘彻心中的地位,无人能及。

    此次,黄河水灾,刘彻交给汲黯。其一,是对汲黯的为人信得过,他会认真办事,不会趁机发国难财。其二,水患的地方在濮阳一带,濮阳是卫国的国都,汲黯对哪里的地理环境熟悉。

    现在来介绍第二个人物:郑当时。

    郑氏也有一个显赫的先祖,是奠定春秋小霸王郑氏三公之首郑恒公的后裔。而,郑当时,是其二十二世孙。

    据史料记载,秦赵两国继长平之战后,引发邯郸保卫战。其曾曾祖父是以秦将身份投降赵国的郑安平,被赵孝成王封为武阳君。郑安平死后,封地被赵国收回。其曾祖父郑徵去了魏国,被封为新筑君。

    魏国被灭,其祖父郑昌成为会稽郡吴县县令,与当地的官员、豪杰交好。其中,也有项梁、项羽叔侄。

    诸侯反秦,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大封天下诸侯。郑昌取代韩王成,被封为韩王,负责阻挡刘邦东进。郑昌被汉太尉公子信(后来的韩王信)击败投降,下落不明。其子郑荣,誓死效忠项羽,被汉军俘获而坚贞不屈。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

    刘邦为了试探被俘楚臣是否恋旧主,令他们直呼项羽其名,照做的人被封为大夫。唯独郑荣不肯,初心不改,坚决不肯。而,刘邦欣赏对方的傲骨,没有杀郑荣以儆效尤,只是将他驱逐不用。

    郑荣有一子,叫郑当时。对于郑当时的出生、童年、成长,都没有留下文字记载。经过翻阅史料,还是能够得出一些信息。郑氏从春秋—战国—大秦—楚项—刘汉,历经数百年,能够存在至今,定有一套家世家风教育后代子孙。

    郑荣追随项羽,那怕项羽死了,不改其志,截然傲骨一身。大汉朝廷不用他,他也注重儿子的家庭教育。大汉初期,历经萧何、曹参两位名相,以道家无为思想治理国家。那时的道家学问,是文化瑰宝,成为主流思想。

    郑当时也不例外,是道家思想的粉丝,喜黄老之学。而,郑当时不仅喜欢道家,还喜欢墨家,故而有个爱好:行侠仗义,济世救人。

    郑当时做了一件事让他名声传遍梁楚:解救张羽之难。

    吴楚叛乱时,攻打梁国。梁王刘武固守睢阳,麾下有两个人十分厉害。一个是韩安国,另一个就是张羽。郑当时协助张羽,叛乱平息之后,名声传遍梁国,楚国等地。郑当时的名声,也传到了汉景帝哪里。汉景帝做事,与爷爷刘邦不同。

    刘邦记恨郑氏忠于项羽,弃之不用。而,汉景帝没有这些观点,以郑当时贤能,提拔他为太子舍人。所谓太子舍人,其字意思视作太子屋下之人。其职责,始为宿卫。汉景帝选择的人有严格要求:不仅要家世清白(良家子),还要德行高尚、品行纯正。

    其目的是让其陪伴在太子身边,以高尚的修养品行影响太子。

    就这样,汉景帝时,郑当时有一个职业:太子舍人。

    这个官位虽不高,但,也算是固定职业,有一定基础的经济收入。况且,这个职业是陪伴太子,属于一支巨大的潜力股。

    郑当时还有很多优点:比如爱学习,善交友,会搞人际关系。

    据史料记载,郑当时每五个工作日,就要休息一天。休息的时候,他没有躺在床上睡懒觉,或者打游戏,出去玩等荒度岁月,而是四处结交朋友,加紧自我的学术提高。为了利用有限的时间,多结交几位朋友,他在长安四郊置备马匹。

    郑当时虽然官职卑微,但他结交的人物都是祖辈、父辈一代,天下知名的人物。足以见得,郑当时是多么擅长搞人际关系。

    汉武帝继位,推出新政,郑当时也是参选人员。刘彻看着这位在自己是太子时,就跟随左右,也善待他,给了一个官职:鲁国中尉。

    郑当时善于交际,人缘也不错,懂得跟任何人搞好关系,混得也是如鱼得水。所以,他又担任济南郡太守、江都国国相。

    汉武帝元光元年,再次推行新政,被身边的人一提。自然想起了这位有名声、爱道学、善交际且有地方工作经验的郑当时。于是,刘彻一封诏书,召回郑当时,提拔他为右内史,比拟九卿。

    内史,其主要任务是掌管法令、拟定文书,协助国君策命诸侯及卿大夫,并负责爵禄的废置。汉景帝时,以晁错为内史负责改革,可谓是有很大权力。后来,为了限制内史的权力,汉景帝将内史分为左、右内史。

    郑当时担任右内史,不仅平等待人,还廉洁奉公,不添私产,还为年长的人提供食物。不仅如此,他也爱向皇帝举贤。故而,得到士人和老者的赞美,名声远扬。

    汲黯不懂为官,郑当时恰恰相反,在朝中混得如鱼得水。

    刘彻招来郑当时,让他前去治水。

    郑当时说:给他五天时间准备。

    刘彻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听说你远行千里不带粮,为什么还要请求准备行装的时间?

    郑当时听懂皇帝话外音,连忙动身,前去治理水患。

    刘彻将治理黄河决口的工作,交给这两位,而这两位的爵位比拟九卿,足以看出,刘彻不仅对他们信得过,还高度重视黄河水患。

    水利工程,是一个浩大且复杂的工程。如果你觉得水利工程无非是用堵、疏、改道等方式,那你一点就不懂这道工程的难度性。

    水患,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为了治水,诞生了很多水利专家。其中有大禹、西门豹、史起、李冰父子、郑国渠等。而,汲黯和郑当时成为西汉时,在开封堵黄河的两个人物。后世,修建水德伺以供奉,将汲黯列为之首。汲黯也获得一个称谓:黄河瓠子堵口第一人。

    如何治、怎样治,这些都是难题。史料告诉我们汲黯和郑当时是这样治的:汲黯和郑当时等赶至现场,视察险情后,组织东郡十万民工堵塞决河,因口门宽,水势猛,料物不继,几次堵而复决。

    这段话告诉我们两个信息:其一,治理水患,声势浩大,动用了十万人;其二,以堵的方式,没有成功。

    汲黯、郑当时,采用以堵的方式治理黄河,最终以失败告终。消息传会长安,刘彻勃然大怒,花了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却没有任何成效,水患依旧存在。刘彻才不相信,大汉连一个出色的水利专家都没有。更不相信,堵不住黄河决口。

    是天祸?还是人祸。

    皇帝有疑惑,就要弄明白,而,汲黯、郑当时两位负责人,直接辞病不朝,只说自己无能,不说其他。

    朝臣给皇帝进言:三十多年前,汉文帝治理过黄河,而,魏其侯窦婴见证过,不妨问一问他的意见。

    自从窦太皇太后去世后,窦氏没落,窦婴闲赋在家。对于水利之事,窦婴也懂,但,他也不敢言。治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的人希望它可以堵住,有的人不希望它被堵住。这里有天灾,更有人祸。天灾不可怕,怕的是人祸。

    田妢见黄河决口堵不住,趁机进言: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为强塞,塞之未必应天。

    汉相开口了,反对堵。其他人也跟着劝说,不乏有些术士。刘彻见众人这样说了,只能作罢。但,他心中的疑虑从未消散。

    后来,刘彻听到一个消息。田妢劝阻堵黄河,非天意,而是人为。原来,田妢的封地在鄃,位于黄河北岸,河决而南,则鄃无水灾,邑收多。

    黄河决口对田妢不但没有影响,反而泥沙堆积,能够扩大封地。

    刘彻瞬间明白了一切,为什么黄河水患堵不住?为何汲黯、郑当时回来后,直接称病不朝见》为何窦婴等人选择不说话?

    此次水患不能平息,是因为有些地方靠堵,有的地方靠泄。而,该泄的地方,不让泄,该堵的地方,不让堵。哪怕,耗费再多,也解决不了水患。

    这一刻,刘彻怒了。

    田妢为相以来,不干国事,反而大肆收受贿赂,在很多岗位上安置人员,不以贤,而以财。甚至,为了扩充府邸,他打上了府库的主意。尽管刘彻有明显的暗示,田妢仗着有王太后,利用汉相的权力,贪污钱财,宛如国家蛀虫。

    这样的人,不清理,不足以对天下。

    田妢,继续猖狂吧!你的时间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