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投影通历史:开局盘点十大王朝 » 第八章 王室衰微,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第八章 王室衰微,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周幽王被杀后,郑、卫、晋等诸侯大败犬戎,犬戎退走。郑、卫、晋等诸侯立周幽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

    一件器物破碎了,可以重新拼接修复,而要想修复一个破碎的周王朝,却已经完全没有可能。

    公元前770年,登上王位的周平王宜臼在郑武公、晋文侯、秦襄公的护送下,实行东迁,定都洛邑,建立东周。

    宗周的贵族大臣们都随同迁往,临行之时,周平王封护送有功的秦襄公为诸侯,封赐的土地,是被犬戎占据的宗周故地。

    周平王许诺,秦如果能赶走犬戎,就领有其地。狼狈而走的周王室,已经拿不出真实的土地封立诸侯了。这时的宗周故地,宗庙宫室尽毁、满目疮痍。

    直到二十一年后,秦文公才从犬戎手中收复岐周故地。

    另一位护送有功的郑武公与周王室的关系一直非常亲密,郑武公的父亲郑桓公是周宣王的庶弟,被周宣王分封到郑地,郑地与东周王戢交界,在犬戎入侵西周时,郑桓公(也就是郑伯友)力战保护周幽王而死。

    周王室将郑国视为最重要的部属,然而,随着双方实力的改变,彼此的关系正在悄悄发生变化。

    郑桓公、郑武公及其子郑庄公,被称为“郑氏三公”。是东周初期,周王室最为倚重的诸侯。

    周平王虽然励精图治,但周王室的衰微已无法挽回。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崩,周朝廷准备委任虢公执政,取代郑庄公。郑国在这年先后收割了温地的麦和成周的禾,周郑关系进一步恶化。

    公元前717年,郑庄公入朝,周桓王因为郑国擅自领军取用王畿的麦,不以礼接待郑庄公。

    公元前706年,周桓王不满郑庄公,收回了他的在周朝的权力,郑庄公便不再朝见周桓王,周桓王震怒组织联军攻打郑国,但被郑国击败。是为繻葛之战。

    周王室再也不敢发动任何战争......】

    周武王:“周、幽、王!你小子给我出来挨打。”

    周宣王:“气死我了。”

    周幽王:“......”

    周平王:“彼其娘之!”

    周桓王:“彼其娘之,若非烽火戏诸侯,周王室岂会王室衰微?”

    玄天教主:“随后400多年的东周王朝,分为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周王朝的中央政府洛阳还在,但诸侯全都在互相吞并、干架,没人听周王室的话,等到战国末年的时候,被秦国灭了。”

    周文王:“噗—(吐血)”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继位,以管仲为相,整顿国政,废除井田制度,按土地的肥瘠,确定赋税,设盐、铁官和铸钱,增加财政收入,寓兵于农,齐国迅速强大,随后,齐恒公以“尊王攘夷”的名号多次大会诸侯,帮助或干涉其它国家,抗击夷狄,终于在周僖王三年,公元前679年,成为霸主。

    以及齐恒公之后,宋国的宋襄公以拥立齐孝公、平定齐乱之功,试图再次大会诸侯以成为霸主,虽然自身实力不足,还被楚国干涉,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军交战于泓水,史称泓水之战。

    楚军渡河时宋大司马子鱼建议宋襄公“半渡击之”,宋襄公称趁敌渡河时攻击是为不仁不义拒绝建议;楚军渡河后子鱼建议趁楚军列阵混乱之时攻击。

    宋襄公再次以不仁不义为由拒绝。楚军列阵完毕后发起攻击,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中箭,次年因伤重而死,但被后世也尊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宋襄公之后,北方的晋国,由于晋献公宠信骊姬,使国政大乱。引发了著名的骊姬之乱,晋献公子重耳在秦穆公派出的军队护送下继承晋国君位,是为晋文公。

    晋文公姬重耳继位后,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国,在诸侯中威信很高。

    秦穆公在晋文公死后,谋求向东方发展,被晋所阻。崤之战、彭衙之战,秦军皆大败。秦穆公果断地调整国策,转而向西,吞并了一些戎狄部族,称霸西戎。

    公元前633年,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次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军,再次尊王攘夷,成为霸主。

    晋文公、秦穆公之后的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为,他就是最后一位霸主。

    公元前597年楚晋两国之间交战,在邲之战中大获全胜。使楚国的声威大振,国势日强,而晋国在中小国中威信下降,失去了支配他们的能力。

    不久,楚庄王灭掉了萧国,又连续三年攻伐宋国,迫使宋国向楚求和。

    公元前六零六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

    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昬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昬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这就是著名的问鼎中原。

    这就是春秋五霸......】

    评论区

    周武王:“唉ε=(´ο`*)))唉”

    周平王:“反正我尽力了。”

    康熙:“周王朝的君主基本都是平庸君王,而且加上王室衰微,再也无发恢复到西周时期了。”

    周幽王:“只能说,时也,命也!”

    周宣王:“你给劳资闭嘴,你挖的坑还好意思在这说话,烽火戏诸侯你心里没点逼数?”

    周幽王:“......”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的战国时期,经过春秋长期激烈的争霸战争,到战国开始,主要强大的诸侯国有韩、赵、魏、齐、秦、燕、楚七国,史称“战国七雄”。

    公元前438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幽公仅余绛、曲沃两地。公

    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立韩、赵、魏三家为侯,同时发生了田氏代齐,中国从此时进入战国时代,这个时候,分封制的礼仪已经被彻底冲乱了,也代表着社会彻底礼崩乐坏......】

    齐恒公:“什么鬼?田氏代齐?”

    秦孝公:“咳咳,@齐恒公就是齐国贵族田氏篡位取代了姜氏,也就是说,战国时代的齐跟你们已经没有关系了。”

    齐恒公:“哦!孤懂了,马上把田氏夷三族。(σ`д′)σ”

    田氏:“......”

    【公元前359年,魏文侯继位,魏文侯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等为将。

    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改革。

    李悝在政治上,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严明。

    经济上,主要实行尽地力、平籴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

    李悝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便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中国变法之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时便对其他各国的震动很大,从而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全国性变法,为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铺平了道路。

    后来著名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无不受到李悝变法的影响。

    变法内容主要包括四大项:

    第一是:废除奴隶制时代的世袭制度,根据能力来选拔官吏,取消旧贵族原本享受的世袭俸禄,用来招募贤才,发展生产。

    第二:正式废除了中国传统的井田制,采取“尽地力之教”的政策,鼓励老百姓垦荒,废除原本井田制制度下的土地界限,允许土地私有买卖。

    同时,对国家境内的所有土地进行测评,估算国家的土地产量,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按照土地的贫瘠标准,分配给农民土地,鼓励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第三:实行法治,建立完备的魏国法律《法经》,对于国家法令、政府职能、官员的升迁奖惩、军功的奖励,都做了最完备的规定。

    第四: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即对军队的士兵进行考核,奖励其中的优秀者,并且按照不同士兵的作战特点,重新将他们进行队伍编排,发挥军队的作战优势,这就是后来的魏武卒。

    李悝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便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通过魏文侯予以公布,使之成为法律,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

    《法经》分6篇,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律》和《具律》。

    李悝变法不仅揭开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序幕,而且在魏国首先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个体小农经济制,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

    随后,韩国申不害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革,齐国邹忌变法,燕国乐毅变法,这使得战国七雄先后崛起。

    但变法最彻底的是秦国商鞅变法,历史的河流最终证明,秦国笑到了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