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写给北中原的情书 » 第28章 城市守望

第28章 城市守望

    ¤城市守望

    在文字上,与许建平相熟已久了。

    偶尔,他也来坐坐,说一点创作上的事情,吸上一支烟,去了。

    此后,一年一年,一直想给建平写一点什么,不知怎的又总被耽搁下来,迟迟没有下笔。

    建平很自重,也从未要求过。只是,每每从刊物上读到他的文字,就“哎呀”,就有了想说点什么的愿望。可人在时间里碎着,一日一日,恍恍又惶惶,也不知道都做了些什么。常想,什么时候,就说一说。

    在我的印象里,建平的文字是长着“第三只眼”的。他是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文字里有一股浓郁的老城区的平民气息。同时,他又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上了大学,曾经是身在老城区的爷爷奶奶和身在另一个城市的知识分子父母“寄存”与“争夺”的对象。(这样说对吗?)“寄存”与“争夺”的结果,使他成了一个生活中的“漂泊者”,抑或说,使他的内心有了一层“隔离带”。在童年的很多时光里,他的“寄存”生涯,他的无助感,他骨子里那种先天性的忧郁,都浸润在他的文字里。所以,他的文字,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有了童年和成年的“双重视角”,就有了相对的距离感,就有了超越时空的人生感悟。这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很难得的。

    我一直觉得,建平是有“古典情结”的。在精神的指向上,他既是古典的,又是浪漫的,是有“品”的。当他的笔游走在生活底部的时候,比如《槐树街上的浪漫主义》,比如《文先生的离婚事件》,比如《失声痛哭》,等等,那记忆中的温馨,那苦难生活里的缕缕诗意,那在时间中烟化了的侠肝义胆,以及被岁月侵蚀了的浪漫情操,还有那时光带给人们的迷茫、惶惑、挣扎,都丝丝入扣地展现在他的文字里。对于日子,他是远远地看着的,有时甚至还有一点睨视。当然,他的远看,也还是有一些伤感的。那是带有温情的伤感,他仿佛一直在找,试图在找回一点什么,那笔就像是一只筛子,漏去了泥沙,却一次次地向人生发问,向灵魂发问,在时光中,还有“金子”吗?常常,他也会道一声珍重,对生活中那些最为美好的东西道一声——珍重。有时候,那笔端也会带一点羞涩,为日子的不堪。真的,他害羞,为自己,也常常为别人。

    建平是有现代意识的。他的语言在不断变幻之中行进,力图跟上时代的节拍。他的思考穿越了外在的一层层包装,一刀刀地切向城市的心脏,直插人的内心世界。如他的《大师》《友情》《郑州谣言》《画画请吃糖》《两人的夜晚》《情人节下午的玫瑰》等一系列作品,就像是游走在城市上空的摄影探头,一次次地摄下了不断变幻中的、世纪之交的城市生活场景。那迷乱,那疯狂,那病象;那蓬勃,那盎然,那光怪陆离、五光十色……在城市的缝隙里,在一个个窗帘的后边,不总是有“灵魂”在颤动吗?是炙着的,是烤着的,是煎着的,是霉着的……那就切成片吧,一片一片地向人们展示。那么,建平的笔是不是也有迷惘的时候呢?我想,也是有的。他也常常停下来,检索自己的步履,总想走得更好一些,更扎实一些……

    总之,我一直认为建平是一个城市“守望者”。他热爱城市,也恐惧城市。他发问,他寻找,他体味着城市的孤独,也体味着城市的喧嚣……在河南作家中,着力写城市生活的作家不是很多,建平是他们中比较优秀的一个。在文场上,建平的确不是一个喧闹的人,他安静,他沉默,他明智(或者说睿智),可他的幽默感是含在骨头缝里的。听人说,有许多女孩子乐意跟他交往,喜欢听他说话,这大概就是明证吧。

    借建平新作出版之际,说了以上的话,不吐不快,就此打住。

    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