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末刘备传 » 第六十四章 万历的烦恼

第六十四章 万历的烦恼

    万历四十七年五月二十六日,北京。

    清晨,各处城楼的五更鼓响过后,寂静的北京城突然热闹起来,整个城市象是活过来了一样,城内的市民们,又纷纷走上街道,开始了自己悠闲的一天,各个大小的茶馆内,又重新挤满了人。虽说这些年年景不好,北京城外城内的流民云集,但并不影响皇城百姓百年不变的悠闲节奏。

    但是此时在皇城的文渊阁,却没有这种悠闲的气氛。几个阁臣坐在大厅之内,看着各地的奏章,只是相对无言。这文渊阁位于午门之内,正厅供奉孔子像,两侧有官舍阁楼,英宗后,文渊阁作为大学士等内阁官员专门的入直办事之所,成为了大明事实上的政治中心。

    “叛乱,军饷,又是要求加饷!”

    文渊阁首辅方丛哲一推案上如山般的各地奏折,烦乱地站了起来。方丛哲今年六十二岁(方丛哲生辰不详,只好推理一个相对合适的年龄了),一副未老先衰的样子,到今年为止,他已经入阁六年,和前任首辅叶向高相比,方丛哲性情较为悠游,待人温和谦让,不近悬崖,不树异帜,在文臣和皇帝面前左右逢源。

    不过饶是方丛哲再悠游,看到各地全是坏消息,要钱要粮的奏折,心情也悠游不起来,他在厅内来回走动,只是叹气。

    也难怪方丛哲烦恼,从他入阁以来。大明各地就没有过什么好消息,不是旱灾。就是水灾,各地的灾祸似乎是没断过地样子。

    拿万历四十六年四月来说,大清的军队攻克抚顺,朝野震惊。皇帝起初很忧虑、惧怕,时时下达文书,不出几个月就像原来一样迟缓。方从哲的儿子方世鸿杀了人,巡城御史弹劾他。方从哲请求罢职,皇帝不同意。长星出现在东南方,长二丈,宽一尺多,过了十九天才消失。当天,京城发生地震。

    好不容易跟头把式的把去年给熬过去了,但是今天的情形看起来比去年更甚,起码去年只不过是辽东战局混乱,今年的西北又闹起了回乱,而且比往年更甚。

    万历帝朱翊钧对这一切天灾人祸十分恼火。把这一切都归咎于谏议官,说他们没有从接连发生的日蚀星变上预测灾祸,给他们停俸一年的处分。

    东暖阁内,“砰”一声,已经进入生命倒计时的皇帝朱翊钧一拍御案,怒气冲冲地站了起来,吓得一旁的几个当值太监大气也不敢出。

    走到阁门口,万历帝呼了一口气,脸上满是疲倦之意。

    多事之秋啊,北方旱灾连连,多个地方颗粒无收,地方未晋,战事又起。好容易战事刚抚,流民又是云集。

    让万历帝一直应接不暇,焦头烂额。更让万历皇帝朱翊钧惊恐的是,各地民变虽然烈度不大,但是却此起彼伏,特别是在万历四十二年(1614),山东皮工王森组织白莲教武装暴动后,大明朝四方就像一片枯草的原野上,时不时出现点点火光,这是国朝未有之事,这大明的天下倒底是怎么了。

    去年四月,建奴酋长努尔哈赤攻破抚顺,举朝震惊。

    万历派杨镐为辽东经略,发大兵剿灭之,发动了萨尔浒之战。

    结果杨镐四面出击,搞得一个烂七八糟,最终大将刘綎战死沙场,以身殉国,杨镐只能坐视东、西、北三路明军覆没,唯一的指挥竟是下令南路李如柏部赶紧撤退保命。今年三月的萨尔浒之战大明全军覆没,此后的建奴真正的霸占了辽东,拥有了和大明对峙的资本。

    万历心中烦闷之极,每遇灾荒战乱,各地地官员只会伸手要钱,要不就是张口骂人。要钱,要粮,哼,这钱粮难道会从天下掉下来不成?

    登基四十几年了,万历帝发现自己每年都没有省心的事,这皇帝,做得累啊。

    还有,赈济的事还好说,京通二仓中,总算还有点粮,内阁要求自己开仓放粮,赈济京师的流民,那自己便放粮便是,至于这京通二仓中的粮,吃不到二年,那也顾不得了。

    让万历帝头痛的是,各地的这些叛乱,言官和各地文臣们又要开始借此做文章了。

    按传统的说法,如果天下出现什么水灾旱灾之类地灾祸,那便是朝中有奸臣,或是皇帝有过失,如果是叛乱之类的人祸,则是皇帝失德,于是皇帝便要换上素服,不吃荤腥,不近女色,静静地反省自己地过失,严重的还要下些罪己诏之类地。

    当然,各地出现灾祸,各地的官员们都是认为自己没问题的,自己都是忠臣,有问题的,肯定是朝中的大臣们,要不就是当今的皇帝有什么过失。这不,新的一波上书潮又开始了,攻击你,攻击他,有的家伙居然攻击到自己的儿子福王身上,这是万历帝忍受不了的。

    万历帝朱翊钧当然不会背这个黑锅,他也认为自己决对没问题,有问题的,就是那些谏议官,没本事从那些日蚀星变的变化上预测灾祸,所以给他们停俸一年的处分。这下子,更是如捅了马蜂窝一般,各地官员更是纷纷上书,直言皇帝是非。

    上书的人还是前扑后继,让万历帝无可奈何,多少年来,大明的文官们已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让万历帝不能有个人的意志。这些年,万历帝已经有些心灰意懒,对文官集团日益疏远,连内阁的阁臣们,都越来越少接见。

    万历帝长吁短叹了一会,回到了案前,这时一个太监又小心翼翼地拿着一叠奏折进来,其中有一些还是各地的锦衣卫密报,万历帝会感兴趣一些。

    比起文臣们只会诉苦要钱,或是卖直的奏折,这些锦衣卫的密报,会有意思一些,监控各地的同时,还会有一些各地风情描述,让自己不出深宫,便可以掌控天下事。

    此时一叠锦衣卫密报中,有一份关于同州澄城县的密报,万历帝随意的拿了起来。

    PS:如果各位书友觉得此书尚可,还请推荐收藏一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