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末刘备传 » 第六十三章 西安报捷

第六十三章 西安报捷

    更衣后,满不董一溜儿小跑到了二堂,见到一个胸前绣着鸂鶒补子的年轻人正端坐在客位上,心中知道这就是澄城刘县令。

    换做平时,依照满不董的性格,肯定会怀疑这么年轻的县官能不能做成如此大事,但是现在他就像个落水的人,就算一根稻草都会牢牢抓住,怎么可能还会怀疑?有病乱投医,病急瞎吃药,这句老话是有道理的。

    见到上官驾到,刘贝连忙起身见礼,满不董这个时候已经顾不得礼数了,匆匆忙忙的坐在主位,张口就问:“刘县令,本官听闻你大破贼兵,还活捉了匪首?”

    刘贝点头道:“多亏天子洪福保佑,又蒙知州大人关照,下官总算立下些许微功,特来献俘,如今匪首就在大人衙门前院。”

    有了刘贝这句话,满不董心花怒放,顾不得其他,起身道:“既然如此,刘县令这就带本官前去。”

    刘贝心中暗笑,也知道满不董心中所想,当即陪着满知州到了前院。

    当见到囚车里面的马不前,绳子捆着的两百多名战俘,还有用几辆大车拉来的贼兵首级,满不董心中大喜,有了这个功劳,白水被破、朝邑被抢的事情,无非只是小过罢了,此番自己不但无罪反而有功了。

    欢喜之下,他看刘贝的眼神也自然而然的发生了变化。

    轻咳一声,满不董慢条斯理的道:“刘县令,既然贼兵已退,还请刘县令去二堂给本官好好讲述一下此战经过。”

    如今自己的心病尽去,满不董也恢复了作为一个上官应有的矜持,他也着实想知道刘贝这是怎么做到的,而且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自己在这里面又能捞到什么好处。

    回到二堂,满不董吩咐下人上茶,随即开口道:“刘县令,这些贼寇之中,没有良善百姓吧?”

    杀良冒功,这是大明朝武将现在养成的恶习,虽然刘贝是文官,但是也未必没可能不会这么做。

    刚刚满不董已经仔细看过了,匪首应该是真的,那些首级看起来也应该不会有假,但是也说不定里面掺杂些许良民,更重要的一点,他是上官,对一个下官必要的敲打还是应该有的,哪怕是刘贝给他解了燃眉之急,这种关系也不能因此被冲淡,否则下属还会服从自己的管理?同时也等于在和刘贝暗示自己的重要作用。

    刘贝也不以为意,躬身道:“大人教训的是,也请大人放心,下官断无可能误伤百姓一人。此番大战,多亏有知州大人亲临本县指挥若定,否则澄城此番只怕不保,这是下官所写奏本,还请知州大人过目。”

    说着话,他将一份奏本双手呈给满不董。

    满不同听刘贝如此上路,心中欢喜非常,打开奏本后一看,心中更是乐开了花。

    在奏本中,刘贝大谈特谈他的英勇无畏,用兵如神,亲自在县城城楼击鼓助威,这才让刘贝等官兵士气高昂出城打败贼军,最终大败贼寇,活捉贼首,斩首千余级。

    这份奏本写的洋洋洒洒几千字,但却没有一句废话,不但文笔干净,而且生动形象让人身临其境,当真可以说妙笔生花,看的满不董从头一直乐到尾,心中甚至于暗想:“本来我以为知州就是我的终点,但是现在看来,西安府的知府之位,也未必不是我不可以想得了。”

    放下奏本,满不董目光柔和的看着刘贝道:“元德,你也是举人出身,和本官一般无二,此处又不是公堂,你称我一声年兄也是应该的。”

    年兄在大明,是科举考试制度中同榜登科者相互的尊称,互称年兄。

    “年”是指古时文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同年”,就是同科上榜的。这种“同年”不是说年龄,只要是同科上榜的学子,就是同年,互称“年兄”。

    同年参加科举考试并一同考上的人互称兄弟,之后在仕途上互相提携,是组织朋党的一种重要关系。

    在大明是一种很重要的“关系”,不亚于同乡,且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有年叔年丈之称。如果关系更近一层,是一个考试屋里考上的,则是房兄房弟,有共同的房师。

    进士肯定不会折节和举人相交,更不会和举人互称年兄,所以举人之间就难免同病相怜,满不董知道刘贝乃是举人,先天上和他就比较亲近,这次又得了刘贝的大功,故此虽然他比刘贝高了二十多级,还会以此和刘贝拉近关系。

    刘贝顺坡下驴,拱手道:“既然如此,满年兄,小弟便厚颜了。“

    满不董笑道:“无妨,此番你也立下大功,本来愚兄应该给你设宴接风,但此事太大,你便辛苦些,随愚兄前往府城献俘报捷,沿途顺便将我同州大捷之事宣扬出去,也让百姓安心,贼人丧胆,宵小之辈再不敢造次。“

    这是扬名的好机会,满不董岂能放过?如果只是小捷,他自然要给刘贝设宴,但是如此大捷,不但斩首千余,更生擒贼首,这样的大事,就必须分秒必争,否则这份功劳能有多少是自己的就难说了,至于沿途散播,更是必要的操作。

    刘贝明白满不董所想,自无不可。

    满不董不像刘贝一样能骑马,他单独坐上一辆大车,然后点了三百兵丁护卫,和刘贝一起浩浩荡荡赶奔西安,几辆满载首级的大车,让沿途百姓惊悚不已,澄城大捷的消息,也像雪片一样四散飞去。

    “什么,同州知州满不董治下澄城县县令刘贝大败回贼,斩一千三百二十八级?”次日的下午,在西安城知府衙门内,知府张顺民看着眼前一个前来报捷的同州捕快,吃惊得从座位上蹦了起来。

    在得到同州捕快的肯定后,张顺民大喜,这真是让人想象不到。不过只要战功真实就好。作为自己的部下,他们斩获越多,自己的功劳就越大。

    张顺民哈哈大笑,他非常满意,心情非常愉快,他沉吟道:“同州斩获这么多,一定是经过连场的苦战,不容易,当真不容易。”

    一千三百二十八级的回贼首级,张顺民估计其中应该会有些水份,可能会有一部分的杀良冒功。不过只要有几十、上百颗真回贼的脑袋,那便是巨大的功劳,自己这个官是肯定稳了。

    张顺民是河南商城人,到西安任知府时间也不久,这次的回贼叛乱,让他一样心神难安,担心自己的仕途到了终点,其实按照原本的轨迹,这次回贼叛乱,的确导致了他的垮台,但是如今刘贝来了,他的命运轨迹也发生了一个小变化。

    同州距离西安府并不远,只有二百多里,在满不董的催促下,队伍在第三日便到了西安。

    到了知府衙门,张顺民已经得到消息,在大堂等候满不董二人的到来。

    两人拜见过上官,满不董也将澄城大捷之事汇报了一遍,然后将刘贝的奏本附在自己奏本之下呈了上去。

    看完奏本,张顺民又查看了俘虏和首级以及匪首马不前,心中更是欢喜,澄城军功属实,这让张顺民心情非常愉快,自己这次有功无过了。

    看着自己这两个下属,张顺民心情很不错,将捷报急递上级后,在西安好好的款待了满不董和刘贝二人。

    PS:如果各位书友觉得此书尚可,还请推荐收藏一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