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天宇之武极登仙 » 卷四 317章 《始皇大典》

卷四 317章 《始皇大典》

    世之失传的典籍定然是很多的,有的从来没听说过,还没传播开来,就已经悄无声息消失在历史上。

    夏时的《刑》传说是大禹时成书,又叫《禹刑》,启时有《甘誓》、《政典》,这些就完全失传了。后人也仅闻其名,未见其容。

    《八索》《九丘》是不是叫这名字也弄不清。带数字的典籍,定是总结许多典籍集合起来所命名。不像先秦文献名称的风格。古人命名通常极为简洁,就使用一个字。比如《易》、《坟》、《书》、《刑》等。

    像是称为三皇五帝之书的《三坟五典》,也早已成了传说。又一说《尚书》是三坟五典的残余,不过此大秦时名为《书》,也许靠点谱,毕竟不知原内容无法比对。《黄帝内经》包括《灵枢》《素问》,徐福比较拿手,自是齐全的,后又被他加入许多其他医书补充整合,更加全面。

    《太始天元册》比较全,《山海经》很散碎,似地理之书,似另一个世界的传奇,又似古代版的漫画。反正不是一个人看不懂,而是大家都看不懂,越是不懂却越吸引人。

    总之,古老的兽皮卷、刻卷等,凡是有文字的东西,皆被收罗起来,载其来由,尝试解读翻译出来,陆续而成,编撰成卷。

    《河图洛书》只是两个图绘,河是星河,洛是脉络。河图为体,洛书为用。是根据北极星旋转,用于研究星象变化与四季日月规律的。其具体使用方法很混乱,没人理得清。

    在徐子的注释中,一切都现实化了。注释论述的前后逻辑关系极为清晰,很通顺,不弄什么玄虚,理解起来也没那么深奥。比如疑似孔子关于《河图洛书》的这段对照:(则之,规则之。用规则对待之,做研究的意思。)

    【原文】┊【注释】

    是故,┊接前文(学会易算方法后,)

    天生神物,┊(世上出现不明白的事物。)

    圣人则之;┊(明智之人可用规律衡量它)

    天地变化,┊(天地之间的变化,)

    圣人效之;┊(明智的人去模仿它们)

    天垂象,┊(世间显现异常情况,)

    见吉凶,┊(展现出来好事或坏事,)

    圣人像之;┊(明智的人探究推算它们)

    河出图,┊(星河运行画图来表示)

    洛出书,┊(运行脉络记录成书)

    圣人┊(明智的人将这些规律,)

    则┊(归纳起来进行规范,)

    之。┊(进而加以运用它们)

    《易》┊结合上文,(易的推演)

    有四┊(有四个过程,分别是:)

    象,┊(观察;模仿;探究;总结。)

    所以┊(这四象就可以让事物)

    示也。┊(显现出它本来的模样。)

    系辞焉,┊(这些成系统的规律,)

    所以告也;┊(就可以告诉你这一切;)

    定之以┊(运用规律评估判断出来)

    吉凶,┊(所做事情存在的风险,)

    所以┊(就可以)

    断也。┊(知道如何去选择了。)

    可以看出,论述都是在层层递进。将事物的发行,发生,发展,发散过程,到对待事物的发现,发掘,发扬,发布,发表过程。只要符合事物规律,做事自然少出错误。

    古籍编撰可说困难重重,通常都是以最早出现的解释作为准绳。但有的标杆也是错漏的,这就折磨人了。所以修书就是文化界很慎重的事。毕竟所有人都不可能知道全部的所有的注解出处。

    书籍编撰千万头猪,真的是竹,竹简,古籍多是刻简成卷。有的绳子坏了,全散乱了,一根根的找着比对,既繁琐效率又低。有的简片腐坏,折断,老鼠咬,虫噬,缺字模糊,问题不是一般的多。有很多都是大秦抢的六国的,文字也不统一,难度真不是一般的大。

    尽管困难重重,还是出了不少卷大典,以后可以一直不停的补充卷数。秦初教育权都在世家手里,书籍也多在世家之中。世家很重视文化传承,握着文化霸权。自不愿自家书籍散播出去,这是世家的根基底蕴。

    前世文化传承,其成也世家,其败也世家。文化都掌握在贵族手里,底层有几个识字的?每当外族入侵,世家被灭无数,文化自然就会衰落。众多文化没传承下去就理所当然了。更别说还有许多私心所欲,扭曲篡改经典,导致文化传承偏颇。

    大秦稳定,世家虽然也很强,却是无能力抗衡。编撰《始皇大典》始皇帝让世家贡献典籍,并允诺,以后国家大书库中藏书,世家可以翻阅抄录,算是交换。若是还不上道,如今大秦地盘早就大大增加了,岂不闻始皇帝兵不利乎!。

    世家也是在大秦扩张中得了好处的,自不敢拧着来。不但贡献典籍,还送人参加编撰。这都是有远见者,知道编撰大典所代表的意义。于是《始皇大典》编撰的速度逐渐快了那么一些。每成一卷,便抄录许多副本分别收藏于世界各学院或图书馆,不致因孤本遭受意外损毁而失传。

    《始皇大典》果然是后世无法超越的典籍,也是人类史上首部大百科全书。后天下之学,尽出于此大典。哪怕一人研究一辈子,也不能研究其全貌。另不少后世学者临终感慨:“惶惶巨著,无与尽读,憾甚矣!”

    有道是皇朝鼎盛,文化先行。《始皇大典》是自夏商周以来,首次成系统的梳理了中原文化源流。这为以后中原正统维护统治的稳定,打下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也为未来的世界大融合消除了文化上的隔阂。

    徐子和其弟子联合百家,世家,整理百家学问,一视同仁,支持他们继续发展,蒸蒸日上,致使华夏文化精髓不断发扬,璀璨夺目。从这一点上来说,徐子是最伟大的社会学家。

    徐子说过一句话:“可用而用,智也!无用而用,过也!非用而用之,功也!用而非用之,改也!”大致意思总结出来就是:只要有用,都可以拿来用。就是没有用的,改了也要用。

    徐子自身创立学说,自徐子之后,方士们根据这句话发展出方家,类杂家又不为杂家。亦为百家之一。兼容并蓄,最具活力。方家的学说相当贪婪!看看方家主张就知道了!

    方家纲领:以发展为前提,以易理为指导,以实效为验证,以结果评估理论。以工家之技为用,导工家之术为理,以方家术数计算为结论,以道家为思,以法家为规,以儒家为矩,以墨家为警,以兵家为威,以纵横家为外,以杂家为鉴,以农家为依,以医家为亲,以名家为宣,以鬼谷为谋,以史为镜……

    总之,方学走的是全面发展之路。(可参考企鹅山寨世家。看到好的都可加工成自家的。)

    《易经》极为强大,为百家学问之根,可以说百家之学的最源头都是源于《易经》。徐子对易经的注释,一切以符合实际为要,遵从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是更理性的著述。

    注释重意而不重文。尚幸,遣词造句虽不严格也不会出问题。毕竟刚统一不久,七国行文本就有许多差异,字词释义没有共同的精确标准。徐子的注释反而成为了后人的标准。

    舍弃了部分卜筮内容不用,除了增加不少部分计算原理方法外,还对其他问题作了大量作了辩证阐述。徐子主要对《周易》作的注释比较多,这些注释合成的《易·术篇》,不再注重卜筮之术。

    徐子曰:易乃实用之学。孔子研究《易》,并不是为了推崇占卜。而是通过卦象的演算之法,借物借事借卦言以此作为类比,来阐述他的‘开智明德’的中心思想。

    其中包含着天地之道、理,人性之德、仁、善、义、言、行等等。所以,翻译易经,都不能偏离研究万物,提炼精髓,总结经验的这个中心内容。如果总往玄学卜筮上靠,注定难以如意。

    (先秦时期,并没有把圣人是神而圣之进行神化。圣只是表示德智才慧极高,明性开智,圣而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