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长篇小说光武帝和他后妃子孙们 » 第四十二章 梁驸马奉诏请硕儒

第四十二章 梁驸马奉诏请硕儒

    翌日早朝后,光武帝特意留下几个有关朝臣,对他们阐明给太子选太子太傅、太子少傅的圣意。光武帝话音一落,大司徒蔡茂道:“如切堂坐师孟博,经纶满腹,德高望重,可选作太子太傅。”

    大司空张纯接着道:“太子率更令范升,烂熟五经,有凛然正气,可超拔为太子太傅。”

    中郎将马援道:“太常博士桓荣,少时游学长安拜师博士朱普习《尚书》、《周易》,因家贫无束脩奉师,兼仆自给,十五年不回家门。微臣以为,恒荣可作太子少傅。”

    太子太傅年俸比中二千石,职掌辅导太子一言一行,礼如国师。日后太子登基,则是德高望重的太师。因光武帝顾念阴皇后从未为阴氏谋取富贵,便在选拔太子太傅上先存下私念。他见几个大臣的推荐人选,都和自己心中所想相去甚远便道:“太子太傅,重在行端表正,不可拘泥满腹经纶的儒者。”

    光武帝此言一出,蔡茂窥透光武帝心思便道:“原鹿侯、城门令阴炽,师从如切堂坐师孟博,现为孟博最得意弟子。加之身为太子舅舅,最得太子尊敬。以其行端表正言传身教太子,是再也合适不过人选。”

    蔡茂此言一出,得到张纯等人的赞同。马援正要表示反对此举,礼仪博士张佚抢先大声奏道:“众大臣在此,本无须小臣置喙。但小臣心存大惑,极想得到释疑。陛下册立太子,究竟是以天下为念,还是为了外戚阴氏?若为了阴氏,可以选阴侯为太子太傅。若为天下起见,应该选用天下贤才,而不该专用私亲!”

    光武帝没想到只有旁听之份的张佚直戳自己的疼处,当下不无恼意道:“作为礼仪博士,难道不知道《礼记·儒行》曰,‘内称不避亲,外称不避仇’么?”

    张佚年近五十,干巴身材,黑瘦面皮。虽知道自己奏对不合君意,但仍看着光武帝两眼朗声道:

    “微臣知道‘内称不避亲,外称不避仇’,亦知道屈原所说‘思九州之博大兮,岂谓是其有女’。能遴选天下贤才,何必拘泥于内亲贤才?”

    小小礼仪博士张佚不看光武帝脸色的一番奏对,让光武帝很觉尴尬。但看到马援在一旁频频点首,只好咽下闷气道:“礼仪博士言之有理,众臣日后继续上疏推举吧。”

    退朝之后,心绪完全平静,光武帝便认可了张佚的奏对。想到天下贤才,光武帝自然想到名声越来越大的天下贤才庄光。

    光武帝当年在长安游学时,和会稽郡余姚县的庄光友善。庄光亦名“庄遵”,字子陵。

    后世儒者们避汉明帝刘庄之讳,在史籍中将“庄光”改为“严光”。彼一时,此一时,正是恢复“严子陵”为“庄子陵”之时。

    庄子陵性喜布衣,傲视王侯。少年时期,乡里盛传其孝名。及长,与人谈论古今,废寝忘食不显倦意,由此得“余姚大儒”雅号。庄子陵虽轻易不与常人切磋学问,唯对小自己十余岁的光武帝每每释卷接谈。得知光武帝在河北鄗城登基,不喜与王侯交结的庄子陵,远远隐居于齐地济北国平阴莲花湖。

    建武七年(31),光武帝曾两次征辟,庄子陵均不应征。最后大司徒侯霸软缠硬磨,才算将庄光请到洛阳。那次光武帝害怕清高孤傲的庄子陵夜间逃跑,特地将庄光的食宿安排在御林军北军的军营。尽管光武帝那次与庄子陵促膝谈心、抵足而眠,庄子陵最后还是不买皇帝的面子辞别了。十五年过去,和庄光辞别的情景历历在目。

    那日,自皇帝以下文武百官在十里长亭驻马,庄子陵看着光武帝身后的文武大臣,站在待发的安车旁,绷着脸始终不发一言。

    光武帝为庄子陵整理了衣带披风,仍然语重心长道:“子陵先生固执别去,朕亦不敢强留,今日兴师动众送别子陵先生,也是为了向众臣表明朕的心迹。待天下大定,朕还要征召先生共谋国事。”

    庄子陵似乎微微颔首,不顾文武百官的怒目以视,一言不发转身离去。不过,庄子陵很快转身几步,默默对光武帝做了一个长揖。

    “子陵先生身若昆仑,志越青云,如何临去不言不语行此大礼?”

    “子陵此一揖是替天下苍生所揖,非我一人之私情。庄周有‘得意忘言’之谓,聊可比此时此刻我之心境。”

    庄光临别委婉含蓄“惜言如金”一句赞语,光武帝的身心如沐春风。得意忘言,从庄子陵口中说出,其实是一句很高的评语。庄子陵之得意,不仅是为昔日学友得意,更是为汉室复兴所得意。很多年后,光武帝想起庄子陵的临别赠言,心里都觉得没能留下他是个大遗憾。建武十七年(41)欲复征庄子陵,因交趾郡雒征侧起兵造反未平,皖地妖人又惑众占据皖城,此事暂时搁置了。

    现在天下一统,四海升平,是兑现再次征召师友庄子陵的时候了。屈指算来,庄子陵应该年在七十四、五,从声誉和年齿考量,做刘庄的太子太傅再也合适不过。

    光武帝将蔡茂、张纯、马援等大臣掂量一下,觉得都不适合征召庄光的朝使。一番权衡,决定擢梁松为吏部右侍郎,赍(音急)书征召庄子陵。说赍书不说赍旨,也是为了顺着庄子陵“性喜布衣,傲视王侯”的秉性。圣意已决,光武帝便提笔写下给庄子陵的信函,其大意略是:

    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难子陵哉?惟此鸿业,若涉春冰,疮痏须杖而行。若绮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颖水之风,非朕所敢望。

    到了梁松赍书征召庄子陵的出行日子,光武帝在信函密封之前,特地让梁松阅看了信函内容,再命大行令严超及治礼郎若干随行。梁松临行,表示愿立军令状,一定把大隐请到京城。光武帝敷衍梁松几句,心里对梁松要立军令状不由一阵暗笑。

    建武八年,庄子陵为了躲避世俗的烦扰,举家返回会稽郡余姚县。因光武帝三次征辟不就的名声先于庄子陵到余姚,庄子陵在故里小住数月,再选富春江桐庐一带作为自己的终身隐居之所。

    富春江桐庐段上下百余里,两岸青峰夹流,天远地偏人稀。庄子陵看上一个叫“且埠”的小村子,便将家小安顿于此。且埠是三十余户人家的小村子,村人来自较远州郡,因躲避战乱聚集一起。全村姓氏多达十余种,和睦而闭塞地蜗居僻地百余年。庄子陵一家的到来,被且埠村人奉为圣人。庄子陵在村里开了个小小学馆,半天给学童授课,半天去富春江钓鱼。十余年过去,不管阴晴风雨,几乎天天如一。

    这日午后,庄子陵在书僮陪伴下来至近水钓台,就着大蒲毯坐下。书僮帮其理好钓竿丝纶,便告辞离去。

    秋水泱泱,云山苍苍。鸟唱耳际,风送暗香。庄子陵面对如排青峰,长啸一声便抛钩入水,接着放松身心进入安详等待。

    其实,庄子陵身居僻地,但心怀天下风云。王莽、更始、赤眉之后,天下归一。虽也有过出山辅佐光武帝的冲动,但唯喜布衣,不拜王侯的本性,使他心如止水的安于隐居生活。《论语·里仁》曰:德不孤,必有邻。真隐士是大智者,庄子陵的大智慧是:光武帝有道,自然有贤才辅助。他君正臣贤,我乐享其成。弃功名利禄,得益寿延年。两相比较,仙境胜过红尘。

    【第四十三章章目预告】富春江畔老怪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