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来到炼狱之姜维传 » 第二十四章:姜维练兵

第二十四章:姜维练兵

    某日,太阳高悬,照耀着姜维率领的士兵在练兵场上训练。汗水如雨,刀光剑影交错,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训练场景。突然,诸葛亮步入练兵场,神情平和,目光中透露出深邃的思索。

    姜维看到诸葛亮的到来,连忙停下手中的动作,恭敬地迎接:“丞相来访,有何指教?”诸葛亮缓缓扫视着练兵场上汗流浃背的士兵,微微皱起眉头,开口说道:“将军,你的民兵虽众,却缺乏战斗力。数量虽多,但若敌人一旦识破你的虚实,不予理睬,你们在战场上就难以发挥出真正的威力。”

    听到诸葛亮的指点,姜维心中一动,深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表示认同。他沉思片刻后说道:“丞相所言极是。这些民兵虽然士气高涨,但在战术和训练上确实还有欠缺。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磨砺他们的战斗技能,方能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目前炼狱点数不足,因此只能如此。”

    诸葛亮微微一笑,目光中透露出赞许之色,他继续说道:“将军心思缜密,这种观念正是治军的关键。只有通过不断地磨砺和训练,才能使士兵们在战场上游刃有余,化危为机。”姜维听后深有感悟,向诸葛亮表示感谢。

    面对姜维,诸葛亮继续开口说道:“将军,更重要的是,要获取炼狱点数,必须击败敌人。民兵难以在战场上取得战功,因此要提高他们的战斗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炼狱点数。”

    诸葛亮:“鉴于将军初来乔城,刘备特批决定将乔城的炼狱点数获得权交予你。这是一项重任,你必须好好把握,争取最大化地利用这些资源,为我军带来更大的利益。”

    姜维闻言,脸上闪过一抹激动之色,他郑重地接受了这一重要任务,并向诸葛亮表示感谢和信心。

    姜维听到诸葛亮的话,喜出望外,他立刻跪倒在地,向主公刘备和诸葛亮深深一揖,满脸感慨地说道:“感谢主公的信任和赏识,也感谢丞相的悉心指导和厚爱!我必不负重托,一定会竭尽全力,带领民兵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

    诸葛亮微笑着看着姜维,神色温和地回应道:“将军言重了,这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你有才干和决心,相信定能成就大业。”他话锋一转,又继续说道:“另外,我这里有一枚四级连弩手的兵符,也特赠与你。在你下次炼狱点数兑换时,可以将三级大量词条的装备于此,这样即使陷入多面被围之境,也能多支撑一段时间。”

    听到诸葛亮赠与的四级连弩手兵符,姜维心中一喜,连忙接过,恭敬地放入怀中,感激地说道:“丞相的恩赐,将军铭记在心。有此兵符相助,我必能更好地保护乔城,守护百姓安危!”他郑重地对诸葛亮行了一个礼。

    注:兵符:所带领亲兵的凭证,每个将领只能装备一个,城池可以同时装备四个兵符,当城池装备兵符时,城池恢复士兵的速度为每天四个,将领恢复亲兵的速度为每天一个,兵符的替换可以随时进行,但是替换后,三天士兵数量不会恢复,同时,城池里有默认的普通士兵,普通士兵的数量上限根据城池的发展点数而定,城池发展点数越大,普通士兵的数量上限越大。

    姜维心怀感激,当即将诸葛亮赠予的四级连弩手兵符装备在身上,感受到那股强大的力量流转在体内。随后,他将原本的民兵兵符交给乔城,寄予对他们的信任和期许,希望他们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出色。

    随着一切准备就绪,姜维亲自引领诸葛亮来到自己的账房内,两人落座闲谈。姜维倾诉着他心中的计划,提及着自己“九伐中原”的野心和决心,以及刘禅投降的事情。诸葛亮闻言唏嘘不已,深深叹息着这一时代的变幻莫测和英雄的命运沉浮。

    在一阵沉默之后,诸葛亮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悲凉,他起身拿起笔墨,开始挥毫作诗。他的诗意悠远凄美,道出了英雄的辛酸和世事的无常:

    乱世英雄意气凌,

    九伐中原志未宁。

    刀光剑影惊天地,

    谁解英雄泪飞鸣。

    诗声悠扬,如同一曲悠远的古乐,唤起了过往的风云与辉煌。姜维静静聆听,心中涌动着对诸葛亮智慧和胸怀的敬佩,他深知在这乱世之中,每一个选择都承载着无尽的责任和抉择。

    在幽静的书房中,烛光摇曳,书卷飘香。诸葛亮端坐案前,目光深邃,神情凝重,一袭青袍如山水间的寂寥。他感慨万千,轻叹一声,缓缓开口道:“姜将军,此番辛劳费心,实属不易。”

    姜维闻言,躬身跪倒,泪如泉涌,似有千言万语堵在心头。他抬起头,眸中波光闪烁,颤声道:“丞相之恩,维万死不可报其一。”言语间充满了虔诚和感恩,仿佛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散发着深深的敬意。

    诸葛亮微微一笑,眼底波光荡漾,似乎看透了姜维心中的一切。他缓缓起身,凝视着姜维,声音宛若山泉清澈:“将军勿忧,忠心事国,本就是臣子之责。尔等将士勇猛无畏,为国家民众鞠躬尽瘁,莫过于此。”

    姜维闻言,心中涌起一股敬仰之情,他恭敬地接受着诸葛亮的谆谆教诲。神色庄严肃穆,他郑重地道:“丞相之德,如日中天,维等愿效犬马之劳,誓死效忠。”言语中透露着对丞相的崇敬和忠诚,如同流淌的江水,永恒不变。

    诸葛亮微微颔首,目光中透露出一丝欣慰之色,他轻轻拍拂袍袖,仿佛要拂去姜维心头的烦忧。他深深看了姜维一眼,语带深意地说道:“将军勿忧,国家安危在于今日,愿尔等将士齐心协力,共御外寇,共创辉煌未来。”

    书房中烛光摇曳,时光静好,姜维与诸葛亮谈笑风生,聊到深夜。姜维述说着关于诸葛亮离世后的传闻,一段段历史的沉浮在两人间交织,如同江水潺潺,岁月流转。

    当姜维提及刘禅之子刘谌舍身不降而自尽的壮举,书香中弥漫着一股凄凉之意。诸葛亮闻言,缓缓起身,凝视着远方,眼神深邃,仿佛看到了历史长河中的那一抹悲壮。

    “刘谌,汝乃继承先皇志气之后,英勇果敢,不负先人期望。”诸葛亮轻轻低语,声音如同轻风拂柳,带着一丝慨叹之情。他深深明白,刘谌之举,乃是对家族志向的忠诚,对国家责任的担当,是一代英才的凄美终章。诸葛亮:“也不知道,我主之孙刘谌,是否有机会来到这炼狱之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