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挂剑曲之江山如画美人娇 » 第二十四章 起义

第二十四章 起义

    次日,阿什利汗在宫帐召开御前会议,商讨讨伐右谷蠡王事宜。

    左日逐王和直属军将领们坚决要求出兵,一举荡平右谷蠡王势力。

    右呼知王和左卢屠王意见一致,他们不愿手足相残,想要招降右谷蠡王。

    左呼知王和国师阿里迭不花则认为眼下汗庭初定,又因为左贤王西遁,以及右贤王和右日逐王占据草原东部虎视眈眈,导致国家元气大伤,因此此时不宜大规模用兵。所以他们建议陈兵边界,从东、北、西三面对右谷蠡王属地进行全面封锁,切断一切往来,进而逼迫右谷蠡王投降。右谷蠡王若拒绝投诚,则只有南迁一条路,要想生存,只能南下劫掠,届时中原断然不会错过这一千载难逢的良机,必定会给右谷蠡王雷霆一击。那时,右谷蠡王的命运就真正掌握在我们手中,不费一兵一卒就解决了后顾之忧。

    最终,阿什利汗采取了左呼知王和国师的建议,宣布右谷蠡王所部为叛军,并在全国境内悬赏通缉右谷蠡王及其主要幕僚将佐;同时发布讨逆檄文,任命左日逐王为讨逆大元帅,左右大都尉为左右先锋,统帅本部一万骑兵和四万直属军共五万人马直扑南部边界,伺机歼敌。

    面对来势汹汹士气正旺的东狄军队,右谷蠡王自知无法正面相抗,只好避实就虚向南撤退。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今年春夏之交,草原南部和中原北方干旱异常,大量牧草禾苗缺水枯死。原本一望无际绿茵茵的大草原在也看不到,目光所及,一片枯黄。再加上东狄的全面封锁,右谷蠡王所部只能靠为数不多的物资储备勉强维持。

    右谷蠡王所部重骑兵使用木框、皮面的马鞍,制作精良的马镫。他们的盔甲既有中原式的札甲,也有游牧风格的鳞甲,骑兵喉间还有多层薄铜片穿制的护喉,马铠分皮制和铁制,覆盖面积非常高。这些器具多采自东狄和中原。

    南下劫掠,似乎成了他们目前最好的选择。

    首当其冲的就是作为中原防范北狄南侵的屏障——北方六镇: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和怀荒镇。

    右谷蠡王这次是直接对沃野镇下手。在战争开始时,右谷蠡王所部先利用马匹存量的优势,快速机动扩大纵深,拉长魏军补给线,并以骑射手骚扰对手。当魏军因为缺乏粮秣而人困马乏时,右谷蠡王再率领草原铁骑发起雷霆一击,魏军便不可避免地遭受致命的惨败。右谷蠡王所部抢夺百姓二千余人,牛马羊数十万,随后扬长而去。

    消息传到京师,天泰帝帝急忙抽调关内十五万大军前往,可惜无功而返。

    魏国设立六镇之初,主要是防御北狄,时间一久,六镇自成军政一体,亦兵亦民的格局。

    此时的威镇漠北的六镇,早已不是当初的六镇。当初的六镇,以能臣名将坐镇,不是赵氏宗室,也是王公贵族,士兵也大多是贵族家庭,或者是中原的强宗子弟,人人皆以死防止北狄入侵为己任。不少世家子弟都以在六镇建立军功为荣,六镇成为了升迁的好途径。六镇也因此被视为“国之肺腑”,极尽优崇。

    魏国几代皇帝也都非常重视六镇边防,要钱给钱,要粮给粮,要政策给政策。自六镇格局成形后,北狄就鲜有主动进犯魏国举动。

    然而长久地“安稳”,以及魏国迁都洛阳,使得此时的六镇已是徒有其表。六镇因为远在边疆,成为了那些被发配充军的首选地,而那些王宗贵族也不以入伍为荣。照耀在六镇之上的荣誉光环已不复存在。有的只有龌龊着,拼命想活着的镇兵,和那些看不见升迁希望,转而变成“务实”的贪婪军官。不少六镇的贫苦农民,甚至逃亡到敌国北狄那里。

    形同虚设,这就是沃野镇的现状,这也是六镇的现状。战争再上经济重心的南移、六镇频繁发生旱灾导致粮食歉收、军官的贪婪,使得原本富足的六镇变成了物资匮乏的六镇。这里的生活条件本来就很苦,镇兵和镇民又受镇将和各族豪酋的残酷剥削和奴役,生活更加痛苦。一群连一口饱饭都吃不上的士兵,如何去面对着来势汹汹的敌人?

    沃野镇兵民缺少食粮,于是饥饿的镇兵、镇民要求镇将打开公仓放粮,以便抵御右谷蠡王进攻。请求镇将开仓发粮,以便抵御柔然。

    这要是搁在以前的镇将,二话不说就会开仓放粮。毕竟自己的身份、能力放在哪里嘛。可是现在的镇将,过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少犯错,多捞钱”。打输打赢那是两军实力问题,上面要责罚,也有限得很。而没有京师的命令,私开公仓,那就犯了个很严重的错误,这责任镇将自己自然是不愿担的。

    然镇将却低估了事态的发展。兵民本来就是积怨已久,现在大敌当前,又要马儿跑得快,又不给马儿吃草。然而事态并没有止步于此,对当朝不满的强烈情绪如同病毒一样,很快在六镇蔓延开来。沃野镇民破六韩拔陵带领本部人马杀死镇将,发起起义。

    破六韩拔陵高举起义大旗很快地攻下沃野、怀朔两镇,又在五原道击溃了魏军援军,进而控制了整个六镇,建元真王。这次起义很快得到了其他镇民的响应,邻近诸镇各族兵民也纷起响应。武川镇民赫连章等人拥护破六韩拔陵发动起义,起义军因此空前的壮大,对魏国政权构成了致命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