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白门楼吕布演义 » 第二十八回 三策皆用壮兵马

第二十八回 三策皆用壮兵马

    次日一大早醒来,吕布草草用过早饭,即召集三位军师前来议事。待众人聚齐,吕布先详细介绍了黑山军地盘、人口、兵力、困境以及周边环境等情况,接着朗声说道:“诸位兄弟,如今吾等即将进入黑山军的地盘。前两步,‘轻装上太行,中段取钱粮’已然成功。这第三步,‘黑山募丁壮’,该当如何?请诸位畅所欲言。”

    陈宫说道:“黑山军有十数万青壮,实为一股不小的势力。此前,朝廷尚且未能招安来归,以吾等今日之兵力、声望,仓促间恐难一蹴而就。不若化整为零,徐徐图之。张燕所困顿者,人多而量少,兵广而不强也!倘若吾为其供应钱粮,其为吾供应兵源,则事谐矣。”

    吕布微微颔首,说道:“公台所言,甚善。钱粮从何而来?唯袁绍广有钱粮,如何取之?”

    陈宫接着说道:“吾有三策,请主公决之。其一,为稳策。吾等今日尚无一处立锥之地,而袁绍方占据幽州,趁其立足未稳,吾等攻占晋阳,据险而守,收聚流民,奖励耕织,广积钱粮。倘若如此,三五年可立基业,然,无异于与袁绍宣战,恐兵民陷入疲惫,而曹操坐收渔翁之利也。其二,为急策。扮作流寇,穿越于太行山中,劫掠袁绍周边郡县。倘若如此,或仅能勉强温饱,恐无粮易于张燕,招兵买马,旷日持久。其三,为险策。袁绍,兵多将广,钱粮富足,所缺者何?唯战马也。吾联合张燕,征战胡人,掠其马匹,售于袁绍,置换钱粮,以钱粮换黑山兵壮。倘若如此,袁绍、张燕与吾各取所需,循环往复,以战养战,不日即可兵强马壮,然,苦于吾军少马,步卒多为新兵,与胡人交战,颇有困扰也。”

    庞统、徐庶听陈宫说完,心有戚戚。吕布目视二人,问道:“士元、元直,以为如何?”

    庞统倾向于险策,徐庶则倾向于稳策。二人正争执分析利弊,吕布哈哈大笑道:“三策皆用,可也!其一,急策先行。虽吾军尚有近一月之粮,但粮草多多益善。因此,不日可再劫掠一二郡县,取回之粮,以备不时之需。其二,险策同行。今日即遣信使前往,言明与张燕会晤之事。不日,吾便亲往山中一会。其三,稳策缓行。吾等破那胡人,与袁绍处换得足够粮草,兵强马壮之时,待袁绍与曹操两败俱伤之后,再伺机夺取晋阳。”

    陈宫、庞统、徐庶三人听吕布这么一说,惊喜万分,齐声道:“主公圣明!”

    只是,对于吕布亲自前去与张燕会晤一事,三人一致反对。理由呢?当然还是“主公万金之躯,岂可轻身犯险。”

    吕布只好耐心解释,当前创业初期,有的事情必须他亲自出面,才更为妥当,等到以后发展起来了,自然不能以身涉险。吕布亲自前去,一则可以显示足够的诚意。二则目前时间紧迫,粮草不等人,在谈判的时候,如果有一些分歧,吕布可以现场决断。三则吕布经过反复研究分析,判断张燕不会对自己有不利举动。原因有三:其一,吕布现在是忠义的化身,受到天子诏书嘉奖,又是曹操十分欣赏的人,张燕始终有投靠朝廷的想法,如果杀了吕布,岂不是自断后路?其二,吕布志在做“龙城飞将”,必然全力征讨胡人,张燕这些年没少受胡人的气,有吕布替自己出头,不是好事吗?其三,也是最关键的,张燕现在手下几十万人,吃饭都成问题,如果能够得到部分粮食,同时又适当减少人口,只要不伤筋动骨就行,这不是天上掉馅饼吗?

    三人听吕布这么一说,只能勉强同意。吕布等人又对细节问题商量一番。随后,立即派遣信使前往黑山军。

    第二天,由甘宁假扮“太行流寇”首领,前去劫掠虑虒县。办法呢,还是故伎重演,先抓樵夫搞调研,摸清情况就下手。当然,因为上一次打劫上艾,并州刺史严令各县加强城防和夜间巡逻,仔细盘查进城人员有无携带兵刃,乔装成樵夫是不行了。因此,这一次,派赵云、文聘装扮成卖马的商人,牵了几匹马到城中去卖。到了城门处,城门守卫一看赵云、文聘二人年纪轻轻,文质彬彬,又仔细搜查没有随身携带兵刃,于是贪婪地打上马的主意,索要过路费,赵云、文聘趁机夺取守卫的兵刃,占领城门。常山赵子龙何许人也?一枪在手,天下我有。斩杀区区几十个看守城门的县兵,还不够热身的。趁着这个时间差,张辽率五百骑兵杀到,身后跟着数千步兵,一举拿下虑虒。此次劫掠,得各类钱财珍宝折合黄金近1000两,得粮草1万余石。另外,因为此处靠近胡人地盘,县衙有少量骑兵,世家大族也普遍养马,因此夺得马匹300有余。不少穷苦百姓食不果腹,看这些贼寇面目可亲,自愿投军。如今吕军已基本到达“长征”终点,不需要通过“负重马拉松”测试,但仍按照百分之七十的淘汰率简单迅速地进行选拔,募得青壮近2000人。除去翻越太行山减员数百人和这次攻打县城的小幅伤亡,吕军总兵力达到8600人。其中,骑兵800人,步兵7200人,“工匠营”600人。目前吕布军中粮草不多,所以必须走精兵简政的路线,倘若来者不拒,反而会变成拖累。

    这并州最近不大太平,“太行流寇”时不时劫掠县城,不知是何来路。但很明显,这伙山贼与“黑山军”不同,更有谋略,而且纪律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因为甘宁当年长期在长江当“锦帆贼”,浑身上下被晒得呈古铜色,于是,世人便送给甘宁一个绰号——“古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