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白门楼吕布演义 » 第二十四回 闻惊变誓兴大汉

第二十四回 闻惊变誓兴大汉

    且说吕布成功奇袭上艾,全军上下一片欢腾,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此地离太行山北段,穿行绵延山路,尚有一千余里,所得粮草足以应付。

    自穿越以来,吕布一直东奔西走、四处流窜,没有时间、没有钱粮、没有地盘,来构建自己的情报网。等知道某些消息时,已经滞后近一个月。因此,吕布派遣甘宁等人奇袭县城时,特意嘱咐张辽顺便打探天下大事。袁绍四世三公,人脉遍布天下,自然消息灵通,对于曹操的糗事,更是不遗余力地宣传,所以连县令王乾等人也是知道不少的。吕布召集众文武,一起听取张辽打探回来的消息,得知历史依旧沿着原有的惯性滚滚向前,许田围猎之事,仍是如期发生。

    二月,曹操攻取下邳,携得胜之师返回许昌。大犒三军,拔寨班师。路过徐州,成千上万的老百姓自发跪在路边,请求留下刘备担任徐州牧。曹操一看刘备深得民心,十分忌惮,随便找个了借口说,刘备功劳很大,需要回去叩见圣上请求封赏,到时再回来担任州牧也不迟,老百姓便相信了他的话。曹操任命车骑将军车胄权领徐州。回许昌后,把刘备安置在丞相府旁边的宅院里,相当于后世享受“监视居住”的高级待遇。

    三月,曹操在打败天下第一猛将吕布之后,有点小骄傲,仿佛找到了当年刘邦打得项羽乌江自刎的感觉。虽然放了吕布一条生路,但吕布没兵没粮没钱没地盘,就像没牙的老虎,还主动请缨去给大汉看门,彻底失去威胁。趁着曹操踌躇满志,谋士程昱建议道:“今明公威名日盛,何不乘此时行王霸之事?”曹操说道:“朝廷股肱尚多,未可轻动。吾当请天子田猎,以观动静。”于是,便设计了许田围猎的场景。狩猎时,曹操与献帝并马而行,后来又借献帝的宝雕弓、金鈚箭射中一鹿,众人以为是献帝射中,山呼“万岁”,曹操纵马而出,挡在献帝身前坦然接受跪拜。曹操许田围猎,其目的和做派,与当年秦二世时赵高整的“指鹿为马”如出一辙,借机观察朝中有多少人忠于汉室、反对自己。

    吕布听闻曹操做出这等忤逆之举,怒发冲冠,义愤填膺,沉默良久,说道:“吕某在下邳之时,为了留下有用之身匡扶汉室,不得已夸赞曹操是‘治世能臣’,为其洗刷诛杀吕伯奢之恶名,以为如此仁至义尽,或能促其改邪归正。如今观其许田围猎欺君犯上之事,方知曹操贼性不改,‘乱世奸雄’,何其可恨,人人得而诛之!想起我师父临别赠言,‘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真乃至理名言!那日,某吟诵此诗,既是感叹自己命运多舛,也为隐晦劝谏曹操将来不要做出忤逆之事,奈何一切都是徒劳。诸位兄弟,以此观之,众诸侯多为一己之私,而置天下于不顾。匡扶汉室之大任,吾等必当仁不让、舍我其谁,勠力同心、奋发图强。吾等在河内之誓,如今言犹在耳,岂可须臾忘却?”

    吕布说完,停顿了一下,举起右手,用悲壮的声音吼道:“外驱胡虏、内安天下,复兴大汉、共创太平!”

    众文武跟着吕布举起右手,齐声吼道:“外驱胡虏、内安天下,复兴大汉、共创太平!外驱胡虏、内安天下,复兴大汉、共创太平!外驱胡虏、内安天下,复兴大汉、共创太平!”

    接着,吕布与众文武商议从上艾县前往太行北段的一些具体问题,便吩咐众人散去。

    吕布一边独自踱步,一边思索对策。吕布心知,近两个多月来,还发生了不少大事,只是过于隐秘,王乾等人是不可能知道的,有的事情甚至连袁绍也不可能获悉。

    其一,乃建安四年三月“衣带诏”事件。献帝在许田围猎受辱之后,愤懑不已。于是,听从伏皇后之父伏完的建议,咬破指尖写了讨伐曹操的血诏,藏于衣带之内,赐予车骑将军、国舅董承。诏书全文如下:“朕闻人伦之大,父子为先;尊卑之殊,君臣为重。近日操贼弄权,欺压君父;结连党伍,败坏朝纲;敕赏封罚,不由朕主。朕夙夜忧思,恐天下将危。卿乃国之大臣,朕之至戚,当念高帝创业之艰难,纠合忠义两全之烈士,殄灭奸党,复安社稷,祖宗幸甚!破指洒血,书诏付卿,再四慎之,勿负朕意。建安四年春三月诏。”之后,董承联合工程侍郎王子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昭信将军吴子兰、西凉太守马腾、左将军刘备,共同在诏书上签字画押,立下“投名状”。

    其二,乃建安四年四月“煮酒论英雄”插曲。刘备到了许昌之后,因为自己实际上是被曹操软禁,害怕被曹操谋害,一直夹着尾巴做人。特别是自从在“衣带诏”上签字之后,越发小心谨慎、低调谦卑,生怕有一天事情败露,死无葬身之地。于是,装着胸无大志的模样,天天窝在后园里种菜,亲自浇水施肥,以为韬晦之计。四月中下旬的一天,曹操给刘备来了个突然袭击,亲自上门检查工作,想通过蛛丝马迹看看刘备有没有搞什么小动作,于是有了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刘备伪装得很好,让曹操放心不少,躲过了这次危机。

    其三,乃建安四年四月“鸟上青霄”传奇。“煮酒论英雄”的第二天,曹操又约刘备喝酒。期间,满宠禀报曹操说,袁术在淮南混不下去了,众叛亲离,准备亲自带着玉玺投靠袁绍。刘备趁机说道:“术若投绍,必从徐州过,备请一军,就半路截击,术可擒矣。”也不知道曹操当时哪根筋错乱,竟然同意了,让刘备率领五万大军前往。从此,刘备所谓“鱼入大海,鸟上青霄”。根史料记载,袁术死于六月,“时当盛暑,粮食尽绝”。由此倒推,刘备应当大致在四月下旬率大军离开许昌,五月上旬到达徐州,再调兵遣将、排兵布阵,与袁术军厮杀个把月,时间差不多刚刚好。吕布心想,要说这刘备,也确实够“鸟”,带着五万精兵,在徐州经营了十个月。等到建安五年三月,曹操一出手,刘备五万大军一夜之间就土崩瓦解、作鸟兽散——这个毫不夸张,真的是一夜之间,绝对不超过两夜。哎,这刘备真特么是个军事天才,从此又过上了“鸟”儿一般脚不沾地(没有地盘)、自由飞翔(四处投奔)的幸福生活。当然,这是后话,在此不提。

    吕布心里盘算着,从刘备离开许昌前往徐州、直到袁绍获知这个消息,至少还有两个月。利用这段时间差,自己要去寻访一个人——常山赵子龙。说心里话,吕布此前之所以制定从河内北上太行的“长征”战略,而没有选择翻越中条山、偷袭河东,很大程度上讲,就是为了赵云。因此,吕军到达上艾当天,吕布早已第一时间吩咐战神营十数名士兵乔装打扮,前往常山寻找赵云。

    主意已定。第二天一早,吕布便召集众文武前来议事。吕布说道:“诸位兄弟,‘得人才者得天下’,今日应验也!昔日吾离开下邳之时,文不过公台一人,武不过伯平、文远二将,汝等三人虽为当世俊杰,奈何诸事繁多,即便夜以继日,亦必捉襟见肘。尤其行军打仗,岂不分身无术?因此,某此前独离大军、西进荆襄,幸得士元、元直、行霸、仲业大才相助,后在野王,又得白兔鼎力扶持。若非汝等勠力同心,吾等焉有今日之大好局面?当下,某尚有一件大事,乃前去拜请一位大将之才出山相助。此人大忠大义、文武双全、武艺超群,恐怕不在某之下。因此,某必须亲自前往。此去少则一旬、多则廿日,可返回也。”

    众人听到这里,纷纷表示反对。吕布力排众议,说道:“诸位不必担忧。世人皆言某武艺天下无双,但某自知,未必能胜过项羽、存孝;皆言某马战天下无双,但某之骑兵,未必比白马义从强出多少;世人却不知,山地战,某乃真正天下无双,可以毫不自谦地说,千年之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今吾等身处崇山峻岭,诸位不必担心某之安危。”

    众人听吕布如此一说,便不再反对。张辽、甘宁等武将便提出,要随身护卫左右。吕布爽朗一笑道:“诸位兄弟心意,某知之矣!敢问,倘若遭遇战神营士兵三十人,汝等可有信心独身一人将其全部击杀?”

    张辽、甘宁等想了想,还真没有这个信心,不禁微微脸红,有些尴尬。吕布哈哈大笑说道:“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此乃山地战之不同。倘若在平原,汝等以一敌百不在话下;但在山地,则未必也。在山地,虽千万人,某可来去自如。此事,吾意已决,不必再议。”

    吕布话锋一转,接着说道:“吾不在,凡遇大事,公台、元直、士元三人共决之,倘若议而不决,由公台酌情定夺。此前,吾等已有行军经验。此去太行北段,先锋、前军、中军、后军,一律不变。仅先锋一职,需由智谋且颇通武略之人担任,某思来想去,唯有元直可担此大任。公台、士元乃文人,身体单薄,不堪穿山越林、飞檐走壁之重负,倘若有所闪失,某万死难辞其咎;元直少时好游侠,一身剑术不俗,寻常武将亦未必是汝敌手。元直,可有此胆略乎?”

    徐庶向吕布一拜,慨然道:“诺!庶定不辱使命!”

    行军之事既已安排妥当,吕布便辞别众人,带十数名战神营士兵奔常山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