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白门楼吕布演义 » 第二十一回 战略撤退上太行

第二十一回 战略撤退上太行

    下邳战事结束之后,曹操这边,更没闲着。历史暂时并没有因为吕布的穿越,而出现偏差。实际上,早在吕布离开下邳之前,曹操已下令曹仁、史涣整顿兵马,准备渡河,攻占河内。此前陈宫与荀彧商量渡河地点时,荀彧、郭嘉等人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选择孟津作为吕布等人的渡口。一则白马渡对面是袁绍领地,距离邺城很近,有重兵把守,袁绍与吕布有深仇大恨,岂不明摆着让吕布去送死?如此行事,有失大义。二则风陵渡对面是河东,尽管属于袁绍的地盘,但掌控并不稳固,倘若吕布进入河东,说不定是放虎归山。三则蒲津渡西可威胁长安,东可进击河东,更为不妥。只有孟津渡最为合理,一则河内原属张杨地盘,短期看对吕布没有直接威胁,倘若吕布覆灭在河内,曹操也没有责任。二则河内看似一块肥肉,实乃一块死地,如果吕布困顿于此,无路可走,一旦曹操攻占河内,说不定吕布只能投靠曹操。三则倘若吕布真的一路北上成功到达漠北,必搅得袁绍治下的并州鸡犬不宁,虽非“驱虎吞狼”之计,却能达到这个效果。

    且说吕布手下众文武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吕布决定,曹军一旦兵临城下,立即全军撤退,北上太行。与此同时,在斗兵斗将都输于吕布之后,睦固内心已预感到吕布所言必将成真,听从吕布建议,早已吩咐手下将士,制作干粮、肉铺,做好北撤上太行的一应准备,随时可以卷起铺盖走人。计略既定,吕布吩咐手下文武,提前将家眷和简易帐篷等部分军需物质提前往太行山中转移。

    不数日,斥候来报,曹仁、史涣率领大军,直扑河内,前军已经渡过黄河。睦固对吕布更是崇拜得五体投地,惊为天人。按照赌约,睦固率全体将士投靠吕布。吕布立即着手对其进行整编,整编只有一条原则——跑得快,负重十五公斤、十公里山地越野,前百分之三十的将士随军北上,得精兵一千八百人。为何是前百分三十,而非前百分之二十呢?一则睦固手下兵丁虽然不是精锐,但毕竟也算是老兵,比新兵蛋子稍强一些;二则睦固手下将士本就不多,稍微放宽一点指标,也算是给睦固面子。

    这一千八百人中,骑兵300名,补充到张辽的“狼骑营”;步卒自成一营,曰“登峰营”,1500人,山地作战,校尉睦固。吴庸为陈宫副手,协理“工匠营”;魏明为张辽副将,协理“狼骑营”;丁凯、张晋、眭贵为睦固副将,协理“登峰营”。其余将士,一律没收兵刃,同时分发路费,愿意降曹抑或卸甲归田,自行决定。所得兵刃,分发给吕布招募的新兵。另外,从野王城中招募200名匠人,补充至“工匠营”。至此,吕布总兵力达到7000人,分属9营,其中“工匠营”600人。

    曹仁、史涣大军渡过黄河,稍作休整,兵锋直指野王城。此时,吕布正在作战略撤退前的最后动员,睦固也在众文武之列。但见吕布说道:“诸位兄弟,曹军攻打河内,本在意料之中。昔日曹公有恩于我,今其派兵遣将前来,吕某自当退避三舍。若丞相不负大汉,则奉先不负丞相。众将听令,吾等即刻撤离河内,前往太行,出发!”

    待曹仁、史涣来到野王城外,早有斥候来报,野王城门大开,城楼上只有三三两两望风的士兵。城门左右两侧,贴着一副对联“感恩义不争河内,怀汉室犹向边疆。”城门顶部,横批“退避三舍”。城墙上贴着一幅巨大的标语“恭迎丞相麾下入城!”落款为“睦固、吕布”。其字,笔走龙蛇,力透纸背,一气呵成。

    曹仁、史涣遂亲到城门处察看,心知必吕布所为。二人兵不血刃占据河内,还得了千余兵丁来投,心中十分畅快,一边指挥将士接管野王郡,一边命亲兵向曹操飞马禀报。

    建安四年四月,曹仁、史涣传檄而定河内诸郡县。自此,河内全部归属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