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蓬州还魂 » 第二百零九章 通电

第二百零九章 通电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夏季来临之前,老支书梁鸿信规划的200亩新农村建设规划,正在逐步得到落实。大部分新房的主体工程都已经完工。

    老支书心里又开始焦急了,因为马还踩着车呢。

    按照老支书上台后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水利基本建设大功告成了,第二步规划的新农村建设也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

    因为大部分新房的主题工程都盖起来了,眼下最着急的最需要办的,就是通电了。

    新农村的规划设想他眼看着就要实现了,新盖的房子整整齐齐的,一排排俨然像威严的士兵队列一样,在村北形成了靓丽的风景。

    宽敞的道路,从东边一眼可以看到西边,整齐的街道,把新农村打扮的分外美观。

    唯一的美中不足,就是晚上黑咕隆冬的,黑灯瞎火的,不像一个新农村的样子,用煤油灯照明,显然已经早已落在的时代的后面。

    老支书梁鸿信的第三个规划设想工程,就是让百姓用上电,和其它村的老百姓一样,享受到灯火通明的美好日子。

    他不顾劳累,一个人骑着自行车跑了七八十里的路程,来到蓬州县城电力局机关。

    他先行找局长,又继续供电所,找所长。

    他请托通达关系,想办法寻找熟人,跑了一趟又一趟,跑了一天又一天。一辆旧自行车都跑坏了,临时又借用女婿的自行车机组跑。

    跑的趟数多了,和电力局的领导和供电所的领导都熟了,同时也感动了电力局的局长,供电所的所长。

    电力局局长对他说,在过去通往各公社各村庄的电线,电杆都是上级拨的款,现在上级没有这项支出,你要办电,我大力支持,但是,你必须筹备办电资金总款的一半,剩下的一半钱,我支援你。

    梁鸿信听了局长这么说,知道事情有了成头,他不敢有半点推辞,干脆答应了下来。他说:“好,我一定想办法把款筹齐,谢谢局长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在办电筹资问题上,他召开党支部会进行认真仔细研究,让同志们发表各自的看法,让大家想什么办法,从哪里能够筹总投资一半的资金。

    而当时整个南丘村,在会计那里存放的可以直接用的资金也就只有几百块钱。

    一个支委韩小冬说,“这好办,你当年栽的救命河里的杨树、柳树、柿子树,现在都已经长成了大树,有的一个大人都搂抱不住,都已经成了材。

    咱们往外村贴几个广告,说南丘村正在卖树,咱村也在盖房子,我看还有一些农户木料准备不足。

    那天朱书堂就找过我说起买木料的事,把树卖了以后,估计这通电的筹资就够用了,咱们把这茬树卖掉,然后再栽上,过几年又是财富。”

    支委们异口同声都赞成,梁鸿信说就这样定了。

    村里百姓说,梁鸿信呀梁鸿信,你栽的树正好又轮到你乘凉了,谁能想到,真是天助人也。

    电线接到了村里,通向了每家每户,不管新村旧村,每个家庭都是灯火通明,包括没一个街道上,也都安装上了路灯。

    遇到了晚上,家家户户灯火通明,特别是小孩子们,走了这家串那家,一蹦三跳,拍手高兴。

    青年人说,咱村通了电,和别村相差十多年,咱村光棍汉多,与这不通电有着很大的关系。老人们说,没想到这辈子还能用上电,照上点灯。

    确实,电给了百姓很大的方便,百姓说要不是老支书梁鸿信官复原职,平反昭雪当干部,咱村还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用上电。

    干部谁好,谁为村里能办好事谁好。

    当干部不为村里办好事,谁能说他好?

    梁鸿信就是好,事实已经摆在老百姓的面前,你不服也得服,不服都不行。

    梁鸿信为了南丘村的老百姓,为了全体社员,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办了这事,又要办下一件事。

    为了解决各生产互助组耕地运输问题,和今后实现农业机械化,首先由大队筹资买了两台大型拖拉机,为各生产互助组免费耕地拉运庄稼,使各生产互助组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几百倍,为农业生产打下了良好基础。

    大自然给人类带来幸福,也给人类带来了忧患。

    随着气候变暖,地下水位下降,在以前所建造的水利工程不能满足现实使用的时候,南丘村的水井,也因水位下降而不能满足人畜生活饮用。

    老支书想,能在村子周围打几口深井,就能够解决灌溉田地和人畜的饮水问题。

    有人说,南丘村地势较高,地下水都流走了,咱村打不成深井。

    在过去几年里,地质队勘探过,说咱这穷山恶水的地方是打不出深水井的。

    老支书梁鸿信却说:“我不信,没有水也要请专家来看看。”

    他又马不停蹄,浑身使劲儿,多次走访蓬州县水利局,并且自费坐汽车到新州地区地质队,一定要请专家来村里再勘探一遍。

    蓬州县水利局局长非常支持他的做法,对他说:“梁鸿信同志,我一百个赞成你,一万个支持你,你有什么困难尽管来找我吧!”

    不久,新州地区地质队一班人马进驻了南丘村。他们一行六人,经过跋山涉水,认真仔细地质勘探,确定了三个打深井的具体位置,最有把握的,就是村南岗的水眼。

    梁鸿信说:“有把握的水眼咱先打,这个成功了,然后,再打那两个。”

    后经水利局领导和专家研究同意,钻井队很快就开始了工作。

    钻井是有一定难度的,位置在半山岗,钻出的都是石头,进度不快,但是钻井队昼夜不停,一米、二米深度在继续,很快地表水已经出现了。

    同志们非常高兴,再继续往下钻,深度达100米时,水位基本上达到了一定程度,老支书梁鸿信说:“再往下钻二三十米,深度至少要达130米,这样才能钻出一眼好井来!”

    正如老支书所言,钻井队的同志对村干部高兴地说:“老支书是最有眼光的,多钻进去二三十米深,这口井的水位可就满足了长久使用啊!”

    这口井打得不错,不分旱年涝年,昼夜抽水浇地,水位没有下降。

    也只有这口井成了南丘村灌溉、生活用水唯一的源泉。而另外两个位置的水眼,经过钻探都没有获得成功。

    梁鸿信累了,确实也太累了,随着年龄岁数的增长,身体累出了毛病,高血压,坐骨神经疼痛,他想腿疼往哪里也不方便,又怕为他人增添麻烦。

    他想到了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