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大明降冤人 » 第八章 搞清状况

第八章 搞清状况

    老人将写着配方的纸条和装在盒子里的几瓶解药交给刘沛,说道:“在送你过去之前,我还有一些事情要向你交代。你即将踏入降冤人的世界,那里妖魔四伏,危机重重。想要保住性命,必须对这个世界有清楚的认识才行。你看过《降冤志》,应该知道所谓的魔、鬼、怪、兽是什么东西吧?”

    刘沛:“关于魔、鬼、怪、兽的情况,在《降冤志》里有很详细的记载,我能够熟记《降冤志》里的所有内容,所以对魔、妖、怪、兽的情况算是比较了解的。”

    老人:“那你说来听听。”

    刘沛:“魔、鬼、怪、兽怪都是由冤气聚集而成,被降冤人统称为冤物。自史载以来,有人的地方就有压迫,有压迫的地方就有反抗,于是便有镇压。冤死之人,会产生冤气,许多冤气聚在一起,就会化为魔、鬼、怪、兽。

    “《降冤志》云:‘一人之冤,聚化为兽,十怪,百鬼,千魔。’意思是说,一人以上的冤气聚在一起,便化作兽;十人以上的冤气聚在一起,便化作怪;百人以上的冤气聚在一起,便化作鬼;千人以上的冤气聚在一起,便化作魔。冤气聚得越多,冤物越厉害,越凶残。

    “《降冤志》又云:‘兽少智思,唯觉怒焰中烧,遇人便杀。怪有下智,鬼有中智,魔有上智,皆凶残。’意思是说,兽是没有什么智慧的,生性残暴,见人就杀。而怪有一定的智力,但智商不是很高;鬼的智商比怪要高些,相当于中人之智;魔的智商最高,相当于一个上等的智者。不管是魔、鬼、怪,都和兽一样凶残。前辈,我说的对不对?”

    老人:“很好,看来你对冤物的级别和档次还是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的。但这只是大概,实际上,关于冤物各种特性的记载浩如烟海,现在也来不及向你一一道明了。我们对冤物的问答就到此为止,接下来我们再来谈一谈降冤人。通过之前的交谈,我知道你对降冤人的由来和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解了。但对于降冤人的历史,你知道多少?”

    刘沛:“在《降冤志·宋明卷》里,对降冤人过往的历史也有一定的概述。降冤人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可以通过后天的修炼,将自身的潜能开发出来。而普通人是不能通过修炼获得降冤人的能力的。据《降冤志》里记载,各家降冤人为了和当时为数众多的冤物抗衡,他们一边对抗冤物,一边在民间寻找具有潜能的后继者。

    “渐渐,各家降冤人各自形成了一定的组织和规模,而冤物却是各自为战,降冤人的势力超过了冤物,占据了上风。

    “战国时期,降冤人中出现了一些运用自己能力为所欲为的人,扰乱了当时的平衡,导致民间冤气增多,冤物数量又大幅度地反弹起来,降冤人一方吃紧。

    “在此危机之时,各家降冤人自发地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联盟,叫做降冤盟,总部设于泰山一峰,称为五圣峰。当时,实力较强的阴阳、儒、道、兵、医五家各推举一位德高望重的领袖人物,共同商讨平妖大计。这五人合称为‘五圣’。同时定下盟训,盟训第一条的意思是:降力除了用来降服冤物或是救命自保,不得施于常人身上。这就禁止了降力的滥用。由于降冤人进一步形成了统一而强大的组织,很快,冤物之势便被镇压下去了。

    “以后,世道清平之时,降冤盟的任务就很轻松,可以花更多时间来开发降力,研究功术;世道混乱的时候,降冤盟的任务就要重一些,花更多的时间来平抑冤物。长期以来,局势都控制在降冤盟手中,冤物的数量得到了控制,直南宋末年,天下还算‘太平’。至于宋朝之后的情况,由于我那本《降冤志·宋明卷》却了半卷,我就不太清楚了。”

    老人:“你前面说的,大致不差。可明朝之际,降冤盟的情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让你能够分清敌我,我必须向你提一提明朝的情况。

    “由于降冤盟的第一条盟规执行得比较严格,所以世上知道降冤人情况的人并不多。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每个朝代的皇帝以及朝廷中的重臣,对降冤人的情况都是有一定了解的。

    “时至永乐年间,成祖朱棣派使者至五圣峰,请降冤人出山为朝廷效力。以往各朝,虽都有朝廷使者来请,但降冤盟内部意见一致,认为一旦降冤人为朝廷效力,就必然会导致降力滥用,施加于常人之身,这就违反了降冤盟的第一条盟训,会破坏世间力量的平衡,于是都婉言谢绝了。但这回的情况,却有所不同。

    “两千多年以来,五圣峰默隐于泰山之中,静静地注视着中华大地风云变迁,改朝换代。‘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每当君王昏庸,朝廷腐败,政治黑暗,边防废弛的时候,北方异族的‘寒流’便趁机南下,席卷华夏大地,对中华各族人民造成深重的战争灾害和残酷压迫。

    “特别是元朝统治全国时期,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全国人口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西夏人、维吾尔人等;第三等是汉人,包括原来金朝统治下的汉人、契丹人、女真人、高丽人等;第四等是南人,即南宋统治下的汉人以及当地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南人地位最低,最受歧视和压迫。汉人的地位和南人实际上也没有区别。

    “当时有法律规定,蒙古人和汉人争执,打了汉人,汉人不许还手,只能到衙门上诉。

    “蒙古人打死汉人,只受到较轻的处罚,并把烧埋银出了,便可了事。

    “蒙古人一字不识都可以得到高官厚禄,汉人中的穷秀才们皓首穷经,孜孜黄卷,却多是永无出头之日。真可谓是‘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眼见人民生于水深火热之中,降冤盟中的一些人便有了入世的想法,想利用自身的力量来改变世道。

    “朱棣派来的使者虽还是被拒绝了,但这次降冤盟内部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最终分成了两个派别。其中一派主张利用降力报国效力,另一排却坚持恪守旧制,不肯入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