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微生活随笔 » 随便记记

随便记记

    勇敢就是,在你还没开始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注定会输,但依然义无反顾地去做,并且不管发生什么都坚持到底。一个人很少能赢,但也总会有赢的时候。

    一个人没必要把自己懂的东西都展现出来。这不是淑女的做派——再说了,人们不喜欢他们身边有什么人比他们懂得多。这会让他们气不打一处来。

    除了恐惧本身,他们没有什么可恐怖的。

    去掉那些形容词,剩下的就是事实了。

    你们射多少冠蓝鸦都没关系,只要你们能打得着,但要记住这一点,杀死一只知更鸟便是犯。

    与人交谈的礼貌做法是谈论对方感兴趣的事情,而不是大谈特谈自己的兴趣点。

    我想,律师也曾经是孩子。

    我在接受他人之前,首先要接受自己。有一种东西不能遵行从众原则,那就是人的良心。

    坎坷之路,终抵星空。

    意犹未尽。

    泰戈尔《烧毁记忆》

    有一个夜晚我烧毁了所有的记忆,从此我的梦就透明了;

    有一个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从此我的脚步就轻盈了。

    如果你感到委屈,证明你还有底线。如果你感到迷茫,证明你还有追求。如果你感到痛苦,证明你还有力气。如果你感到绝望,证明你还有希望。

    你要小心你的思想,因为它会变成你的语言;你要小心你的语言,因为它会变成你的行动;你要小心你的行动,因为它会变成你的习惯。而你的习惯则会成为你的命运!——撒切尔夫人

    没有理智的爱情似乎需要一起柴米油盐的生活才能磨灭,心中的白月光太过皎洁让你始终不肯相信你这些感天动地的爱,经得起大风大浪却经不起乏味平凡。

    “我对你没抱幻想,”他说,“我知道你愚蠢、轻佻,没有头脑,但我爱你;我知道你的目标和理想平庸低俗,但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二流货色,但我爱你。——《面纱》

    “我讨厌有人为我牺牲为我放弃什么,我不需要。你走你的路,不要停你懂吗。”我本来是淋雨的,你非要给我撑伞,我会走不快,你也会淋湿。

    不需要任何人为我做任何事,因为不想听到别人说为了你我怎么怎么样,你该怎么做就保持原样。还是做你自己,不要因为我的出现,就改变自己,去做一些本不会去做的事。太过沉重的付出就会负担不起,久而久之就会有抱怨,爱不应该是这样的做法。

    一个女人可以原谅男人对她的伤害,但永远不能原谅他对她所做的牺牲——《月亮与六便士》

    在微信阅读上,看到很多人对文中的人与事争论不休,有赞美,有贬低。我觉得我是个局外人,淡漠的看着西门屯几十年的变迁,当成了一个故事来读。读书,不是以学会某种道理为目的,从小到大听到过的道理还少吗?只是想在孤独的世界中,找到某种能让自己心静的东西。我很赞同书友这样的一句话,可以用生活来感受文学,但不要将现实代入进文学里。

    驴折腾,牛犟劲,猪欢叫,狗在广场集会,猴子学戴帽。人民公社解体,旧债一笔勾销,是非谁知晓?佛眼低垂处,生死皆疲劳。

    突然想起大鱼海棠里的一句话:“这短短的一生,我们最终都会失去。你不妨大胆一些,爱一个人,攀一座山,追一个梦。”反正最后都要失去的,与其在这难过,不如用这个时间去做想做的事。

    我的生命是一块葬满希望的墓地

    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唯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把诸多文化大师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míhénɡ祢衡

    ·(173—198)汉末文学家。字正平,平原般(今山东乐陵西南)人。少有才辩,长于笔札。性刚傲物。曹操欲见之,衡自称狂病,不肯往。操乃召为鼓史,大会宾客,欲当众辱衡,反为衡所辱。操怒,遣送荆州刘表。复不合,转送江夏太守黄祖,被祖所杀。作有《鹦鹉赋》,借以抒写才智之士生于乱世的不幸遭遇,辞气慷慨,为咏物小赋中优秀之作。另有《吊张衡文》。原有集,已失传。

    《卜算子》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述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溪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我们也见过很多心底明白而行动窝囊的人物:有的事,他们如果按心底所想的再坚持一下,就坚持出人格来了;但皱眉一想妻儿老小、亲戚朋友,也就立即改变了主意。既然大树上没有一片叶子敢于面对风的吹拂、露的浸润、霜的飘洒,那么,整个树林也便成了没有风声鸟声的死林。

    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

    高贵的生命要创造文化,必然会经历坎坷。因此,我所说的“苦旅”,并不是指旅行之苦,而是指创造之苦。由创造之苦连接成了人生旅途,这便是文化的宿命。

    杰出作家的长寿,与别人的长寿不一样。他们让逝去的时间留驻,让枯萎的时间返绿,让冷却的时间转暖。一个重要作家的离去,是一种已经泛化了的社会目光的关闭,也是一种已经被习惯了的情感方式的中断,这种失落不可挽回。

    最高贵的艺术,未必出自巨额投入、官方重视、媒体操作,相反,往往是对恶劣环境的直接回答。艺术的最佳背景,不是金色,而是黑色。

    巴金《作家的勇气和责任心》

    受苦最深的人最不想说,说得最多的人一定受苦不多,说得高调的人一定是让别人受了苦。

    Theyhavesaid

    Whatsaidthey?

    Letthemsay!萧伯纳

    他们骂啦,骂些什么?让他们骂去!黄佐临

    看到一部丢失了黄佐临的中国话剧史,连焦菊隐、曹禺、田汉、老舍的在天之灵都会惊慌失措。历史就像一件旧家具,抽掉了一个重要环扣就会全盘散架。

    真正的强健不是呼集众人,追随众人,而是逆反众人,然后影响众人。“大勇似怯”,“大慈无朋”。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习惯性地掩护着诽谤者,使人们目睹大量志士仁人的血迹而不知道“谗夫”们的名字。

    “我已经猜到你的答案了,”您说,“你遭到长期诽谤的最重要原因,是比较彻底地离开了一种体制。”

    我说:“体制是一种力学结构,就像一个城堡。身在其中,即使互相嫉妒,却也互相牵制,获得平衡和安全。不知哪一天,有一个人悄悄地打开城门出去了,城门在他身后关闭,而他骑在马背上的种种行为又经常出现在城里人的视线之内。他的自由,他的独立,他的醒目,无意之中都变成了对城内生态的嘲谑。结果可想而知,他必然成为射箭的目标。由于城门已关,射箭者没有后顾之忧。”

    不怕。大智不群,大善无帮,何惧孤步,何惧毁谤。

    更需要嘲讽的却是人世间,居然怂恿了他那么久,给他喝彩,给他版面,给他伸展拳脚的平台,几十年间没有对他有过一丝一毫的劝阻和批评,使他无法收手,难于后退。直到他一头扎在这里,人们才弃之如敝帚,转身去物色新的替代者,让他们来制造新的不幸。

    我要告诉您:这,与中华民族的集体心理有关。很多民众只要从攻击者嘴里听到别人可能有什么问题,就会非常兴奋地相信,还会立即把攻击者看成是政治上的斗士,道德上的楷模,大家都激情追随,投入声讨。于是,在极短的时间内,事态已经变成了那个被攻击者与广大民众的对决,攻击者不再担负任何责任。有些官方媒体又会火上加油,把每一场围攻看成是“民意”,把被攻击者看成是“有争议的人物”,使攻击很快就具有了正义性。

    “最美丽的月色,总是出自荒芜的山谷。”

    终于听到了您的声音,您说:“最厚重的文物,总是出自无字的旷野。”

    我太高兴了,接着说:“最可笑的假话,总是振振有词。”

    您接得很快,马上说:“最可耻的诬陷,总是彬彬有礼。”

    我说:“最不洁的目光,总在监察道德。”

    您说:“最不通的文人,总在咬文嚼字。”

    我说:“最勇猛的将士,总是柔声细语。”

    您说:“最无聊的书籍,总是艰涩难读。”

    我说:“最兴奋的相晤,总是昔日敌手。”

    您说:“最愤恨的切割,总是早年好友。”

    我说:“最动听的讲述,总是出自小人之口。”

    您说:“最纯粹的孤独,总是属于大师之门。”

    我说:“最低俗的交情被日夜的酒水浸泡着,越泡越大。”

    您说:“最典雅的友谊被矜持的水笔描画着,越描越淡。”

    沧海滴水,何问其源?来自无限,归于无限。

    很多文字,是我想表达却又表达不出来的。

    喷泉之所以漂亮,是因为它有压力;瀑布之所以壮观,是因为它没有退路;滴水之所以能穿石,是因为它贵在坚持。一只站在树枝上的鸟,从不害怕树枝会断裂,因为他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它的翅膀。

    一剪梅明·唐寅

    雨打梨花深闭门。

    孤负(一作忘了)青春,虚负(一作误了)青春。

    赏心乐事共谁论。

    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

    千点啼痕,万点啼痕。

    晓看天色暮看云。

    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

    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如山间清爽的风,如古城温暖的光,从清晨到夜晚,从山野到书房,等待,不怕岁月蹉跎,不怕路途遥远,只要最后,是你就好。

    唯有被命运碾压过,才懂得时间的慈悲。我们最初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我们最终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而活着。

    山丘静默在朦胧的光晕里,半腰的灯如华丽的腰封。

    路过风雨兰球场,有工人在草坪割草,青草气息扑面而来,刹那间想到了海蒂在小阁楼上干草堆打滚的模样。阳光配上青草,让人舒心一笑。

    死亡是一座永恒的灯塔,不管你人生的船驶入到哪里,都会有一盏灯塔,为你停靠人生的尽头。

    一半太阳进入黑云,另一半太阳的射线便显得格外强烈。麦田上空匆匆奔跑着巨大乌云的暗影,被阳光照耀着的部分麦子,黄得好像燃烧的火。风向倒转的间隙里,亿万根麦芒拨动着空气。

    我们迎着夕阳奔跑,晚霞扑面而来。

    风的声音缠绵在树上。夜鸟的声音纠集在天上。鱼的声音破碎在河水中。

    死亡该是由一种确凿的、不会搞错的、和不可更改的信号来宣告的。——《百年孤独》

    科学和政治,是两码事,政治可以翻云覆雨,可以朝秦暮楚,可以把白的说成黑的黑的说成白的,但科学却是严肃的。

    茨威格《断头王后》中写道:“她那时还太年轻,不知道命运所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在地狱里生活一辈子的人并不特别感到地狱的痛苦,只有那些在天堂里生活过的人,才能真切地体会地狱的痛苦。

    月光实在是太美好了,清清冽冽,洋洋洒洒,如水漫下,落在草叶上,窸窣有声。沼泽地里浅薄水面上银光闪烁,金屑银粉碎琉璃,凉森森的淤泥腐草气味伴着这美丽月色轻清地弥漫在天地之间了。

    花瓣很脆,宛如生虾肉,咀嚼几下便满嘴血腥味。花朵为什么会有血腥味呢?因为大地浸透了人类的鲜血。

    《诗酒趁年华:苏轼传》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个人,如果是复姓,或是萧、沈、苏、顾、夏等文雅的姓,那么不论取名如何随意,都能自带一种清流美感。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程杰说:“他日文章虽当名世,但有迁徙不测之祸。”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用之则为帝王师,不用则幽谷一叟耳”雷简夫评苏洵

    中国人的习惯,向来是苛求生者,厚待死者的。

    王珪在他担任宰相期间,从来不对新法过多置喙,一切以皇帝的意思为准,当时人们说他上朝叫听圣旨,进朝叫领圣旨,下朝叫得圣旨,于是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三旨相公”

    赵顼宋神宗改元“熙宁”

    八岁天庆观北极院张易简

    十三岁寿昌书院刘微之

    1057年5月母亲程夫人去世,回家守孝三年。1059年10月守孝期满,举家迁往京城落户。1060年二月抵达京城。苏轼福昌县主簿,苏辙渑池县主簿(不受)。1061年8月,考科制(一来是参加制科者必须是进士,二来是参加制科需要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当推荐人。)苏轼得第三等,苏辙四等苏轼领大理寺评事衔,签书凤翔府判官;苏辙领的是秘书省校书郎,充任商州推官。嘉祐六年(1061)十一月,苏辙相送苏轼赴任,一直从开封送到了郑州,在兄嫂的劝说下,这才依依不舍地掉转马头。

    治平二年(1065),苏轼签判凤翔的三年之期已满,回京述职。(韩琦授职直史馆)

    治平二年(1065)五月二十八日,与他相濡以沫的发妻王弗病逝。再是治平三年(1066)四月二十五日,他的父亲苏洵抱憾离世。治平三年(1066),苏轼、苏辙兄弟护送苏洵、王弗的灵柩回归故里。

    熙宁二年(1069)二月,苏轼苏辙从老家回到汴京城。

    在熙宁二年(1069)十月,司马光推荐苏轼担当谏官。

    到了熙宁三年(1070)三月,新一届的进士考试开始。苏轼则担任编排官。

    朋党之争,苏轼属于旧党一派。1071年七月,外任杭州通判,同年十一月,苏轼总算到任杭州。

    熙宁五年(1072),苏轼开始振作身心,试图疏浚杭州的水利工程。(在杭州西湖待了三年)

    1074年,九月苏轼权知密州(今山东潍坊诸城),当太守。十月从杭州出发,十二月,苏轼一家人,总算赶到了密州。1076年中秋写《水调歌头》。

    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苏轼奉诏移知河中府,后改往徐州,担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秋组织抗洪。

    宋神宗将年号由“熙宁”更改成了“元丰”,时为公元1078年。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任期圆满,移知湖州军州事。

    元丰二年(1079)八月十八日,苏轼被投入台狱(乌台诗案:在西汉时期,因御史府内栽种了许多柏树,树上时有乌鸦栖息,所以御史台又有“柏台”“乌台”之称,而本案因诗而起,又是由御史台审理的,所以人们将这个案子称为“乌台诗案”)。十二月二十六日,结案。判案结果:苏轼贬谪黄州,担任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在本州安置;王诜、王巩、苏辙三人,以降职贬谪处置;司马光、张方平、范镇、陈襄、黄庭坚等二十二人,皆罚款处置。

    元丰三年(1080)春,苏轼在举国迎接新年的贺声中悄然离开东京。他的目的地是黄州。在黄州定慧院定居,三月后定居临皋亭。

    元祐四年(1089)七月三日,苏轼回到了阔别十五年的杭州。

    元祐六年(1091),苏轼离开了杭州,同年八月初五,太皇太后诏下,让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去他老师欧阳修家的颍州,当个太守。

    元祐七年(1092)。二月份,苏轼在颍州只待不到半年,朝廷就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调他钤辖淮南东路兵马,到扬州当知州去。

    元祐七年(1092)九月,苏轼在扬州还不足半年,就被太皇太后以兵部尚书兼侍读的身份,召回了汴京。

    元祐九年(1094)四月,宋哲宗下诏,改年号“元祐”为“绍圣”,尽革元祐之政,尽复元丰之制,史称“绍圣绍述”。

    绍圣元年(1094)十月,苏轼历经千辛万苦,总算抵达惠州。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巴尔扎克

    凡人们绝对信服圣人的圣言而又不真心实意实行,这并不是圣人的悲剧,而是凡人永远成不了圣人的缘故。

    世间一切佳果珍馐都经不得牙齿的反复咀嚼,咀嚼到后来就连什么味儿也没有了;只有圣贤的书是最耐得咀嚼的,同样一句话,咀嚼一次就有一回新的体味和新的领悟,不仅不觉得味尝已尽反而觉得味道深远;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诵读。

    耕读传家耕织传家久,经书济世长。

    我们还应该弄清楚我们迟迟不愿动笔的原因:是担心自己写出来的东西不够好,还是担心写出来的东西会暴露我们的内心世界?凡此种种都会妨碍我们动笔写作。“所谓作家的障碍,不过是一种寻常的恐惧心理罢了。”小说家汤姆·沃尔夫(TomWolfe)如是说。

    他对自己要写的东西究竟有何意义苦苦思索,迟迟不愿动笔,生怕把它写砸了。

    懂得了语言永远无法准确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意图和想法,我们就会谨慎地慢慢使自己把握语言真正能做的事。

    当然,也有一些窍门能够让你随心所欲地进行写作,而这些窍门的核心就是要容忍自己失败。

    当我凝视一张即将由我构造世界和生命的白纸时,我想也许我真的不应该这样做。但如果我开了个头,有了一样东西,接下来就样样都有了。

    ——塔比莎·查托斯(TabithaChartos)

    忘掉灵感吧!习惯更可靠。不管你有没有灵感,习惯可以一直让你坚持下去。习惯可以帮助你写完并打磨你的故事,灵感则不能。习惯在不断的练习中得以保持。

    ——奥克塔维娅·巴特勒(OctaviaButler)

    亚里士多德甚至认为,“看上去可能,但事实上不可能”的事物比起“看上去不可能,但事实上可能”的事物更有故事性。

    对虚构小说作家和读者而言,小说就应该通过人物的创造、情景的生动性和人物行为的效果来揭示背后的真理,这些东西高于一般事实。

    只要坐的时间够久,就可以凑足句子汇成一本书。这其实是不断琢磨的过程。

    ——D.B.C.皮埃尔(D.B.C.Pierre)

    优秀作家在小说里什么事情都可以“告诉”读者,但绝不会把故事人物的感受直接告诉读者……恐惧、喜爱、兴奋、怀疑、尴尬、绝望……这些感受只有通过一些事情才会显得更真实,比如动作(或手势)、对话或身体对周围环境的反应。细节是小说的命根子。

    ——约翰·加德纳

    风格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一切都跟节奏有关。一旦你掌握了节奏,你就不会使用不当的词语。但也有可能我坐了半个早上,脑海中满是想法和想象,如此等等,却不能把它们落到纸上,因为找不到恰当的节奏。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Woolf)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让角色不说出他们的真正意图,从而使人物对话更有力量;当人们的情绪(不管是恐惧、痛苦、愤怒,还是喜爱)达到极致时,他们的表达能力最弱。

    如果对话中的人物将他们的感受表述得太确切、太直白,那么这样的对话可能是失败的,因为人类交谈不仅是为了表露——以达到让人记住、伤害别人、保护别人、诱惑别人或拒绝别人的目的——也是为了隐藏。

    小说对白应该总是能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通过行为描写来直接表现小说人物,让读者自己去得出结论,能让读者更积极地参与到小说中。

    无意间暴露自己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因为相比有意识地表露,读者更容易相信无意间表现出来的证据。

    如果说文学有什么社会意义或功用的话,那就是读者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发现,进而认同那些与自己的时代、地域、文化、价值观大不相同的人身上所具有的共同人性,从而扩大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同情心。

    角色的可信性产生于角色得体性和具体性的结合。诀窍就是既要有能够表现角色信息的细节,同时又能使读者的注意力保持在角色的愿望或情感上。

    小说人物的意志——驱使他做出某种行为的愿望——决定了读者对该角色的认同和同情程度,以及对他的评价。

    让你在他人的地狱里游荡一阵子,然后发现那个地狱和你的地狱何其相似。

    我们所有人都既温柔又暴力,既理性又感性,既坚韧又脆弱,既放肆又规矩,既大意又小心,既积极又冷漠,既狂热又压抑。

    比喻之所以能引起共鸣,取决于被比较的两个事物外表的相似所表达出的抽象意义。好的隐喻很好地反映了两个事物本质上的相似性,这是作家选择隐喻对象的原则。

    《六一居士传》: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姓氏,名字,号,

    商人喜欢以干支命名,如帝辛,均以干支中的一个字作为名号,如天乙、太丁、外丙、中壬。

    汉人盛行取单名,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黄忠。

    如两晋南北朝人名“之”字多,五斗米道书圣”书圣之称的王羲之家族,用“之”字最多,信奉五斗米道最笃。

    唐代人名爱称排行如杜甫称杜二,孟浩然称孟六,元稹称元九,王维称王十三,李白称李十六,白居易称白二十二。

    宋代起名以老为美,喜欢用老、父、翁一类表示年长老迈的字作为人名。如朱熹号遁翁。还喜欢用五行作为序辈取名取五行相生之义

    青铜,铜锡合金,古代管铜叫金,用于这一类器具的青铜则叫“吉金”,所以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古人又以钟、鼎作为青铜器的总称,所以金文也叫“钟鼎文。”

    莺迁仁里,燕贺德邻,恭贺迁居之喜,室染秋香之气。

    *莺迁仁里:莺,黄莺,是一种象征美满,美好的鸟。莺迁仁里,指黄莺搬家搬到了一个仁德,仁义的地方,就是你家。

    *燕贺德邻:燕子,古代又称玄鸟,吉祥鸟的一种。燕贺德邻,指燕子筑巢在你家,恭贺大德的邻居你。

    *室染秋香之气:秋香之气多指果实成熟,大丰收,瑞气临门。家里洋溢丰收,好兆头。

    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