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微生活随笔 » 读《乡土中国》有感

读《乡土中国》有感

    《乡土中国》是高中整本书阅读的阅读书目,作者费孝通。看完了这本书,看社会时可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现象中分析本质。

    我想着,既然是高中整本书阅读要求阅读的,自己作为实习老师,理应认真阅读,不然没有底气指导学生。一次晚自习,一群学生和我谈论起了文学作品,有《红楼梦》《活着》《面纱》等。那一刻,我很庆幸我之前都阅读过,虽然做不到精通,但好歹有话可说,当然,也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阅读不是立竿见影的、能立马见到成效的事,它就像吃饭,化为滋养身体的营养,在长年累月中方见成长。。

    “读书不能就易避难,不要总是读自己喜欢的、浅显的、流行的读物,在低水平圈子里打转。年轻时有意识让自己读一些'深'一点的书,读一些可能超过自己能力的经典,是一种挑战。应当激发自信,追求卓越,知难而上。”我平时比较喜欢看不费脑子的作品,但看过了并没有多大的印象,就像水流过鸭背,反而是阅读时有阻力的作品让我念念不忘,记忆深刻。人们总乐意接受自己熟悉的,抗拒陌生的,可若陷在熟悉里,什么都是是曾相识,就像零乘以任何数都等于零一样,毫无长进。

    我从小生活在乡下,属于作者描述的面对面社群,村里人的流动性小到几乎没有,邻里之间很熟悉,遇到谁都能聊上一会。这种环境,让人心安,但也让人抗拒,因为生活在封闭性较强的山村里,每个人几乎没有隐私,一丝细微的风吹草动都能人尽皆知。“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对于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看了书才懂村里人借钱不打借条的根源。书中也解释了借钱最好不要和亲戚借的缘由,也不要借给亲戚,我很是赞同,借钱时是孙子,还钱时是大爷,之前我家就因为借钱闹出不少矛盾。

    “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去学习,而主要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领域进军。”最近在高中实习,学习着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人名教师。韩愈在《师说》里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夸美纽斯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读书,不能局限于一类作品,长期下去会营养不均衡,什么都看,视野才能更开阔,思维才不会陷入惯性定式。《乡土中国》让我了解了乡土社会的结构,很多专业名词对我来说是陌生的,有的反复看都一知半解。如果我平时对社会学的内容多做一些了解,阅读起来就不会如此吃力吧。

    相较于电子版阅读,我觉得读《乡土中国》用纸质版的更佳,可以勾画,做注释,便于回顾前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