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一品军师:诸葛亮他跳槽了 » 021、月旦评指定场所

021、月旦评指定场所

    几天以后,恰逢风和日丽,晴空万里,正是月旦评举办的大好时机。

    这天,诸葛亮和周瑜两手空空,跟随四名婢女们前往月旦评的指定场所——

    四名婢女们自是不能闲着:两名婢女抬着一把上好的古琴,据说是“焦尾琴”,听说乃是蔡夫人生前之父蔡邕先生所创:吴人有烧桐以爨者,蔡邕先生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曰焦尾琴也!

    另两名婢女则捧着两张“袁氏纸”——

    一张纸上写有诸葛亮的短诗,另一张则是周瑜的曲谱!

    尽管两张袁氏纸轻飘飘的,但见那两名婢女捧纸的模样,活像捧着两个价值千金的珍宝——

    由不得诸葛亮和周瑜再三地打量,更是生出一丝受宠若惊之感,直觉那两名婢女小题大做!

    看罢,一名婢女掩笑,笑道:“小先生,小将军,莫要见怪……你们亲自写的大作,搁在婢子眼里,那是无价之宝!婢子敬畏还来不及,哪里敢怠慢呢?”

    听罢,诸葛亮和周瑜任由她们捧了,亦不去追究她们的行为到底夸不夸张。

    目不斜视地,诸葛亮和周瑜不紧不慢地行走。

    然后,当他们经过一处客居时,周瑜眼尖地发现,诸葛亮似在侧耳倾听甚么——果不其然,下一刻,便听那处客居的隔壁传来一阵嘈杂之音!细细地听去,似是一群婢女们惊呼甚么“月英小姐,莫要乱跑”之类。

    顿了一顿,诸葛亮定定地望向那扇半遮掩的院门,缓缓地远离那里,并不打算停步。

    回过神来,周瑜无声地叹气:看来这几日,诸葛亮和他一样,亦是各有忙碌——没只光顾甚么赛诗或品曲!

    要说邺府不愧是邺府,光是走完整座府邸,亦需花费将一个时辰的工夫。

    由此可见,这邺府当真家大业大也。

    也因此,北方版月旦评的地点仍在邺府的某个角落里举行——

    不是别处,赫然是邺府的中心地带,一片相当宽敞的园林!

    经过几座凉亭和几片林子,诸葛亮一行人终于抵达目的地。

    便见一片相当宽敞的园林里,放有数个桌几和椅几,一排接着一排,坐落有序,不仅不显得拥挤,反而热闹非凡——

    三三两两的文士们或坐或站,形成各自的小圈子,正在脸红脖子粗地吟诗!没人跪坐,而那桌几摆放若干盅酒杯,数名仆役们或婢女们穿梭其中,或替文士们递纸,或替文士们倒酒,手脚利索,好不勤快。

    四周环顾,诸葛亮奇道:“咱们坐在哪儿?——已经开始了么?……小子来晚了?”

    婢女还未来得及回答,便听一个如玉碎般的男声接口道:“非也,非也,小先生来得正巧!”

    诸葛亮和周瑜寻声望去,就见郭嘉正朝他们招了招手。

    郭嘉与几位文士们坐至一角。

    诸葛亮和周瑜相继地上前,拱手道:“见过先生。”

    郭嘉上上下下地打量诸葛亮和周瑜,却没回礼,笑道:“无须多礼——小先生,小将军,嘉正担心你们不来,还想寻你们去,可巧你们却来了。”

    说是寻人,郭嘉却大大咧咧地坐于椅几,丝毫没有去寻人的意思。

    诸葛亮和周瑜也不去计较,又朝郭嘉身边的几名文士们行了行礼。

    四名婢女们已为诸葛亮和周瑜寻好座位,请示诸葛亮和周瑜坐下——

    位置恰是郭嘉的旁边。

    诸葛亮和周瑜拘谨地坐下,这才把目光看向那几位文士们。

    第一位文士最为年长,许有三十余岁,蓝衣青冠,中等体形,八字胡须,眼光如炬,面容深沉。

    第二位文士最为年轻,似与郭嘉同龄,亦是二十岁出头,却一脸严肃,不苟言笑,活像一老者。

    最后一位文士最不显眼,蓝衣蓝帽,一言不发,端看他的举止,只觉面容慈祥,颇为心软之人。

    双方相互地暗中打量。

    郭嘉悠闲地饮了一口美酒,先是道:“小先生,小将军,请容嘉替你们引见这三位——这位是戏忠,字志才;这位是陈群,字文长;这位是杜袭,字子绪!此三人皆是嘉的同乡,乃为颍川人士。志才兄,陈兄,杜兄,这是诸葛亮,尚无字;这是周瑜,字公瑾!他们亦是远道而来的贤才。”

    话音刚落,便见陈群皱了皱眉头,似对郭嘉极其不待见,斥道:“郭奉孝,你少来套近乎,谁是你同乡?——在下可从来没把你当成同乡……有你这样的同乡,在下羞与你为伍!”

    一番喝斥说得甚是厉声,吓了诸葛亮和周瑜一跳。

    戏忠看向诸葛亮和周瑜,小声地解释道:“陈兄最不喜奉孝浪荡的模样,偏偏奉孝屡教不改……以前奉孝常年服用“五石散”,以致越来越病弱,陈兄就拿“体弱寿短”来抨击奉孝,但从奉孝被主公治好之后,陈兄就没法再刺激奉孝了——而奉孝亦变本加厉,浪得比以前还疯!实际上,别看陈兄对奉孝反感不已,但听奉孝痊愈之后,他比谁都高兴……”

    “戏、志、才!”陈群沉下脸来,只差没站起身来,直指戏忠,满嘴训诫。

    好歹陈群顾及此是月旦评,只狠狠地瞪了一瞪戏忠,扭过脸去,故作不理。

    盯着陈群的后脑勺,郭嘉饮酒时夸张地“吸溜”了几声,特没文士的形象。

    “奉孝,授才离开片刻,你就又欺负文长了。”不算陌生的声音好笑地响起。

    诸葛亮等人再视之,便见沮授走来。

    沮授是和一名文士一同前来。

    沮授和那名文士一前一后,亦在婢女们的安排下,坐在了诸葛亮的身后——

    诸葛亮意外地发觉:陪同沮授而来的那名文士似在盯着他!

    扭过脸来,诸葛亮直视那名文士。

    那名文士似是没料到诸葛亮敢回头来看,怔了一怔,轻巧地挪开视线。

    诸葛亮却不想放过那名文士。

    “小子诸葛亮,见过先生。”诸葛亮观察那名文士,奉承之话张口便来,“先生眼神深邃,气度非凡,实令小子倾慕——敢问先生是何许人也?”

    那名文士挑了挑眉,方才回过头来,拱手道:“在下田丰。”

    ——田丰?

    诸葛亮飞快地回忆:田丰,字元皓,钜鹿人,袁绍部下谋臣,官至冀州别驾。其为人刚直,刚而犯上,曾多次向袁绍进言而不被采纳,后因谏阻袁绍征伐曹操而被袁绍下令监禁,终被袁绍杀害!

    内心已有几分计较,诸葛亮面上却装作初识,恭敬道:“小子见过田先生。”

    田丰点了点头,尔后不语。

    诸葛亮亦不敢肆意地聊起话题。

    于是,众人不约而同地看向吟诗的文士们,就见一名文士吟道:

    “当年吾慕邺主才,作势踏往青云前;

    几经辗转终立足,唯有才名最清流。”

    “好!”围观众人哄然叫好。

    那名文士略带得意,款步而下。

    “那人是谁?”周瑜目不转睛地望着那名文士,忍不住地问。

    郭嘉道:“那是陈琳,字孔璋,广陵人——说来还是小先生你的同乡呢?”

    努了努嘴,郭嘉努向诸葛亮。

    诸葛亮宛若走神,兀自地愣了一愣,愣愣地看着另一名文士上前,负手道:

    “吾辈友人随处见,皆是贤者甚有才;

    琴棋书画样样通,诗酒花茶世家从。

    舒写心中畅然话,文词笔墨扫八雅!

    试问赞词归何去,俊贤在此岂足夸。”

    “好!”围观众人再次地叫好。

    郭嘉自觉地再道:“他是陈登,字元龙,倒也巧了,亦是徐州人士。”

    诸葛亮默然。

    ——这会子,诸葛亮问都不必问,亦已猜到了徐州人士为何会来北方!

    沉默地抿了一口酒,诸葛亮顿时被辣得够呛,差点呛出声来。

    太丢脸了。

    微红了脸庞,诸葛亮连忙地转移注意力,奇道:“此是赛诗么?——以甚么为题?他们皆是相同的主题呢?”

    田丰眼里划过一丝赞赏,率先地开口,回道:“以“才智”为题。”

    “哦~”诸葛亮作出恍然大悟的模样,“可有时限么?”

    “限于日落。”田丰慢慢地回答。

    这么说来,他们赛诗、品诗,还得坐上一整天?

    抬头望向天空,才是巳时,距离日落最少有七个时辰。

    诸葛亮默默无语。

    田丰见罢,似是来了兴致,问道:“小先生,可要上去一试?”

    瞄了一瞄田丰,诸葛亮摇了摇头,反问:“诸位先生都没赛诗,小子哪敢越俎?——敢问先生们可有准备?”

    田丰:“……”

    老实说,田丰他还真没准备!

    不但田丰没准备,沮授、郭嘉、陈群、杜袭等文士们亦没准备!

    事实上,他们……他们只是想见识见识诸葛亮的才情!

    ——谁让主公总对他“诸葛亮”赞不绝口呢?

    然而……

    深呼一口气,沮授右手搭在田丰的右肩上,眼也不眨地道:“旁人准没准备,授是不清楚,但是奉孝……”

    把手一摊,沮授笑眯眯道:“听闻奉孝“鬼才”也,不如就请奉孝先作一首诗罢?”

    郭嘉:“……”

    口糊!

    鬼才,鬼才,鬼才是这样解释的?!

    明明是“鬼才般的智力”,而不是“鬼才般的诗才”!

    ——沮授,沮授,好个沮授,等他郭嘉作完了诗,看谁敢溜跑!